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修复中的生态应用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修复中的生态应用

ID:5419110

大小:472.4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10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修复中的生态应用_第1页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修复中的生态应用_第2页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修复中的生态应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修复中的生态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7):243-245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letin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修复中的生态应用吴金平,顾玉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武汉430064)摘要:丛枝菌根真菌作为植物根系和土壤的联系纽带,能够直接影响包括植物的矿质营养、生长发育及抗逆性、抗病性等许多方面的生理机能,并通过对土壤结构及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宿主植物的生长,就其在以上各方面的具体应用做一简述。另外,提出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AMF分类学体系等方面进一步研究的观点。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土壤修复;应用中图分类号:Xl72文献标识

2、码:ATheApplicationofEcologyinSoilRehabilitationforArbuscularMycorrhizaFungiWuJinping,GuYucheng(IndustrialCropsInstituteofHube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Wuhan430064)Abstract:Asafunctionallinkbetweensoilandroots,arbuscularmycorrhizaFungicannotonlygiveadirectinfluencetothephysiologicalfunction,

3、suchastheplantmineralnutrition,thegrowth,thenaturalresistance,thediseaseresistanceandmanyotheraspects,butalsotakeanindirectimpactonthegrowthofthehostplantthroughthestructureofthesoilandthebioticcommunity.Thisarticlemakesasummaryonitintheabovevariousaspectsbriefapplication.Inaddition,theviewpoin

4、tsthoseusethemolecularbiologytechnologyforAMFtaxonomysystemandsoonforthefurtherstudytoAMF.Keywords:Arbuscularmycorrhizafungi,soilrehabilitation,application[1-3]近年来,土壤修复研究一直是热点领域,美国、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杜鹃类菌根(Ericaceous德国、荷兰、英国等国家先后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深Mycorrhiza)和兰科菌根(OrchidaceousMycorrhiza),其中入开展了此

5、项研究,在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侵染植物形成丛枝菌根的真菌被称为从枝菌根真菌[4][6]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其中生物修复具有成本低、环(ArbuscularMycorrhizaFungi,简称AMF)。内生菌根[5]境影响小、可就地修复等优点。所谓生物修复是指广泛存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中,而丛枝菌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有害根是内生菌根最主要的类型,据Cronquist的统计,全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世界的高等植物有400科,35万种,其中,380科30多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生物修复可万种植物具有丛枝菌根,可以说

6、地球上90%的维管植[7]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态修复等。物都能形成丛枝菌根。大量研究表明,AMF可以直菌根修复就是利用真菌和植物根系结合形成共生体的接影响包括植物的矿质营养、生长发育及抗逆性、抗病一种特殊的生物修复方法,而菌根分为内生菌根性等许多方面的生理机能,并通过对土壤结构及生物[8](Endomycorrhiza)、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及内外兼群落结构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宿主植物的生长,所以生菌根(Etctoendomycorrhiza);内生菌根又可分为丛枝AMF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基金项目: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

7、2007-620-007-003)。第一作者简介:吴金平,女,1978年出生,植物生物技术科研,在读博士研究生,中级职称,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参与编写专著一本,通信地址:430064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E-mail:wjp9188@yahoo.com.cn。通讯作者:顾玉成,男,1957年生,植物生物技术科研,研究员,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二十多篇,科普专著一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通信地址: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