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麻醉加球结膜下麻醉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doc

表面麻醉加球结膜下麻醉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doc

ID:55695806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25

表面麻醉加球结膜下麻醉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doc_第1页
表面麻醉加球结膜下麻醉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doc_第2页
表面麻醉加球结膜下麻醉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表面麻醉加球结膜下麻醉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表而麻醉加球结膜下麻醉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作者:蔡维单位:娜阳医学院附属东风医院眼科,湖北十堰442008【关键词】表面麻醉;结膜下麻醉;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白内障手术传统的麻醉方法是球后阻滞麻醉加眼轮匝肌麻醉,不仅操作复杂而旦并发症多。近年广泛应用的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需要专业设备,技术要求也高,在基层医院开展有一•定困难。而单纯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囊外手术,部分患者往往有疼痛不适感。为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且避免对眼部可能的损伤,我院自2004年7月-2007年6月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麻醉行白内障手术326例(387眼),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

2、报告如下。1资科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7月.2007年6月,我科对326例(387只眼)白内障患者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麻醉进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男性165例,女性61例,年令47〜81岁,平均69.35岁,术前视力光感至0.4。手术前常规进行全身及局部检查,测定人工晶状体度数,散瞳检查眼底。手术前1d,向患者解释手术操作过程及术中眼位配合等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紧张恐惧心理。1.2手术方法术前30min美多丽充分散瞳。术前5min术眼0.5%爱尔卡因(盐酸丙美卡因)开始滴眼,每分钟1次,共3〜5次。无需进行眼球软化。开睑器开睑,8万U庆大霉素加平衡盐液

3、10mL行结膜囊冲洗。嘱患者向内下注视,暴露上方球结膜,用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液注入肌止端结膜下,约1mL,对于眼窝较深、情绪紧张的病人作上直肌固定缝线。沿角巩膜缘剪开1〜11点球结膜,烧灼止血,正上方或右上方角巩膜缘后2mm做5.5〜6.5mm板层巩膜隧道,深达1/2巩膜厚度,内口比外口略大,至透明角膜内约1mm穿刺进入前房。自制截囊针作连续环形撕囊,直径约6〜7mm,对无法完成环形撕囊眼,作开罐式截囊。充分水分离核与皮质,并将核旋至前房内,粘弹剂保护角膜内皮,用圈套器娩出晶状体核,双腔管抽吸皮质至干净,囊袋内或睫状沟植入5.5mm人工晶状体,双襟水平位放置。

4、去除眼内粘弹剂,截囊眼缩瞳,切口注水至眼压正常或略高,个别水密不良或扩大切II者,缝合创口1〜2针,对合球结膜,结膜囊涂典必殊眼膏,术毕。手术操作时间最短10.30min,最长28.30min,平均13min。1.3检查方法及统计学方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山专人重复检查视力,测量术眼角膜曲率进行分析。全部数据经计算机SPSS软件统计处理,并进行t检验。2结果2.1木后视力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5者309只眼(79.9%),术后1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348只眼(90.0%)。术前的角膜散光平均值(1.18±0.⑶D,术后1周和1月时角膜散光平均

5、值分别为(1.53±0.12)D、(1.38±0.10)D。术后1月与术前相比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2麻醉效果根据患者术中的感觉和配合程度将麻醉效果分为3级,1级:患者无痛感或有微痛,术中配合度好,情绪稳定;2级:有轻度疼痛,可忍受并能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或加滴表麻药后能顺利完成手术;3级:明显疼痛,不能配合手术,需改其他麻醉方法。1级313只眼(80.9%);2级74只眼(19.1%),无一例需再加用球后麻醉。2.3并发症⑴术中并发症:后囊膜破裂9例,其中7例为截囊眼,经处理后均植入人工晶体,术中前房出血2例。⑵术后并发症:术后

6、角膜水肿内皮皱褶11例(2.8%),术后1周基本消退。3讨论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球后或球周麻醉,而-球后麻醉会产生眼心反射、眼球穿孔、球后出血、眼外肌损伤及短暂性上脸下垂等严重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对患者视力甚至生命带来威胁。随肴白内障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技巧的日益成熟,在表血麻醉下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成为当前白内障手术的主要方向,但山于超声乳化设备昂贵,技术要求高,现阶段在我国尤其在基层医院还难以普及。因此,寻求--种效果好且术式简洁的手术方法仍有其必要性。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手术效果差主要是山术后角膜散光造成的。影响角膜散光的原因很多,最

7、大因素为切口的结构,其次是切口的长度及切口与视轴的距离[1]。梯形隧道切口可较好保持角膜原有形态,术后伤口对合好,闭合快,有利于伤口愈合,术后角膜散光较小;切口位置愈靠近角膜,术后散光度愈大,愈远离角膜,对角膜曲率的影响愈小。本研究手术切II均果用上方角巩缘后2mm做5.5~6.5mm板层巩膜隧道切II,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5者309只眼(79.9%),术后1个月平均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同期白内障囊外手术效果较好。术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