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言多不辩》教学设计.doc

《墨子言多不辩》教学设计.doc

ID:59155012

大小:7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15

《墨子言多不辩》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墨子言多不辩》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墨子言多不辩》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墨子言多不辩》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墨子言多不辩》教学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墨子言多不辩》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墨子言多不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文在初中文言文体系中的定位本文是北京版语文教材第15册文言文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在熟练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继续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文言语句的特点,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同时在阅读中注意体会文章的层次结构及类比、讽喻等方法。2、文本分析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简单,仅是一问一答,层次非常清晰,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读懂。针对这个特点,设计用一课时完成疏通文意、梳理结构、体会类比的论证方法这三项任务。因为本文“言多不辩”这个观点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况且本文是节选的

2、片断,仅从这片断看不出作者的本意,因此又突破教材,拓展学习的空间,设计第二课时,给学生补充一段文言材料,让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可取之处。再联系生活实际,因势利导,使学生对“说话要不要修饰”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二、学情分析1、学生基础较好,且人手一册《初中文言文全解》,翻译语句,疏通文意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因此在设计第一课时时,除了疏通文意,我还渗透了一些相关的古文化常识,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旨在激发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2、本班很多学生善于思考,爱质疑,他们也认为“言多不辩”这个

3、观点不符合生活实际,我就因势利导,设计第二课时,给学生补充一段文言材料,让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说话要不要修饰”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学生在熟练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累7个文言词语,并能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了解相关的古文化常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目标1、2在第一课时完成)3、结合一段课外的文言材料,学生理解大意,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通过讨论,认识“言多不辩”的局限性,对于“说话要不要修饰”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目标

4、3、4在第二课时完成)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两千多年前,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在文化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各个学派从大到救国方针,小到饮食起居,言谈举止,都有不同的见解,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以前我们学过《论语》,这是儒家的代表作(一起背“学而时习之……”,从中可以感受到夫子的温文尔雅、宽容敦厚。今天我们学习法家韩非的一篇文章《墨子言多不辩》,感受法家作品的风格。(一)疏通文意:1、了解韩非和《韩非子》。本文出自哪一本书?《韩非子》的作者是谁?韩非和《韩非子》关系你理清了吗?(可以比较:大

5、家以前学的《论语》写作者名字吗?《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师徒的言论编排起来,整理成册,就是《论语》,那是集体创作的,中国古代早期的作品都是集体创作的,所以都不写作者名字,后来才有了个人创作,《韩非子》就属于个人创作。由此也可以判断,孔子和韩非生活的年代谁早谁晚一些?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2、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课文,认真听,不认识的字不要忙着注音,注意听第一遍的感受。3、请大家自学课文,自己把课文读一遍,不认识的字注上音;然后自学注释,如果有疑问,小组讨论解决。4、齐读课文,要注意几个生字的读音。

6、(幻灯片展示生字:)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饰以玫瑰(熟悉比较)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未可谓善鬻珠也4、答疑、疏通文意(逐层推进):①咱们先看标题,标题是什么意思?“辩”怎么理解?(明确:辩,指言语巧妙动听。标题就是说:墨子这个人说话很多,却并不动听。)②请一名同学把楚王的问题读一遍。关于这句话,谁有疑问?教师强调重要的文言词并加以点拨:l显学。(联系注解②。墨家和儒家并称显学,都是著名的学派,是流行的、热门的、时髦的学派,人数多,分布广,影响大。儒家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72个,分散到各诸侯国做官,影响很大。墨子本来也从师于儒门,

7、因不满于儒家礼数的繁琐,于是自创墨派,聚众讲学,有门徒300人,他也同样派弟子到各国从政,声势浩大,与儒家并称显学。)l其身体则可身体古今异义在文中指亲身实践。l关于“言多不辩”举例:链接至一篇文章(译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墨子“言多不辩“的特点。公孟对墨子说:“君子应该拱手以待,别人问到自己就说,不问就不说。好像钟一样,敲则鸣,不敲则不鸣。”墨子怎么回答的?...)②以上是楚王的提问,我们接着看看田鸠回答。说说接下来的两行。若有人提问,请他先把这两行读一遍,再提问。u理解重点词:从、文、媵。n教师提问:“从衣文之媵”的目的是什

8、么?(为了排场,为了衬托秦穆公女儿身份的高贵。)n结果怎样?(“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n为什么落得“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这么一个结果?(秦国把陪嫁的女子打扮得太漂亮了,太追求外表的华美了,把秦穆公的女儿比下去了)n这里讲了“秦伯嫁女”的故事。现在有一个成语与这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