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考题+答案(有删减).doc

古代汉语下-考题+答案(有删减).doc

ID:54914454

大小:113.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4-23

古代汉语下-考题+答案(有删减).doc_第1页
古代汉语下-考题+答案(有删减).doc_第2页
古代汉语下-考题+答案(有删减).doc_第3页
古代汉语下-考题+答案(有删减).doc_第4页
古代汉语下-考题+答案(有删减).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下-考题+答案(有删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音韵三、填空题(在各题中划横线的地方填上合适的内容)565.传统音韵学有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三大部门,现代又新增了一个北音学部门。566.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研究上古音的主要材料是上古韵文和谐声偏旁。567.中古音是指六朝至唐宋时代的语音。研究中古音的主要材料是《切韵》一系韵书。568.汉末、魏晋至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分别是音韵学的萌芽期、创立期、发展期和全盛期。569.明朝陈第明确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理论。570.最早创立字母的是唐末一个名叫守温的和尚,他创立的字母是30个。571.“五音”是根据发音部位来分的;清浊是根据发音方法来分的。

2、572.“五音”指的是唇、舌、齿、牙、喉五类音。574.对比现代新名称,重唇音即双唇音、齿头音即舌尖前音。575.传统三十六字母中,喉音包括现代所谓零声母、舌根音和半元音三类音。577.中古语音是指魏、晋六朝到唐宋时期的语音,它以隋朝陆法言《切韵》音系为代表。578.研究中古语音的主要材料有韵书、韵图两类著作和一些系统性的反切材料。580.今存完整的《切韵》系韵书,最重要的是宋代的《广韵》。583.《广韵》的韵目按四声区别计有206个,以平声赅上去入则有61个韵部。584.《广韵》音系,入声韵只和阳声韵相配,而不和阴声韵相配。585.《广韵》各韵目中每一个圆圈下第一字附有反切,代表一个

3、小韵,即一组同音字。586.根据同用和独用的规定,刘渊等人把《广韵》合并为106韵,即平水韵,又叫诗韵。587.平水韵有106个韵目,若不计声调,则为31个韵部。588.首先用16个韵摄来概括归纳《广韵》韵部系统的是韵图《四声等子》。589.《广韵》的精华是它的反切,清代陈沣首创反切系联法来研究中古音。593.“阴阳对转”首先由戴震发现,继而由孔广森正式提出,后来,章太炎又发展了它。594.近古音是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596.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韵书是《切韵》和《中原音韵》。597.《中原音韵》全书分为韵谱和正语作词起例两部分。598.《中原音韵》有19个韵部

4、,46个韵母。599.“早梅诗”的内容是:“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它出自兰茂的《韵略易通》。四、判断题(判断各题所述内容的正误,如果正确就在括号内打上√,如果错误就打×)600.音韵学又叫历史语音学。(√)601.所谓“叶韵”,就是古人用韵不严,杂用众韵也算谐和。()602.唐末和尚守温创立的字母就是传统三十六字母。()603.牙音和齿音实际都是舌音。(√)604.“韵”有时要求声调也相同。(√)605.韵母在古代只分二呼,到现代才分为四呼。()17607.《切韵》一书的编写宗旨是“广文路,赏知音。”()608.《广韵》平声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可以说是平声分

5、阴阳之滥觞。()609.旧时科举考试有“该死十三元”的说法,是因为诗韵中“元”韵字分属臻摄和山摄。(√)610.陈沣在《广韵》音类分析上有开创性贡献,而高本汉在音值构拟上影响极大。(√)611.从《广韵》声母到三十六字母,新出现的声母有“非敷奉微”和“知彻澄娘”。()612.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无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诗中的“回”字当属“蟹”摄字。(√)613.沈约《谢灵通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骈文和诗歌要讲究对仗技巧。()61

6、4.沈约《谢灵运传论》:“自灵均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这段话意思是说,声律平仄的道理是他(沈约)的独得之秘。(√)615.《颜氏家训·音辞篇》:“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这儿所说的“反语”是指反切的前身。()616.《颜氏家训·音辞篇》:“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这是批评南人在韵母上有失,北人在声母上有谬。()617.钱大昕“古无舌上音”是说上古没有“知彻澄娘”四母。(√)618.“照二归精”即指“照”母等二字在上古归于“精”母。()61

7、9.上古声母或韵部都可互相转化,谓之通转。()620.古今声调的演变,往往以声母的清浊为分化条件。(√)621.从《中原音韵》到现代都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这说明四声调值相沿不变。()622.入声韵必须有塞音韵尾,入声调却不一定。(√)623.《中原音韵》的体例是以韵部为纲,以四声为纬。(√)624.撮口呼在《中原音韵》已经产生。()625.“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冯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此曲证明《中原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