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复习重点.doc

温病复习重点.doc

ID:56717623

大小:19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7-05

温病复习重点.doc_第1页
温病复习重点.doc_第2页
温病复习重点.doc_第3页
温病复习重点.doc_第4页
温病复习重点.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温病复习重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阶段及时间战国至晋唐时期(公元前475—959)萌芽阶段•《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注意到温病与伤寒的区别(三)形成阶段(明清时期)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治疗—以驱邪为第一要义(四)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王安道温病不能混称伤寒吴又可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四大名家叶天士编著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热论》,成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创卫气营血说吴瑭《温病条辨》倡三焦辨证理论薛雪《湿热病篇》立湿热专论,丰富温病理论王士雄《温热经

2、纬》系统总结温病证治理论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的特点1、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温邪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外邪(从外侵袭人体)---温邪、戾气、从外感受(非内伤)有特定的侵犯部位;温热性质,易耗阴津温热性质(非伤寒)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1.传变特点:有一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发病、传变:“急”、“猛”、“快”、“多”易化燥伤阴,吴鞠通

3、:“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每种温病的致病特点温邪。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伏寒化温病邪疠气病邪时毒病邪1、温热性质显著,致病后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2、从外侵袭人体,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致病迅速;3、致病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故又称时令温邪;4、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及转化,如热灼成燥,热蒸湿动,寒郁化热等;5、不同的温邪入侵部位有别,如风热病邪侵犯肺经,暑热病邪侵犯胃经,湿热病邪多脾经等。风热病邪是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温邪。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风温、冬温。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4、:(一)先犯上焦肺卫(二)易化燥伤阴(三)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四)易出疹(五)易动风二、暑热病邪暑热病邪是指产生于夏季,由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的具有暑热性质的致病因素。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温病称之为暑温。暑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如下:(一)多先犯阳明气分,不见卫分证(二)易耗气伤津(三)易兼夹湿邪、寒邪(四)易闭窍动风三、湿热病邪具有湿和热两重性质的外感病邪。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病为湿温。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如下:(一)发病的隐袭性(二)症状矛盾性(三)病程的缠绵性(四)病情的粘腻性(五)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六)病机的下行性(七)易

5、困阻清阳,阻滞气机四、燥热病邪是指形成于秋天干燥季节,具有燥热性质的致病因素。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温病称之为秋燥。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如下:(一)病位以肺为主(二)易伤津液(三)病变轻,易愈,预后好五、伏寒化温病邪《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种“伏寒化温”而形成的病邪,也可视为在春季致病的一种温邪,因其不兼具风、暑、湿、燥等病邪的性质,温热性质显著,故称之为温热病邪。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如下:(一)热自内发(二)里热内迫而易闭窍、动风、动血(三)后期每可见肝肾真阴亏耗六、疫疠病邪疠气又称戾气,是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

6、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素。温疫、戾气、异气、杂气(一)致病力强(二)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部位(三)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四)为病严重,病情凶险(五)致病有种属选择性七、时毒病邪时毒病邪是指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具有温热性质又有肿毒特征的病邪。又称为温热毒邪。包括风热时毒、温热时毒。时毒病邪所致的温病,除有一般温病的表现外,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或溃破糜烂、斑疹密布等特殊征象。时毒病邪的致病特点如下:(一)特殊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和肌肤丹痧(二)传染性较强,有一定流行性(三)攻冲走窜(四)壅结凝聚卫气营

7、血的辩证要点卫分证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气分证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膜原:寒热起伏如疟状,呕逆胀满,舌苔白厚滑腻如积粉。气分湿热证基本表现:身热汗出,脘腹痞满,苔腻营分证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血分证辨证要点:灼热夜甚,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深绛。逆传。指温病传变的另一规律。一般温病的传变规律是由卫经气,营到血,如果病邪较重,发病开始就严重,变化迅速的,可不按次序传变,由卫分(肺)突然陷入营分(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等中枢神经症状,称为逆传心包。v中

8、医诊断:风温v西医诊断:药疹v辨证论治: 本病属“风温”,病属卫营同病,缘患者感受风热之邪,风热侵及肺卫,正邪交争,出现发热、咽痛,邪热侵及肺络,出现周身皮疹。治以疏风清热透疹凉营。处方(银翘散加减):银花10,连翘10,菊花10,板蓝根15,丹皮10,薄荷10(后下),红条紫草15,甘草10,防风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