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

ID:65617905

大小:104.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1-10-14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_第1页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_第2页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_第3页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_第4页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_第5页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_第6页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_第7页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_第8页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_第9页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_第10页
资源描述: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选题申请表院系所文学院学号1032011101083姓名徐文娟学科、专业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艺术理论指导教师吴建民教授填表日期2013年3月18日论文题目名称(或范围)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学位论文选题的意义:苏轼是一位文化巨人,不但在诗文词赋各文学领域及书画各艺术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在诗文理论领域及书画理论领域也取得了杰出成就。清代刘熙载《艺概》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代“尚意”书风的特点在于:注重对内在精神的把握,重视性灵的发挥,讲究笔墨情趣,注重主体“我”的表现性,表现人格、学问与精神,主张打破原有的法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苏轼

2、作为北宋“尚意”书风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而苏轼的书法理论也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轼的书论文献十分丰富,理论具有系统性。但目前尚缺乏系统性地全面研究。本文基于此而选题,其意义如下。一、通过对本选题的研究,充分发掘苏轼书论中有价值的书学思想。本文主要是分三章进行研究,包括创作方法论、书家论和书法批评论。苏轼在其书论中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如“意造无法”的创作方法论和“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的书法批评论等,这些理论观点都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二、苏轼的书论所蕴藏的思想观点,是中国古代书论的重要组成

3、部分,对其书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古代书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三、苏轼书论中对历代的书法家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书学审美理想,他在《次韵子由论书》中谈到“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等,就是其审美风格和理想的体现。而这些批评对当代人研究古代书风、书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四、苏轼书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命题和范畴,诸如书家论问题(书法家应具备哪些条件以及怎样培养书法家)、创作方法问题(“意造无法”:有法与无法)、书法批评问题(“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和“反造疏淡”)等等,不但在古代书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仍具有极高的价值。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开拓空间:目前学

4、术界、书法界对苏轼书法理论的研究,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大致情况如下:(一)涉及苏轼书论的著作:1、颜中其《苏轼论文艺》(北京出版社,1985年),本书分为《论散文》、《论诗歌》、《论绘画》和《论书法》四部分,在《论书法》中分析了苏轼书法理论的主要文献。本书侧重于文献阐释和解读。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出版,1990年)认为,苏轼书论体现了道家艺术观,苏轼的思想是融儒、释、道于一炉,对苏轼“意造无法”、“道与艺合”和“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等书论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3、杨克炎《历代书法咏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中有一章专门阐述苏轼的书论,分析了苏轼

5、《石苍舒醉墨堂》、《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次韵子由论书》、《题王逸少帖》等书法文献。4、何学森《书法学概要》(华夏出版社,2004年)认为,苏轼论书强调“韵”,在《桤木诗帖》、《次辩才韵诗》等中就充分显露其俊逸清劲,宛有晋人风骨。而苏轼在用笔方面讲究厚重和骨力,在结字方面则是“左秀而右枯”。5、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中简略地谈到苏轼的书论观点,认为苏轼高揭“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的大旗,以“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和“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为快,追求主观精神的快适。6、王镛《中国书法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认为,苏轼“尚意”书法

6、的经典理论是“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苏轼书法的审美理想和创作追求是“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并谈及苏轼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和思想,如早年苏轼怀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兼杂若干纵横家的气质,并抱有“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高度热情。7、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探讨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的书法美学思想,并对苏轼的《治平帖》、《黄州寒食诗》等进行了分析。8、丁文隽《书法通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中简略介绍苏轼的学书过程和有关书法文献,如“

7、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等。(二)检索到的相关期刊:1、江裕斌:《论苏轼的审美理想》(文艺评论,1987年第4期)对苏轼“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的超功利的审美理想和苏轼“虚静”的作书精神状态进行了探讨。2、邹建雄:《论苏轼文艺创作的审美追求》(文艺评论,2011年第6期)认为,苏轼“新”意的审美追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故为新,在唐代尚“法”基础上的“新”——重法;二是以变为新,以己之“意”变唐之“法”——从无法至无法之法。涉及到“自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