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

ID:5455919

大小:10.22 MB

页数:53页

时间:2017-11-16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_第1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_第2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_第3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_第4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马德刚副教授2010年3月1日一、课程介绍主要内容大气污染的基础知识:大气污染,污染源,污染物等;大气污染扩散规律与应用颗粒状污染物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设计课程任务与目的熟悉并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中大气污染方面的问题;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大气方面的工程设计;为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奠定基础;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参考资料推荐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郭静阮一伦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年参考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马广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2年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2、第二版)马广大主编中国环境出版社北京2003二、大气污染基本知识大气污染历史热电厂——燃煤型污染工业源和交通源的混合型污染集中供热点源排放生活低矮源排放焚烧落叶人类生产活动的排放上海城区机动车尾气污染上海某街道机动车尾气污染南非开普敦自然过程—沙尘暴恶性污染事件(1)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的气温发生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近地大气层中积聚。3天后,开始有人发病;一周内,60多人死亡,还有许多家畜死亡。这次事件主要是由于几种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所致,当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

3、度高达25-100mg/m3。(现国家标准小时平均0.7mg/m3)(2)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日-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小镇,大部分地区持续有雾,全镇43%的人口(5911人)相继发病,17人死亡。这次事件是由二氧化硫与金属元素、金属化合物相互作用所致,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达(0.5-2.0)ppm,并发现有尘粒。(3)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伦敦天气异常,这时的风速不超过每小时3公里。气温也在下降,形成逆温层,相对湿度达到82%。在这种无风、逆温和浓雾的气候条件下,污染物蓄积伦敦上空,

4、使伦敦的空气充满了难闻的煤烟味。大气中尘粒高达4.46mg/m3,是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高达3.8mg/m3,是平时的6倍。4天中对于往常死亡人数4000多人。据统计,伦敦地区在烟雾期间共有4703人死亡。除烟雾期间外,在后来的两个月中还有8000多人相继病死,尸体解剖分析,大都存在因烟雾引起的呼吸道刺激症状。幸存者中有成千上万人患上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病、肺炎、肺癌、流感等各种疾病。(4)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1936年在洛杉矶开采出石油后,刺激了当地汽车业的发展。由于汽车汽化率低,每天有大量碳氢化合物排人大气中,

5、受太阳光的作用,形成了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使这座本来风景优美、气候温和的滨海城市,成为“美国的雾城”。这种烟雾刺激人的眼、喉、鼻,引发眼病、喉头炎和头痛等症状,致使当地死亡率增高。同时,又使远在百里之外的柑桔减产,松树枯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5)四日事件:据报道,四日市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每年达13万吨。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标准5-6倍,烟雾层厚达500米,其中飘浮着多种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大流行,原因就是大气污染,居民长期吸入含有二氧化硫、铅等物质的混合气体,引发了哮喘病。1964年,四日市

6、有连续3天烟雾不散,哮喘患者开始死亡。到了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1972年,确认为四日哮喘的患者达817人,死亡10多人。(6)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7)印度帕博尔毒气泄漏事件(8)重庆川东北“12.23”井喷事件2003年12月23日22时,地处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川东北气矿一矿井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大量硫化氢泄漏,使243条生命撒手人寰,万余群众中毒受害。被称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起工业事故。事故直接原因是由于有关人员对井的特高出气量估计不足、违章操作以及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征兆并采取挽救措施,而造成

7、有毒物质扩散,导致大量人员中毒伤亡。重庆川东北“12.23”井喷事件(9)延边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006年2月13日开始,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六个县(市)出现大范围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人数达到277人,其中15人死亡。据初步调查显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月13号开始,延边地区天气异常转暖,形成了230米厚的逆温层,气压偏低,风速不到一级,空气流通不畅,导致当地一些居住在平房区的居民,在烧煤炉取暖时,发生散发性一氧化碳中毒。全球大气三大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臭氧分子吸收紫外线分解为一个氧气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氧气分子可以吸收紫外线分解

8、为两个氧原子:氧气分子和氧原子也可以合并生成臭氧分子,以便吸收更多的紫外线:上述反应过程吸收了99%的来自于太阳的紫外线。氟氯烃(CFCs)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平流层臭氧的减少。这两个反应都造成了臭氧的减少。1979-1986年TOMS测得的总臭氧全球平均值注:D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