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内安监局评审意见

区内安监局评审意见

ID:68535151

大小:32.32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10-18

区内安监局评审意见_第1页
区内安监局评审意见_第2页
区内安监局评审意见_第3页
区内安监局评审意见_第4页
区内安监局评审意见_第5页
区内安监局评审意见_第6页
区内安监局评审意见_第7页
区内安监局评审意见_第8页
区内安监局评审意见_第9页
资源描述:

《区内安监局评审意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区内属半干旱高寒大陆性气候,日温差较大,冰冻期从11月到翌年5月,长达6个月之久,终年气温较低,平均温度低于零下5℃。日温差20℃,年温差40℃,故岩石的风化作用以物理的冻结作用为主,化学风化作用较弱。区内水系发育,一般年平均降雨量为700~800mm,且多集中于5~9月,降水方式以雨、雪、雹为主,全年无霜期短。蒸发量985mm。区内主要为西北风,大风季节集中于10月至翌年4月,最大风速19m/s。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大,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都较小。矿区附近无工矿企业,无居民居住,夏季仅有少量的游牧民游牧至此。附近最近

2、的居民点为东北方向约9km的上寺村,约有20多户居民,以藏族为主,牧业为主产业,经济落后。该区位于天水~兰州地震带西端,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1.5区域地质矿区位于北祁连造山带冷龙岭复式背斜的北翼,据前人以隆起和凹陷划分的构造单元,测区属于北祁连褶皱带走廊过渡带内带的毛藏寺古凸起的北缘。毛藏寺古凸起是以加里东期岩浆岩和中奥陶统中堡组为基础形成的构造单元,凸起的中间有众多的小规模断陷盆地,晚古生代、中新生代地层分布于其中。1.5.1地层区内地层划分Ⅰ级单元属华北地层区,Ⅱ级单元属祁连山分区,Ⅲ级单元属北祁连小区。区域地层从寒武

3、系到全新统皆有出露,以古生代和中生代为主。早古生代有寒武~奥陶~志留纪的海相活动型基底沉积,下寒武统为浅海相复理石建造,下奥陶统为海相中酸性火山岩~碎屑岩建造,中奥陶统为滨海相碎屑岩~(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志留系为浅海相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建造;晚古生代~全新世为陆相盖层沉积,下泥盆统为山麓相磨拉石沉积建造,上泥盆统为湖泊相红色沉积建造;晚古生代~中生代盆地中分布石炭~侏罗纪地层,石炭~新近系上新统地层以碎屑岩为主,为滨海相(C)~湖泊相(P-T)~河沼相(J)~河湖相(K1和N2)沉积,石炭~三叠纪(C-T)沉积具有明显

4、的继承性。上石炭统和下侏罗统为该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上石炭统产耐火粘土和萤石矿,早加里东期火山岩产铜(以朗力克铜矿为代表)、磁铁矿,中奥陶统浅变质砂页岩、泥灰岩中产小型重晶石矿(斜壕)。区域上出露的主要的地层的岩性分述如下:1.下奥陶统车轮沟群((O1ch):为区域上相对较老的基底地层,岩性为浅灰绿色变质砂岩夹千枚岩,由中粒变砂岩→细粒变砂岩→变粉砂岩→绢云千枚岩构成的不完整韵律层。与加里东期的花岗闪长岩呈侵入接触,接触带广泛发生角岩化蚀变,是铜、金、铅等矿产的主要赋矿地层。上与泥盆系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2.中下泥盆统老君山

5、群(D1-2lj):出露了图幅北侧,呈带状分布,主要为暗紫、紫红色砂岩、砂砾岩。与下伏下奥陶统车轮沟群和上覆下石炭统臭牛沟组均呈不整合接触。3.下石炭统臭牛沟组(C1c):呈条带状产于毛藏寺古凸起的南缘,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夹薄层灰岩、薄煤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群之上。石英砂岩呈厚层状~巨厚层状,半阳河萤石矿体产于该岩层中;上部的薄层灰岩、薄煤层多有珊瑚类化石产出。4.下二叠统大黄沟组(P1dh):以假整合覆盖于下石炭统太原组之上,岩性为红色厚层状的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局部夹粉砂岩和页岩。5.上三叠统延长

6、群(T3yn):岩性以暗绿、棕恢、灰褐色砂岩为主,与上二迭统呈假整合接触。6.第四系(Qpl):为冲洪积砂砾石层,分布于现代冲沟、河谷中。1.5.2岩浆岩区域岩浆活动强烈,以加里东中晚期的中酸性岩为主,海西期有葫芦沟超基性岩(蛇纹石化辉橄岩)和干沙河含矿碱性斑岩体,后者为海西晚期侵入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256.11±12.5Ma〔。毛藏寺岩基呈不规则的长条状沿毛藏寺古凸起的近轴部呈东西向侵入分布,面积达1000km2,毛藏寺岩基(分布于毛藏寺~干沙河一线)为代表,岩性为肉红色中粒花岗岩(边缘相)—花岗闪长岩、斑状花岗

7、岩闪长岩(中心相)。据2007年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在下寺沟采获样品分析锆石U-Pb同位素值为435±5.8Ma,结合区域资料,将该岩体形成年代定为加里东期。侵入体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局部相变为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石颜色灰白色,中细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英30%~40%,斜长石40~45%,钾长石10~15%,角闪石10%,黑云母5~10%。岩体侵位为明显超动式接触,外接触带普遍具角岩化,北部边界具片麻状构造,局部具压碎结构。接触带同化混染现象普遍,形成黑云母角岩、绿泥石角岩等。角岩带宽数十米至百余米。角岩带

8、内局部地段发育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偶见矽卡岩化体。中晚期由于中酸性花岗岩及其派生脉岩的侵入,形成萤石、重晶石、黄铁矿、磁铁矿等矿点、矿化点。干沙沟脑碱性斑岩体:为北祁连地区发现的唯一碱性斑岩侵入体,侵入于毛藏岩基的西段,呈椭圆状产出,地表出露面积0.32km2。主要岩性为霓辉正长斑岩:岩石颜色浅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