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_《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阅读答案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_《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阅读答案

ID:69993743

大小:13.6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11-14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_《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阅读答案_第1页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_《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阅读答案_第2页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_《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阅读答案_第3页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_《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阅读答案_第4页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_《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阅读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_《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阅读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_《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阅读答案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有人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旧离我很近,周作人仍旧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的中国青年,今日中国___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当然,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

2、鲁迅的地位也是不行相提并论的。这不仅是从是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代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人的工具;他仍旧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

3、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顺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方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其他别无所长。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但正因如此,今日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由于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尝一些小感受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不是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旧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

4、的拷问。中国___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由于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行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鲁迅作为宏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由于虽然60年过去了,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主题的变奏,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毒化民族的灵魂的阿Q精神却仍在扩散滋生。物质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物质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假如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行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

5、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制造者的___不能媚俗从众丢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久是一抔黄土。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1.在第一自然段说:“有人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1)“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答:(不超过12个字)(2)“周作人正向我们走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答:(不超过12个字)2.第三自然段中说到“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这个“痼疾”是指什么?(不超过25个字)答:3.认为

6、“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答:4.本文就中国文化对民族的意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下列分析符合意思的两项是()A.周作人与鲁迅不行相提并论,就是由于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鲁迅高。B.本文说的是鲁迅与周作人,论的却是文化的批判与陶铸灵魂的功能。C.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读地摊上的畅销作品,既是人生的一件乐事,又利于自省自察。D.在鲁迅重铸的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同时,周作人却玩物丧志,最终堕落为民族罪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答案1.(1)文化的批判功能正在消逝(或:鲁迅的战斗精神已过时。)(2)文化仅贡消遣与把玩2.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

7、种劣根性3.①国民性改造的任务远未完成,阿Q精神仍在扩散滋生②应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刚健峻拔的民族品行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