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走农民"就地城镇化"道路.pdf

中国应走农民"就地城镇化"道路.pdf

ID:54599711

大小:76.27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5-03

中国应走农民"就地城镇化"道路.pdf_第1页
资源描述:

《中国应走农民"就地城镇化"道路.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观点摘萃中国应走农民“就地城镇化’’道路口厉以宁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传统城镇化最后带来的是“城市病”,带来了城市中的“反城市化”倾向。中国的城镇化具有发展转型与体制新型双重转型的特征,因此城市化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要破除实施已长达50年的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今后,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要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采取“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的模式。也就是说,农民不仅要进入老城区、新城区,还要进入以新农村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新社区。只要公共服务到位了,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了,新农村就可以由村的管理变为社区管理模式,这才是我国城镇

2、化发展的希望所在。具体讲,老城区的发展方向是改造。由于工业企业已经造成了环境污染,所以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些工业企业迁出老城区,这些年在老城区推行的退二进三可以消除污染,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到老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在老城区改造的过程中,应当关注棚户区拆迁的问题,一般是把新城区建设、招商引资和老城区改造三者结合在一起,重新规划。对新城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工业企业进园区。新城区的规划,要有人气,不能只是产业园区,不能晚上就变成了“空城”。新社区建设是中国城镇化的一项创新。新社区不但可以解决本地农民城镇化的问题,还可以吸引外地农民前来,因为这里就业机会多,收入

3、也多。新型城镇化更大的挑战来自新农村建设。通过园林化、循环经济的推广、公共服务到位和社会保障走向一体化和民主管理制度,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向新社区转变,农村新社区就成为城市的一种基层单位,也就纳入了城镇化。当城乡居民实现无身份差别和权利平等的目标之后,就可以把“农村新社区”改称为“新社区”了,前面不必再加上“农村”二字。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加强水资源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口张正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我国粮食总产9连增,但粮食进口量也在增加,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状态。气候变暖使我国北方作物生长季积温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种

4、植范围扩大,但干旱缺水限制了粮食新增潜力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农业有走出国外的趋势,要在国外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在有的地方,可能投入少、见效快,但是距离远、运输难,还受政治、经济、战争和政权更替等不确定因素限制,长久经济效益值得深入研究。在推进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加快在国内挖掘我国粮食生产潜力,首先是搞好水利工程建设,再开垦农业新区,筹建后备粮食战略区,我们要投资把中国的“非洲”——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西北五省的水利条件改善好,就等于再造一个中国。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排名世界第六。但南北区域水土资源分布不平

5、衡,我国并不缺水,缺的是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没有实现全国江河联网沟通。我国还有5()%的耕地是旱地,需要发展节水补充灌溉农业。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如果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发展跨流域调水,我国还有大面积后备耕地资源可以开垦,新增许多粮食生产基地。目前,我国是北粮南运,与我国南北水热资源相悖,虽然我国目前加快了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的建设,但主要是解决华北地区的城市和工业用水,只有少部分调水可以用于农业和生态环境改善。自古以来,人随水走,粮随水来,有水就有粮,无水则荒凉,这是普世规律。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其实就是水资源安全的问题。因此建议国家加强水资源和粮食安全

6、的协同发展建设和战略研究,将中国的水缸建设在自己的土地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靠地端在自己的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来源:《中国科学报》40f声‘々遗2013.2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