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后围板加强横梁拉延模设计论文

轿车后围板加强横梁拉延模设计论文

ID:6190960

大小:2.55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8-01-06

轿车后围板加强横梁拉延模设计论文_第1页
轿车后围板加强横梁拉延模设计论文_第2页
轿车后围板加强横梁拉延模设计论文_第3页
轿车后围板加强横梁拉延模设计论文_第4页
轿车后围板加强横梁拉延模设计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轿车后围板加强横梁拉延模设计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轿车后围板加强横梁拉延模设计毕业论文目录摘要IAbstractII1绪论11.1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11.2国内外汽车覆盖件模具发展现状21.3关键理论及技术51.4课题内容122毛坯展开及成形性分析132.1毛坯展开132.2成形性分析163拉延模三维造型213.1拉延模介绍213.2凸模三维造型223.3压边圈三维造型253.4下模座三维造型293.5上模座三维造型313.6装配333.7本章小节344结论35致谢36参考文献37I1绪论1.1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本次毕业设计的题目是“轿车后围板加强横梁拉延模设计”,该课题来源于先锋模具

2、股份有限公司,零件为海马汽车后围板加强横梁。该零件整体拉延深度较浅,为长度方向上的对称零件,有许多局部突起。突起部位减薄较严重,易出现破裂缺陷,需增大过渡圆角半径以避免破裂。零件属于冷轧钢,材料参数为:材料牌号BLC,弹性模量E=207000MPa,泊松比ν=0.28,厚向各向异性参数R_00=1.65,R_45=1.10,R_90=1.45,硬化指数n=0.18,应力-应变关系为σ=[(0.001+ε)]0.28,冲头部位的摩擦系数为0.125,压边部位的摩擦系数为0.125,板厚0.8mm。该零件产品图如图1-1所示。图1-1产品图本次

3、毕业设计的目的是设计一套该产品的拉延模,如图1-2所示。图1-2拉延模拉延模是一种典型的汽车覆盖件模具,因此对该课题进行设计研究是必要的。源于生产实际,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性设计,对我们学习模具设计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应用型课题不但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提高,更是一种对于大型模具设计经验的积累,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宝贵的财富。先锋模具股份有限公司38是国内最大的汽车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之一,它为国内外许多知名汽车厂家设计制造模具。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汽车改型周期大幅度缩短,对这一技术的掌握程度变成了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司在过去使用的是传统

4、的二维CAD系统进行自底向上“搭积木”式地装配设计,这种设计过程是从冲模零件设计到冲模总体装配设计,既不支持冲模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又不能支持零件设计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零部件之间没有必要的内在联系和约束,其设计意图、功能要求以及许多冲模的装配信息都得不到必要的描述,设计效率极低。近几年来公司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自己的模具设计水平、缩短模具设计周期,改用三维软件(如UG软件)进行自顶向下的全参数化设计。结合工艺性和制件的特点,在分析拉延模结构设计特点的基础上,以UG作为开发平台进行三维修边冲孔模CAD。随着我国汽车工

5、业的迅速发展,新车型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覆盖件模具设计制造方法已不能适应产品开发的要求。汽车覆盖件模具作为汽车车身生产的重要工艺装备,直接制约着汽车产品的质量和新车型的开发。覆盖件模具因其设计制造难度大、周期长而常常成为制约汽车生产的主要因素。在UG平台上提高模具设计的技术水平、缩短模具设计周期,适于汽车覆盖件模具结构设计。1.2国内外汽车覆盖件模具发展现状从80年代初开始,美国、日本的一些大型的汽车制造企业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覆盖件模具CAD/CAM软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依托UGII平台开发了SheetMetalDesign、Pu

6、nchPress等钣金和冲压设计模块。福特汽车公司在其车身设计的PDGS系统中开发了StampingEngineeringCAD/CAM模块进行覆盖件产品的工艺设计。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于90年代初推出的汽车覆盖件模具CAD/CAM系统DiefaceCAD软件,它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完成了工艺补充面、压料面、拉延台阶、拉延筋等覆盖件特有要素的造型,同时以几何分析为手段,从凸模接触区扩展行为、截面线形状变化,平均截面线长度变化率、局部伸长率等不同方面,对覆盖件的成形性进行评估,由此建立了“虚拟试模系统”。日本三菱汽车公司从8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模具CA

7、D技术,该公司的模具CAD系统实现了CAM系统的集成,其功能包括冲压方向的选择、模具型面设计、模具结构设计和模具图的绘制等[1]。38与国外发达国家汽车行业相比,国内大多数汽车行业的模具设计制造在计算机CAD/CAM技术上的应用还很不成熟,没有形成设计制造一体化的有机联系。虽然国内现在也有许多厂商采用CAD/CAM系统进行生产,但是很多厂商为了缩短设计时间,而把设计的一些细节留给后续工程,留给生产的钳工进行灵活处理。厂商认为只要增加质检次数就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其实不然,这样会增加产品的等待时间和增加了人力。加工过程中的灵活处理会产生后续的不

8、可控的连锁反应;国内许多企业也仅仅是在三维平台上进行手工造型,完成模具的设计过程。由于模具结构的差异,即使对同一类型的模具设计,也需要设计人员按照同一流程完成设计过程,极大降低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