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重点

ID:70007380

大小:310.00 KB

页数:57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U-140648
传染病学重点_第1页
传染病学重点_第2页
传染病学重点_第3页
传染病学重点_第4页
传染病学重点_第5页
传染病学重点_第6页
传染病学重点_第7页
传染病学重点_第8页
传染病学重点_第9页
传染病学重点_第10页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作者xxxx------------------------------------------日期xxxx传染病学重点 【精品文档】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1、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2、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3、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4、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5、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6、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7、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8、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性。9、再感染:指同一传染病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再度感染,称为再感染。10、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11、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12、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称为恢复期。【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4、准种:即HCV感染后,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5、免疫重建:通过抗病毒治疗及其他医疗手段使HIV感染者受损的免疫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称为免疫重建。6、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IRSI):在免疫重建的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热、潜伏感染的出现或原有感染的加重或恶化,称为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7、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症状的全身感染综合征。8、菌血症:若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迅速被人体免疫功能所清除,未引起明显毒血症的即称为菌血症。9、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栓塞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10、严重败血症:当败血症导致组织灌流不足或器官功能障碍,引起感染性休克或一个以上器官衰竭者称为严重败血症。【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2、外源性感染: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医院内患者、工作人员或探视者,以及医院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医院感染。3、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皮肤或腔道等处定植的条件致病菌,或从外界获得的定植菌由于数量或定植部位的改变而引起的感染。4、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感染后免疫。5、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水、食物、苍蝇、手、吸血节肢动物、血液、土壤等。40、自然疫源地: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41、稽留热:体温39℃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42、传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亦称为传染。4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指在免疫缺陷病毒的直接与间接作用下,CD4+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免疫缺陷,易致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这一慢性致命性传染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44、窗口期:急性乙型肝炎在HBsAg消失后,但尚未出现抗-HBs之前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传染病学重点第一章总论1、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2、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清除病原体(二)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三)显性感染(四)病原携带状态(五)潜伏性感染3、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侵袭力(二)毒力(三)数量(四)变异性4、C反应蛋白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标志。5、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感染动物。(二)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三)人群易感6、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病原体(二)传染性(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感染后免疫:感染后免疫如果持续时间短,可出现下列现象:再感染和重复感染。1、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通常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④恢复期(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①发热:A.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发热的程度可分为:a.低热:体温为37.5~38度;b.中度发热:体温为>38~39度;c.高热:体温为>39~41度;超高热:体温41度以上。B.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I:体温上升期II:极期III:体温下降期C、热型及其意义:I、稽留热:体温升高超过39度且24小时内体温高低相差不超过1度,可见于伤害、斑疹伤寒等。II、弛张热:24小时内体温高低相差超过1度,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可见于败血症、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III、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IV、回归热:可见于回归热V、不规则热: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②出疹:水痘、风疹第一天出疹;猩红热第二天出疹;麻疹多于第三天;斑疹伤寒第五天;伤寒第六天。水痘的出疹主要分布于;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同时有黏膜疹(科氏斑)。皮疹的形态可分为四大类: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③毒血症状④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1、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甲类:①鼠疫;②霍乱。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级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发、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临床表现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病原学】(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后早期产生IgM型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型抗体则是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的标志,可长期存在(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①大球形颗粒;②小球形颗粒;③丝状或核状颗粒。(三)丙型肝炎病毒(HCV):抗原抗体系统:①HCVAg与抗-HCV: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如果抗-HCV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②HCVRNA:HCV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标志。(四)丁型肝炎病毒(HDV):HDV是一种缺陷病毒。(五)戊型肝炎病毒(HEV)【流行病学】【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甲型肝炎①传染源: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粪便排毒期在起病前2周至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高峰期后1周。②传播途径: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二)乙型肝炎①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包括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如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④流行特征:a.有地区性差异;b.有性别差异;c.无明显季节性;d.以散发为主;e.有家庭聚集现象;f.婴幼儿感染多见。(三)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a.输血及血制品;b.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血液透析;c.生活密切接触传播;d.性传播;e.母婴传播。③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四)丁型肝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五)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相似。【病理解剖】(一)基本病变:各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干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干细胞再生。(二)各临床型肝炎的病理特点:(1)急性肝炎:肝细胞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形成点、灶状坏死。(2)慢性肝炎(3)重型肝炎:①急性重型肝炎:坏死肝细胞占2/3以上②亚急性重型肝炎:坏死面积小于1/2③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基础上出现亚大块或大块坏死,大部分病例尚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4)肝炎肝硬化:①活动性肝硬化;②静止性肝硬化。(5)淤胆型肝炎(6)慢性无症状携带者【病理生理】(一)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二)肝性脑病:(1)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2)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3)假性神经递质假说【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肝性脑病的诱因:大量利尿引起低钾和低钠血症、消化道大出血、高蛋白饮食、合并感染、使用镇静剂、大量放腹水等。(一)出血:①凝血因子减少;②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③骨髓造血系统受到抑制;④DIC及继发性纤溶;⑤胃粘膜广泛的糜烂和溃疡;⑥门脉高压引起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二)急性肾功能不全(三)肝肺综合征(四)腹水【临床表现】(一)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可分为三期:①黄疸前期;②黄疸期;③恢复期(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二)慢性肝炎:(1)轻度: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肝功能指标仅1项或2项轻度异常。(2)中度(3)重度: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三)重型肝炎:可分为以下四类:①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ALF):发病2周内出现以II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②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③慢加急性重型肝炎④慢性重型肝炎(四)淤胆型肝炎(五)肝炎肝硬化【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二)尿常规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以尿胆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三)肝功能检查(1)血清酶测定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目前临床上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②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80%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肝病时血清AST升高,提示线粒体损伤。③乳酸脱氢酶【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④r-氨酰转肽酶⑤胆碱酯酶: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⑥碱性磷酸酶(2)血清蛋白(3)胆红素: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重型肝炎常超过171umol/L;胆红素含量是反映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4)PTA(凝血酶原活动度)≤40%是诊断重型肝炎或肝衰竭的重要依据。(5)血氨: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提示肝性脑病存在。(6)血糖(7)血浆胆固醇(8)补体(9)胆汁酸(四)甲胎蛋白(AFP)(五)肝纤维化指标(六)病原学检查:(1)甲型肝炎:A.抗-HAVIgM: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而可靠的血清学标志。B.抗-HAVIgG(2)乙型肝炎A.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反映现症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B.HBeAg与抗HBe:HBeAg的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长期抗HBe阳性者并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或无传染性。C.HBcAg与抗HBc:抗HBc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D.HBV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3)丙型肝炎:A.抗-HCVIgM和抗-HCVIgG:HCV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抗-HCVIgM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抗-HCVIgG阳性提示现症感染既往感染。B.HCVRNA(4)丁型肝炎(5)戊型肝炎A.抗-HEVIgM和抗-HEVIgG:抗-HEVIgM在发病初期产生,是近期HEV感染的标志。抗-HEVIgG在急性期滴度较高,恢复期则明显下降。【并发症】①肝性脑病②上消化道出血③肝肾综合征④感染【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临床诊断】①急性肝炎:起病较急,ALT显著升高。黄疸性肝炎血清胆红素正常或>17.1umol/L,尿胆红素阳性,病程不超过6个月。②慢性肝炎③重型肝炎(肝衰竭):主要有肝衰竭症候群表现。④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3周以上,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⑤肝炎肝硬化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病原学】病毒包囊中有两种重要的糖蛋白,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是主要的抗原变异形式。【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从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是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临床表现】(一)典型流感:前驱期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查体可见结膜充血。肺部听诊可闻及干啰音。(二)轻型流感: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三)肺炎型流感:多发生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起病1天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可伴有心、肝、肾衰竭。体检双肺遍及干、湿啰音,但无肺实变体征。【并发症】(一)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为继发性细菌感染。(二)肺外并发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和瑞式综合征【实验室检查】(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显著,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大单核细胞也可增加。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二)病毒分离(三)血清学检查【治疗】(一)一般治疗:高热者予解热镇痛药;儿童忌服含阿司匹林成分的药物。(二)抗流感病毒治疗:①离子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②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临床表现】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常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治疗】(一)隔离(二)一般治疗(三)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四)重症患者的治疗:①营养支持;②加强血氧监测和呼吸支持;③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④防治其他并发症一、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典型患者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急速发热、数小时内达38度以上,可呈稽留热、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可伴有畏寒或寒战,有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咳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第一节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病原学】麻疹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均含有病毒。(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四)流行特征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见【病理】麻疹的病理特征是感染部位数个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临床表现】(一)典型麻疹典型麻疹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期:【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①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此期主要为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炎症所致的卡他症状,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90%以上患者口腔可出现麻疹黏膜斑(科氏斑),它是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科氏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②出疹期: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进前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遍及全身,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③恢复期:皮疹消退,可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疹退时有细小脱屑。(一)非典型麻疹①轻型麻疹②重型麻疹:多见于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者。A.中毒性麻疹B.休克性麻疹C.出血性麻疹D.疱疹性麻疹(二)异型麻疹:主要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再接触麻疹患者时出现。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肌痛、腹痛,无麻疹黏膜斑。【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二)血清学检查:IgG抗体恢复期较早期增高4倍以上即为阳性,可以诊断麻疹。(三)病原学麻疹:①病毒分离;②病毒抗原监测;③核酸监测【并发症】(一)喉炎喉炎以2~3岁以下小儿多见,继发于细菌感染导致喉部组织水肿,极易引起喉梗阻。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严重时须及早做气管切开。(二)肺炎肺炎为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咳嗽、咳脓痰,患儿出现鼻翼扇动、口唇发绀,肺部有明显的啰音(三)心肌炎: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发绀,听诊心音低钝、心率快。(四)脑炎(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鉴别诊断】①风疹:发热1~2天出疹、皮疹分布以面、颈、躯干为主。1~2天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和脱屑,常伴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②幼儿急疹:突起高热,热退后出疹。③猩红热:口周呈苍白圈④药物疹:皮疹多有瘙痒,停药后皮疹渐消退。【预防】(一)管理传染源: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初次接种时间为8个月。第一节水痘和带状疱疹用阿昔洛韦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每天600~800mg。第二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可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四)流行情况:感染后一般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病理】腮腺炎的病理特征是腮腺非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腮腺肿大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腮腺管口早期有红肿。腮腺肿胀具有特征性:①淀粉酶:增高;②肿大时间:1-3-7;③肿大顺序:一侧-双侧-颌-舌下腺;④色泽:亮而不红;⑤质地:坚韧、触痛,局部皮肤温度高;⑥边界不清;⑦腮腺导管堵塞、红肿,无脓。【实验室检查】(一)常规检查:尿常规和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二)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90%患者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血脂肪酶增高,有利于胰腺炎的诊断。(三)脑脊液检查(四)血清学检查: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M抗体可作出近期感染的诊断。(五)病毒分离【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并发症、生殖系统并发症以及胰腺炎、肾炎。【鉴别诊断】流行性腮腺炎和化脓性腮腺炎鉴别【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项目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病原体腮腺病毒细菌传染性有无发作次数一次,终生免疫可多次复发发病年龄学龄儿童各年龄段部位两侧一侧病理特征非化脓性化脓性肿物表面皮肤发热而不红,触痛红肿,压痛明显腮腺管口早期红肿挤压可有脓液流出起病急缓不一急性起病并发症可有胰腺炎不伴有胰腺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正常升高抗生素治疗无效有效【治疗】可试用利巴韦林。第一节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犬和兔。主要传染源为鼠(二)传播途径:①呼吸道传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②消化道传播③接触传播④虫媒传播(三)易感性:普遍易感(四)流行特征:姬鼠传播者以11~1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病理生理】①休克;②出血;③急性肾衰【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病理解剖】本病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临床表现】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一)发热期:发热是本病最早出现的必备症状。热型以弛张热为多。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二)低血压休克期: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三)少尿期:一般认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主要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临床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和腹泻等,常有顽固性呃逆,可出现头晕、头痛、烦躁、嗜睡、谵妄,甚至昏迷和抽搐等症状。(四)多尿期: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以下三期:①移行期:每日尿量由400ml增至2000ml;②多尿早期:每天尿量超过2000ml;③多尿后期:每天尿量超过3000ml.(五)恢复期:尿量恢复为2000ml以下。临床必备三大主症:发热、出血、省损害。充血(三红):①皮肤三红:颜面、颈、胸潮红(醉酒貌);②黏膜三红:眼结膜、软腭和咽部;三水肿征:球结膜、面部和眼睑。【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第三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均升高,血小板从第2病日开始减少。②尿常规;③血液生化检查;④凝血功能检查;⑤免疫学检查;⑥分子生物学方法;⑦病毒分离;⑧其他检查【并发症】(一)腔道出血(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三)肺水肿: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②心源性肺水肿(四)其他:包括继发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损害和肝损害。【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二)临床特症(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尿蛋白大量出现和尿中带膜状物有助于诊断。【鉴别诊断】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鉴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少尿期应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相鉴别【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腹痛为主要表现着与外科急腹症相鉴别【治疗】“三早一就”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一)发热期:治疗原则是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是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三)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透析疗法的适应症:少尿持续4天以上或无尿24小时以上,或出现下列情况者:①明显氮质血症,血BUN>28.56mmol/L,有严重尿毒症表现者;②高分解状态,每天BUN升高>7.14mmol/L;③血钾>6mmol/L,EKG有高耸T波的高钾表现;④高血容量综合征)(四)多尿期:治疗原则是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五)恢复期:补充营养第一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传播,流行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都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染源。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乙脑主要通过蚊叮咬而传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四)流行特征: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病理解剖】可出现以下病变:①神经细胞变性、坏死;②软化灶形成;③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④胶质细胞增生。【临床表现】三大主症:高热、抽搐、呼吸衰竭(一)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①初期:为病初的1~3天,发热,伴有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和嗜睡,此期易误认为上呼吸道感染。③恢复期④后遗症期: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二)临床分型①轻型②普通型③重型【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④极重型【实验室检查】(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10^9/L(二)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三)血清学检查:①特异性IgM抗体测定:该抗体在病后3~4天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②补体结合实验③血凝抑制实验(四)病原学检查【诊断】(一)流行病学情况:季节性(夏秋季,7、8、9月),10岁以下儿童多见。(二)临床特点: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三)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一)中毒性菌痢:常于发病24小时内出现高热、抽搐、昏迷和感染性休克。作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镜检粪便,可见大量脓、白细胞。(二)化脓性脑膜炎:有皮肤、黏膜瘀斑(三)结核性脑膜炎:脑膜刺激征较明显(四)其他病毒性脑炎【治疗】(一)一般治疗:患者应隔离于有防蚊和降温设施的病房。(二)对症治疗第一节艾滋病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经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流行病学】(一)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血清病毒阳性而HIV抗体阴性的窗口期为2~6周。(二)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播;②血液接触传播;③母婴传播(三)易感人群:高危人群为男性同性恋、静脉药物依赖者、性乱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病理解剖】AIDS的病理特点是组织炎症反应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多。病变主要在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临床表现】(一)临床分期:①急性期:发生在初次感染HIV的2~4周,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②无症状期:此期具有传染性【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③艾滋病期:为感染HIV的最终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A.≥B.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a.呼吸系统:人肺孢子菌引起的肺孢子菌肺炎,表现为慢性咳嗽、发热、发绀、血氧分压降低,少有肺部啰音。胸部x线显示间质性肺炎。【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尿蛋白阳性。(二)免疫学检查:HIV特异性侵犯CD4+T淋巴细胞。(三)血生化检查(四)病毒及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检测:①分离病毒:患者血浆、单核细胞和脑脊液可分离出HIV②抗体检测:HIV-1/HIV-2抗体检测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③抗原监测④病毒载量测定⑤耐药监测⑥蛋白质芯片【诊断】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之以下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艾滋病。(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一个月以上,体温高于38度(2)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次数>3次/天。(3)6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感染(6)肺孢子菌肺炎(7)反复发作的细菌性肺炎(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9)深部真菌感染(10)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13)弓形虫脑病(14)青霉菌感染(15)反复发作的败血症(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HIV抗体阳性,虽无上述表现或症状,但CD4+T淋巴细胞数<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治疗】(一)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目前抗反转录病毒有六类30余种,分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融合抑制剂(FIs)、整合酶抑制剂和CCR5抑制剂(一)免疫重建(二)治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三)对症支持(四)预防性治疗第一节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最常见。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以夏、秋季节最多。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婴幼儿,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二)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污染的手是传播中的关键媒介。(三)易感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3岁以内婴幼儿易感。【病理解剖】皮疹或疱疹是手足口病特征性组织学病变。脑膜脑炎、心肌炎和肺炎是手足口病的三个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一)轻症病例:发病期主要以手、足、臀皮疹及口痛为特征。婴儿可表现为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较早,起初为粟粒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或口唇。(二)重症病例:在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手足口病皮疹特点:①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屁股四个部位②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③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诊断】(一)临床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①好发于4~7月;②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③常在婴幼儿集聚场所发生。(2)临床表现:典型病例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或不发热;口腔、手、足皮肤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肛周黏膜也可有类似表现。如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表现加上下列并发症一项以上者为重症病例:①肺炎;②无菌性脑膜炎;③迟缓性瘫痪;④肺水肿或肺出血;⑤心肌炎具有以下临床特征,年龄<3岁的患儿,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①持续高热不退;②精神萎靡、呕吐、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③呼吸、心率加快;④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⑤高血压或低血压;⑥外周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⑦高血糖(二)实验室确诊【治疗】(一)一般治疗【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1)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2)休息及饮食(3)口咽部疱疹治疗(4)手足皮肤疱疹治疗(一)对症治疗(二)病原治疗:可选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三)重症病例的治疗第二章细菌性传染病第一节伤寒与副伤寒一、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带菌者或患者为伤寒的唯一传染源。带菌者有以下几种情形:①潜伏期带菌者,即伤寒患者在潜伏期已经从粪便排菌。②暂时带菌者,即恢复期仍然排菌但在三个月内停止者;③慢性带菌者,即恢复期排菌超过3个月者。典型伤寒患者在病程2~4周排菌量最大。(二)传播途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三)人群易感性: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寒菌苗的个体,均属易感。伤寒发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四)流行特征:以夏秋季多见。发病以学龄前儿童红润青年多见。【发病机制】伤寒沙门菌摄入量达10^5以上才能引起发病,超过10^7或更多时将引起伤寒的典型疾病经过。【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第一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第二周:坏死第三周:溃疡(易出血、穿孔)第四周:愈合【临床表现】(一)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①初期:为病程的第一周。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发热前可伴有畏寒,寒战少见。右下腹可有轻压痛(因为侵犯回肠)②极期:为病程的第2`3周。(1)持续发热(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3)相对缓脉(4)玫瑰疹(5)消化系统症状(6)肝脾大【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③缓解期:为病程的第四周。由于本期小肠病理改变仍处于溃疡期,还有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一)其他类型①轻型②爆发型③迁移型④逍遥型(二)特殊临床背景下以及病理发展阶段中伤寒的特点①小儿伤寒:肝脾大明显,容易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②老年伤寒③再燃:部分患者于缓解期,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称为再燃。④复发:用氯霉素治疗的患者在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实验室检查】(一)常规检查(1)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一般在(3~5)×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减少。。(2)尿常规(3)粪便常规(二)细菌性检查(1)血培养(2)骨髓培养:首选粪便培养(3)粪便培养(4)尿培养(5)其他(三)血清学检查肥大实验,其原理是采用伤寒沙门菌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鞭毛抗原共5种,采用凝集法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当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或者O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的升高,才有辅助诊断意义。(肥大实验阴性不能排除本病)【并发症】(一)肠出血:肠出血为常见的并发症,多出现在病程第2~3周。(二)肠穿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穿孔部位多发生在回肠末段。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突然疼痛,伴恶心、呕吐以及四肢冰冷、呼吸急促、脉搏细速、体温和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休克期)(三)中毒性肝炎(四)中毒性心肌炎(五)其他并发症【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诊断】三个症状:特殊热型(稽留热)、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特殊中毒症状(无欲貌);四个体征:相对缓脉、伤寒舌、肝脾肿大、玫瑰疹;三个实验室检查:WBC下降、EOS减少或消失、细菌培养阳性、肥大实验阳性。【鉴别诊断】①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没有表情淡漠、玫瑰疹、肝脾大,病程不超过1~2周②细菌性痢疾:以左下腹疼痛为主③疟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④格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寒战明显、弛张热明显。常有皮肤瘀点、瘀斑。⑤血行播撒性结核病【治疗】(一)一般治疗:连续两次阴性才可解除隔离(二)对症治疗(三)病原治疗:伤寒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推荐使用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儿童和孕妇伤寒患者宜首先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四)带菌者的治疗:喹诺酮类药物(五)复发治疗【预防】体温正常后的第15天才解除隔离;对易感人群进行伤寒和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预防接种。第一节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征为:①潜伏期短;②中毒表现类似;③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④人与人之间一般无直接传染。一、胃肠型食物中毒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细菌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沙门菌属(二)副溶血性弧菌(三)变形杆菌(四)葡萄球菌(五)蜡样芽胞杆菌(六)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被致病菌感染的动物和人为本病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而传播(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四)流行特征:本病在5~10月份较多,7~9月份尤其易发生。病情轻重与进食量有关。【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细菌性食物中毒可分为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三类。发病与否及病情轻重与摄入食物被细菌和毒素污染的程度、进食量的多少及人体抵抗力强弱等有关。致病因素有:(一)肠毒素【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侵袭性损害(二)内毒素(三)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腹痛以上、中腹部持续或阵发性绞痛多见。①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呕吐较剧烈,呕吐物含胆汁,有时带血和粘液;②侵袭性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有发热、腹部阵发性绞痛,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③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的粪便呈水样或糊状,有腥臭味,也可见脓血便;④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粪便呈血水样;⑤变形杆菌还可发生颜面潮红、头痛、荨麻疹等过敏症状。【并发症】(一)急性肾功能衰竭(二)肺炎(三)急性血脑循环障碍(四)心肌梗死(五)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六)休克【鉴别诊断】(一)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二)霍乱及副霍乱:粪便呈米泔水样(三)急性菌痢(四)病毒性胃肠炎一、神经性食物中毒(肉毒中毒)神经性食物中毒是因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发病机制】毒素抑制胆碱能神经传导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肌肉收缩运动障碍,发生软瘫。【治疗】用5%碳酸氢钠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及灌肠。第一节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在我国,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剧烈的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病原学】(一)霍乱弧菌生物学特点:霍乱弧菌革兰染色。O139群霍乱弧菌在菌体外还有荚膜。在暗视野悬滴镜检呈穿梭状运动,患者粪便直接涂片时可见弧菌纵列呈“鱼群”样。霍乱弧菌可产生肠毒素、神经氨酸酶、血凝素,菌体裂解后还可释放内毒素。其中,霍乱肠毒素是产生霍乱症状的关键物质。(二)分类(1)01群霍乱弧菌(2)非O1群霍乱弧菌(3)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只有O1群和非O1群的O139群才能引起霍乱。【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患者及带菌者的粪便或排泄物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可引起霍乱爆发流行。(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四)流行季节:夏、秋季,以7~10月为多。(五)现有的霍乱菌苗对O139群霍乱无保护作用。【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一)发病机制: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食入弧菌的数量和致病力。(二)病理生理:①水和电解质紊乱;②代谢性酸中毒(三)病理解剖:本病主要病理变化为严重脱水,脏器实质性损害不严重。【临床表现】(一)泻吐期:①腹泻:其特点为无发热、无里急后重感,多数不伴腹痛,排便后自觉轻快感。粪便呈“米泔水”样。O139群霍乱的特征是,发热、腹痛比较常见。②呕吐:多为喷射状,少有恶心。(二)脱水期①脱水:A.轻度脱水:失水1000ml,可见皮肤黏膜干燥,皮肤弹性略差。B.中度脱水:失水3000~3500ml,可见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声音轻度嘶哑、血压下降及尿量减少。C.重度脱水:失水4000ml,可见“霍乱面容”②肌肉痉挛③低血钾④尿毒症、酸中毒⑤循环衰竭(三)恢复期或反应期【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粪便常规可见粘液和少许红细胞、白细胞。(二)病原菌检查:①粪便涂片染色:可见革兰阴性的弧菌,呈鱼群样排列。②动力实验和制动实验:将新鲜粪便做悬滴或暗视野显微镜检,可见穿梭状运动的弧菌,即为动力实验阳性。③增菌后分离培养:增菌培养基一般用pH8.6的碱性蛋白胨水培养。④霍乱弧菌快速辅助监测⑤霍乱毒素基因PCR监测⑥血清免疫学检查【并发症】①急性肾衰竭;②急性肺水肿【诊断】确诊病例,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确诊为霍乱:①有腹泻、呕吐等症状,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②在疫源检索中,粪便培养检出0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鉴别诊断】(1)细菌性食物中毒:常先吐后泻,排便前往往有肠鸣、阵发性腹部剧痛,粪便为黄色水样便,偶带脓血。(2)急性细菌性菌痢(3)大肠埃希菌性肠炎(4)病毒性肠炎【治疗】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一)严格隔离:患者症状消失后,隔天粪便培养一次,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第一节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主要表现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病原学】(一)抗原结构:将志贺菌属分为四个血清群(即痢疾志贺菌、福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依次称为A、B、C、D群)。我国以福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福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感染引起症状轻;痢疾志贺菌的毒力最强。(二)抵抗力:D群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A群痢疾志贺菌抵抗力最弱。(三)毒素:志贺菌所有菌株都能产生内毒素;外毒素又称为志贺毒素,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包括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带菌者。(二)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易反复感染。【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一)发病机制:志贺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三个要素: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二)病理解剖:菌痢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大肠,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主。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临床表现】(一)急性菌痢:(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有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明显。(2)轻型(非典型):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3)重型: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急起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偶尔排出片状假膜(4)【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中毒性菌痢:以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突起畏寒、高热,病势凶险,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临床以严重毒血症状、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而局部肠道症状很轻或缺如。按临床表现分为三型:①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其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出现花斑、发绀、心率加快、血压逐渐下降甚至测不出②脑型(呼吸衰竭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③混合型(一)慢性菌痢菌痢反复发作或迁移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菌痢。(1)慢性迁延型(2)急性发作型(3)慢性隐匿型【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1)血常规: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可轻至中度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达(10~20)×10^9/L。慢性患者可有贫血表现。(2)粪便常规:多为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如有巨噬细胞则有助于诊断。(二)病原学检查:(1)细菌培养: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新鲜标本,取脓血部分及时送检和早期多次送检均有助于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2)特异性核酸检测(三)免疫学检查【诊断】急性期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左下腹有明显压痛;中毒性菌痢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起病时胃肠道症状轻微,甚至无腹痛、腹泻,常需盐水灌肠或肛拭子行粪便检查方可诊断。【鉴别诊断】(一)急性菌痢(1)急性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的鉴别:鉴别要点细菌性痢疾急性阿米巴痢疾病原体志贺菌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流行病学散发性,可流行散发性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数周至数月临床表现多有发热及毒血症状,腹痛重,有里急后重,腹泻每天10余次或数十次,多为左下腹压痛多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状,腹痛轻,无里急后重,腹泻每天数次,多为右下腹压痛粪便检查【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便量少,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红细胞,可见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有志贺菌生长便量多,暗红色果酱样便,腥臭味浓,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有夏科-莱登晶体。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早期略增多结肠镜检查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有散发溃疡,边缘深切,周围有红晕,溃疡间黏膜充血较轻,病变主要在盲肠、升结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和直肠。(1)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粪便镜检通常白细胞不超过5个/高倍视野(一)中毒性菌痢(1)休克型(2)脑型(二)慢性菌痢【治疗】(一)急性菌痢(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2)抗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以下几种:①喹诺酮类药物:可作为首选药物。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②其他③黄连素(3)对症治疗(二)中毒性菌痢(1)对症治疗:①降温止惊③脑型:可给予20%甘露醇每次1~2g/Kg快速静脉滴注。(2)抗菌治疗(三)慢性菌痢【预防】三管一灭:对消化道传染病(管水源、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蟑螂)第一节猩红热猩红热是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明显脱屑。【病原学】A组β型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其致病力来源于细菌本身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类。细菌产生的毒素有:①致热性外毒素;②溶血素【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A组β型溶血型链球菌产生的蛋白酶有:①链激酶;②透明质酸酶;③链道酶;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⑤血清混浊因子【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四)流行特点:冬、春季多;以儿童最为多见【病理改变】(1)化脓性病变(2)中毒性病变(3)变态反应性病变【临床表现】(一)普通型:典型临床表现为:①发热;②咽峡炎;③皮疹: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发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至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皮肤上出现均匀分布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部分患者可见黄白色脓头且不易破溃的皮疹,称为“粟粒疹”;口鼻周围有“口周苍白圈”;病初有“草莓舌”,病后2~3后称为“杨梅舌”(二)脓毒型(三)中毒型(四)外科型【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严重患者可出现中毒颗粒。(二)血清学检查(三)病原学检查【诊断】咽拭子、脓液培养获得A组链球菌为确诊依据。【鉴别诊断】(1)麻疹: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皮疹一般在第四天出现,呈暗红色斑丘疹,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2)风疹:起病第一天即出疹,耳后淋巴结肿大(3)药疹(4)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鉴别主要细菌培养【治疗】首选青霉素【预防】解除隔离: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天第一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脑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二)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三)人群易感性: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的发生率最高。产生持久的免疫力。【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临床表现】(一)普通型(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体征为咽部充血,持续时间为1~2天(2)败血症期:主要为毒血症状,产生皮肤黏膜瘀点,持续1~2天(3)脑膜炎期:有毒血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颅高压、抽搐、意识障碍),体征为脑膜刺激征和前前卤隆起,持续2~5天(4)恢复期:症状好转,伤口结痂,出现口周疱疹,持续1~3周。(二)爆发型(1)休克型:严重中毒症状,短时间内出现瘀点、瘀斑,可迅速增多融合成片。(2)脑膜脑炎型:脑膜刺激征阳性(3)混合型(三)轻型(四)慢性型【实验室检查】(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并发DIC者血小板减少。(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典型的脑膜炎期,压力增高,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糖及氯化物减少,蛋白含量升高。(三)细菌学检查(四)血清免疫学检查(五)其他【治疗】(一)普通型(1)病原治疗:应在30分钟内给予抗菌药物,常选用的抗菌药物:①青霉素②头孢菌素③氯霉素(2)对症治疗(二)爆发型流脑的治疗(1)休克型治疗:①尽早应用抗菌药物;②迅速纠正休克;③DIC的治疗;④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2)脑膜脑炎型的治疗【预防】(一)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一般不少于病后7天。(二)可用磺胺甲噁挫进行药物预防。第一节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以肺结核最常见,主要病变为结核结节、浸润、干酪样变和空洞形成。临床表现为长期低热、咳痰、咯血等。【病原学】耐药结核病一般分为4类:①单耐药: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支杆菌经体外证实对1种抗结核药物耐药;【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②多耐药: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支杆菌经体外证实对1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耐药,但不包括同时耐异烟肼、利福平;③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支杆菌经体外证实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④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支杆菌经体外证实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外,还对任何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以及3种二线抗结核注射药物中的至少1种耐药。【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排菌的患者和动物(主要是牛)(二)传播途径:以空气传播为主。(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基本病变】有渗出、增生和变质三种基本病变,结核结节和干酪性坏死是特征性病变。【临床表现】(一)临床类型结核病可分为以下5型:(1)原发型肺结核(I型):为初次感染后发病的肺结核,也称初染结核。包括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肺内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及肺门淋巴结肿大,三者合称原发综合征)。此型多见于儿童(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常见于儿童,包括急性、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撒型肺结核三种类型(3)继发型肺结核(III型):是成人肺结核的最常见类型(4)结核性胸膜炎(IV型):以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最常见(5)肺外结核(V型)(二)症状与体征(1)全身症状:发热为结核最常见的全身性症状(2)呼吸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和胸痛等。咳嗽是肺结核发热常见症状(3)其他系统表现:肠结核以回盲部多见【实验室与辅助检查】(一)一般检查:血红蛋白降低(二)病原体检查:①涂片镜检:痰、尿、胸水、粪便等各种分泌物可查到抗酸杆菌。痰涂片阴性不能排除肺结核,连续检查≥3次,可提高其检出率。②病原菌分离③特异性核酸监测(三)免疫学检测(四)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可见斑点状、密度较高、边缘清楚的结节影,或云雾状、密度较淡、边界模糊的渗出灶或环形透光的空洞。(五)内镜检查(六)活体组织检查【诊断】(一)肺结核的诊断:【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菌阴肺结核是指三次痰涂片及一次培养阴性的肺结核下列情况之一为进展期:新发现活动性病变;病变较前恶化、增多;新出现空洞或空洞增大;痰菌阳性下列情况为好转期:病变较前吸收好转;空洞闭合或缩小;痰菌阴转稳定期依据:病变无活动性,空洞闭合,痰菌(没有查一次)连续6次阴性,空洞存在则须痰菌连续阴性1年以上。(一)肺外结核的诊断【鉴别诊断】(一)肺炎(二)肺脓肿(三)肺癌(四)支气管扩张(五)其他疾病【治疗】(一)化学药物治疗(1)化学药物:一线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其中除乙胺丁醇外均是杀菌药,是治疗的首选。(2)化疗方案:原则是早期、规则、全程、联合、适量。①初治:指新发病或抗结核化疗正规疗程未满或不规则化疗未满1个月者。方案为:强化期2个月/巩固期4个月。②复治:指初治失败、正规足够疗程后痰菌复阳、不规律化疗超过1个月及慢性排菌者。复治方案:强化期3个月/巩固期5个月。③MDR-TB的治疗:耐多药结核病主要来源于复治失败或复发的慢性病例【预防】(一)控制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管理好患者的痰液。用2%煤酚皂或1%甲醛(2小时)消毒,污染物阳光暴晒。(三)保护易感人群:新生儿出生时接种卡介苗后可获得免疫力。第一节败血症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液循环引起血流感染是导致败血症的重要过程。【病原学】(一)革兰阳性球菌: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二)革兰阴性球菌:最常见的是肠杆菌科细菌(三)厌氧菌(四)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五)其他细菌【发病机制】【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人体因素:①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或下降是败血症的重要诱因;②当防御功能缺陷或降低时易诱发败血症;③皮肤外伤、黏膜屏障结构破坏是革兰阳性细菌败血症的主要诱因。(二)病原菌因素【临床表现】(一)败血症的共同表现(1)毒血症状:常有寒战、高热,伴全身不适、头痛、肌肉及关节疼痛(2)皮疹:以瘀点最常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口腔黏膜及眼结膜等处(3)关节损害:多见于革兰阳性球菌,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等大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4)肝脾肿大(5)原发病灶:常见的原发病灶为毛囊炎、痈或脓肿(6)迁徙性病灶(二)常见败血症临床特点(1)革兰阳性细菌败血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寒战、高热,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型(2)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致病菌常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临床常以寒战开始,间歇发热,可体温不升或低于正常。(3)厌氧菌败血症(4)真菌败血症(三)特殊类型败血症(1)老年人败血症(2)新生儿败血症(3)烧伤败血症(4)医院感染败血症【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白细胞增高,多为(10~30)×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明显核左移及细胞内中毒颗粒。(二)病原学检查:(1)血培养(2)骨髓培养(3)体液培养(三)其他检查【并发症】可并发肾功能衰竭、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肝脏损害、肠麻痹或ARDS。【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急性高热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不限于某一系统感染时应考虑败血症的可能。血培养和(或)骨髓培养阳性是确诊的依据。(二)鉴别诊断:①成人Still病②伤寒:伤寒多无寒战③粟粒型结核病④其他【治疗】【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病原治疗:(1)病原治疗原则:败血症病原治疗应个体化,重视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以确保安全有效。(2)常见败血症的病原治疗①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青霉素②格兰阴性细菌败血症:以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主。“超级细菌”即产金属β-内酰胺酶-1细菌败血症可采用米诺环素衍生物如替加环素③厌氧菌败血症:可用化学合成类药物如替硝唑或奥硝唑④真菌败血症:可选用三唑类如氟康唑(二)祛除感染病灶(三)其他治疗第六章螺旋体病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主要临床特征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种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病原学】波摩那群分布最广,是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稻田型的主要菌群。【流行病学】(一)传染源: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二)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原体是主要的途径,带钩体动物排尿污染周围环境,人与环境中污染的水接触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是钩体最主要入侵途径(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四)流行特征:6~10月发病最多;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病理解剖】钩体病的病变基础是全身毛细血管感染中毒性损伤。病理解剖的特点是机体器官功能障碍严重,但组织形态变化轻微。【临床表现】三症状:发热、肌肉酸痛(以腓肠肌为著)、全身乏力;三体征:①结膜充血出血;②腓肠肌压痛;③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3期:早期、中期和后期。(一)早期(钩体败血症期):急起发热,全身肌肉酸痛,以腓肠肌疼痛为著。(二)中期(器官损伤期):(1)流感伤寒型:无明显器官损害(2)肺出血型:以全身毒血症状及轻重不一的咯血为特征①肺出血轻型(3)(4)肾衰竭型(5)脑膜脑炎型(三)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1)后发热【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1)眼后发症(2)反应性脑膜炎(3)闭塞性脑动脉炎【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尿常规有蛋白尿(二)血清学检查:1次凝集效价≥1:400,或早、晚两份血清比较,效价增加4倍即有意义。(三)病原学检查:(1)血培养:发病1周内抽血接种于柯氏培养基(2)分子生物学检查:监测全血、血清、脑脊液(发病7~10天)或尿液(发病2~3周)中的钩体DNA【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有接触疫水或接触病畜史(二)临床表现:急起发热,全身酸痛,腓肠肌疼痛与压痛;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赫氏反应是因为大量钩体被青霉素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三)实验室检查【治疗】(一)一般治疗(二)病原治疗:(1)青霉素:为治疗钩体病首选药物。常用剂量为40万U,每6~8小时肌肉注射1次,疗程7天,或至退热后3天。用青霉素治疗钩体病时,宜首剂小剂量和分次给药。(2)庆大霉素(3)四环素(三)对症治疗(1)赫氏反应:尽快使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2)脑出血型:尤其是肺弥漫性出血型,及早加强镇静剂使用,及早给予氢化可的松(3)黄疸出血型:加强护肝、解毒、止血等治疗(四)后发症治疗(1)后发热、反应性脑膜炎(2)葡萄膜炎:可采用1%阿托品或10%去氧肾上腺素滴眼扩瞳(3)闭塞性脑动脉炎【预防】(一)控制传染源:①灭鼠;②猪的管理;③犬的管理(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第一节梅毒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早期主要侵犯皮肤黏膜,晚期可侵犯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各器官,【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梅毒是人类特有的疾病,显性和隐性梅毒患者均是传染源。(二)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播;②垂直传播;③其他途径:输血等【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临床表现】(一)梅毒的临床分型与分期(二)潜伏期:一般为9~90天(三)临床症状(1)潜伏梅毒:感染两年以内者称早期潜伏梅毒;感染两年以上者称为晚期潜伏梅毒。(2)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发生于不洁性交后约2~4周,常发生在外生殖器(3)二期梅毒:可有低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等,也可伴有肝脾肿大及全身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①梅毒疹:皮疹广泛对称,复发二期除外;不痛不痒;②复发性梅毒疹③黏膜损害:发生在唇、口腔、扁桃体及喉,表现为黏膜斑或黏膜炎,并伴有渗出或灰白眼,黏膜红肿④梅毒性脱发⑤骨关节损害⑥眼梅毒⑦神经梅毒⑧全身浅淋巴结肿大⑨梅毒血清反应100%阳性⑩传染性达,破坏性小,不留疤痕。(4)三期梅毒①病程缓慢②皮疹数目少,不对称③传染性小,破坏性大,愈合留疤④心血管-骨骼神经系统受累⑤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约80%(5)先天性梅毒①胚胎期血行感染②无一期梅毒疹,直接进入二期阶段③心血管受累少,感官系统及骨骼受累多见④影响发育【治疗】(一)治疗原则:青霉素为首选药(二)治疗方案的选择:(1)早期梅毒: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曲松或四环素类药物;或连续口服大环内脂类药物。(2)心血管梅毒:首选水剂青霉素肌注(3)神经梅毒:应口服泼尼松,首选水剂青霉素(4)妊娠梅毒:妊娠初3个月及妊娠末3个月各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5)先天梅毒:①早期先天梅毒:脑脊液异常者选用水剂青霉素②晚期先天梅毒: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第六章原虫病【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第一节疟疾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以大汗后缓解为特点【病原学】疟疾的病原体为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一)人体内阶段:疟原虫首先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从裂殖子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裂殖体侵入红细胞后发育为早期滋养体,即环状体,经滋养体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细胞壁破裂后释放出裂殖子,引起临床上典型的疟疾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既有速发型子孢子,又有迟发型子孢子。三日疟和恶性疟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无复发(二)按蚊体内阶段疟原虫的生活史:(1)两宿主:①蚊子:终末宿主—有性繁殖期;②人:中间宿主-无性繁殖期(2)人体内分两期:①肝细胞内:红细胞外期;②红细胞内:红细胞内期和配子体形成【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二)传播途径:疟疾的传播媒介为雌性按蚊,经叮咬人体传播。在我国,最重要的疟疾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三)人群易感性:感染后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四)流行特征:流行区以间日疟为最广,恶性疟主要流行在热带【发病机制】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常仅侵犯较年幼的红细胞;三日疟仅感染较衰老的红细胞。【临床表现】疟疾的典型症状为突发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典型表现为急起畏寒、寒战、高热、大汗、热退,呈周期性发作,体温正常后稍感疲乏,精神食欲无明显改变,伴有肝脾大,轻度贫血,黄疸。脑型疟是恶性疟的严重临床类型,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发热,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分期:①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包括肝内期及红内期第一个繁殖期;②发作期:分为寒战期、发热期和出汗期;③间隙期:贫血及脾肿大【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二)临床表现:典型疟疾的临床表现是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脾肿大(三)实验室检查:血液的厚、薄涂片经吉姆萨染色后用显微镜油镜检查,寻找疟原虫,具有确定诊断及判断疟原虫密度的重要意义。厚血涂片比薄血涂片检出率高【治疗】【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抗疟原虫治疗:氯喹是目前非耐药疟疾的首选药物。伯氯喹能杀灭肝细胞内期及配子体,是目前唯一可供使用的预防复发和传播的药物(二)抗疟治疗方案:①间日疟或卵形疟:首选磷酸氯喹+磷酸伯氨喹8日方案②三日疟:首选磷酸氯喹3日方案③恶性疟:咯萘啶3日方案或ACTs方案(三)常用抗疟药:(1)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青蒿素、氯喹(2)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配子体和迟发型子孢子的药物:磷酸伯氨喹(3)脑型疟疾的病原治疗:应用青蒿琥酯的静脉注射剂型第六章蠕虫病第一节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急性期患者有发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大与压痛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大或慢性腹泻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患者和保虫宿主。保虫宿主主要有牛、猪、犬、羊、马等。(二)传播途径:造成传播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即带虫卵的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滋生;以及人、畜接触疫水(1)粪便入水(2)钉螺滋生(3)接触疫水(三)易感人群:夏、秋季感染多见【发病机制与病理学】(一)发病机制:虫卵是主要致病虫期;寄生部位:肠系膜下静脉、直肠痔上静脉(二)病理过程:虫卵肉芽肿反应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一)急性血吸虫病:(1)发热:热型以间歇型、弛张型为多见(2)过敏反应(3)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泻,继之出现脓血、粘液便。(4)肝脾大(二)慢性血吸虫病: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经过半年以上,称为慢性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以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为主。(三)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4型:①巨脾型;②腹水型;③结肠肉芽肿型;④侏儒型(四)异位血吸虫病【实验室检查】【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血象:血吸虫病患者在急性期外周血象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其主要特点;晚期患者常因脾功能亢进引起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二)粪便检查:粪便内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三)肝功能实验: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四)免疫学检查(五)直肠粘膜活检:以距肛门8~10cm背侧粘膜处取材阳性率最高。(六)肝影像学检查【治疗】(一)病原治疗:吡喹酮是目前用于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最有效的药物【预防】消灭钉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第一节肠绦虫病人因进食含或囊尾蚴或牛肉而被感染【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感染猪或牛带绦虫病的患者是该病的传染源(二)传播途径:经口传播(三)易感人群:以青壮年多见【临床表现】以粪便中出现白色带状妊娠节片为最初的唯一症状第二节囊尾蚴病囊尾蚴病,又称囊虫病、猪囊尾蚴病,由猪带绦虫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人因吞食猪带绦虫卵二被感染。【临床表现】(一)脑囊尾蚴病(1)皮质型(2)脑室型(3)蛛网膜下隙型或颅底型(4)混合型(二)眼囊尾蚴病:以玻璃体及视网膜下多见(三)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实验室检查】血象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升高【治疗】(一)病原治疗:阿苯达唑(首选)、吡喹酮(二)对症治疗(三)手术治疗:眼囊尾蚴病禁止杀虫治疗,应给予手术摘除眼内囊尾蚴,以免虫体被吡喹酮等药物杀死后引起全眼球炎而导致失明。第六章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又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病原学】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以条件致病菌或机会病原体为主;②多为耐药菌,甚至多重耐药菌;③医院感染病原体的变迁受抗生素普及和应用所影响;④常见铜绿假单胞菌和沙雷菌;⑤真菌是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细菌:细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医院感染病原体中革兰阴性杆菌逐步增多。(二)真菌:最常见的是念珠菌(三)病毒【临床表现】(一)潜伏期(二)常见感染部位和感染特点(1)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痰液粘稠、呼吸增快;肺部有湿罗音,可有发绀。(2)尿路感染:女性、老年、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残余尿和不规则抗菌药物治疗等均为诱发因素。临床可分为有症状泌尿道感染、无症状菌尿症和其他尿路感染。(3)消化道感染(4)全身感染:常见的表现为不规则寒战、高热达39~40度以上,弛张热型,中毒症状显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显著增高可达15×10^9/L以上。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病程<2年)获得性梅毒三期皮肤、黏膜、骨骼梅毒(后天梅毒)晚期梅毒(病程>2年)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晚期潜伏梅毒梅毒分期早期先天梅毒(<2岁)胎传性梅毒(先天梅毒)皮肤、黏膜、骨骼梅毒晚期先天梅毒心血管梅毒(>2岁)神经梅毒【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潜伏梅毒简答题1、试述传染病的预防?答案要点: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来采取措施,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①管理传染源: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参考最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或预防、对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或隔离或教育、对感染动物进行处理;②切断传播途径:切断起主导作用的传播途径,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采取消毒措施等;③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2、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哪几种表现?①病原体被清除②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④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3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①有病原体: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未被确定;②有传染性:传染病能通过某种途径传染给他人,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流行;可有季节性、地区性、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分布特征;④有感染后免疫:病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4、如何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体环节,缺一不可,若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5、试述传染病的诊断?①【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曾去地、过去史、疫苗接种史、发病季节、当地疫情等;②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发生的时间、强度,有无特殊体征等;③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与病原特异性检查,病原体、抗原、抗体、核酸检查等。6、艾滋病是通过哪些方式传播的?①性接触传染,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主要的传播途径;②注射途径传播,这在我国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药瘾者共用针头,血友病患者应用第Ⅷ因子和注射含HIV的血和血制品,均可传染;③母婴传播,感染本病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传播给婴儿;④其他途径,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受精等。此外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有可能受感染。7、艾滋病毒感染后其自然病程可分为哪几期?艾滋病常见的表现有哪些?艾滋病毒(HIV)感染人体后经2~10年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在临床上分为三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期。在艾滋病期临床谱十分广泛。(2分)主要表现有:①体质性疾病;②神经系统表现;③机会性感染;④继发肿瘤;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2分)8病例分析(每题1分,共计?分)1、某男40岁,教师职业,低热伴乏力、钠差及消瘦月余。因血友病有多次血制品输注史。体查见唇周苍白,口腔黏膜布满白色膜状物,四肢大关节畸形。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109/L,HGB78g/L。⑴本病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A.结核病B.伤寒C.艾滋病D.钩体病E.疟疾⑵本例患者首先应做何实验室检查建立病因诊断线胸部检查B.血细菌培养和抗-HIVC.咽拭子涂片找真菌D.淋巴结活检E.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⑶患者口腔所见提示有A.口腔毛状白斑症B.真菌感染C.牙周炎D.麻疹E.白喉答案要点:试题分析:患者以长期低热为主要表现,其临床经过与伤寒、钩体和疟疾不符合;而结核病少见有鹅口疮及血白细胞低下,加上既往有血制品的反复输注史,故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艾滋病。(10分)因不能除外并发真菌败血症,病因检查须同时作血培养和抗-HIV试验。(5分)9、简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与方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是:①外周血HIV负荷量达100-1000拷贝/ml;②无症状病人CD4+T淋巴细胞×109;③有症状者。治疗方法:①,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AZT500mg/d)+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奈韦拉平1600mg/d)+蛋白酶抑制剂(如沙奎拉韦800mg/d)。待HIV-RNA达到检验水平以下,选用上述三类要物中的二种联合应用。②终生治疗。10、患者男性,23岁,广州建筑工地民工。2005年1月3日起出现咽痛,少许咳嗽,无痰。1月5日上午突然寒战、高热,头痛、肌肉酸痛,频繁呕吐胃内容物、呈喷射性,间断出现谵妄。被送到当地医院急诊。入院体检:体温℃,脉搏124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82/48mmHg。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厥冷、发绀、四肢及躯干皮肤有大片瘀点、瘀班、呈花斑状,颈硬、骸胸距3个横指,克氏征阳性。⒈本例最可能的临床诊断为:(D)A.肾综合症出血热B.脑型疟疾C.钩端螺旋体病脑膜脑炎型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休克型E.恙虫病并发脑膜脑炎⒉有助于本例患者确诊的病原学检查有:(A)A.脑脊液革兰染色涂片找细菌和培养B.脑脊液找疟原虫C.患者血液做小鼠腹腔注射分离恙虫病立克次体D.肾综合症出血热抗体检测E.钩端螺旋体凝溶试验⒊本例患者病原临床经验治疗的药物为:(E)A.氯喹B.利巴韦林C.氯霉素D.磺胺嘧啶E.青霉素11、某男性患者,45岁.乡镇企业工人,因腹胀,尿少2周就诊。诉近年来体力下降较明显,易疲乏,时有右上腹不适,尿黄,未予理会。患者在89年招工体检时无异常发现。91年因车祸作头颅手术,术中曾输血1200ml。体查:脸色灰暗,肝掌征(+),胸前毛细血管扩张,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未及,脾左肋下2cm,质Ⅱ,移动性浊音(+)。实验窒检查:ALT65u/L,ASTlO2u/L,ALB30g/L,GLB41g/L,【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TB56umol/L,DB24umol/L,WBC3.2×109/L,RBC3.6×1012/L,Hb124g/L.PLT72×109/L,AFP102ng/L。(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有哪些诊断依据?(2)试述本病例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3)试述对本病例的治疗措施。(4)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进一步作哪些检查?答案要点(1)诊断:慢性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诊断依据:有慢性肝炎的病史、症状、体征;有输血史;有白蛋白减少、腹水、脾亢等肝硬化的表现。(2)本病例需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癌等疾病进行鉴别。(3)本病例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支持疗法:静滴白蛋白或新鲜血浆,补充维生素。对症治疗:防止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预防继发感染,避免损害肾药物,扩张血容量,使用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利尿等。保护和改善肝功能:可选用一些合适的护肝药。肝移植:最后的治疗手段。(4)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要检测抗HCV,HCVRNA,以支持丙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用敏感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HBVDNA等;还要作B型超声波,腹水常规及病理,以排除肝细胞癌。12、女,60岁,城区办公室职员,发热、腹部不适、疲乏、恶心、胃纳减退7天,尿色变黄2天,体检:体温℃,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中度黄染,肝平软,无压痛,肝肋下可扪及,质软。周围血液×109/L,N0.74,L0.21,E0.05,×1012/L,Hb138g/L,血清谷丙转氨酶740u/L,总胆红素84μmol/L。直接胆红素40μmol/L。⑴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⑵试述本例的鉴别诊断。答案要点:1、根据急性起病、明显消化道症状、肝大、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性黄疸本病例的诊断最可能是病毒性肝炎。2、本例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如伤寒、钩体病等。3、本例有发热、黄疸表现应注意溶血性黄疸,但无腰痛、无酱油样尿、无贫血表现、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不支持溶血性黄疸。患者年龄较大,有黄疸表现应注意阻塞性黄疸的可能。但无皮肤瘙庠、无白陶土样大便;体检肝肿大程度轻,腹部未及包块,无压痛等胆囊炎、胆道梗阻、肝癌、胰腺癌的根据;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13、某男性患者,45岁,乡镇企业工人,因腹胀,尿少2周就诊。诉近年来体力下降较明显,易疲乏,间中有右上腹不适,尿黄,未予理会。患者在89年招工体检时无异常发现。91年因车祸作头颅手术,术中曾输血1200ml。体查:脸色灰暗,肝掌征(+),胸前毛细血管扩张,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未及,脾左肋下2cm,质中,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ALT65u/L,AST102u/L,ALB30g/L,GLB41g/L,TB56umol/L,DB24umol/L,×109/L,×1012/L,Hb124g/L,PLT72×109/L,AFP102ng/L。⑴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有哪些诊断依据?⑵试述本病例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⑶试述对本病例的治疗措施。⑷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进一步作哪些检查?【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答案要点:⑴诊断:慢性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诊断依据:有慢性肝炎的病史、症状、体征;有输血史;有白蛋白减少、腹水、脾亢等肝硬化的表现。⑵本病例需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癌等疾病进行鉴别。⑶本病例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支持疗法:静滴白蛋白或新鲜血浆,补充维生素。对症治疗:防止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预防继发感染,避免肾损药物,扩张血容量,使用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利尿等。保护和改善肝功能:可选用一些合适的护肝药。肝移植:最后的治疗手段。⑷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要检测抗HCV,HCVRNA,以支持丙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用敏感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HBVDNA等;还要作B型超声波,腹水常规及病理以排除肝细胞癌。14在治疗钩体病时如何避免赫氏反应发生?a、为减少和防止赫氏反应的发生,主张以小剂量青霉素开始;b、首剂5万U,4小时后10万单位,渐过度到每次40万单位;c、或在用青霉素的同时静滴氢化可的松;15、钩体病肺弥漫出血型的常见诱因有哪些?此型的治疗要点?钩体病弥漫肺出血型的常见诱因有:①病后未及时休息;②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如已有肺出血后使用升压药而加重肺出血;③病后不适当搬动或长途运送;④抗生素治疗引起赫克斯海默尔反应;⑤病人过度紧张或烦躁不安等。(2分)治疗要点:①度冷丁镇静;②吸氧;③大剂量氢化可的松静脉推注,再静脉滴注维持;④酌情使用强心剂;⑤抗生素治疗,首剂应小剂量,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⑥止血;⑦对症治疗:高热者物理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15、简述钩体病的诊断依据?钩体病的诊断依据:①流行病学资料:钩体疫水接触史,夏秋季发病,当地本病的流行情况;②临床表现:具备钩体病的基本特征如急性起病,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腿痛,腓肠肌和压痛明显,浅表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黄疸出血型在上述临床表现基础上有黄疸、出血、肾功能损害表现。肺出血型在基本特征基础上有肺出血表现。脑膜脑炎型则有颅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神经精神异常等表现。③实验室资料:WBC数增多,ESR增快,钩体显凝试验>1/400阳性,或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可确定诊断。钩体DNA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17、患者男性,36岁,农民,因发热6天、身目黄染3天于7月16日入院。病后感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肌肉酸痛,以腿痛明显,不能行走,尿黄。体检:体温℃,脉搏108次/分。神志清,皮肤和巩膜中度黄染,结膜充血,双侧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轻度触痛,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08次/分,律整。全腹轻度压痛,肝肋下1.5cm,脾肋下2cm,移动性浊音阴性。全身肌肉压痛,以小腿肌肉压痛最明显。血常规示:×109/L,N0.81,PLT89×109/L。尿蛋白(++),红细胞12/HP。血沉54mm/h,谷丙转氨酶94U/L,总胆红素346μmol/L,BUN12mmol/L,肌酐223μmol/L。大便华支睾吸虫卵阳性。X线胸片示右上肺约大小钙化灶。请分析:该例主要临床诊断最大可能是什么?需要和哪些疾病鉴别?本例应如何治疗?答案要点:临床诊断最大可能是钩体病黄疸出血型。需要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重型肝炎、伤寒、恙虫病等鉴别。进一步行钩体显凝试验、钩体培养或DNA探针和PCR法检测血液中的钩体DNA来明确诊断。【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本例的治疗要点:①首选青霉素静脉滴注抗菌治疗,如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首剂应采用小剂量,密切监测有无赫克斯海默尔反应;②对症治疗:降温,护肝,适当使用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毒血症状,密切注意肾功能变化,如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尽早血液透吸治疗;③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随意搬动病人。补充足够的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④本例存在华支睾吸虫感染,此次病情恢复后可采用吡喹酮驱虫治疗。18、试述霍乱的治疗原则①严格隔离:病人应按甲类传染病进行隔离,及时上报疫情。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应分别隔离,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症状消失后,隔日粪便培养一次,连续两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②及时补液:包括静脉补液和口服补液。静脉补液适用于重度脱水、不能口服的中度脱水及极少数轻度脱水病人。补液原则为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对老人、婴幼儿及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补液不可过快,边补边观察治疗反应。口腹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病人及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后的重度脱水病人;③抗菌治疗及抑制肠粘膜分泌药物的使用:常用抗菌药物有多西环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可选择其中一种连服三日。抗分泌药可选用氯丙嗪、黄连素、消炎痛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④对症治疗:血压低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急性肺水肿及心力衰竭时应暂停补液,给予镇静、利尿及强心药物治疗。低向钾时补钾,肾功能衰竭时应纠正酸中毒及电介质紊乱,必要时可采用透析治疗。19患者,男,29岁,因腹泻12小时于2004年8月5日人院。患者在12小时前开始出现腹泻,大便10余次,为黄色水样便,曾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无发热、腹痛及里急后重感,起病后曾自服氟哌酸4片,但效果欠佳。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病史。病前一天曾进食过海鲜。体杳:体温36.8℃,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87/60mmlHg,神志清,皮肤弹性差,口唇干燥,眼窝凹陷。心肺听诊未闻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活跃。膝、跟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自细胞9.8×109/L,嗜中性粒细胞79%,血色素165g/L。大便常规:白细胞0~3个/HP,红细胞0~2/HP。(1)试述本病例的诊断和诊断依据。(2)试述本病例要进行的进一步检查项目,以明确诊断。(3)试述本病例具体治疗措施。答案要点(1)本病例的诊断为霍乱:诊断依据为:①流行病学资料:夏天发病,病前有外出进食海鲜史;②临床表现:起病急,为无痛性腹泻,无发热、无里急后重;大便为黄色水样,无粘液脓血便;查体血压偏低,有脱水表现;③外周血象细胞偏高,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血色素升高,有血液浓缩现象;大便常规基本正常。(2)为明确诊断,本病例除做大便悬滴检查外,应做大便培养,先用PH8.4~8.6的1%碱性蛋白胨水增菌6~8小时,后转种到霍乱弧菌能生长的选择性培养基,再挑选典型菌落做玻片凝集试验确定致病菌。(3)本病例具体治疗措施如下:①【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按霍乱疑似病例严格隔离,及时上报疫情。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症状消失后,隔日粪便培养一次,连续两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②及时补液:按中度脱水补充液体,可选用静脉补液和口服补液。原则为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同时注意纠止电介质紊乱或酸中毒;③适当使用抗菌及抑制肠粘膜分泌药物,抗菌药物可选用多西环素或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连服三日;抗分泌药可选用氯丙嗪、黄连素等;④对症治疗:本病例血压偏低,如在补足液体后血压仍较低,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20、患者,男,29岁,因腹泻12小时2004年8月5日入院。患者在12小时前开始出现腹泻,大便10余次,为黄色水样便,曾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无发热、腹痛及里急后重感,起病后曾自服氟哌酸4片,但效果欠佳。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病史。病前一天曾进食过海鲜。体查:体温℃,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87/60mmHg,神志清,皮肤弹性差,口唇干燥,眼窝凹陷。心肺听诊未闻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活跃。膝、跟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109/L,嗜中性粒细胞79%,血色素165g/L。大便常规:白细胞0~3个/HP,红细胞0~2/HP。⑴试述本病例的诊断和诊断依据⑵试述本病例要进行的进一步检查项目,以明确诊断。⑶试述本病例具体治疗措答案要点⑴本例的诊断为霍乱。诊断依据为:①流行病学资料,夏天发病,病前有外出进食海鲜史;②临床表现,起病急,为无痛性腹泻,无发热、无里急后重;大便为黄色水样,无粘液脓血便;体查血压偏低,有脱水表现;③外周血象白细胞偏高,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血色素升高,有血液浓缩现象;大便常规基本正常。⑵为明确诊断,本例除作大便悬滴检查外,应作大便培养,先用~的1%碱性蛋白胨水增菌6~8小时,后转种到霍乱弧菌能生长的选择性培养基,再挑选典型菌落作玻片凝集试验确定致病。⑶本病例具体治疗措施如下:①按霍乱疑似病例严格隔离,及时上报疫情。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症状消失后,隔日粪便培养一次,连续两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②及时补液,按中度脱水补充液体,可选用静脉补液和口服补液。原则为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同时注意纠正电介质紊乱或酸中毒;③适当使用抗菌及抑制肠粘膜分泌药物,抗菌药物可选用多西环素或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连服三日;抗分泌药可选用氯丙嗪、黄连素等;④对症治疗,本例血压偏低,如在补足液体后血压仍较低,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21、试述流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流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流脑的诊断要点:凡在流行季节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有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改变进一步明确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若从患者血液、脑脊液或其它未污染体液中分离到奈瑟脑膜炎球菌,则为确诊病例;若只能从其未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中检出革兰阴性双球菌,则为推定病例;抗原试验阳性、但培养阴性者,为可能病例。鉴别诊断要点:其他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多见于成年人,无明显的季节性和流行性,常有脑外感染病灶如中耳炎、肺炎、皮肤感染及颅脑外伤等,无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病史或结核密切接触史,起病缓慢,病程长,有结核中毒症状,无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脑脊液白细胞数较少,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加,糖和氯化物减少,涂片抗酸染色可检查到抗酸染色阳性杆菌。22、流脑暴发型有哪些治疗措施?【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a、暴发休克型的治疗包括:①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青霉素每日20~40万u/Kg,静脉滴注,疗程5~7d;②迅速纠正休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剂等;③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④抗DIC治疗;⑤保护重要器官功能。(2分)b、脑膜脑炎型的治疗包括:①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用法同前;②减轻脑水肿及防止脑疝;③肾上腺皮质激素;④防止吁吸衰竭: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器;⑤对症治疗:降温、镇静。23、患者男性,22岁,郊区某建筑工地工人,因发热、头痛3天,神志不清1天于2004年1月12日入院。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伴有寒战,明显头痛,喷射状呕吐胃内容物,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病后第二天发现皮肤散在紫红色斑点,逐渐增多,部分范围扩大,压之不退色,无痒感。第三天出现乱语、烦躁不安、四肢抽搐、小便失禁。体检:体温℃,脉搏121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40/85mmHg。神志不清,全身皮肤密布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颈抵抗,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瞳孔左侧4mm,右侧,对光反射迟钝。上腭可见出血点。心率121次/分,律整。双下肺可闻及少许细湿性啰音。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肌力正常,肌张力增加。血K+。请列出该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应和哪些疾病鉴别?进一步进行哪些主要检查?如何确诊?如何进行治疗?答案要点:⑴最可能的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并低血钾症⑵应鉴别的疾病:1)其它化脓性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其它革兰阴性菌等引起的脑膜炎;2)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3)结核性脑膜炎;4)病毒性脑膜脑炎⑶进一步检查1)皮肤瘀点瘀斑组织涂片革兰染色2)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同时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培养3)血细菌培养4)流脑抗原和抗体。其中①~③项细菌学检查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如①~③项细菌学检查分离到奈瑟脑膜炎球菌,则可确诊流脑。⑷治疗治疗原则是就地隔离住院治疗,密切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1)尽早、足量使用青霉素20~40万U/kg/日,分次静脉滴注,疗程7日。如青霉素过敏,改用头孢菌素、氯霉素或磺胺药2)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20%甘露醇250ml/次,快速脱水,每日4~6次,同时用50%的高渗葡萄糖静脉推注3)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4)防止呼吸衰竭5)对症治疗: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镇静。24、试述典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典型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可分为四期:(1)初期1~3天。急起发病,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嗜睡等。可有颈硬。(2)极期4~10天。主要包括:①高热。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②【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意识障碍。可有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阻碍等;③惊厥或抽搐。可为手、足、面部局部抽搐或肢体阵挛性或全身强直性抽搐,均伴有意识障碍;④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特点是呼吸节律的不规则及幅度不均;有时也可出现外周性呼吸衰竭。严重时,可出现脑疝的表现;⑤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3)恢复期可有恢复期症状,如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的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4)后遗症期主要是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和痴呆。25、试述乙脑的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进行:①流行病学:夏秋季发病,10岁以下儿童多见;②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③实验检查:血常规见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可作出临床诊断。血清学检查乙脑IgM抗体阳性可助确诊。26、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治疗重点是处理好高热、抽搐、控制脑水肿及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⑴一般治疗隔离,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危重病例的护理也非常重要。⑵对症治疗①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酒精擦浴等。药物降温为辅,如安乃静滴鼻,高热伴有抽搐者可用亚冬眠疗法;②惊厥或抽搐应针对高热、缺氧、脑水肿、脑实质炎症等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对症治疗方法;③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脑水肿应脱水,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剂,还可使用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必要时可机械辅助呼吸。⑶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进行功能训练,可采用包括理疗、中医针灸、按摩、推拿等方法。27、5岁患儿,8月2日因发热,嗜睡,头痛4天入院。体温,浅昏迷,颈硬,双侧瞳孔小,膝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250mmH0,白细胞数88×10/L,多核,单核,糖,氯化物119mmo1/L,蛋白。外周血白细胞:15×10/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问题:(1)本病例的最可能的诊断及依据。(2)本病例的脑脊液检查有何异常,可见于哪些情况?(3)试述该病人的治疗原则。答案要点:(1)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依据:夏季发病,5岁患儿,高热,头痛,意识障碍,瞳孔小,提示脑水肿,脑脊液呈病毒性脑炎改变。(2)脑脊液改变不明显,压力稍增高,细胞数轻度升高;可见于病毒性脑炎。(3)治疗:①降温:物理降温措施,包括降低体温和室温,也可联合应用人工冬眠疗法;②治疗脑水肿,用20%甘露醇注射液50~1OOml,快速静脉注射;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③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④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⑤必要的对症处理;⑥防蚊隔离。28、男性,7岁,突起高热3伴抽搐、意识障碍1天于8月10日入院,体检℃,BP150/90mmHg,P107次/分,R32次/分,昏迷状态,全身皮肤未见皮疹,两侧瞳孔不等大,左侧3mm,右侧4mm,对光反射迟钝,颈可疑抵抗、双肺可闻及痰鸣音,肝脾未扪及,KernigS征阳性,双侧Babinski征(+),外周血象×109/L,N86。试述诊断及其依据、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措施。本例主要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其诊断依据为:①儿童为乙脑多发年龄;夏秋节发病;②起病急,病程短;③以中枢神经系统、脑实质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高热、意识障碍及抽搐;④体检见病理反射阳性,⑤实验室见白细胞升高。进一步检查:①血清学检查:乙脑抗体的检测,双份血清阳性可明确诊断;②【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脑脊液检查:虽有助于本病诊断,并与流脑、结核性脑膜脑炎进行鉴别。但患儿血压较高,双瞳孔不等大,要注意有脑水肿、脑疝的存在,应在脱水治疗后排除脑疝可能情况下才小心进行;③行肛拭子检查:以排除中毒性菌痢;④因患者呼吸较快,双肺可闻及痰鸣音,应行X-胸片检查,以确定有无合并肺部感染的存在。治疗措施:①一般治疗包括隔离,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加强护理,以防继发肺部感染、压疮的出现;②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酒精擦浴等。药物降温为辅,如安乃静滴鼻,如效果不理想,可用亚冬眠疗法;③惊厥或抽搐应针对高热、缺氧、脑水肿、脑实质炎症等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对症治疗方法。患儿血压较高,双瞳孔不等大,要注意有脑水肿、脑疝的存在,故应先行退热、吸氧、脱水等治疗,如仍有抽搐,应尽早使用镇静剂;④本例患者呼吸较快,双肺可闻及痰鸣音要注意防治呼吸衰竭:吸氧及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剂,还可使用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必要时可机械辅助呼吸。29、刘×,男,9岁,因高热3天,昏迷、抽搐8小时于2003年8月20日3pm由门诊抬送住院。患儿于3天前突起高热,烦躁不安,体温39℃,在当地医院服中药和退热药治疗,体温持续不退,无咳嗽和腹泻。第2天头痛剧烈,持续性,伴喷射性呕吐,嗜睡。入院当日仍高热,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四肢短暂抽搐,每次1~3分钟,大、小便失禁而转入我院。病后精神差,进食极少,大、小便量正常。体格检查:℃,P96次/分,R24次/分,BP110/96mmHg。急性热病容,浅昏迷,巩膜皮肤无黄染,无皮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颈较硬;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啰音,心率96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扪及;双侧膝反射亢进,克、布氏征(+),巴氏征(+)。血常规:WBC15×10/L,,。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脑脊液检查:压力162mmHg,清亮,潘迪实验(+),细胞总数×10/L,有核细胞×10/L,糖和氯化物正常。问题:(1)该病人的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2)该病人的进一步检查是什么?(3)试述该病人的治疗原则。答案要点::(1)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依据:①临床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昏迷、抽搐、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病理征等;②实验室检查依据有血常规示WBC+、N+,脑脊液示病毒性脑脊液特征;③流行病学特征为儿童,夏季发病。(2)进一步检查:为了确诊,病人需进一步做特异性IgM抗体检测。(3)治疗原则:以针对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为主。①降温:物理降温为主,辅以药物降温;②镇静:地西泮(安定)或苯巴比妥(鲁米那),必要时亚冬眠疗法;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④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⑤必要时使用呼吸兴奋药或气管切开。30、麻疹的皮疹有哪些特点?1、于发病3-4日后出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处,自上而下,渐及躯干四肢,最后波及手心足底。(1分)2、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压之褐色。(1分)3、疹间皮肤正常。(1分)4、消退时有糠肤样脱屑,留浅褐色色素,1-2周消失。31、试述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经过?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分肝细胞内的发育和红细胞内的发育二个阶段。⑴红细胞外期【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当唾腺中带有成熟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随血流侵入肝细胞,摄取肝细胞内营养,发育并裂体增殖,形成裂殖体。成熟的裂殖体内含数以万计的裂殖子。肝细胞胀破,散出裂殖子,释放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的发育。⑵红细胞内期裂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流后很快侵入红细胞,先形成环状体,然后摄取营养,生长发育,分裂增殖,经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最后形成含有一定数量的成熟裂殖体。红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释出,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消灭;其余部分裂殖子再侵入其他正常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32、试述常见的间日疟的主要临床特点?间日疟典型发作常呈隔日的发作,可分为:⑴寒战期突起畏寒,寒战,面苍白,唇指发绀,脉速有力。寒战持续10min至2h;⑵高热期寒战开始后,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全身酸痛,口渴,烦躁甚至谵妄,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脉搏有力,此期持续2~6小时⑶大汗期高热后期全身大汗淋离,大汗后体温骤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⑷间歇期在两次典型发作之间有缓解间歇期,症状缓解,可有乏力。33、罗某,男性,38岁,患者于某年7月18日前往海南省乐东县某林场探亲,在该林场山上住有10余天,于8月15日发病,急起畏寒、寒战,加盖厚棉被后仍感极为寒冷,哆嗦不止,20分钟后体温开始升高,达40℃,2小时后热退发汗,感头痛、疲乏。以上症状隔日发作一次。查体发现口唇较苍白,脾右肋缘下2cm。自服感冒药无效。于8月19日再次发作时在当地医院做外周静脉血厚血涂片检查,发现红细胞中有环状体。血常规检查红细胞数显著减少。试述诊断及其依据;如何治疗?答案要点:此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典型的疟疾发作,因此应诊断疟疾,依据是:⑴流行病学资料发病时处在疟疾的高发区(海南山区),时间也是疟疾高发的夏季。(5分)⑵隔日发作的寒战、高热、继而热退大汗的典型疟疾临床经过;贫血貌,脾大体征。(5分)⑶实验室检查依据发现红细胞中的疟原虫(环状体可能就是疟原虫的小滋养体),血液中红细胞数减少。(4)治疗可选择磷酸氯喹或青蒿素控制发作,继以伯氨喹防止复发。发热、头痛等予对症处理。34、试述伤寒的诊断依据?①流行病学依据:当地的伤寒疫情,既往是否进行过伤寒菌苗预防接种,是否有过伤寒病史,最近是否与伤寒病人有接触史,以及夏秋季发病等流行病学资料均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②临床依据: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不振、腹胀;胃肠症状,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肝脾肿大等体征。如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对诊断更有帮助:③实验室依据: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35、男性,36岁,广州某公司产品推销员。15天前出现低热,乏力,以后体温逐日上升,近一周体温持续在39℃~39.5℃水平,伴有腹泻3~5次/次,2004年9月7日入院。体检:肝大肋下2cm,脾肋下1cm。外周血白细胞/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谷丙转氨酶100U/L,抗-HBs(+),肥达反应O1:160,Hl:160(1)本例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DA.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B.疟疾C.钩端螺旋体病D.伤寒E.肾综合征出血热(2)对帮助本病例确诊意义阳性率最高的实验室检查为:BA.血培养B.骨髓培养C.血液厚薄涂片找疟原虫D.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E.钩体凝溶试验(3)本例患者临床经验性病原治疗的首选药物为:B【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A.氯霉素B.环丙沙星C.万古霉素D.头孢他定E.庆大霉素(4)本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哪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出现:DA.肝性脑病B.黑尿热C.赫克斯海默尔反应D.肠穿孔F.高血容量综合征(5)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有哪些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有哪些,确诊阳性率最高的检查是什么,首选什么药物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什么?试题分析:患者中年男性,夏秋季发病;发热呈阶梯样上升,以后为稽留热型,伴胃肠症状,腹泻;肝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减少,以淋巴细胞为主,肝功能仅轻度损害,无乙型肝炎病毒现症感染证据,肥达反应符合诊断效价,故本例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伤寒。鉴别诊断:患者无黄疽前期表现,热程超过2周,无谷丙转氨酶高度升高,故不支持急性黄疽型甲型肝炎。患者无到过疟疾流行区,无寒战、高热、大汗的间歇性发作,故不支持疟疾。患者无急起高热,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故不支持钩端螺旋体病。患者无热退病情加重,休克,少尿,多尿病史,无充血出血体征,白细胞升高,故不支持肾综合征出血热。(由于临床诊断考虑伤寒,所以.确诊阳性率最高的实验室检查为骨髓培养;临床经验病原治疗的首选药物为环丙沙星;病程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为肠穿孔。36、患者孙xx,男,28岁,湖南浏阳人,因发热6d,少尿3d入院。病人1月3日起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2℃~39.8℃,明显乏力,当地疑为"感冒"给予退热药处理,患者症状未见好转,3d前尿量减少,昨日仅300mL。入院查体:体温36.7℃,颜面及结膜充血明显,前臂注射部位皮肤可见4×lOcm瘀斑。实验室检查:wBc13×109/L,N83%,血小板41×109/L.血BUN38.7mmol/L,血钾6.8mmol/L,心电图示心率45次/分,高尖T波。请问:1.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及诊断依据?2.为明确诊断应进行哪些检查?3.请制定该病人目前的治疗方案。答案要点1.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依据有:①青年男性,来源于流行区,冬季起病;②起病急,有发热和少尿,查体有颜面和结合膜充血,注射部位皮肤有片状瘀斑;③实验室检查血象WBC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血小板降低,血BuN明显升高。(6分)2.明确诊断还应作下列检查①肾综合征出血热V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或IgG抗体呈4倍增高;②RT-PcR检查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RNA。(4分)3.该病人的治疗方案①维持内环境稳定:严格控制入水量,纠止高血钾及酸中毒;②促进利尿:给予大剂量速尿静脉注刺;③透析治疗:此病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均可,有明显的透析治疗指征;④其他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止血药,纠正心动过缓等。37、试述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有哪些?急性:普通型、轻型、重型、中毒性。中毒性包括:脑型、休克型、混合型。慢性: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38、患者,男,5岁,以"发热12小时,抽风2次"之主述于2003年8月6日9Am入院。其母述患儿昨日白天玩耍正常,晚11点出现发热,夜间体温升至40℃,口服退热药无效。今晨突然抽风,两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抽动,持续数分钟,经针刺人中后抽风止,在送我院途中再次抽风1次,呕吐2次为胃内容呈喷射状。病后未述咳嗽及咽痛。未解大便,小便少。既往体健,家族及个人史无特殊。按时预防接种。病前一日有食未洗生黄瓜史,附近无类似疾病。查体T40℃,P150次/分,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发育良好,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末梢冰冷,双侧瞳孔等大,光反应迟钝。颈软,心肺及腹部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双侧膝腱反射稍活跃,克氏征、布氏征及巴氏征均阴性。化验检查血常规WBC22×109/L,N90%。【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1.本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2.主要应与哪些疾病鉴别及鉴别诊断要点?答案要点(1)本病最可能的诊断是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混合型)。诊断依据:①患者为儿童,夏秋季节发病,病前有不洁饮食史;②起病急骤,突然高热,数小时内即出现反复抽搐、喷射状呕吐及意识障碍,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同时有呼吸急促,脉快,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肢端冰冷,尿少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③化验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该患儿同时具有周围循环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故诊断考虑为中毒型菌痢(混合型)。为进一步诊断应立即做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取粪便,若肉眼可见粘液,镜检有白细胞或浓细胞及红细胞即可诊断。确诊则应送粪便细菌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2)主要应与以下疾病鉴别:1)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儿童多见,夏秋季发病,有高热,抽搐及意识障碍故需鉴别。但乙脑较中毒型痢疾病情发展缓慢,抽搐、昏迷一般多在病程2~3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明显,少见周围循环衰竭表现。进一步鉴别可做脑脊液检查,乙脑时除压力升高外,可有蛋白及白细胞轻度升高(毒痢时脑脊液正常)。血清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4分)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与暴发型流脑鉴别,本病也为儿童多见,起病急骤,可出现头痛、呕吐、抽风及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但流脑发病多在冬春季,除可有上述症状外,皮肤粘膜可出现瘀点、瘀斑及出现脑膜刺激征(休克可缺如),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改变。瘀点涂片可找见脑膜炎球菌,血培养脑膜炎球菌阳性。39、张某,女,4岁,主因"发热、腹痛腹泻一天,伴抽搐、神志不情2小时"于2004年8月24日入院。患儿曾进食没清洗的西红柿。查体:T39,P,R,BP。急性热病容,呼之不应,压眶有反应,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弱。颈软,心肺无异常,腹软,压痛(-),肝脾未及,肠鸣音亢进,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踝震挛(+),布氏征、克氏征(-),余病理反射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86%,淋巴细胞14%,血小板150×109/L。问题:1、请列出本病例临床特点。2、最可能的诊断及诊断依据,3、还须进一步做哪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答案要点:1、请列出本病例临床特点。1)女,4岁。2)"发热、腹痛腹泻一天,伴抽搐、神志不情2小时"3)夏秋季发病,于2004年8月24日入院。有不洁饮食史,患儿曾进食没清洗的西红柿。4)查体:T39℃,P、R、BP正常。急性热病容,呼之不应,压眶有反应,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弱。肠鸣音亢进,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踝震挛(+)。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感染性血象。: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86%,淋巴细胞14%,血小板150×109/L。2、最可能的诊断及诊断依据,最可能的诊断:细菌性痢疾急性中毒型-脑型1)女,4岁。2)"发热、腹痛腹泻一天,伴抽搐、神志不情2小时"3)夏秋季发病,于2004年8月24日入院。有不洁饮食史,患儿曾进食没清洗的西红柿。【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4)查体:T39℃,P、R、BP正常。急性热病容,呼之不应,压眶有反应,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弱。肠鸣音亢进,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踝震挛(+)。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感染性血象。: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86%,淋巴细胞14%,血小板150×109/L。3、还须进一步做哪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粪常规,脑脊液常规1、试述急性典型菌痢的治疗方法?(1)一般及对症治疗:包括隔离、消毒、护理、休息、心理治疗、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2)对症治疗:对高热、口区吐、腹泻、失水、腹痛等的处理。(3)病因治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剂量与疗程,如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疗程不应少于5一7天。4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1、多发于气温高、细菌容易繁殖的夏秋季节。2、突然发生,病例集中,潜伏期短,最后一例发病不超过最长潜伏期。3、常呈集体发病,能找到共同的可疑食物,病情轻重与进食数量有关,未进食者不发病。42、、男,52岁,江西余干人,农民,反复腹泻20余年,消瘦、腹胀3个月入院。20年前发现慢性血吸虫病,当时用锑剂治疗1疗程,5年前又用过1疗程吡喹酮。以后仍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近20年来患者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泻时大便3一5次/天,稀,有粘液。近3个月来出现腹胀,腹部呈进行性胀大,伴尿量减少,体重减轻5kg。查体:慢性病容,可见肝掌。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显露。肝在剑突下3cm,脾在肋下3cm,腹水征阳性。血象:HB100g/L,白细胞3.5X109/L,中性粒细胞65%,淋巴细胞35%,血小板50X109/L,肝功能ALT50U,ALB30g/L,GLB38g/L,TBIL22ummol/L,HBsAg(+)。问题:(1)本例正确的诊断是什么?(2)诊断依据是什么?(3)判断是否重复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是什么?(4)治疗厦则是什么?答案要点(1)诊断:本例最合适的诊断是:①晚期血吸虫,腹水型,脾功能亢进;②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2分)(2)诊断依据:①晚期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资料:有长期反复的血吸虫疫水接触史,20年前已确诊有血吸虫病,曾驱虫治疗过;临床表现:复发性慢性腹泻,左叶肝肿大、脾大,血小板减少,腹水;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受损,但损害程度与病情(腹水)不相符,血象:白细胞、血小板减少。②慢性乙型肝炎:HBsAg阳性,无急性肝炎起病过程。(3)进一步检查:是否需抗病原治疗取决于机体是否存在活的成虫和虫卵;乙肝病毒是否复制。需检查项目:①粪便直接涂片镜检找血吸虫卵或粪便浓缩孵化:阳性说明有成虫产卵,卵是活着。需要驱虫治疗。②HBV抗原抗体和HBV-DNA检查:了解有无病毒复制,有复制须抗病毒。③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功能状况,看是否能承受驱虫治疗和抗病毒治疗。④肝、脾B超:了解肝脏有无纤维化或硬化,有无门脉增宽等。(4)治疗原则:护肝(多种维生素等)、支持(高蛋白饮食等)、利尿。①驱虫:吡喹酮(腹水消失、肝功能正常后),疗程延长,总量偏小。②抗乙肝病毒治疗:本例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目前不适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43、简述血吸虫病的临庆表现。答案要点: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可分为四型:(1)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于夏秋季、有明确疫水接触史、患者有发热、以间歇型,弛张型多见,早晚波动很大,有过敏反应,如蚤咬样红色皮损、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患者可有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腹泻、口区吐等、多数患者出现肝脾肿大、重症病人可出现神志淡漠、等严重毒血症表现。【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2、慢性性血吸虫病。轻重感染者大多无症状、有症状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脓血粘液便、随病情延长可出现肝硬化症状。3、晚期血吸虫病。有门静脉高压、脾显著肿大和临床并发症、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和侏儒型。4、异位血吸虫病。常见的为肺型血吸虫病、脑型血吸虫病、肺型血吸虫病表现为咳嗽、胸痛、痰少、肺部体征不明显、胸部x线检查肺部有弥漫云雾状、点片状、粟粒样浸润阴影、以位于中下肺野为多。脑型血吸虫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瘫痪、健反射亢进等。CSF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或有蛋白质与白细胞轻度增多。·慢性型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精品文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