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乃粒原文教学文案.doc

天工开物·乃粒原文教学文案.doc

ID:57094625

大小:1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8-02

天工开物·乃粒原文教学文案.doc_第1页
天工开物·乃粒原文教学文案.doc_第2页
天工开物·乃粒原文教学文案.doc_第3页
天工开物·乃粒原文教学文案.doc_第4页
天工开物·乃粒原文教学文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工开物·乃粒原文教学文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天工开物·乃粒原文精品文档天工开物·乃粒原文天工开物·乃粒天工开物乃粒【原文】宋子曰:上古神农氏②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③,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④食已千年矣,耒耜⑤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⑥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⑦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⑧。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注释】①乃粒:《书益稷》:烝民乃粒。乃粒,即百姓以谷物为食的意思。此处则代指谷物。②神农氏:炎帝神农氏,神话传说中的古帝王。《礼记月令

2、》注:土神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晋王嘉《拾遗记》卷一:炎帝始教民耒耜。躬勤畎亩之事,百谷滋阜。故而又称土神。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③徽号两言:即指神农二字。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④陶唐:传说中的古帝王,即尧,国号陶唐,又称陶唐氏。《书益稷》篇传说即尧时文献。其中言烝民乃粒,即粒食。⑤耒耜(lěis):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起源甚早。⑥后稷:传说中尧、舜时大臣,掌农之官,又与大禹一起治水。又名弃,为周之始祖,故其事详于《周本纪》中,云:弃为儿

3、时,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⑦赭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⑧诟詈(ɡul):辱骂。【译文】宋先生说:上古传说中发明农业生产的神农氏,好像真的存在过又好像没有此人。然而,仔细体味对神农这个赞美褒扬开创农耕的人的尊称,就能够理解神农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这两个字至今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自身并不能长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为人能依靠五谷养活自己;可是五谷并不能自己生长,而需要靠人类去种植。土壤的性质经过漫长的时代而有所改变,谷

4、物的种类、特性也会随着不同的水土而有所区别。否则,从神农时代到唐尧时代,人们食用五谷已经长达千年之久了,神农氏教导天下百姓耕种,使用耒耜等耕作工具的便利方法难道还有什么不清楚吗?可是后来纷纷出现的许多良种谷物,一定要等到后稷出来才得到详细说明,这其中又是什么原因呢?那些不务正业的富贵人家子弟,将劳动人民看成罪人;那些读书人把农夫二字当成辱骂人的话。他们饱食终日,只知道早晚餐饭的味美,却忘记了粮食是从哪里得来的,这种人真是太多了!这样看来,奉开创农业生产的先祖为神就十分自然了,这难道只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吗?总名【原文】凡谷无定名①。百谷,指成数言②。五谷则麻、菽③

5、、麦、稷④、黍⑤,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而来⑥、牟⑦、黍、稷居十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⑧之中,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⑨也。【注释】①定名:固定的称呼。②成数言:综合各类说法。③菽(shū):豆的总称。④稷:即粟,小米。⑤黍:黏米。⑥来:小麦。⑦牟(mu):大麦。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⑧蔬饵、膏馔:菜肴。⑨朔:同溯,指根源、本源。【译文】谷物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名称,特指某一种粮食。百谷是说谷物种类繁多,这是就谷物的总体而言。五谷是指麻、菽、麦、稷、黍,其中唯独漏掉了稻子,这是因为著书的先贤是西北

6、人的缘故。现在全国百姓所吃的粮食之中,稻子占了十分之七,小麦、大麦、黍、稷共占十分之三。麻和豆这两类已经被完全列为蔬菜、糕饼、脂油等副食使用了,依然将它们归入五谷之中,只不过是沿用了古代的说法罢了。稻【原文】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徐,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①(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

7、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②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③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

8、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