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讲义肛门直肠疾病.doc

中医外科学讲义肛门直肠疾病.doc

ID:57831789

大小:15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3-31

中医外科学讲义肛门直肠疾病.doc_第1页
中医外科学讲义肛门直肠疾病.doc_第2页
中医外科学讲义肛门直肠疾病.doc_第3页
中医外科学讲义肛门直肠疾病.doc_第4页
中医外科学讲义肛门直肠疾病.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讲义肛门直肠疾病.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一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肛门直肠疾病是指发生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疾病。常见的有痔、息肉痔、肛隐窝炎、肛痈、肛漏、肛裂、脱肛、锁肛痔等,在古代文献中统称为痔疮、痔瘘。  【本章首重点】  概论部分第一节 概论  【考试内容】  肛门直肠的解剖与生理概要;肛肠病的范围、种类、检查方法、主要症状的辨证、总的治疗原则(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及手术方法)  【考试重点】  肛门直肠的解剖生理、部位辨证  【学习方法】  主要采取通过图谱背考点和在填空题目中记忆要点的学习方法  【解剖与生理】    (1)直肠全长12~14cm;  (2)直肠腔内有3个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称为直肠瓣,其主要作用是防止

2、粪便的逆行;  (3)肛管长约3cm;  (4)直肠下端变得缩窄,肠腔内黏膜被折成了6~10个纵形的皱襞,称为直肠柱或肛柱。相邻的两个直肠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皱襞,称为肛门瓣。肛门瓣与直肠柱之间的肠襞黏膜形成开口向上的袋状间隙,称肛隐窝或肛窦。隐窝底部有肛腺开口。由于该处常积存粪屑,易发生感染,引发肛隐窝炎,进而导致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等疾病。  (5)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称为齿线。齿线上下的组织结构明显不同,是临床上的重要标志线。  (6)肛门括约肌分为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内括约肌是直肠环肌在下端的增厚部分,围绕肛管的上部,是不随意肌,有协助

3、排便作用。外括约肌分皮下部、浅部、深部,受脊髓神经支配,为随意肌。11/11外括约肌的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肌环,称为肛管直肠环。手术时切断该环将引起肛门失禁。  (7)肛管和直肠周围有5个间隙:2个骨盆直肠间隙、1个直肠后间隙、2个坐骨直肠间隙。  (8)肛门直肠部位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4支动脉,即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及骶中动脉。  (9)直肠受属于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副交感神经支配。肛管部的神经支配为体神经系统的阴部内神经的分支支配,所以,齿线以上的黏膜对痛感迟钝,但在直肠胀满和按压时可感到不适;而肛管

4、和肛门周围皮肤感觉异常敏锐,炎症或手术后刺激可以引起剧烈疼痛,并引起反射性肛提肌和内括约肌痉挛。  (10)肛管与直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排泄粪便、分泌黏液、吸收水分和部分药物。  【记忆要点】  1.肛管直肠环是由(外括约肌深及浅部)(直肠纵肌)(内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四组肌肉组成的一肌环。  2.肛柱是(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粘膜)形成的纵行皱折,约(6~10)个。又称(直肠柱)。  3.肛隐窝是(肛门瓣)与(肛柱之间肠壁粘膜)形成的向上开口之袋状间隙。又称(肛窦)。  4.齿线是(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之间的界线,呈锯齿状,故称齿线。  5.肛门直肠的主要动脉有四支,分别

5、是(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骶中动脉)。  6.肛门直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便)、(分泌黏液)、(吸收水分)和(部分药物)。  7.手术时,肛门直肠环如被切断,则可引起(肛门失禁)。  8.肛门直肠疾病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常用体位有以下六种,分别是(侧卧位)、(膝胸位)、(截石位)、(倒置位)、(蹲位)、(弯腰扶椅位)。  【病因病机】  肛门直肠疾病的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主要有风、湿、燥、热、气虚、血虚等。  【肛门直肠疾病的辨证】  (1)辨症状  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的症状有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等。由于病因不同,表现的症状及轻重程度也不一致。  ①便

6、血:便血是肛门直肠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可见内痔、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多种疾病。血不与大便相混,附于大便表面,或便时点滴而下,或一线如箭,无疼痛者,多为内痔;便血少而肛门部有撕裂样疼痛者,多为肛裂;儿童便血,大便次数和性质无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血与黏液相混,其色晦暗,肛门有重坠感者,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  ②脱垂:是Ⅱ、Ⅲ期内痔、息肉痔、直肠脱垂的常见症状。直肠脱垂呈管状、环形;内痔脱出呈颗粒状,如枣形;息肉痔头圆而有长蒂。  (2)辨部位  肛门病的部位常用膀胱截石位表示,以时钟面的十二等分标记法,将肛门分成12个部位。会阴部正中称12点,骶尾部正中称6点,左面中央称3点,

7、右面中央称9点,其余依次类推。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12点处;血栓性外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肛裂好发于6、12点处。  【检查】  (1)检查体位:侧卧位(最常用)、膝胸位、截石位、蹲位、倒置位、弯腰扶椅位11/11。    (2)检查方法:肛门视诊,肛管直肠指诊,窥肛器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  【复习自测】  1.肛管直肠环是由(外括约肌深及浅部)(直肠纵肌)(内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四组肌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