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子宫内膜增殖期的组织学变化.doc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子宫内膜增殖期的组织学变化.doc

ID:59208197

大小:1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10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子宫内膜增殖期的组织学变化.doc_第1页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子宫内膜增殖期的组织学变化.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子宫内膜增殖期的组织学变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妇产科主治医师——子宫内膜增殖期的组织学变化  月经周期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呈增殖状态。增殖期分早、中、晚3期。  (1)增殖期早期:月经周期第5~7日。内膜较薄,仅1~2mm,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间质较致密,细胞呈星形;间质中的小动脉较直、壁薄。  (2)增殖期中期:月经周期第8~10日。此期特征是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腺体数目增多并稍呈弯曲形;间质水肿明显;螺旋小动脉逐渐发育,管壁变厚。(3)增殖期晚期:月经周期第11~14日。内膜进一步增厚至3~5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

2、波浪形。上皮细胞呈高柱状,增殖为假复层上皮,核分裂象增多;腺体更长呈弯曲状;间质细胞呈星状,并相互结合成网状;组织水肿明显;螺旋小动脉略呈弯曲状,管腔增大。子宫内膜分泌期变化月经周期第15~28日,相当于黄体期,在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血管迅速增加,更加弯曲,间质疏松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分泌期分早、中、晚期。(1)分泌期早期:月经周期第15~19日。此期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更明显;腺上皮细胞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原小泡,为分泌期早期的组织学特征;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2)分泌期中期:月经周期第20~23

3、日。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裂,细胞内的糖原排人腺腔,称顶浆分泌,为分泌期中期的组织学特征。此期间质高度水肿、疏松,螺旋小动脉增生、卷曲。(3)分泌期晚期:月经周期第24~28日。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期,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子宫内膜增厚达10mm,呈海绵状。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宫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更疏松、水肿,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细胞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此期螺旋小动脉迅速增长超出内膜厚度,也更弯曲,血管管腔也扩张。子宫内膜增殖期变化月经周期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

4、体和间质细胞呈增殖状态。增殖期分早、中、晚3期。(1)增殖期早期:月经周期第5~7日。内膜较薄,仅1~2㎜.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间质较致密,细胞呈星形;间质中的小动脉较直、壁薄。(2)增殖期中期:月经周期第8~10日。此期特征是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腺体数目增多并稍呈弯曲形;间质水肿明显;螺旋小动脉逐渐发育,管壁变厚。(3)增殖期晚期:月经周期第11~14日。内膜进一步增厚至3~5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上皮细胞呈高柱状,增殖为假复层上皮,核分裂象增多;腺体更长呈弯曲状;间质细胞呈星状,并相互结合成网状;组织水肿明显;螺旋小

5、动脉略呈弯曲状,管腔增大。子宫内膜增殖症一般有3种类型。1过高的雌激素水平连续几个月的刺激,可使子宫内膜产生腺囊性增生过长;2刺激长达数年而无孕激素对抗,则可形成腺瘤样增生过长;3第三种类型为非典型增生过长,特征为增生过长的腺体同时出现细胞大小不等,排列紊乱,核分裂现象增多等细胞学异型性改变。腺瘤样增生过长和非典型增生过长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据资料统计,如不经治疗,平均有10%—15%将发展成子宫内膜腺癌。这3种类型的镜下表现即为子宫内膜增殖症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