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中思维习惯对翻译影响

跨文化中思维习惯对翻译影响

ID:6252988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8

跨文化中思维习惯对翻译影响_第1页
跨文化中思维习惯对翻译影响_第2页
跨文化中思维习惯对翻译影响_第3页
跨文化中思维习惯对翻译影响_第4页
资源描述:

《跨文化中思维习惯对翻译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跨文化中思维习惯对翻译影响  [摘要]翻译是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是跨文化的交际过程。译者必须了解目的语与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准确传达源语所要表达的文化信息。本文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民族在称谓、动物、颜色和数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译者应在翻译中注重跨文化因素,体会原文的文化内涵,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关键词]翻译跨文化[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28-01翻译是文化的语言转换过程,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进程,各民族

2、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作为译者不仅要熟悉语言,更要熟悉语言中的文化,掌握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翻译时要在两种文化中斟酌相应的表达,准确传递出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语言是人类传达思想的手段,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对待同一事物,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如:称呼、动物、颜色、数字等。一、称谓4中国人介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时,常用“爱人”一词,而与“爱人”相应的英语词是“lover”,意思是“情人”,这会使外国人产生误解。而汉语“爱人”的意义在英语中应是“husband”或“wife”。汉语中有“伯父、舅舅、姑夫、姨夫”,而英语中的这些称

3、谓只有一个词“uncle”,英语“aunt”,是“姑姑、伯母、舅妈、姨妈”。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称谓,根据上下文理清人物间的关系。二、动物猫头鹰被中国人认为是不祥的象征,而英语却有“aswiseasanowl”,认为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中国人称“龙的传人”,“龙”代表着吉祥、如意、神圣、高贵、权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而德国人却把“龙(Drachen)”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在汉语中许多与“狗”有关的词语几乎都有贬义,如“狗胆包天”“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但大多数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有“Youarealu

4、ckydog”,表示某人很幸运。汉语中许多与“猪”有关的词也都含有贬义。如“猪头、猪脑子”是说某人很笨,还有“猪狗不如”等,而在德国文化中,“猪”代表着幸运,如某人交了好运就说“IchhabeSchwein”或说“DuhastSchwein”三、颜色4人类眼睛感知到的颜色是相同的,但在不同文化中,颜色有不同的内涵,引发不同的联想,带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观念里,“黄”色是帝王之色,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皇帝登基也称为“黄袍加身”。然而在西方,人们却尊崇“紫色”或“深红色”,古罗马皇帝、执政官以及将军都身着紫色或深红色长袍。在中国红色代表喜

5、庆吉利,而德语中红色则没有喜庆的意思,在政治领域,德语的红色含有贬义。汉语中,蓝色代表“湛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而德语中的蓝色”blau”含有贬义,如“jmdm.BlauenDunstvormachen(欺骗某人,蒙蔽某人)”,“jmdn.grünundblauschlagen(把一块某人打得青一块紫)”,“blausein(喝得烂醉)”,“jnsBlauehineinreden(胡说八道)”。四、数字对于数字,各民族也有禁忌。西方文化中“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门牌号、运动员的号码、飞机的座位号等都回避这个数字。但在汉文化中,“13”仅是一个

6、数字,没有贬义,也无不祥之意。中国人把“6”和“8”视为吉祥数字,有“六六大顺”之说,数字“8“与“发财”谐音,与“6”和“8”相关的日子被认为是吉祥日。“2”这个数字在中国代表吉利,有“好事成双”之说,而德语中则有“alleguteDingesinddrei(好事成三)”。德语中“7”也是不祥的数字,“dieboeseSieben(不祥的七,意指不祥的数目)”,“eineboeseSieben(一个泼妇,一个爱吵架的女人)”。4五、结语翻译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翻译与跨文化密不可分。译者不仅是原作者与读者间的桥梁,也是源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

7、桥梁。译者不仅要分析源语言,而且要把握源文化,不能一味追求词语等值,拘泥于语言意义,而要力求把文化内涵传达出来。因此,译者应准确把握作品中的文化,对比源语与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准确完整地传达出原作品的文化信息。【参考文献】[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3]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出版社.[6]

8、蒋坚松,黄振定.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张丽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