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ID:7364246

大小:32.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2-12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_第1页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_第2页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_第3页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_第4页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14精品文档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14精品文档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14精品文档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14精品文档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14精品文档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2、–独家原创14/14精品文档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14精品文档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14精品文档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14精品文档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14精品文档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14精品文档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

3、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14精品文档m3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

4、,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5、,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

6、“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歧义对公文是有害的,是撰写者所不需要但又往往在无意之中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公文中的歧义呢?笔者认为,克服歧义的方法并不复杂,有针对性地对句子成份予以调整,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做法都十分有效,困难的和起关键作用的是要能发现歧义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歧义的发生规律,对歧义保持警惕。一般情况下,当公文中出现选词不当,词序失当,滥用省略,错用数量词,语句中有词性不明的成份,语句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

7、,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错用标点符号,滥用修辞格等现象时,都会形成歧义。(一)选词不当,造成对概念的歧解,引起歧义。与歧义出现有关的选词不当,主要表现为滥用方言词、口语词和土俗俚语,使用不规范的简称,误用褒贬词语等。我国的当代公文在文体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标准的符号系统,除极特殊情况外,禁绝使用未列入普通话规范的方言词、口语词和通俗俚语。如果我们在撰写公文时不懂得,或者不尊重这一规律,滥用这些词语,就经常因此而使公文出现歧义。因为这些词语不仅应用范围窄,词义不为多数人所理解,而且往往与普通话

8、中的规范词形同义异。如长沙话中的“蚊子”还兼指“苍蝇”在内;吴、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的“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