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培训课件.ppt

登革热防控培训课件.ppt

ID:57048840

大小:2.72 MB

页数:91页

时间:2020-07-28

登革热防控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登革热防控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登革热防控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登革热防控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登革热防控培训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登革热防控培训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登革热的防控主要内容一、流行概况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四、诊断五、治疗六、现场调查处理规范七、防治知识问答一、流行概况2011年全球登革热疫情2011年1-5月泰国发现患登革热患者多达10820人,其中有8人死亡。近日,斯里兰卡媒体援引斯卫生部消息报道称,截至6月28日,斯今年已发现9660个登革热病例,其中科伦坡地区病例最多,达3638例。目前已有73名登革热患者死亡。另据马尔代夫媒体报道,马登革热疫情蔓延,部分儿童感染病毒入院治疗。6月29日至30日,有4名儿童因患登革热死亡。(一)我国登革热流行史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登革热曾波及我国,因有皮疹而称之为“红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2、,日本侵略军将此病带入我国,在广东、浙江、上海、福建、江苏、江西、汉口、台湾等地广泛流行。1944年上海至南通一带广为流行。经过30多年的沉寂后,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突发登革热流行,1979年海南岛开始出现登革热流行。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广东省、海南、福建、浙江等省仍时有暴发。其他南方省份如广西、云南、江苏、上海等地也曾有输入性病例报告。(一)我国登革热流行史1978-2001年,全国共报告68万例,死亡501例。(1979~1991年,海南省报告604854例,死亡475人。)2002-2009年全国报4076例,无死亡;登革热疫情呈输入性病例与本地感染病例同时存在、输入

3、性散发病例与暴发疫情并存的特点。2011年全国登革热疫情截止2011年6月30日,全国共报告了19例登革热病例,其中5、6月份共报告12例(占63.16%)与我省邻近的广东省5月份也报告了该省今年首例登革热病例。(二)海南登革热流行史海南省的登革热流行始于1979年,至1991年共发生了三次流行,累计报告病例604854例,病死475例,全岛19个市县,除五指山市(原通什市)外,其他18个市(县)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流行期间年均发病率为778.04/10万,病死率为0.08%。(二)海南登革热流行史第一次流行为1979年10月到1982年9月(DEN-3),首发地在我省西部的洋浦。流行初期

4、,由于病人症状不典型,医务人员缺乏诊断经验,所有病人均被误诊,既不报告疫情,也不采取任何防控措施。4个月后(1980年3月)疫情开始向其它地区扩散,8月发生全岛大流行,直到1982年9月流行终止。此次流行累计报告病例447499例,病死65人。第二次流行始于1985年9月(DEN-2),首发地仍然是洋浦,次年8月发生全岛大流行,至1988年年底流行结束时,累计报告病例164244例,病死410人。第三次流行发生于1991年6-10月(DEN-2),首发地在当时的琼山县十字路镇。此次流行波及5个市(县),报告病例529例,未发生死亡。我省历年登革热发病情况近几年我省登革热疫情1992~200

5、7年,我省无登革热病例报告,从正常人群血清学调查情况、发热疑似登革热病人监测、媒介伊蚊带毒检测等结果,也反映了这16年间海南省可能未发生登革热的潜在流行。2008~2009年,海南省共监测到4例登革热病例,均为国外输入,并未发现二代病例。2010年监测未发现登革热病例。截止2011年7月10日,我省监测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2例,血清型为Ⅰ型。(三)我市登革热疫情我市于1980年、1986—1987年,1991年发生过三次登革热流行,累计发病人数19万多人、死亡165人,疫情遍及全市24个乡镇(主要在农村地区),91年后至今我省已连续18年未发生过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三)我市登革热疫情但近几

6、年来,与我们毗邻的广东、广西以及越南等地频频发生登革热疫情,加上人员流动频繁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在我市出现登革热疫情的危险性依然存在,我市登革热防控形势还是比较严峻,所以登革热也一直是我市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二、病原学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可灭活。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不同型的病毒相互之间只有部分或短暂的交叉免疫作用。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5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

7、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二)传播媒介 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