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ID:6611103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20

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_第1页
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_第2页
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_第3页
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努力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知识与创造性思维是不可分割的,任何知识既是过去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又是未来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与出发点。因此,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受到原有知识质与量的制约的,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拓。然而,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边的,而学生知识面绝不等于不着边际地补充课外知识,而是应在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一课时,我利用计算机

2、辅助教学,显示一副有趣的对联,导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博文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去给前去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勉强对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老师提出问题:对联中的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老师设疑: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不得不“玉帛相将”,佯装“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这副对联的引用起到了

3、以趣引思的妙用,提高了学生的独创思维。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受到创造教育,而且在情感领域中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讲甲午战争经过时,我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1、平壤战役——在屏幕上显示平壤城,并出现左宝贵照片。平壤陷落后,显示朝鲜版图和清军防线,以此说明朝鲜被日军占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清军防线岌岌可危。2、黄海海战——利用录像提供实例。要求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回答三个问题:谁先退出战场?谁战胜了?李鸿章的命令及

4、造成的返璞归真是什么?学生回答时,可在屏幕上显示威海卫和黄海,突出地理位置,使学生清楚认识到清军失去黄海制海权的严重后果。3、旅大战役——在屏幕上用箭头自动前进的方式,演示日军侵犯路线,特别强调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几个地方,出示几幅多年前同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这些资料真实地再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的暴行。4、威海战役——播放录像片,强调指出:至此北洋海军全部覆没,清军败局已定。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录像),轻松地使学生明了每个战役特点及影响。此时,老师除了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暴露清政府的腐朽可欺之外,更要使学生从理论上升华

5、认识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在历史中汲取教训,激发他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奋发、积极探索、勇于创造的欲望。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重组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重组创造能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自觉的、能动的、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要作用的充分发挥,就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重组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英国已故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过:“水排加风箱等于蒸汽机”。水排和风箱是我国汉代和宋代发明的,并在民间广泛使用至今。可惜我们祖先的这两项发明,并没有被后人结合在一

6、直发明成蒸汽机,其结果是与工业文明失之交臂。但“重组创造”的这种意识,可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培养。如讲《欧洲资主义工商业的出现》一节,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段关于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提到的一段材料: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本主义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最强大的推动力……然后,再通过屏幕出示鲁迅《电的利弊》中的一段材料: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领海,中国却

7、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老师引导学生看完材料后,再把这两段重组在一起,和学生共同讨论:三大发明为什么会在中西方有如此不同的境遇?在其发源地的东方没有推动社会进步,而在西方却成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强大杠杆,这是什么原因?经过激烈的师生、生生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创造意识,不能搞花架子,要实实在在地为学生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打好坚实基础。创造教育要求我们:教学要教“学会”,而且更要教“会学”;不仅要传

8、授某种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获得这种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用,是未来获得新知、自我完善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