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青茶独特的炒制工艺

陕青茶独特的炒制工艺

ID:6180296

大小: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1-05

陕青茶独特的炒制工艺_第1页
陕青茶独特的炒制工艺_第2页
陕青茶独特的炒制工艺_第3页
资源描述:

《陕青茶独特的炒制工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陕青茶独特的炒制工艺陕青,全称陕西青茶,也叫陕西绿茶。主产于陕西省陕南地区。陕西以紫阳、安康、岚皋、汉阴等12个县的茶叶产量最多,而"陕青"为陕西绿茶的总称。其中,以紫阳宦姑毛尖、平利三里垭炒青、白河家园炒青、岚皋万安寨炒青和西乡子午仙毫最为有名。陕青以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着称。史载,茶的饮用、栽培、制作及药用,最早开始于四川、云南、贵州,尔后传人陕西秦岭和淮河地区。"秦人取蜀,始知茗茶事。"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对此就有记述。8世纪时,唐朝学者陆羽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系统地阐述

2、了唐以前,我国劳动人民种茶、制茶、煮茶及饮茶的历史。其中,记述了当时陕南巴山山区"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平利茶",清嘉庆兴安知府叶世倬这样称赞曾做为贡品的紫阳茶。唐代陆羽把金州(安康)列为当时全国八大茶区山南茶区的一部分。陆羽《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雅》说:"荆、巴山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末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橘子冒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此处巴是指川东、汉中一带。《明史·食货》载:"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四十五倾茶园,茶八十六万株。

3、"文章采摘自:http://mall.tea846.com明代一度实行"茶马"政策,用茶叶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逐渐形成了商品陕青茶产区。明清以来,陕青茶主要运销于少数民族牧区,换取青海食盐及城固盆地一带的粮食。西北各族人民喜好饮用陕青茶。可见,陕南在古代是茶的重要产地之一。陕青茶叶全为绿茶,采摘后杀青、揉捻、干燥即得,经阳光晒干者称"晒青",用火烘干者称"烘青",用火炒干者称"炒青",通称"陕青茶".后两者比重过去很小,随着机械制茶的发展,烘青、炒青所占加工比重逐渐增加。陕青茶叶肉肥厚,条索紧凑,耐冲泡,香味浓

4、醇。陕南也是古代饮茶艺术的源区之一。古人品茶讲究六境:择茶、选水、候火、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其一招一势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宋代品茶有一条法则,叫做"三点",即列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水是茶色、茶香、茶味的体现者,唐宋以来古人的品水理论,标准有两条:一是水质,二是水味。水质要求清而不浊,活而不死,轻而不重;水味要求甘和冽。陆羽在《茶经》中说煎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他在《煎茶水记》中把天下的水分为二十等,其中"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列为"第十

5、二等","商州武关西洛水"列为"第十四"等,陕南两处地域的水被列在其中。陆羽又说:"文章采摘自:http://mall.tea846.com夫茶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意思是说,茶产在什么地方就用什么地方的水来煮茶,得水土之宜,能出茶味。爱品陕青茶的人士如有雅兴闲趣,清明时节,旅游到陕南,沐浴陕南青山绿水之春色,细品青绿味正的陕青茶,绝对会生发出一种乐趣。做茶是一道虽然辛苦却富含美味的劳作。因为交通闭塞,那是茶叶卖到外地的少,茶叶大多在本地销售。因此,当时农民对茶叶的档次不甚讲究,很少做毛尖茶,而多是

6、等茶叶长得较丰润时才采摘,俗称二、三碗子茶,这种茶泡出来色浓味酽,解瘾,顶事。而毛尖茶不仅采摘慢,农民还认为茶叶小小的就摘了,好像庄稼还未成熟,收了可惜。另外,毛尖茶泡出来仅是茶香、色清,好看,当地人喝起来觉得并不过瘾,只能泡一、二碗水,不象大片茶叶可泡几碗,毛尖茶是中看不中用。文章采摘自:http://mall.tea846.co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