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研究:儒学的德性价值论.docx

儒学研究:儒学的德性价值论.docx

ID:57666578

大小:30.36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8-31

儒学研究:儒学的德性价值论.docx_第1页
儒学研究:儒学的德性价值论.docx_第2页
儒学研究:儒学的德性价值论.docx_第3页
儒学研究:儒学的德性价值论.docx_第4页
儒学研究:儒学的德性价值论.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学研究:儒学的德性价值论.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儒学研究:儒学的德性价值论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儒学的价值论(ConfucianAxiology)是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典型。儒家哲学虽然没有“价值”这个词语,但是,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哲学,实际上有丰富的古代价值哲学思想。儒家的价值哲学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其人生价值观当中。这种人生价值哲学,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1)其形而上学基础是“天命”价值观——人的德性是天命的结果,因而天命就是终极的价值源泉;(2)其核心是“德性”价值观——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德性,是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3)其价值实现途

2、径是“修齐治平”价值观——循性行道、修齐治平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儒学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可以用《礼记·中庸》开宗明义的三句话作为一个总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家价值哲学思想,就是建立在这个哲学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可以依据这个基本纲领,来对儒家的人生价值哲学进行讨论。——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3我们曾经说过,《中庸》这三句可以复述为:得天为性,率性为道,修道为天。这是一个环状的结构,圆上有三个点(天、性、道)和三段弧(由天而性,由性而道,由道而天);圆心即所谓“中”,那就是“

3、人”。这意思是说:性不离人,道不离人,天亦不离人。这是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一.天命:终极的价值源泉——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3《中庸》第一句“天命之谓性”,是讲人性的形而上学依据的。所谓“天命”,并不是说存在着一个具有人格的实体“天”或者“上帝”之类,在那里发号施令;天命的实质意义,就是自然。所以,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说:“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人性既是天(自然)所赋予的,所以人性就是“天性”,亦即自然秉性。这就正如荀子所

4、说:“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即是说,人性是由自然造就的。这是中、西古代哲学的一个共同之点,就是从宇宙论引伸出人性论,所以,对“人”的关注必然导致对“天”的探究。对“天”的探索,即古代“本体论”。“本体”(Noumenon)含义有二:一指万有的“本原”(Genesis/Origin),即汉语“本”之义,是宇宙论(属广义本体论)的课题;一指万有的“本质”(Essence/Nature),即汉语“体”之义,是狭义本体论的课题。就“天”被理解为存在的“本质”来看,儒、道、释是相通的:无论我

5、们认为他们的看法属于哲学意义上的,还是神学意义上的,都已陷于偏狭,因为古代的“天”本是个非分析性的(未曾分化的)观念,即是说,它既是自然(所谓“唯物的”),也是理念(所谓“唯心的”),又是上帝(所谓“神学的”)。首先,“天何言哉”,“天地不仁”,这是自然之天;其次,“天地之大德曰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理念之天;再者,“天之未丧斯文”(孔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这是神性之天。其实它们就是同一个天,即“万有”之同一本质。“天”有时指万有的本质,有时却指万有的存在本身。自然

6、是天,社会是天,心性是天,一切是天。自然是天,自不待言;社会是天,则是就其无意识、不可控方面而言;心性是天,也是就其无意识、不造作方面而言。这就如道家讲的,不论人、社会、自然界,“无为”便是“自然”(“自然”一词,从语义上来看,就是“自己如此”),也便是“天”。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无为为之之谓天”。在“天即自然”这个意义上,儒家和道家是一致的。“天”也就是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论(Ontology)依据,当然也就是一切价值的存在论基础。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古代思维方式:为一切存在寻找到一个最终的实体基础。——

7、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3所谓“天命之谓性”,这是从天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人的角度来看,则是讲“得天”,是讲人性的来源,即“得天为性”。得天而成之性,就是所谓“德性”(“德”就是“得”的意思)。在哲学上,这属于宇宙论的问题;但儒家的宇宙论之区别于西方式的宇宙论,其目的却在于揭示人、人性的生成。上文说“天”为万有之本质,是儒家哲学的本体论(狭义);这里说“天”为万有之本原,是儒家哲学的宇宙论。儒家哲学的宇宙论最关注的乃是人的生成、人性的生成,亦即追寻“人之本”、“生之本”。儒家这种观念,确实是中外

8、的古代哲学所共同具有的一种观念,就是寻求一个万事万物的“本体”,亦即作为一切存在的终极原因的实体(Substance);然后由此出发,说明一切存在及其本质。中国道家的“道”、佛教的“阿赖耶”,西方的“理念”、“上帝”、“绝对观念”、“自我意识”等等,都是如此。古人犹如儿童,常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一切又是什么?它们从哪里来?”这是人类的“追问意义”这种情结的早期表现。——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3天命既是一切存在的终极本原,当然也是一切价值的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