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宝典.doc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宝典.doc

ID:55847653

大小:50.9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4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宝典.doc_第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宝典.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宝典.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延大附中预习导学案专用纸年级:初一科目:语文使用日期:姓名:课题诗歌鉴赏答题方法教师牟善鑫学习目标掌握几种常见的诗歌鉴赏方法重、难点掌握几种常见的诗歌鉴赏方法,并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象+意象=意境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月光,意境就是月夜;请看杜甫《漫成一首》中的意象和意境: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意象: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境:清幽、静谧一(1)、意象答题格式:什么意象+意象的特征+意象的意义例1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

2、,怕得鱼惊不应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什么意象)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具体特征)对孩子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意象的意义)例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描画出了诗人(什么意象)②苍老的形象,(意象的基本特征—具体分析)③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象的意义)一(2)、意境格

3、式:描绘画面+概括氛围+分析感情例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描绘画面)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概括氛围)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分析感情)例2西归绝句[唐]元稹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

4、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答案】:(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描述画面),喜悦之情更为浓郁(情感)。例3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用描写性的语言描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景色【答案】: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5、。二、修辞手法格式:修辞手法+具体分析+感情例1、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具体分析),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情感)。三、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格式: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具体分析+感情例1、早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6、指出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清静寂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达了内心孤独寂寞之情(抒发什么感情)。例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通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理感觉,描写景物的色彩光线、味道、声音、状态、冷暖等,多方面表现景物人物、事物的特征,使之生动形象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例3、变换视角,或远观、近看,或仰视、俯视、平视、

7、环视,或由外到内,或描写景物的晨、午、昏、夜不同时刻的特征,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或定点换景,多角度、多方位表现事物、景物、人物,使之更加真切、丰满。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例4、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声音描写一般是动景)人物、景物、事物的状态无非动静两种,描写的目的要么是以表现宁静为主——动景成了反衬,要么是表现动静——静景成了蓄势、反衬,要么是二者兼顾、相互衬托,从而展示描写对象的全貌。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