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草地沙化成因及治理对策.doc

川西北草地沙化成因及治理对策.doc

ID:59203497

大小:10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9-10

川西北草地沙化成因及治理对策.doc_第1页
川西北草地沙化成因及治理对策.doc_第2页
川西北草地沙化成因及治理对策.doc_第3页
川西北草地沙化成因及治理对策.doc_第4页
川西北草地沙化成因及治理对策.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川西北草地沙化成因及治理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若尔盖高原沙漠化成因及其治理对策3土地沙化成因分析3.1自然因素3.1.1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端,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大西北生态恶化的影响与控制。特别是自大西北的8级大风增多,成为该区沙化快速延伸的外部条件之一。地貌以宽谷缓丘为基本特征,低山、丘陵相对高度50~100m。山坡多呈凹形,并与平底谷相连,因而坡面稳定,基本无冲沟发育。流水是该区主要的地貌外营力,但区内黄河水系比降小,水流缓慢,侵蚀弱,多曲流及牛轭湖。平坦高原上有大面积的高原沼泽和湖泊形成的高原湿地。若尔盖县土地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黄河首曲、黑河中下游、白河

2、下游及其故旧河床和阿西牧场等地的亚高山草甸草地上(表3),成带状分布,土壤为砂质土和砂壤土。3.1.2岩性及成土母质 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原面上裸露的岩石多为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强烈隆起的三叠系(T2,T3)板岩、千枚岩、片岩、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第三系砾岩和第四系河湖相以及早期冰川运动的松散沉积物。三叠系(T2,T3)岩层易崩解和风化,岩体极为破碎,整体稳定性差。坡积物、残积物以砂土和粉砂土为主,土层自然粘结力极差,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疏松解体。在平坝沼泽区,主要是第四系沼泽有机质松散堆积物,河流冲积物、小溪洪积物、湖泊沉积物和风积物(

3、沙)。丘原草甸区则主要是三叠系板岩、砂岩、粉砂岩的堆积、残积物。地表植被层一旦遭到破坏,沙层随即露出,便随水流和风向扩散。这些砂层是草地沙化扩大的物质基础,再加上恶劣的气候条件,草地一旦沙化,恢复极其困难。3.1.3新构造运动与地下水变化 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三叠纪沉积盆地的东端,大地构造处于松潘———甘孜构造系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的中间地块内。若尔盖高原的构造形态奠基于海西期,是在印支弧形褶皱带的基础上经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改造而崛起的新生代断陷盆地。三叠纪以后的印支运动和其后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现今的高原地貌,第四纪又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松散

4、堆积物。形成于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的若尔盖准平原相对沉降,成为浅凹状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盆地内部处于缓慢抬升,局部侵蚀基准面相对降低,造成晚更新世末黄河溯源侵蚀袭夺若尔盖古湖以及长江水系强烈袭夺黄河水系的现状。另一方面,盆地内部黄河干流及其支流白河、黑河大部分河段河流下切作用十分明显。很多阶地被新发育的河谷切割,沼泽地被暂时性流水切割出冲沟,不仅切透泥炭层,而且切入至泥炭层下伏矿质土层中。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其上一般无隔水层,单井涌水量10~50L/s。据实测,多数沼泽潜水位下降至地表1m以下,退化沼泽、消亡沼泽潜水位下降幅度更大,一般

5、达到2m以下。地下水位以20世纪70年代人畜饮水打井20m即可水,到1998年打井出水深度为42m。沼泽大面积干枯,其面积已由6.89×104hm2缩小到3.40×104hm2。旱生植物在沙化草地随处可见,湖泊萎缩现象也十分明显。湖水深度普遍较60年代以前变浅。另外,盆地内已多年冻土退化,冻土层上水位持续下降,也是导致盆地高寒草甸失水向沙化过渡的因素之一。3.1.4气候变化 研究区属于大陆性高原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若尔盖高原冬季受到西风南支流控制和北方寒流的侵袭,尤其是北半球西风带影响更为强烈,加之夏秋季风受印度洋、太平洋季风影响和冷低压的终年

6、侵扰而呈现长冬无夏,春秋短,冬干(11—4月)、夏湿(5—10月),雨热同季,寒冷偏湿的气候特征(表4)。若尔盖县城,全年绝对无霜期仅16~25d,相对无霜期30d左右。年均温0.89℃,7月为10.7℃,1月为-10.5℃,年平均气压为668MPa左右,总辐射量可达140kcal/cm2以上,年总日照时数2352~2418h。据1957~2001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发现,降水不断减少,地面冻裂。又因8级以上大风频繁,对沙露头进行侵蚀、堆积,导致风助沙势,加快了风沙对草原的侵蚀。另外,据气温和降水历史资料显示,青藏高原的温湿期类型划分为高温高湿、高温低湿

7、、低温高湿、低温低湿4种,现阶段若尔盖高原正处于高温低湿期。并且近年来,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室”效应,若尔盖高原气候出现了转暖的趋势。通过分析还发现,若尔盖高原正处于气温升高和历史高温时期,温度升高使得蒸发量升高。若尔盖高原区气候转暖偏干既是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大格局下呈波动式发展,又与中国气候变迁和相邻地区沙漠化过程基本一致,同时又叠加了区域气候形成因子———下垫面沼泽退化的作用。3.1.5水文与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 由于研究区黄河流域水系的河流比降小,流速慢,造成河流夹带的泥沙大量在河流弯曲处不断沉积。其次,受到第四纪末期冰川剧烈活动的影响,黄河及其支流白

8、河、黑河发生过多次不同程度的改道,在中、下游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废弃旧河床(古河道)。这些废弃河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