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一 练习题.doc

《列子》一 练习题.doc

ID:55715879

大小:2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26

《列子》一  练习题.doc_第1页
《列子》一  练习题.doc_第2页
《列子》一  练习题.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列子》一 练习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列子》一则练习题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补充注释]①摘自《列子·汤问》,作者列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伯牙,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汉上樵夫,通音律。②伯牙善鼓琴:善,擅长。鼓,弹奏③志在高

2、山:想着在登高山。志:志趣,心意。④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峨峨,高大巍峨的样子。洋洋:水势浩荡的样子。⑤所念,心里想的。⑥必得之:一定体会到。得:体会、领会、领悟。之,代上句“所念”。 ⑦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皆称之为阴,反之则称为阳。。⑧卒:通“猝”,突然。⑨援,引,拿过来。⑩操:琴曲。⑾更造:既而弹奏。⑿穷其趣,完全理解他的心情。⒀吾于何逃声哉,我在哪里隐藏我的声音呢?逃:隐藏。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

3、!”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解读]汉语语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典故。我们常用的“知音”、“高山流水”就出于这一故事。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一则美丽的传说,浸漫2500多个春夏秋冬,濡湿了一个民族的情感。我们无须去验

4、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古人贵相知,从这则故事中也可见一斑。补充资料(相关词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知音:比喻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历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志在登高山(       )    ②乃援琴而鼓之(        )③初为霖雨之操(     )    ④更造崩山之音(        )2.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通(   ),意

5、为(       )。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B.卒逢暴雨,止于岩下C.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D.伯牙乃舍琴而叹曰3.指出下列句中的“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京中有善口技者             B.伯牙善鼓琴C.穷者独善其身               D.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4.与“伯牙善鼓琴”的“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乃援琴而鼓之               B.一鼓作气,再而衰C.公将鼓之                   D.小子可鸣鼓而攻之也5.下列句中的“穷”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6、  )A.穷途末路                   B.山穷水尽疑无路C.钟子期辄穷其趣             D.而乐亦无穷也6.你能说出下列城市的地理位置吗?①淮阴(       )            ②华阴(       )③洛阳(       )            ④咸阳(       )7.翻译下列句子。 ①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④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⑤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8.本文写俞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以表现二人造诣之高,相知之深

7、。于是后人称伯牙与子期为(          ),据传古代著名琴曲《           》系俞伯牙所作。 9.“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10.唐代著名“苦吟”诗人贾岛在作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的佳句后,又作了几句诗题在后面,诗曰“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其中的后两句“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达出作者在完成艺术创作后,对读者什么样的期待心理?请略加阐述(不超过50字)。     拓展:           

8、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