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ppt课件.ppt

小麦赤霉病ppt课件.ppt

ID:58592248

大小:341.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10-20

小麦赤霉病ppt课件.ppt_第1页
小麦赤霉病ppt课件.ppt_第2页
小麦赤霉病ppt课件.ppt_第3页
小麦赤霉病ppt课件.ppt_第4页
小麦赤霉病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麦赤霉病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麦赤霉病Wheatheadblight赤霉病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最为严重;黑龙江省春麦区也常严重发生。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4年,中度流 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产量损失10~40%,中度 流行年病穗率30~50%,产量损失5~15%。黑龙江省春麦区1959~1988年间大流行6次,小麦平均减产 20%以上,其中1982年损失小麦5亿多公斤。1985年河南省赤霉病大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损失小麦8.85亿公斤;1985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病面积640万亩,损失小麦2.19亿公 斤。症状病原物病害循环发病因素流行

2、预测防治返回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4年,中度流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产量损失10~40%,中度流行年病穗率30~50%,产量损失5~15%。黑龙江省春麦区1959~1988年间大流行6次,小麦平均减产20%以上,其中1982年损失小麦5亿多公斤。1985年河南省赤霉病大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损失小麦8.85亿公斤;1985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病面积640万亩,损失小麦2.19亿公斤。返回小麦赤霉病症状赤霉病从小麦幼苗期就可发病,引起种腐、苗腐、茎基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最为普遍和严重。穗腐是小麦扬花期病菌入侵引起的,起初在小麦穗上出现水渍

3、样的病斑,以后麦穗枯黄;气候潮湿时,病穗上产生粉红色霉层,此病流行时,田间可见明显的红色麦穗。病菌为害穗颈时,穗颈变褐。返回苗腐是由于种子带病或土里的病残体带菌引起的,轻则病苗长势弱,重则死苗,不能破土,病苗没有穗腐时的粉红色霉层,只是根部变褐。苗腐春麦区易发生。小麦赤霉病症状返回小麦赤霉病病原物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e(Schw.)Petch,子囊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多种镰孢,也可引起赤霉病。有性态形态生理生理分化寄主范围无性态形态返回小麦赤霉病病原物有性态的形态子囊壳呈黑色煤屑状颗粒

4、。子囊壳顶壁厚,呈乳头状突起,蓝紫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内含8个纺锤形、无色、三分隔的子囊孢子。子囊壳子囊壳纵剖面子囊及子囊孢子返回病原物无性态除禾谷镰孢外,如燕麦镰孢F.avenaceum,黄色镰孢F.culmor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弯角镰孢F.camptoceras等均可引起赤霉病.小麦赤霉病病原物无性态形态禾谷镰孢大型的分生孢子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3~6个,聚集时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分生孢子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很少产生。返回F.avenaceumF.culmorumF.crookwellenceF.graminearum小麦赤霉病病原

5、物生理病菌生长发育对营养的要求不高,但需要高温高湿条件。子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且需要有自然光源。生理分化玉蜀黍赤霉菌株可分为强、中、弱三中类型。寄主范围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稗草、狗尾草等杂草共60多种。返回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病菌的越冬与越夏在稻桩、小麦和玉米、高梁等秸秆上越夏;在玉米、水稻、小麦秸秆和麦穗等残体上,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病菌的初染源及其传播初染源主要来自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高温、高湿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和发育成熟,成其要求基质湿润。子囊孢子的释放需要水滴或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8

6、%,小雨后最有利孢子的释放。侵染过程病菌致病机制返回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侵染过程病菌最先侵染的部位主要是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壁。病菌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于抽穗扬花期传播至穗部,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病菌侵入花药后在寄主组织内扩展。在适宜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的潜育期约为2-3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很快在麦穗上产生霉层,霉层上的病菌又由风雨向别的小麦上传播。(一般年份的赤霉病为害,以扬花期病菌一次侵染为主,在多雨的年份会有再侵染。)返回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病菌致病机制病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毒素在病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病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毒素可破坏细胞膜的半渗透性,造成电解质外渗。中毒细胞

7、还有黄褐色颗粒状物质沉积,部分细胞解体,导致细胞坏死和维管束堵塞,影响水分和养分输送面出现凋萎病状。返回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病害的发生、流行与及流行强度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病的生育期、适宜发病的暖湿气候条件与大量的菌源,这三个因素及其吻合程度。有菌源的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多雨,潮湿,麦穗长时间湿润则赤霉病会大发生。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病的生育期菌源量气候条件返回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1.品种的抗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