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用文学向生命鞠躬,向美学致敬.docx

语文,用文学向生命鞠躬,向美学致敬.docx

ID:62927854

大小:66.69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6-26

语文,用文学向生命鞠躬,向美学致敬.docx_第1页
语文,用文学向生命鞠躬,向美学致敬.docx_第2页
语文,用文学向生命鞠躬,向美学致敬.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用文学向生命鞠躬,向美学致敬.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用文学向生命鞠躬,向美学致敬的,文学的,美学的》,静静地品读。封面上的“生命倾注,灵魂在场”这八个字,我很喜欢。语文,是和生命静静地对话,是用文学向生命鞠躬,向美学致敬。这本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建筑——生命的位格;抒情——文学的救赎;栖居——美学的维度。熊芳芳老师结合大量的典型课例诠释她对语文的理解。在“栖居——美学的维度”这个版块中,我最喜欢《窦娥冤》一文的教学设计。芳芳老师用这样一句话来解读《窦娥冤》:道德标签下无生无爱的悲哀。她将教学目标定为“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剧中人物形象。从文化的角度、生命的角度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教学重点是“理解窦娥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教学

2、难点为“理解窦娥的第三桩誓愿及其文化土壤。”从“文化的角度、生命的角度”“文化土壤”这些短语中就能够看出熊芳芳老师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挖掘作品主题。她借助了哪些抓手来达成教学目标呢?我总结了有以下两点:一、抓文眼,设计主问题,层层推动。芳芳老师由“冤”字入手,巧设主问题:1、文中什么字眼出现得最多?2、她是怎样蒙冤的?3、既然选择了为婆婆替罪,为什么还要喊冤呢?4、不但喊冤,她还要证冤。5、天地给了人们报应,她仍坚持复仇,让父亲为自己伸冤。6、从怨妇到复仇女神。六个话题层层推动,站在文化的角度、生命的角度去理解窦娥的“冤”,重锤敲打“冤”字的含义,曲径通幽地挖掘催生这个悲剧的文化土壤,

3、解读中国式仇恨。哲学、美学和生命相融,构成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一、教学方法灵动多变。1、矛盾分析法。为了深入理解“道德标签下无生无爱的悲哀”这个主题,芳芳老师从窦娥自身的矛盾处入手设置了三个话题:无缘无冤与怨气冲天;骂天与靠天;生命意识与道德伦理。通过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能够看出窦娥的冤,不但仅是做了张驴儿的替罪羊,更是人生枉活、青春虚度的苦闷和抑郁。喊冤,喊出的是压抑不住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蓬蓬勃勃的生命力。2、穿插法。为了准确地把握窦娥的形象,芳芳老师穿插了一个后现代课本剧《劫法场的浪漫》,并且发问: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爱她的人出现,要带她走,她又会做何选择呢?课本剧中窦娥最终选择

4、了拒绝,这样的设计与安排是否合理呢?学生们都认为是合理的,因为她的思想已完全被封建道德伦理所束缚,她中毒太深了。这个穿插法,假设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还原了一个中毒至深的窦娥。即使有人劫法场救下了窦娥,II又能解除牢牢套在窦娥身上的精神枷锁呢?3、对比法。为了理解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芳芳老师将其与东海孝妇对比,与颜回的“不迁怒”对比。看到窦娥,想起繁漪,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生命力的喷薄与个性的张扬。为了理解中国式的仇恨,芳芳老师将其与哈姆雷特的犹豫对比相比于窦娥这种中国式仇恨(一个都不宽恕),“哈姆雷特的复仇情结要温和很多,柔软很多,因为他不想用非正义的手段去增添世界的黑暗。”“为生命而为,用

5、生命而为",这是芳芳老师的教学主张。这样的教学设计有高度、有宽度、有深度、有温度。针对这课的教学设计,我还想提出自己不成熟的几点看法:首先是预设过多。整个教学环节基本是引着学生在自己预设的轨道上跑,缺少一定的自然生成环节。其次,就教学设计中的表达语言来看,这不像是一篇教学设计,而是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学生活动的环节。最后,我在想是不是能够在读懂悲剧人物之后再跳出课本,读一读作者呢?是不是能够把杂剧这种体裁的味道煲浓一点呢?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教学亦是如此,一马平川是一种美,曲径通幽亦是一种美。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