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还未见底 .doc

中国经济还未见底 .doc

ID:54851522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2

中国经济还未见底 .doc_第1页
中国经济还未见底 .doc_第2页
中国经济还未见底 .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还未见底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经济还未见底  中国经济还未见底  3月份工业速度从前两月的%反弹到%,官方的PMI值也显著回升。许多人由此认为,中国经济的下行过程已经见底,自二季度应该开始走高了。这样的认识我并不赞同。首先,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应当考虑闰年的因素,如此就应扣除一个百分点,为%。同理,如果明年一季度的增长率是7%,同比就应加上一个百分点至8%。因为我们说的是“同比”,就必须剔除掉这些“不同”的因素。此外,正如统计公报中所说,今年一季度的环比经济增长率是%,折年率为%。即是说,如果今年其后的三个季度没有新的推动因素加

2、入,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就会低于%这个政府的年度既定目标。计算折年率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的四次方。认清经济增长率不在8%以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经济增长率从去年一季度的%和去年四季度的%下跌到%以下,即使不是暴跌也是急跌,这种情况说明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已经出现了问题。其次,工业速度的回升主要是轻工业的回升,重工业的回升速度并不明显。从用电量看,前两月重工业的用电量增长率是%,而3月当月的增长率只有%,下降了5个百分点,说明重工业的增长动力并不是在趋强,反而是在趋弱。由于重工业增加值占了全部工业产出的70%

3、以上,也占了全部GDP的30%,如果重工业没有显著反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回升就是没有根据的。第四,许多人目前都把反弹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从反通胀转向保增长从而放松银根上面。这个指望不无道理,但是货币供给终究是“中间需求”,只有投资、消费和出口才是最终需求。当最终需求没有实质增加的时候放松银根,央行即使愿意增加贷款供给但却有一个企业愿不愿意要的问题。若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逐渐萎缩的市场,就不会主动扩大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就不会增加贷款需求。这就是西方宏观经济学中所说的“央行只能拉紧绳子而不能推动绳子”

4、,即是说给不给货币是央行占据主动,要不要货币却是企业占据主动。所以,对宏观紧缩政策而言是货币政策更有力,对宏观刺激政策而言则是财政政策更有力。从实际情况看,3月份的货币增长率反弹出乎很多人预料。一般来说,如果货币增长率高于现价的GDP增长率,就意味着增长的货币条件比较宽松了。去年全年货币增长率比现价GDP增长率低个百分点,而今年一季度则高出个百分点,3月份的贷款增长超过了万亿元,这说明货币条件已经转向宽松了。但是,经济增长却未改已经持续了四个季度的下滑趋势,反而是在加速下滑,这就更说明,经济的下滑绝不仅

5、仅是由于去年货币条件过紧这个外生性原因,而是由于生产过剩这个内生性原因。对银行的资金需求在减弱,还可以从企业票据贴现需求的显著下降看出来。今年一季度银行未贴现承兑汇票同比少增了  5430亿元,其中超过50%是出现在3月份。承兑汇票比贷款更贴近企业的现实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承兑汇票贴现需求的减少,则更加说明企业是由于生产经营活动趋弱而减少了对银行资金的需求。第五,3月份的出口增长率是%,比前两月的%有所提高,但是出口增长率是按现价美元计算的,这就要考虑价格和汇率因素。今年3月人民币汇率同比升值了4%,出口

6、价格指数也有7%的涨幅,扣掉这两个因素,3月份出口的实际增长率是-2%,一季度则是-3%,所以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仍在持续。从目前看,外需的萎缩主要来自欧盟,因为前两月中国对欧盟出口是-%,3月当月已经扩展到-%。从未来看,欧债危机与美国的次债危机都远没有结束,因此由外需萎缩而形成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压抑,将是一个长期化的因素,这也决定了中国经济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见底。总之,中国经济的下行趋势不会因为3月份工业速度的反弹而改变。只要没有进行大的调整与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的矛盾,下行的趋势还会持

7、续。经济一定程度的下行是必然的。这正是调整结构的好时机。千万不要再去扩大投资。现在消费已经不足,再扩大投资,消费率还会下降,结构就会更加不合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