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文化论文.doc

地域建筑文化论文.doc

ID:61774402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20

地域建筑文化论文.doc_第1页
地域建筑文化论文.doc_第2页
地域建筑文化论文.doc_第3页
地域建筑文化论文.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地域建筑文化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地域建筑文化论文1巴渝传统建筑与生态环境巴渝地处山地,地无三尺平,地形坡度较大,用地紧张,建设困难。建筑通常顺应地势依山而建,注重因地制宜和空间利用,巧妙地利用坡地和高差,争取较大建筑空间,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巴渝传统建筑有水平一条街式;一边傍水而筑,一边临崖吊脚或只靠山面呈半边街式;也有依山缠绕式,以梯道为主,背山面河,顺坡而上,如宽大廊桥、长廊街、骑楼街等。1.1布局形式巴渝传统建筑总体布局依山就势,尊重地形地物,很少大挖大填破坏自然地貌,其哲学思想不讲究礼制的约束,而是注重依附自然、顺

2、应自然,寻求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建筑群鳞次栉比,逐级而上,顺应等高线的起伏与走向,与原始自然地貌和谐统一。单体建筑处理灵活多变,以长短不一的脚柱为支撑,减少建筑主体与地面的接触,提高建筑对坡地的适应性。此外,巴渝传统建筑还可附贴于崖壁,与崖壁紧密相联,利用崖壁的承载能力支撑部分建筑荷载,节约材料,增强建筑稳定性。1.2外观形态巴渝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加上长江和嘉陵江两江环绕,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等。山地地形起伏有致,体感强,赋予巴渝传统建筑别具一格

3、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一种轻盈、灵活的建筑形态。巴渝传统建筑屋面举折,屋顶反翘,呈现出飞升飘逸之势,减轻了因吊脚楼底层架空带来的头重脚轻之感;而出檐深远的檐下通过设置柱廊,形成了一条为过往行人遮风避雨的过道,同时也是联系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建筑色彩以当地原材料本色为主,青瓦白墙,屋架构件通常为栗色。在绿茵植被的环抱之下,鲜明的色彩对比凸显了独特的建筑形象。1.3结构体系4学海无涯巴渝传统建筑结构方式主要分为木框架穿斗式、土石墙搁檩式和捆绑连接式3种。木框架穿斗式是继承干栏式梁柱木架承重结构体系的产物,构架

4、组合灵活多变,受力传递明确,各结构构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对山地地形有很强的适应性。土石墙搁檩式直接用柱承接檩椽,梁使用较少,檩椽一端搭在斜坡或峭壁上,另一端搭在用楠木或杉木搭成的架子上,柱脚之间用竹木作横向或三角形固定。捆绑连接式是采用竹木材料捆绑作为房屋构架的一种临时性结构体系,主要应用于沿河一带吊脚楼。捆绑连接方式自由灵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于河岸陡坡悬台适应性较强,也可用于修建多层房屋。此外,吊脚楼底层架空的结构体系能有效缓解巴渝地区潮热气候条件下建筑的通风、防潮、隔热、遮阳问题,在经济条

5、件受限的情况下提高建筑舒适度。2巴渝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巴渝传统建筑所涵盖的尊重生态环境、高效利用空间和降低成本的建筑理念与我国倡导节约土地资源和建造绿色建筑的理念一脉相承,在今天仍可借鉴和运用。在建筑创作过程中,用时代的眼光审视巴渝传统建筑,寻求现代与传统的相通之处,将巴渝传统建筑设计理念融入现代设计中,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能使建筑作品具有更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也十分有意义。2.1体现环境特征的适应性设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

6、元化的今天,城市大众文化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发生改变,而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自然环境几乎恒定不变。因此,建筑创作可通过对地区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设计来表达建筑的地域性特征。相对于环境气候、建筑材料而言,地形高差是巴渝地区城市建设一个无法逾越的话题,同时也是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建筑布局与场地地形条件、周边道路交通情况等有直接关联,因此,应对地形高差采取的设计手法和构筑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注重对场地的高差分析和剖面分析;其次,为提高大型综合体建筑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可将大体量建筑化整为零,使建筑室

7、内外空间和功能相互协调统一。如重庆融汇丽笙酒店,坐落于歌乐山脚下融汇国际温泉城内,场地北靠山,南临河,地形高差达数十米。为保持场地原有地貌特征,减少大挖大填,通过对地形高差和剖面分析,综合朝向、景观因素,最终确定建筑总体布局、功能定位以及与场地的结合方式。建筑的主要造型部分集中在场地南侧临河的缓坡上,采用层层退台的处理4学海无涯方式沿等高线逐一展开。引用巴渝传统建筑“占天不占地”的建筑思想,通过底层局部架空形成酒店主要出入口。酒店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顺应山体走势,与山体浑然一体,形成山体—建筑—水体相

8、互交融、和谐共生的良好景观。2.2构建独特的城市建筑空间近10年来,巴渝地区的城市发展在不断进步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城市快速发展引起的城市风貌趋同和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作为完善和延续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通过整合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山地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资源不足的问题。2.2.1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建筑化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建筑化即通过建筑的构筑方式在坡地条件下建造出新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