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ID:7253954

大小:32.6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2-09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_第1页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_第2页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_第3页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_第4页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一、我市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十五”期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牧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1、农牧民物质文件生活显著改善。一是农牧民收入稳定增加。XX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18元,比2001年增加939元,增长了36.4%;二是各项生活消费出支全面增长。XX年全市农

2、牧民家庭人均主要生活费用支出2675.13元,比2001年增加746.61元,增长38.7%;三是生活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消费更加合理。近年来,农牧民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只要求吃饱、穿暖,现在则“吃讲营养、穿讲漂亮、用讲高档、住讲宽敞”;食品和衣着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下降,住房、用品和文化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XX年全市农牧民人均食品和衣着消费支出1364.77元,比2001年增加311.75元,增长了29.6%;而其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则由2001年的54.6%下降到了5

3、1%,下降了3.6个百分点。XX年人均居住、用品、交通通讯、文件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1310.36元,比2001年增加434.86元,增长了49.7%;其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45.4%上升到了49%,上升了3.6个百分点;四是耐用生活消费品拥有量显著增加、档次提高。农牧民家庭的自行车、摩托车、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已经普及,摩托车、电冰箱、电话和移动电话等高档消费品成倍增长,照相机、抽油烟机、吸尘器和冷、冷暖空调也开始逐步进了收入较高的农牧民家庭。XX年每百户农牧民家庭拥有

4、的摩托车62.5辆、电冰箱15台、电话52.2部、移动电话43.9部,分别是2001年的1.6倍、1.7倍、2.6倍和40倍;五是住房条件明显改善,质量提高。XX年全市农牧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26平方米,比2001年增长6平方米,增长30%;其中人均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了20平方米。暖气、钢窗、地板砖等装饰品已进入大部分农牧民家庭,不少农牧民住房设计了客厅、厨房和两、三个卧室,有的还设计了卫生间。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完善。村民委员会对村集体财务实行了民主管理,农村民主法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发展

5、的道路。“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   3、农村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公路全部畅通,旗县区所在地与乡镇之间公路基本上全是柏油路。农牧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砖木结构住房占到了80%。农民外出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拉动力。   4、农村牧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九年义务教育全部普及,职业教育在现代农民中基本普及。合作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乡村环境大为改观。   5、农村牧区养老保险事业开始起步,老有所养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二、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

6、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目前,我市农村的总体发展情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农牧区增收渠道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增收速度较慢,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增收难度偏大,与农牧民小康目标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市农牧民收入的%来自于农业,收入来源单一,农副产品多以原料出售,不能实现转化增值,制约了农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我市农村牧区的交通、通信、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近些年虽有长足的发展,但后劲不足。一是村村通公路基本实现,与达到村村通

7、油路的目标还相差较远,特别是旗县区交界地段的道路这种问题更为突出;二是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进入农户的比例逐年增加,电脑,有线电视在农村牧区的拥有率和覆盖面还较低,农牧民信息量受到了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较为陈旧,不能及时维修完善,影响了基础设施作用的充分发挥。   农牧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牧民的生活较为困难,由于一些牧民前一轮草牧场承包时经营不善,再加上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等第二轮草牧场承包时已成为无畜户,使之进一步致富

8、达小康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劳动力文化素质与社会就业需求不相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阳光工程、绿色证书项目、跨世纪农牧民培训项目的带动,不断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但时间较短,并且数量有限,不能完全实现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集镇化水平低,乡村卫生条件差,村镇规划布局不合理。我市大多数旗县区村镇都是80年代时的规划,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违规违章建筑的现象时有发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较远。   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