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儒学和中国儒学伦理观比较探究

日本儒学和中国儒学伦理观比较探究

ID:5954879

大小:28.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7-12-29

日本儒学和中国儒学伦理观比较探究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日本儒学和中国儒学伦理观比较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日本儒学和中国儒学伦理观比较探究  摘要:日本儒学的伦理观更加重视感情,充满感情色彩,相比中国儒学的伦理观更加丰富和感性。在中国形成了以“敬”为中心的儒学和以“良知”为中心的儒学,但未曾形成以“诚”为中心的儒学;以“诚”为中心的儒学是日本儒学伦理思想的特色。关键词:日本儒学,中国儒学,伦理观,比较日本儒学的伦理观与中国儒学的伦理观相比较,充满人性,更富于感情色彩,这与日本文化相对于理智来说更重视感情或许有关。一、日本儒学与中国儒学“诚”的思想比较(一)中国儒学中“诚”的思想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和相良亨曾提出这样的观

2、点:在中国形成了以“敬”为中心的儒学和以“良知”为中心的儒学,但未曾形成以“诚”为中心的儒学;以“诚”为中心的儒学是日本儒学伦理思想的特色,它的形成标志日本风格的儒学的诞生。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也曾指出,近代日本人强调把诚实,即“诚”作为主要道德。6然而,纵观中国儒学发展史便可知,日本学者的上述结论是不妥当的。因为在中国早就存在以“诚”为中心的儒学理论。孟子说:“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这里的“诚”是真实无妄,诚实不欺的意思,颇有感情色彩。这或许是“诚”的本义。不过孟子又接着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

3、,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这就把“诚”高扬为自然界和人际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了。此后的《中庸》的儒学和宋代周敦颐、明代王夫之的儒学,都是以“诚”为中心的儒学。《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天道唯诚,然后有物;一切物的存在,皆决定于天道之诚。这里的“诚”不仅是道德范畴,而且成了宇宙的本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由上述内容来看,不能说中国没有形成以“诚”为中心的儒学。我以为中日儒学的差异并不在于是否形成了以“诚”为中心的儒学理论,而在于两国以“诚”为中心的儒学理论对“诚”

4、这一范畴的理解有所不同。(二)日本儒学者对“诚”的理解6江户时代初期的一些日本儒学者不大谈“诚”。如林罗山和山崎黯斋接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以“敬”作为道德修养的根木。但是不久后,他们的主张就受到其他日本儒学者的批评。古学派的山鹿素行开始提出“圣人所立之道皆以人无息之诚而致”,(《谪居童向》)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是“诚”而不是“敬”。他说:“所谓诚乃天下古今人情不得已之渭也。”(《谪居童向》)即认为人们从内心涌出的不可抑止的情感就是“诚”。他的伦理观与中国宋明理学和日本以“敬”为中心的禁欲主义伦理思想不同,对情欲表现

5、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他认为父子亲情、男女情欲都同样是人的“不得已”之情,也就是“诚”。在日本儒学中逐渐居于主流地位的以“诚”为中心的伦理思想,与中、日两国以“敬”为中心的伦理思想相比较,它较少禁欲主义色彩,表现了对情欲的宽容。它与中国的以“诚”为中心的儒学思想相比较,则更少抽象的的形上学性质,明显地富于感情色彩。中国儒学把“诚”从带有感情色彩的道德概念,逐渐高扬为远离人世的冷漠的宇宙本体;而日本儒学则把“诚”又从本体论的最高范畴还原为具有人情味的概念。(三)日本儒学中“诚”的来源6日本儒学对“诚”的解释何以会产生

6、这样的变形?我以为这与日本民族尊重感情的文化传统有关。这种文化传统在《记纪》歌谣、《万叶集》为代表的和歌、《源氏物语》为代表的物语文学中都有明确的表现。古代日本人对浪漫恋情与性爱,并不象中国人那样采取克制态度。在伦理思想方面,古代日本人重视“清明心”,中世日本人强调“正直”,也表现了日本文化重视内心感情之纯真的传统。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将“诚”解释为内心的纯真不二,实际是古代、中世日本人的“清明心”与“正直”的延长。在佛教和中国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思想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固有文化自身,罕见使肉体与精神势不两立的禁欲主义

7、传统。因而日本人传统地较之理性原则,更为重视内心感情。二、日本儒学与中国儒学“仁”的思想比较(一)中国儒学中“仁”的思想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中指出“仁”在中国儒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十分恰当的。“仁”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就是“有德者王”的思想。这是中国儒家传统的政治思6想,即认为王位是天授予有德者的,从而居王位者并非无条件,要求居王位者应是有德之人,主张政治与道德的合一。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论语。为政》)而对为政者的最高道德要求就是“仁”。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有德者

8、王”思想又是与“放伐”“革命”思想相表里的。即认为君主失德而不能“行仁”如桀纣时,不仅会遭天怒,臣下也可放逐或取而代之。孟子肯定“汤放桀,武王伐纣”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与之相关,正如本尼迪克特也已指出的,中国儒学认为君臣关系定不只是巨下单方面的绝对忠诚义务,“忠”是有条件的。孔子说:“君使巨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孟子说:“君之视巨如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