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基础题库-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

最新医学基础题库-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

ID:62108655

大小:2.00 MB

页数:77页

时间:2021-04-16

最新医学基础题库-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1页
最新医学基础题库-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2页
最新医学基础题库-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3页
最新医学基础题库-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4页
最新医学基础题库-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医学基础题库-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新医学基础题库-药学医学精品资料匮—通“柜”,指古代藏物之器具金匮—藏放古代皇帝圣训、实录、重要档案的地方,引申为文献资料珍贵,应当审慎保存。《汉书高帝纪》“与功臣剖符作契,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要略—扼要简明方论—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指明其属性为临床医书)绪言一、成书沿革二、主要内容和分篇依据三、基本精神和特点四、学习方法五、金匮要略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一、成书沿革1、成书(公元205年左右,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其中“伤寒”十卷,“杂病”六卷。杂病部分即今之《

2、金匮要略》。2、散佚(成书后~公元1065年,东汉至北宋)晋王叔和《脉经》葛洪《肘后备急方》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王焘《外台秘要》3、整理(公元1057,北宋)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林亿整理校订《金匮要略方论》版本:元代《新编金匮方论》,邓珍序二、主要内容和分篇依据(一)主要内容全书共分25篇,其中:第1篇-----提出了杂病辩证施治总的规律第2~17篇-----论述40多种内科疾病第18篇------论外科疾病第19篇-----论不能归类的疾病第20~22篇---

3、---论妇产科疾病第23篇-----论杂疗方第24~25篇-----食物禁忌包括60多种疾病,前22篇共载方剂205首。(二)分篇依据1、多病成篇(合论)(1)病机相似(血痹、虚痨)(2)病位相近(消渴、小便不利、淋病)(3)证候相似(痉、湿、暍)(4)分科合篇(疮痈、肠痈、浸淫病以及妇人三篇)(5)不便归类的疾病合为一篇(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2、单病成篇(专论)临床表现有鲜明特性的疾病(疟病、奔豚气、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一)基本精神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1、以

4、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整体观):“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人体整体观:“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五脏为核心地位。人与环境统一性的破坏,或者人体自身整体环境的破坏,会致人生病。这就要求在诊断疾病时要考虑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包括气候,饮食,甚至是王法,房事等等。在治疗疾病时,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认识到五脏之间相生相克关系会导致疾病的传变。三、基本精神和特点2、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1、在病因上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

5、,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总的来说,是指,脏腑为内,经络为外;脏为内腑为外,经为内络为外。这与现代的病因学不同。2、在发病上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正气抗邪”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的“邪气伤正”理论,符合辩证法内外因的发病学理论3、在病理传变上提出:一般来说,外邪致病初期偏于经络,随着病势发展而逐渐深入脏腑(经络→脏腑);脏腑发病后,根据脏腑之间生理上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可导致脏腑传脏腑(脏腑→脏腑);脏腑受邪,

6、也会表现于其经络所循行的部位(脏腑→经络)4、在对疾病的分类上提出:阴病、阳病、五脏病、六微病(六腑病)5、在诊断上提出: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病证结合。强调全面收集病情,严格按照“四诊合参”的原则,结合“八纲”,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分析认识病情,把疾病的种种表现,都落实到脏腑经络的基础上。尤其是病证结合,病是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是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基本矛盾。证,证候,是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病和证即是共性与个性。在金匮中,要求先辨病,但是辨病是为了辩证服务,辩证才是最终目的。6、在治疗上⑴提出治未病:包

7、括无病防病;即病防传;有病早治⑵注重正气的综合调治是治疗杂病的主导思想。正气虚弱,无力抗邪,疾病蔓延恶化,加重病情;反之,正气充足,正气能抗邪,疾病易于康复。主要有两种手段①扶正以祛邪(正气亏虚较严重),如血痹病。②祛邪以扶正(用于邪实为主的病证)。此法在祛邪的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如果不顾护正气,邪不易去,还会造成新的正气损伤。为了顾护正气,手段可以采取①在祛邪药中加入扶正药(鳖甲煎丸);②就近导邪外出(水气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③逐邪的峻剂,小剂量递增,中病即止,药后糜粥自养

8、等。(二)特点1、重视病与证结合的特点“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脉证合参”→辨证施治2、重视脉学运用的特点张仲景在自序中说“平脉辩证,是为伤寒杂病论”。平脉,评议脉象,以脉象的变化作为解释疾病变化的重要依据.金匮的脉法包含有全身脉法:人迎脉,趺阳脉,少阴脉;独取寸口法:寸,关,尺都是全身经脉气血汇集的重要部位,与五脏元真息息相通,因此通过脉象的改变,可以较为快捷的反应内脏变化的情况(1)用于诊断(虚劳)“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