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骨度分寸表.pdf

常用骨度分寸表.pdf

ID:59110293

大小:1.56 MB

页数:6页

时间:2020-09-13

常用骨度分寸表.pdf_第1页
常用骨度分寸表.pdf_第2页
常用骨度分寸表.pdf_第3页
常用骨度分寸表.pdf_第4页
常用骨度分寸表.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常用骨度分寸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最新资料推荐⋯⋯⋯⋯⋯⋯⋯⋯⋯⋯⋯⋯⋯⋯⋯⋯⋯⋯⋯骨度分寸法(前面观)部位起止点骨度度量说明头部前两额头角(头维)9寸横寸头钱部横向之间胸天突(胸骨上窝)至歧9寸直寸1.胸部与肋部取穴直寸,一般腹骨(胸剑联合)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部歧骨(胸剑联合中点)8寸1寸6分2.“天突”指穴名至脐中的部位脐中至横骨上廉(耻8寸骨联合上缘)两乳头之间8寸横寸胸腹部取穴的横寸,可根据两乳头之间的距离折量。女性可用左右缺盆穴之间的宽度来代替两乳头之间的横寸腋前、后纹头(腋前皱9寸直寸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上肢襞)

2、至肘横纹分寸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12掌(背)横纹寸下肢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18直寸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部内上髁上缘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13踝尖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直寸1.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寸2.“膝中”的水平线:前面相股骨内上髁上缘至胫3寸当于犊鼻穴,后面相当于委中骨内侧髁下穴胭横纹到外踝尖16寸1⋯⋯⋯⋯⋯⋯⋯⋯⋯⋯⋯⋯⋯⋯⋯⋯⋯⋯⋯⋯⋯⋯⋯最新资料推荐⋯⋯⋯⋯⋯⋯⋯⋯⋯⋯⋯⋯⋯⋯⋯⋯⋯⋯⋯2⋯⋯⋯⋯⋯⋯⋯⋯⋯⋯⋯⋯⋯⋯⋯⋯⋯⋯⋯⋯⋯⋯⋯最新资料推荐⋯⋯⋯⋯⋯⋯⋯⋯⋯⋯⋯⋯⋯⋯⋯⋯⋯⋯⋯3⋯⋯⋯⋯⋯⋯⋯⋯⋯⋯⋯⋯⋯⋯⋯⋯⋯⋯⋯⋯⋯⋯⋯最新

3、资料推荐⋯⋯⋯⋯⋯⋯⋯⋯⋯⋯⋯⋯⋯⋯⋯⋯⋯⋯⋯骨度分寸法(后面观)部位起止点骨度度说明量头部耳后两完骨(乳突)9寸衡用于量头部的横寸之间寸背腰肩胛骨内缘至后正3寸衡背部腧穴根据脊椎定穴。一般临4⋯⋯⋯⋯⋯⋯⋯⋯⋯⋯⋯⋯⋯⋯⋯⋯⋯⋯⋯⋯⋯⋯⋯最新资料推荐⋯⋯⋯⋯⋯⋯⋯⋯⋯⋯⋯⋯⋯⋯⋯⋯⋯⋯⋯部中线寸床取穴,肩胛骨下角相当第7(胸)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寸椎,髂嵴相当第16椎(第4腰椎下肢臀沟至腘横纹14棘突)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寸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

4、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①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②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手指比量法:参见骨度分寸法。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

5、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示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就是本穴。骨度分寸法(侧面观)部位起止点骨度度量说明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直寸头部纵向寸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3寸直寸头前部纵向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3寸直寸后项部纵向至后发际正中眉间(印堂)至第7颈椎18直寸头部纵向棘突下(大椎)寸侧胸腋以下至季胁12直寸部寸5⋯⋯⋯⋯⋯⋯⋯⋯⋯⋯⋯⋯⋯⋯⋯⋯⋯⋯⋯⋯⋯⋯⋯最新资料推荐⋯⋯⋯⋯⋯⋯⋯⋯⋯⋯⋯⋯⋯⋯⋯⋯⋯⋯⋯下肢腘横纹到外踝尖16直寸寸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

6、,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一般有下列几种:(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1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2)拇指同身寸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2节为准,量取四

7、指之横度作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