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大题.doc

微生物学大题.doc

ID:58351407

大小:11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4-16

微生物学大题.doc_第1页
微生物学大题.doc_第2页
微生物学大题.doc_第3页
微生物学大题.doc_第4页
微生物学大题.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大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讨论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①.“吸收多,转化快”为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能在自然界和人类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超小型“活的化工厂”的作用。②.“生长旺盛,繁殖快”在发酵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且若是一些危害人、畜和农作物的病原微生物或会使物品霉腐变质的有害微生物,它们的这一特性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损失或祸

2、害。③“适应强,易变异”,有益的变异可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害的变异使原本已得到控制的相应传染病变得无药可治,进而各种优良菌种产生性状的退化则会使生产无法正常维持。④“分布广,种类多”,可以到处传播以至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只要条件合适,它们就可“随遇而安”,为人类在新世纪中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1.体积小,结构简单;2.代谢活跃,方式多样;3.繁殖快,易变异;4.抗性强,能休眠;5.种类多,数量大;6.分布广,分类界级宽。例如,微生物繁殖快,代谢活跃,在发酵工业具有

3、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在表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同时可利用微生物易变异特性,来提发酵产物的产量。另外,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也带来了极大的优越性,因微生物繁殖快,科研周期大大缩短,经费减少,效率大大提高。微生物也给人类带来不利的影响,微生物繁殖快易霉腐。微生物还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的病害。又因微生物易变异又给菌种保藏带来难度。2.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及步骤。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

4、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此法证明了G+和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

5、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3.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分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 它包括 1 潜伏期:细胞内已经开始装配噬菌体粒子并可用电镜观察到 2 裂解期: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 3 平稳期: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已全部裂解,溶液中的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4.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及特点答:(1)吸附:寄主的专一性、吸附位点的专一性、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间的结合力来源于空间结构的互补性,相互间的电荷、氢键、

6、疏水性相互作用及范德华力。(2)侵入:噬菌体核酸物质进入受体细胞、T类噬菌体收缩尾鞘,尾髓插入细胞壁,此时,尾管端携带的少量溶菌酶水解壁的肽聚糖,将DNA像注射一样打入细胞内。蛋白质的外壳仍在壁外、线状噬菌体fd则全部进入寄主细胞。(3)增殖:噬菌体核酸物质及蛋白质在寄主细胞内的合成。噬菌体以其核酸的遗传信息向宿主细胞发出指令并提供蓝图、前一次表达产物是后一次表达的mRNA聚合酶(4)成熟(装配):已合成的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按一定的顺序自装配成噬菌体颗粒。(5)释放:由水解膜的脂肪酶和壁的溶菌酶作用,裂解

7、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大量的噬菌体吸附在同一宿主细胞表面并释放众多的溶菌酶,最终因外在的原因而导致细胞裂解、线状噬菌体则不裂解寄主细胞,可能是通过挤压而冲出细胞壁。5.比较发酵与呼吸的异同答:呼吸和无样呼吸的本质是一样的,底物脱氢后电子经过呼吸链产能,能量来源主要是氧化磷酸化。只不过无样呼吸电子传递给了氧化性的外源物质如硝酸盐、硫酸盐等。发酵是电子不经过电子传递链,直接交给代谢中间物,如丙酮酸,主要靠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2)呼吸:是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链

8、状排列的氢(或电子)传递体,其功能是把氢或电子从低氧化还原势的化合物处逐级传递到高氧化还原势的分子氧或其他无机、有机氧化物,并使它们还原;发酵: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6.细菌芽孢的形成过程及芽孢的概念机制答: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质;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