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doc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doc

ID:60904384

大小:4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03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doc_第1页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doc_第2页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doc_第3页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为面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规则不自主的抽动震颤,多起始于眼下睑处的轮匝肌,发展缓慢,病情常迁延加剧,是一种不易治愈的疾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多认为是风阳内动之象。面肌痉挛又称偏侧面肌痉挛,为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西医对面肌痉挛用镇静药或注射肉毒素或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缺点,目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报道很多,但在针刺方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指标客观化方面缺乏统

2、一认识,使其疗效往往难以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现就目前临床比较典型的几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传统针灸治疗1.1辩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1.1.1陈杰等[1]采用四关穴为主加配穴治疗面肌痉挛,取双侧合谷、太冲、风池、复溜穴施针刺治疗,合谷、太冲、风池施以泻法,复溜施以补法,行针时指力、角度、方向均匀、灵活、轻巧,避免用力过大。经过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6.7%。太冲能镇肝息风解痉、养肝血,配合谷可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两者相伍谓之四关,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复溜为肾经母穴,故补复溜可育阴柔

3、筋,配泻风池,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1.1.2唐燕萍[2]采用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以经筋辨证治疗面肌痉挛,取穴以颧髎、瞳子髎、率谷、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为主,其中合谷与外关穴交替使用,配穴有流泪、视物不清者加承泣、四白;食欲不振、月经量少者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烦躁易怒、失眠者加太冲、申脉、百会;体虚畏寒、久病不愈者加背俞穴。操作上采用多针浅刺针法,即在同一穴上,同时刺人三根毫针,针刺1.2分深,使针尖处皮肤呈突起小丘,不做手法,留针10分钟;在远端穴位上,采用行气法治疗,即运用手

4、法激发,使经气由刺激点开始,沿经到达病所。此病虽属难治之症,但邪在络不在经,针刺局部穴位宜采用多针浅刺法。多针浅刺法是宗《灵枢》“齐刺”、“直针刺”、“浮刺”之法而来,结合三法之特长,三针齐下,浅浅刺入,故可散在络之邪。结合用行气法针刺远端穴位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调理脾胃功能,健脾补虚;筋会阳陵泉,配合百会调神解痉;又跷脉司眼睑开合,阳跷主动,申脉通阳跷,刺之可止眼睑膶动,合谷与外关交替针刺,以上诸穴合用,使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达到调整整体阴阳平衡,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所以用多针浅刺法和行气法

5、结合治疗此病,疗效较好。1.2特殊针法1.2.1鞠诣然[3]采用患处悬针、远端透刺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悬针透针法并用治疗面肌痉挛,取患处局部阳明经穴位为主,如四白、巨髎、迎香、口禾髎、地仓、颊车、大迎等,并配以患侧下关、颧髎、太阳、翳风、风池等穴。对患处局部的阳明经穴用轻快手法,进针动作迅速轻灵、浅刺入皮下部位后即不再行任何手法,此种方式由于针尖仅到达皮下,往往使大部分针体在外呈悬挂状态,甚至外观似有摇摇欲坠之感,故以“悬针法”名之。其次,在远端取合谷透后溪、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透绝骨、太冲透涌泉

6、等,均用透刺方法,留针期间不用任何手法。治疗效果满意,其中治愈(停止治疗2个月后仍无症状)17例;好转(停止治疗两个月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发作时间明显缩短,跳动幅度明显减轻)14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基本无变化)4例。1.2.2王玲[4]采用针灸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取健侧风池、翳风、太阳、合谷、太冲穴,以眼睑部肌肉抽搐为主者加四白、瞳子髎、鱼腰、攒竹、阳白;以面颊肌肉抽搐为主者加颧髎、巨髎、下关;以口角肌肉抽搐为主者加地仓、颊车、迎香。实证加阳陵泉、足临泣;虚证加太溪、三阴交。面部腧穴均用轻

7、而浅刺手法,不行针。其余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治疗效果较好,进一步加深了对《内经》缪刺理论的理解。《素问·缪刺论》论述了缪刺的概念和适应证。即“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驻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经文指出缪刺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适应于络脉病,病位较浅,刺之亦浅。面肌痉挛病位较浅为络之为病,故用缪刺法可祛络中之风而调理气血。诸穴配伍共奏调理气血,熄风止痉之功。临床实践显示,缪刺法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此亦为进一步研究缪刺法提供了临床依据。1.2.

8、3江晓霁[5]采用火针治疗面肌痉挛,取太阳、攒竹、颧髎、地仓为主穴;配穴辨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风池、外关,肝风内动型加太溪、太冲,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主穴均用火针针刺,先确定穴位,用蓝色水彩笔标记,左手执点燃的酒精棉球,右手执针,在针尖烧红后迅速针刺标记处,刺入约5mm,针入即出,不留针。操作过程中要求“稳、准、快”,配穴留针30分钟。火针既有针刺作用,又有温热效应,《针灸聚英》认为其“大开其孔穴,不塞其门”,有利于祛除邪气,温通经络。太阳为祛风要穴,配合攒竹、颧髎、地仓通络止痉;加风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