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 王维【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

终南山 王维【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

ID:69013045

大小:16.0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10-24

终南山 王维【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_第1页
终南山 王维【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_第2页
终南山 王维【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_第3页
终南山 王维【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_第4页
终南山 王维【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_第5页
终南山 王维【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_第6页
终南山 王维【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_第7页
资源描述:

《终南山 王维【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终南山王维【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3.天都:帝都,此指长安。4.青霭:山中的岚气。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6.分野两句

2、:言终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两种景象,各山谷间的阴晴改变也有所不同。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始终蜿蜓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___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便利?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神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

3、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明显是写远景。“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当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

4、,“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充满,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连续前进,白云却连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行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异的境界,凡有游山阅历的人都并不生疏,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实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叉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连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

5、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行即。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欣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覆盖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实。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观察的美景仍旧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楚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

6、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宽阔天地。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

7、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看法。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这些看法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好像还可以领悟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到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其次,”欲投人处

8、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事实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觉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定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觉樵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