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发病机理.doc

乙肝的发病机理.doc

ID:56089389

大小:33.52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6

乙肝的发病机理.doc_第1页
乙肝的发病机理.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乙肝的发病机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肝炎发病机理一.急性肝炎当免疫功能正常感染HBV后,其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由破坏的肝细胞释放入血的HBV,而被特异性抗体所结合,且干扰素生成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转终归痊愈。二.慢性活动性肝炎见于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免疫调节紊乱者。感染HBV后,由于Tc细胞功能不正常,或特异抗体封闭部分肝细胞靶抗原而制约T细胞毒反应,致部分肝细胞损害。干扰素产生较少,HBV持续复制。特异抗体形成不足,肝细胞反复被HBV侵入,形成感染慢性化。此外,肝细胞膜特异脂蛋白(Lsp)因HBV感染而形成自身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Lsp(IgG型),在抑制性T细胞(Ts细胞)活性降低情况下,

2、自身免疫性ADCC效应致肝细胞进行性损害。三.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在感染HBV,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致肝细胞损害轻微或不出现肝细胞损害。尤其无症状HBeAg携带者,缺乏干扰素,不能清除病毒,以致长期携带HBV四.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的发生,由于机体免疫反应过强,短期内T细胞毒反应迅速破坏大量感染HBV的肝细胞;或短期内形成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致局部发生超敏反应(Arthus反应),造成大块肝细胞坏死;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可致Schwartzman反应,使肝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加以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和白三烯等细胞因子由单

3、核巨噬细胞释放,促进肝细胞损伤。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与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进展较缓慢。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乙肝发病的原因有  1、饮食不当:长期、大量饮酒或经常偏食、挑食、大量抽烟,或经常食用辛辣刺激、过于油腻、或加工性食物,都可接种胃肠负担,间接诱使肝炎发作。2、日常生活不合理:如经常熬夜、或工作较繁重等等,因为不管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会使机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促使乙肝病毒复制加剧而导致乙肝的发病。  3、不良情绪的影响:因个人免疫力在很大程度上与情致的调节有关,精神抑郁、心理负担过重,都可影响机体免疫,进而降低自身的抵抗力,

4、这就为乙肝的发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乱用或滥用药物:因药物都是经肝脏代谢、解毒的,如过量服用会大大增加肝脏代谢负担,诱发肝损伤,特别是一些有肝毒性的非处方药物,如解热镇痛药、口服降糖药等,促使乙肝的发病,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避免滥用、乱用药物。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及排便改变,部分病例有低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查体中发现,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肝功能异学(如转氨酶升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原阳性或e抗原阴性但e抗体阳性,HBVDNA阳性等。乙肝的预防措施:1、阻断母婴传播新生儿应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如产妇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合并e抗原阳性的

5、双阳者,其婴儿注射的乙肝疫苗剂量应加大(后述)。同时。这类产妇应专床分娩,加强产程和产后卫生防护,在分娩前注意清洗阴部,以减少血液和分泌物污染新生儿,分娩后尽快清除新生儿口腔及咽部内容物。2、避免医源性传播(1)各种医疗和预防注射(含皮肤试验、皮肤注射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实行一人一针一次一消毒;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包括采血针、针灸针、划痕针、探针、采血吸管、阴道扩张器及各种内窥镜、口腔科钻头和弯车头等)均应严格消毒,经常监测,保证合格。(2)把好输血及血制品关:用敏感方法和全套乙肝感染指标筛选输血人员和器官移植及人工受精的供者;严格检定血液及血制品,以防造成传播。3、防止水平传播注意个人卫

6、生、饮食卫生,成人应防止性传播;儿童应避免与病人或HBV携带者接触,并应接受乙肝疫苗接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