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

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

ID:74807071

大小:50.15 MB

页数:91页

时间:2023-01-30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_第1页
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_第2页
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_第3页
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_第4页
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_第5页
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_第6页
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_第7页
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_第8页
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_第9页
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_第10页
资源描述:

《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中文摘要河南省的巩义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的康店镇,是中国三大地主庄园之一。该庄园背依邙岭,面临伊洛河,依照“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营造哲学修建,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大型地主庄园。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之高,是其它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不可比拟的,而且它的木雕、砖雕、石雕也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巩义康百万庄园可谓明清民居的大观园,传统建筑文化的浓缩图,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巩义康百万庄园的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分析研究其和谐自然、富含人文气息和传统文化的建筑形态和设计理念,从中汲取设计之手法、思路之精髓。期望可以以史为鉴,从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和“神”中吸取营养,为具有中国民族地域特色的现代居住建筑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一点具有一定价值的设计思路与启示;以巩义康百万庄园所蕴涵的深厚的建筑文化反思当今中国大量的居住建筑设计开发和可能的未来发展道路,对探索其内在的启示作用与深刻意义有所帮助与影响。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节论述了传统民居的价值和现代居住建筑面临的问题,点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与内容;第二章节运用大量一手资料介绍康百万庄园的历史背景与现状;第三章节是通过对康百万庄园建筑形制、结构构造与装饰和空间文化的分析与研究,了解和吸收它所富含的建筑艺术魅力;结语部分是通过对传统的再认识,分析传统民居“形”和“神”的精髓,对中国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手法和思路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一点建议和思路。全文约55000余字,图片79幅。关键词:康百万庄园传统民居居住建筑技术艺术空间文化I AbstractKangBaiwanManor,locatedinthetownofKangdian,GongyiCityinHenanProvince,isoneofthethreebiggestlandlord’smanorsinChina.MangshanMountainrangesandfacedtheYiluoRiver,theManorwasbuiltinlinewithtraditionalconstructionphilosophyof“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imitatenature".TheManoriscomposedofcavehousesagainstthemountains,buildingsalongtheroads,docksontheriversideandwallsbuiltonstrategicplaces,formingalarge-scalelandlord’smanorwithanestablishedinnatesystem,all-roundfunctions,apreciselayoutandarigidclassification.Itsscientificvalue,artisticvalue,historicalvalueandculturalvalueofthetraditionalarchitectisincomparablewithmostotherfolkhouses.Besides,theartofitswoodcarving,tilecarving,andstonecarvingarepraisedasexoticflowersintheartgardenofCentralPlain.Gongyi’sKangBaiwanManorcanberegardedasanexhibitionoffolkhousesfromMingandQingDynasties,oraminiatureoftraditionalbuildingculture,oratypicalrepresentationofthetraditionalfolkhousesofcentralplainarea.ThispaperdrawsonthedesignapproachandconceptthroughtheanalysisoftheManor’sarchitecturalformsanddesignconceptswhichdisplaystheharmonyofnature,richhumanitysenseandtraditionalculturebasedonfieldresearchesanddataanalysis.Bytaking“nutrition”fromthe“shape”and“spirit”oftraditionalfolkhouses,thepaperaimstogivesomedesignideasforthecreationanddevelopmentofmoderndwellingarchitecturewithChinesefolkstylecharacteristics.ThepaperreflectsonthecurrentandfuturedevelopmentofdwellingarchitecturedesignbyexploringthedeepcultureoftheManor,whichisquitehelpfulandwillhaveanimpactonexploringtheinherentenlightenmentanddeepmeaning.Thepaperhasfourchapters:Chapter1elaboratesonthevalueoftraditionalfolkhousesandtheproblemsthatmodernbuildingsarefacedwith,andthuspointsouttheorientationandmaincontentsofthepaper;Chapter2introducestheManor’shistoricalbackgroundandcurrentsituationbackedwithplentyoffirsthandmaterials;Chapter3studiesthebuildingsystem,structure,decorationandspacesoastounderstandandabsorbitsrichartisticcharm;Chapter4,alsoaconclusionandarecognitionofthetradition,givessomesuggestionsandthoughtsonthedesignandfuturedevelopmentofmoderndwellingarchitecturethroughananalysisoftheessenceof"shape"and"spirit".Words:55000,Illustrated:79KeyWords:KangBaiwanManor;TraditionalFolkHouse;DwellingArchitecture;Skills;Art;SpaceCultureII 目录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第一章绪论………………………………………………………………………1一、我国现代居住建筑的民族性思考…………………………………………1二、中国传统民居的渊源及其价值……………………………………………6三、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131.本文研究的目的………………………………………………………132.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14第二章康百万庄园的历史背景及现状……………………………………15一、巩义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151.巩义市的自然环境……………………………………………………162.巩义市的社会历史背景………………………………………………17二、康百万家族的社会历史背景………………………………………………19三、康百万庄园的历史和现存状况……………………………………………231.康百万庄园的历史状况………………………………………………232.康百万庄园的现存状况………………………………………………252-1.寨上主宅区2-2.南大院2-3.栈房区2-4.祠堂区2-5.节孝坊2-6.康霖三神道碑楼第三章对康百万庄园现存建筑的分析与研究…………………………34一、康百万庄园的建筑形制……………………………………………………341.寨上主宅区……………………………………………………………341-1.“花楼重辉”院1-2.“秀芝亭”院1-3.“克慎厥猷”院1-4.“知所止”院1 1-5.“芝兰茂”院1-6.南院1-7.寨堡式庄园2.南大院…………………………………………………………………423.栈房区…………………………………………………………………434.祠堂区…………………………………………………………………445.节孝坊…………………………………………………………………446.康霖三神道碑楼………………………………………………………457.思考与借鉴……………………………………………………………45二、分析康百万庄园建筑的结构构造、装饰艺术和空间文化………………471.康百万庄园建筑的结构与构造………………………………………471-1.建材1-2.承重与墙体2.康百万庄园建筑的装饰艺术…………………………………………552-1.木雕2-2.砖雕2-3.石雕2-4.装饰符号3.康百万庄园建筑的空间文化…………………………………………633-1.“天人合一”的空间文化3-2.康百万庄园的空间特性3-3.康百万民居中的空间取向及人文意识第四章结语……………………………………………………………………75一、对“传统”的再认识………………………………………………………75二、对传统民居“形”和“神”的思考…………………………………………771.传统民居的“形”……………………………………………………782.传统民居的“神”……………………………………………………79三、对中国现代居住建筑未来发展的思考……………………………………81主要参考文献……………………………………………………………………83后记……………………………………………………………………………852 第一章绪论一.我国现代居住建筑的民族性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满足了温饱以后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和传统。在建筑业,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建筑师在思考中国现代建筑地未来发展。发源于本土的中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从境外传入的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历史不过百年,且其文化基础和审美标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截然相反。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建筑模式在很多方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但我认为绝不可全然放弃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国的传统建筑也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全面抄袭外来的建筑模式则是相当于对传统建筑的放弃,等于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中国固有的民族文化,而文化地丧失就绝不仅仅是经济地快速发展所能弥补的了。从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各地的建筑已越来越显示出各自的地域性趋势,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双方对立的思维方式显然已出现局限性,而只有将它们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才能进而满足现代人地审美要求和多样化的功能需要,目前世界各国的有志于在这方面探索的建筑师都在努力地寻找新的方向。对于我国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研究和借鉴国外的建筑模式、空间构成、设计手法、表现方式等方面,无疑是加速我国建筑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里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建筑艺术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的重复制造,虽然其包括如规格化和模数化的理性内容,但是在空间组织和艺术造型方面则是离不开具体的人文环境和需要不断地创新。因为建筑不仅具有艺术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地域及文化性。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不同的公共活动,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制约影响下的居住环境需要各种不同的建筑形态;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地区差异则更需要多样的建筑1 形态以继承、延展抑或对比其不同的文脉。因此,随着时代地变迁和建筑文化地发展,作为东方民族文化继承之大成的中国更因为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地域特点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而要求现代的建筑师要能创造出多样的建筑形态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与新型的建筑材料来适应这个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时代。严峻的现实也迫使当代的中国建筑师去研究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涉及技法来创造丰富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形态以满足我国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需求。图1-1南京中山陵吕彦直设计(图片来源:《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对我们中国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在20世纪的30年代和50年代都曾出现过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追求,如中山陵(图1-1)河南大学的大礼堂(图1-2)、历史楼(图1-3)和出版社(图1-4)等构思巧妙,中西合璧的建筑,都是我国近代建图1-2河南大学大礼堂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但是以后的类似建筑因受到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官式建筑的影响,大多停留在表观意识形态的层面上,无法真正地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和民族性特点,也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模式的功能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全球化”趋势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才忽然发现目前所使用的建筑语汇是如此的贫乏,我国的现代居住建筑2 也因为逐渐丧失了传统文化的底蕴而缺乏生命力。因为受到世界流行的所谓“全球性”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特征正逐步地消失。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标志的各种新式建筑在中国遍地开花,它们实图1-3河南大学历史楼现了人类一直的战胜自然的梦想,却又从未能真正彻底地解决人类的居住问题。大跨度、大空间的各类场馆、巨型空调、通风设备,使人们逐渐淡忘了外部的自然条件;高耸的高层、小高层住宅群比比皆是,虽然这些高层住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但是,它却对自然环境,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脉,造成了无可挽回地割裂和致命地打击。我并不是说反对高层住宅的存在,而是要把现代的科图1-4河南大学出版社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艺术相结合才是正确的方向。几十年前,在20世纪前期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新形式的尝试被扣上了"辅张浪费"的帽子而打入冷宫之后,人们似乎已经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特别是在国门打开的二三十年来,西方文明、西方建筑以及西方的文化渡过重洋来到中国,被中国人不经大脑思考的全盘所接受。几千年来老祖宗们苦心造就的各具特色的老城厢、老宅院,由此而营建出的怡人的居住环境,逐渐被“现代建筑”所湮没了。时至今日,普通的国人心中大都是充满对西式建筑的欣赏和对传统模式的不屑,这样的现状实在是让人痛心。在古代,人们“错把杭州作为汴州”乃是一种心态。可现代人"错把广州作郑3 州"则是一种视觉上的可能了。因为建筑的趋同性使地方特色、民族风貌无立足之地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相似的外观,雷同的风格,仅从建筑人们已经很难确定自己身处何地了。例如近十几年来在我国随处可见的“欧陆风情”(图1-5)、“时尚经典”(图1-6),这两种建筑的表现形态已经超越了地域的差异而成为了一种时尚建筑文化取向的标志。虽然所谓的欧式风格在中国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再是正统的西洋形制了,但是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之上,这种建筑风格仍然成为了人们趋之若鹜争相图1-5“欧式风格”住宅效仿的对象。欧式风格的盛行虽然表明了中国所谓的“西化”已经产生了一次有效地进步,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合协共生的发展理念却被完全抛置脑后。第二种表现形式则更不用多说,完全是西方的现代构成模式,其建筑形式和所营建的空间感觉以及其所存在的文化基础都与中国的传统模式是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上的差异使得没有什么国家可以依靠完全模仿西方来获得成功,因此中国自己的问题必须要以中国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必须自省己身,以中国的传统建筑为基础,去重新图1-6“时尚风格”住宅发掘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4 "北京五十年之建设成就",使中国看起来更像美国那样的文化素质低劣、文化底蕴浅薄的国家。这话虽然出自一个莫斯科建筑师之口。但确实,在北京,民族文化特色已经不象是在巴黎和莫斯科那样可以随处可见了。而象广州深圳等新建的城市则更是如此了。那么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呢?一定要像北京西客站那样戴上大屋顶的帽子吗?当然不是,你只要看看今天的西洋建筑还是不是当年雅典卫城的模样,就可得出结论。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如果用西方思维过于理性地支解其零部件,看它有多少柱、梁、斗拱;门前有多少影壁、石狮、华表;屋顶用硬山、悬山还是歇山等等;仅仅考虑这些是不行的。任何一种类型建筑的内涵、灵魂都不是仅仅体现在外形上的,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是如此,那么到哪里去寻找中国现代建筑的突破口呢?我们说,万物都应溯其本质。我认为中国传统民居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学、民族文化,才是中国建筑的理论基石;女娲造人以来地长期观察和实践;与自然相适应的经济模式才是我们真正宝贵的财富。中国的现代建筑的发展应该到它们哪里去寻找灵感。那么如何探索出一套成功的建筑设计技法体系继承并发扬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创造既有传统民居韵味又能满足现代化生活需要的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居住建筑,已经成为了中国建筑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指明了中国现代居住建筑发展的创新出路——根源于传统民居。河南是中原汉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地区,以黄河为依托的中原汉文化与周边文化圈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无不影响着中原地区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因此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包涵民族传统文化的民居形态;河南的民居建筑量大面广,与社会的发展情况、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资源和气候等联系极为密切,它所承载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信息也最接近实际。所以我们可以说,继承和发扬这些民族建筑语汇和建筑文化,同时引入先进的现代建筑技术及材料,在异质对立中求得和谐共生最终进而发展的道路,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居住建筑设计理念的关键所在。5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渊源及其价值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而其中作为建筑文化遗产之一的传统民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历经风雨沧桑,然而传统民居中所蕴含的精湛的技术和艺术,直至今日,仍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接受。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的建筑文化遗产,我觉得从传统民居中去获取创作灵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传统民居无论在规划布局、平面组合、空间营造、立面造型、结构构造、装饰艺术等方面无不反映了中国数千年民族建筑的精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将加深我们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意义的充分认识,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居住建筑设计方向新线索的探求,而我国悠久的文化背景和广阔的风土资源将为我国的建筑师提供优越的创作条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和文化。面对目前残酷的现状,很多人在感慨中国建筑的“全盘西化”和建筑文化的遗失,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中国大量的建筑业人士已经在反思、在思考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而现代居住建筑的发展则一定要向中国的传统民居去吸取营养,走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路,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的现代居住建筑来。1“民居”一词,最早出自于《周礼》:“相视民居,使之得所”,这里的“民居”是相对天子之居处而言的,统指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皇室以外的达官贵人们的府第园宅。《礼记》云:“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2民居,必参相得也。”《周礼疏》亦载:“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之名物,以相民3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唐朝贾公彦云:“云以相民宅者,谓既知十二土之4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也。”《易·系辞》记载了史前旧石器时代的居住5形制:“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战国策》上也有这样的记1[唐]贾公彦,《周礼疏》,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卷九,地官司徒。2[汉]郑玄注,《礼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卷四,王制。3[唐]贾公彦,《周礼疏》,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卷九,地官司徒。4[唐]贾公彦,《周礼疏》,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卷三,地官司徒。5[清]阮元辑,《易》,上洋:鸿宝斋,卷一之十八,系辞下,清光绪21年(1895年)6 1载:“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从这些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秦汉以前,不论贵贱,住房都可以称为“宫”。从秦汉以后,“宫室”才专指帝王的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一些建筑史学家把宫殿、府邸、寺观、陵寝称为“官式建筑”,而把其他的建筑称为“民间建筑”,统称为民居。中国民居从最初的穴居为起点,从住屋的零散点居到最终的累累数樘,栉比回环,历经夏商的沉思,汉唐的升华,最终凝聚于明清,成就了这集完善的功能、渊源的文化于一体的居住形式。《锡·系辞》中载述“古穴居而野处”,《礼记》中的“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檀巢”,都是对古代人居住活动的描述。在这里,不论是营窟或是筑巢,都是建造活动的起始,虽然当时人们建造的目的只是为了提供一个可以遮风雨、避野兽的场所。但是随着阶级等级的出现,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民居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社会的形态结构、宗法礼教、风俗习惯的变迁,都被蕴含在民居几千年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居己不仅仅是具有居住这一实用价值的物质实体,同时也是人类历史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才形成了不同地域、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民居形式。且不论最初是一种模仿还是一种完全的创造,它总是祖先前辈在漫长岁月中摸索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样式。再者,民居住宅作为衣食住行中的重要的一环,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极大。所以从民居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技术成就及地方特色等很多方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充满生活感的空间,便不是象法国的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所说的“一种居住的机器”了,而是一个灵活多样的富含丰富文化的建筑空间,是一个能够包容充裕生活空间的环境。美国艺术哲学家奥尔德里奇在谈到住宅时也曾说住宅:“为我们提供了空间和住处,很像我们的身体安置我2们的精神。”他的这种见解很是值得人玩味。我们中国的传统居住建筑也表明:1[汉]高诱注,《战国策》,上海:中华书局卷三,秦一。2《艺术哲学》[美]V·C·奥尔德里奇著程孟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79页。7 住宅不仅是我们的安身之所,而且是安神之所、修身养性之所和自我意识的内部环境;是由四面围合起来的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场所;是把生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充满“建1筑意”的场所。我国传统民居是华夏祖先为了在自然界求生存,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中经图1-7北京四合院(图片来源:《中国居住建筑简史》)过无数人的创作和实践才得出的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产物,这些传统民居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化土壤之中,渊源而长,扎根人文、地理、气象、时空,可以说任何类型的建筑都植根于传统民居,都是从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符号、启发提炼升华进图1-8浙江民居(图片来源:《中国居住建筑简史》)而发展形成各种独具特色的各类建筑形式。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图1-7)、江南的水乡民居(图1-8)、安徽的徽居、福建的土楼、西北的窑洞、云南的一颗印(图1-9)等,都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气质,但都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极为贴切,这是一种植根于这个地区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独特风格。例如,北方民图1-9云南“一颗印”民居居受长期政治统治和儒家文化的影响,民(图片来源:《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居规整而严谨,等级明确。江浙一带因受1《林徽因讲建筑》林徽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45页。8 宫廷文化的影响较少,思想上以老庄哲学和禅学为主,民居则自由而浪漫。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域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与众不同的特色和文化,才会对人们产生吸引力。中国的传统民居有着千姿百态,风采各异建筑类型。各种民居建筑都有独具特色的形态,代表了在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各民族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良好心愿、经济基础和宗教信仰。民居独树于建筑文化之林,在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人和自然之间搭上亲情的桥梁,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民居之所以具有如此深厚的内涵和魅力,得益于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较少的受到宫、府、寺、陵等官式建筑制度的制约,其在功能实用、经济实惠、满足心理生理需求方面和与社会、文化、经济的协调以及气候、地理的适应方面,还有在风土、人情、习俗的满足等方面都显示出无比的灵活性和智慧性。而且民居建筑不仅种类繁多、富于变化,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是其它类型的建筑无法与之相比的。并且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极为生动巧妙的装饰手法也使世人瞩目。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民居就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最高建筑类型,从民居可看到中华民族的生活,从民居可感受到民族的心灵,从一个民族的居住文化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精神。中国古代哲学根源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中国的人文精神讲究人与自然合谐共生。因此中国的传统民居及村落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地平稳持续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民居和村落地营建中人们非常重视对自然资源地合理利用与积极保护。当然,由于以前的社会生产力落后以及能源消耗相对较少,传统民居对自然能源地索取和循环代谢程度也非今日的居住建筑所能相比的,因此传统民居可以与自然建立起一种较为平衡的关系。虽然这只是一种较为消极的生态理念,但传统民居无论在选址还是营建时都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营造均为依势而建,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对能源进行循环利用,这些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来。就如中国的合院民居中利用房子、廊子和围墙围合出来的院落空间,屋宇为阳也就是实,院落为阴也就9 是虚。阴阳虚实相辅相成的院落空间很好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净化空气等问题(图1-10)。处在庭院之中,人们不仅能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同时还能拥有感悟“天人合一”的怡然。并且传统民居始终是以功能性与经济性为原则的,所以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以及对能源的利用也是较为环保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这些传统民居所特有的绿色生态设计理念配合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迫使我们要仔细地去思考如何借鉴传统民居的生态精神,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并且利用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去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创造出一个自然景观、文化、智能环境能够和谐共存的居住空间。除了在生态理念上的优势之外,因为传统民居悠久的历史积累,其形制、模式和装饰符号是集合了历代广大人民群众之力量和智慧,是世代积淀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所以我们在研究传统民居时若不真正把握其符号和标志的特点,在进行创作中就会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对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民居语汇,理应加以保护、继承和发扬,要图1-10院落空间的阴阳关系着重于对其内在哲理、文化的探求和对标志符号信及能源利用息的提取,才能以之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历史韵味的居住作品来。传统民居在它发展的历程中,孕育并深刻的积淀了民族的心理结构、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通过独具匠心的空间布局,精美绝伦的装饰艺术,合理经济的构造手法扎根于其所在的环境和地域,成为土生土长真正有价值的民族10 文化。而作为中国传统民居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原民居,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各个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既有我国民居建筑许多共同的传统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自远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南召县云阳人遗址、安阳小南海人遗址、新郑李岗文化遗址、渑池仰韶文化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以及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密布各地,都是我国古代公认的著名文化遗址。随后在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先后有22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的时间长达2,200多年。在2004年国家最新公布的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中,河南独占四席(郑州、开封、安阳和洛阳),足以说明这块沃土历史的辉煌。可以说河南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从夏商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在河南找到实物例证。省内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城址、古建筑、石刻石窟、青铜器、陶瓷器、木漆器、玉器等各类文物应有尽有,而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全省现已查明的各类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达3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6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91处。全省文物系统收藏的各类文物藏品,其中已经鉴定的珍贵文物约25万件。全省拥有全国1历史文化名城8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20座。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根”、“文化之源”。中原地区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中心地区。黄河与洛河之间发展起来的河洛文化在古代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四方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融合力和辐射力。中国至今发现最早的文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博大精深的《易经》、充满哲理的《道德经》也源于河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河南也是古代天文学、医学、地震学、文字学、老庄哲学、程朱理学等文化的发祥地。中原大地上孕育出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1这些最新的数据是由前河南省文物局局长我的老师杨焕成先生提供。11 韩非;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司马懿、岳飞;科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白居易等等。他们的传世之作,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除了这些星光灿烂的大家外,还有建筑界的李诫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名著《营造法式》。河南古代的城市(洛阳、开封)建设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河南民居建筑也同样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是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资源。在河南民居的一些形态和细部处理方面,也明显带有与周边文化的融合的痕迹,充分体现了其地域文化的特征。并且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或还是在偏僻的乡村,河南的民居建筑都能因地制宜,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取材于环境,广泛地集中了民间的传统营造经验,在如何巧妙地利用和顺应自然环境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方面做出了榜样。这些古人靠智慧和经验创建的居住建筑已成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范例,也是我们探索未来居住建筑趋向的丰富的宝贵遗产。河南民居类型多样,粗略划分可为土木建筑和生土建筑两大基本形态:木构建筑由柱、梁、檩、椽子等等许多构件组成。个别构件缺失或损坏,可以随时替换而不影响整个体系,门窗和屋面上的瓦件更可以随时更换。这些处处都体现了其可持续发展的优越性;生土建筑(窑洞)则是集中分布于豫西一带,窑洞民居表面看来土里土气的,但是它为人们所提供的居住舒适性和居住成本的廉价性,是任何建筑都无法相比的。而且窑洞在建造过程中不需要大量破坏当地的地形地貌、树木植被,它们最大限度地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地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原貌,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深入研究这些民居建筑,对现代建筑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趋向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虽然千百年来,传统文化所造就的民居特色、风格掩盖不了那个时代落后物质条件,但对它的弘扬是事在必行的,我们要从精神上去认识民居建筑的意识,去掌握传统的建筑模式,要从民居建筑的“形”和“神”的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物质,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地域特色的现代居住建筑。12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民居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几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彩而源远流长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千姿百态的地方风格,这些各式各样独具匠心的设计手法和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的独特空间构成对当今现代建筑的创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创作和未来发展中犹其值得借鉴。1.本文研究的目的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人们开始渴求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有很多建筑师为了寻找中国当代建筑的出路,纷纷向民间的传统建筑寻求灵感和方法,而且这些人在借鉴传统民居的方式上也各不相同:有的注重传统的形式;有的偏爱民居的空间构成;也有的着眼于地方材料和地方技术的更新应用。这些都是很有益的尝试,虽然在过去对传统民居的研究中,多注重于对实地的勘察、测绘和记述其平立面构图、工程做法及细部装饰,以及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开发等方面。不过近年来大家已经开始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对传统民居进行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虽然如此,可是仍然有许多所谓的新型民族乡土建筑对民居的借鉴还依然停留在外形层面上,完全忽视了对其内在精神和文化的探索:有的仅仅是民居外形的简单模仿;有的则不考虑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地域直接抄袭其它地域的居住建筑作品;有的甚至违反客观规律,在平地上刻意追求营造民居高低错落的层次感。这些都是很不可取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并非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自然环境和生活形态内外作用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居中的特点,哪些需要摒弃,哪些需要保留和发展,哪些需要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相结合,使它们更适合今日生活之需要、更符合现代人的精神要求,营造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现代居住13 建筑。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也随着中国现代居住建筑的发展而日益迫切。本文希望能以康百万庄园的民居所蕴涵的深厚的建筑文化来反思当今中国大量居住建筑的设计开发和可能的未来发展道路,为探索其内在的启示作用与深刻意义一尽微薄之力!2.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河南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中国汉民族文化发展的中心区域,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其传统民居有着丰厚的居住文化内涵,反映了宗法社会的等级门第观念,体现了人们居中求和的处世原则,表达了人们营造家园之乐的人文主义精神。河南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我国民居建筑许多共同的传统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诸因素的影响。河南的民居建筑功能明确,建筑群体风格统一,建筑布局相得益彰,空间变化错落有致,轮廓线亲和有力,建筑立面丰富多样。其合理的构造,简朴的形式,宜人的尺度,用材的自然,朴素淡雅的色调以及和谐自然的空间形式,还有精美绝伦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建筑装饰语汇,均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本文以被称为全国三大庄园之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康百万庄园为研究对象,深入调研,从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和当地文保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中了解康百万庄园所处位置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康百万家族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康百万庄园建造的历史背景和原始建筑状况。并以此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康百万庄园现存建筑的实地勘察、测绘和拍照,对其建筑形制、空间布局、结构构造、建筑装饰和建筑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望能借此文对康百万庄园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史为鉴,从民居建筑的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为具有中国民族地域特色的现代居住建筑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一点具有一定价值的设计思路与启示。14 第二章康百万庄园的历史背景及现状一.巩义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巩义市位于河南西部,地处郑州与洛阳之间,地理座标为北纬34°31'一34°52',东经ll2°49'一ll3°17'之间,隶属郑州市。东距郑州82公里,西距洛阳76公里。东与荥阳为邻,西和偃师接壤,南与登封、密县以嵩山为界,北和孟县、温县隔黄河相望。东西陇海铁路和开洛高速公路及310国道经域而过,南北有314省道及巩登旅游道路竖穿其间。面积1041平方公里,耕地54万亩,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伊洛河、米河等,山脉有嵩山、浮戏山等,人口78万。图2-1康百万庄园地理位置图(引自康百万庄园P13香港国际出版社2002)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西北4公里的康店镇(图2-1),这里嵩山与邙岭对峙,黄河与伊洛河交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东跨桥与市区相通,滨河路北连石窟寺,南通偃师、洛阳等地,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周围有北魏的石窟寺、北宋皇陵、杜甫故里、慈云古寺、东周故城等一批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嵩阴15 风景区及青龙山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交相辉映,堪称依山傍水、自然与文化环境俱佳的风水宝地。1.巩义市的自然环境(1)地质巩义市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嵩山大背斜的北翼为单斜构造,区域构造以断层为主。在康百万庄园以东约5公里的孝义镇区域的西南至东北方向有一条正断层地质构造穿过城区。巩义市处于华北地震带的南端。最早的一次地震记录是今本《竹为纪年》卷上有“桀十年(约前16世纪),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古本《竹为纪年》又记:“夏桀(桀居斟)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历史上有关巩义市的地震记录50次,明确记在巩义市的有13次,其中比较严重的三次。(2)地貌康店一带属邙岭系列。邙岭实为黄土残塬,古代称为山。小平山,又名之 塬丘,也称东首阳山。《水经注》:“巩义市北有山,临城(指康店古城)谓之 塬丘,下有穴,谓之巩穴。”康店:属巩义市西北邙岭黄土丘陵区。西有偃师、北临黄河、东靠伊洛河,为黄土丘陵地貌。(3)气侯巩义市处于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冬季天气晴冷,干燥,气温低,降水较少;春季升温快,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降温急,降水较少。丘陵和平原区雨水中等。西北邙岭及西南鲁庄地区,温度较高,雨水偏少。(4)水文巩义市的水资源,年平均总量为17.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1.29亿立方米。地下水8735.6万立方米,过境水伊洛河有15.1亿立方米。过境黄河水虽有天然径流量约480亿立方米,因可利用率太低,未统计在内。1982年统计,平均可利用量为9488.2万立方米,占总资源的5.5%。耕地亩均165立方米,人均153立方米。16 降水径流集中于汛期,流失多,利用少,本地区属少水区。位于康店东侧的伊洛河,与庄园关系最为密切。洛河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洛南县,与发源于熊尔山南麓的栾川县的伊河交于偃师成伊洛河入巩义。河水含沙量相对比黄河清,又称“清河”。经康店至神北村注入黄河,境内长33公里。坡降0.5%,河宽200-300米,河床不断增高。水深2-4米,最深处8-10米。水量极不均匀,夏丰冬少。(5)植物由于干旱缺水,全市植被率仅8%。其中康店、南河渡、沙鱼沟等乡镇植被率最低,仅在2%以下。丘岭区多植侧柏、柿树、枣、榆、臭椿、杨等乔木。邙山被率2-4%。速生树种有杨、柳、桐、枫杨、刺槐、椿树、楝等。慢生树种有侧柏、1桧柏、黄檀、青檀、榉、银杏、槐等,皆为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2.巩义市的社会历史背景河南省巩义市位于中原腹地,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南依嵩岳,北临黄河,东瞻省会郑州,西望古都洛阳,伊洛河蜿蜒奔流其间,由西向东注入黄河。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巩义历史悠久,建制屡有变更。早在3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有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多处。夏代曾建都斟郡(今稍柴、罗庄一带)。西周、春秋时,巩为巩伯国。战国,称东周。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置巩县。巩县以“山河四塞、巩固不拔”而得名,历代因之。巩县距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市)约122公里,西距北宋西京(今洛阳市)约55公里,是宋代两京往来必经之地。又因地扼古都洛阳,故史有“东都锁钥”之称。巩义为历史古邑,是古代名人活动和墓葬的宝地。据先秦典籍载,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等都曾在这里活动,创造了为后人称道的尧天舜日式的稳定与繁荣。尤其是古代文人学士、墨客骚人、高僧名道来巩著书讲学、撰书碑刻、隐居传教者不胜枚举。如汉代曹植,晋代潘岳,唐代储光義、岑参、1这些自然环境的统计数据是由前河南省古建所所长我的老师张家泰先生提供。17 韦应物、刘禹锡,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清代张汉等均游历于此,并赋诗赞巩。在中国的历史上,巩义也曾出现过不少名人。春秋时期哲学家程本,著有《子华子》传世;汉代尹勋,时称“八顾”之一,被誉为“天下英藩尹伯元”;晋代植物学家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为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唐代诗人杜审言,著有文集传世;金代有文状元卢亚;清代有武状元牛凤山。世界文化名人、诗圣杜甫等一批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和科学家,使巩义的历史熠熠生辉。18 二.康百万家族的社会历史背景“康百万”这个称谓,是明清以来人们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后来因慈禧的封赐而名扬天下。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云从、康道顺、康道平、康道兴、康无逸、康鸿猷、康廷兰等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机,供应百万清兵棉花、布匹达十年之久,发了为朝廷“尽忠”的财,这才富甲三省(河南、陕西、山东)、船行六河(洛河、黄河、运河、沂河、泾河、渭河),拥有土地达18万亩,两次悬挂千顷牌,财富无以数计,老百姓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1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一时家道极盛。康百万家族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曾多次捐巨资修黄河大堤,建黉序,荒年赈灾,募民勇办团练,对抗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特别是在1900年花巨资修行宫、架浮桥、修御道,迎接两宫回京,并贡献大量白银被慈禧赐名“康百万”而名扬天下。康百万家族还曾多次得到皇帝赏赐和封官;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苏、杭一带民间也流传有河南康百万“金银堆如山”的年画。日本经济学界称其“家运隆盛,可2谓极矣!”民国时期称“东刘(尉氏刘小五)、西张(新安张钫),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之一。根据《康氏家谱》、《康氏族谱》及现存的数十通碑刻记载,康百万家族的发展分为下列几个时期:1、创业期为明朝(1368一1644)。康家的始祖是于明初由赵氏携带儿子康守信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卜居在巩县桥西村(后名康家店)。二世康守贵,有四个孩子,后世的康百万家族是其第三子康安的后代。一直到六世的康绍敬才初涉仕途。自此,康氏家族在伊洛河边繁衍生息,农、桑、渔、商,逐渐创立基业。到1康百万庄园文史编制纂委员会《康百万庄园》P4香港国际出版社2004年4月2康百万庄园文史编制纂委员会《康百万庄园》P6香港国际出版社2004年4月19 了明朝后期已拥有大量土地和店铺,桥西村也改称康家店。2、初兴期为康熙、雍正时期(1662一1735)。经过明末清初动乱之后,在康熙时期社会逐步安定下来,在十一世康惠“康、朱联姻”之后,康家的财富迅速积累,已拥有四千余亩土地,家世已相当富裕。康惠的长子康大勇毅然突破“士不经商”的思想桎梏,将生意由伊洛河做向黄河,东进山东、开辟了临沂、兰水等地,购置田地,为康家经营山东的土地、栈房奠定了基础。康家特制的太平船每次运回的银子以万两计,至此康家已被世人始称“康百万”。康大勇独生子康云从继承父业继续开拓,扩大了禹县、栾川、卢氏等药材和木材基地,家资十分富足,也被人称为“康百万”。3、全盛期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1736一1861)。到了十四世康应魁(字斗方,1773一1850)时,除了拥有大量土地(曾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牌)外,还利用家临洛水、黄河之便,依靠漕运开始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做生意,并贿通了当时清廷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大臣勒保,取得百万清军的衣服、棉被与棉甲的供应权,在十余年里,开辟了泾阳、三原等基地,一时财源滚滚、家资巨万。据碑文记载:“道光(1821一1850)初,输金万余重修簧序”;“道光戊子(1828年)独资捐修圣庙”;“值祥符(现开封)、中牟两次河工,乐输已财,亦无吝色”;“丙午、丁未(l846一1847)末,岁大饥,又出粟以赈,全活者甚众”,因而皇帝颁旨“加公直隶州分州1衔,郡太守萧公亲赐匾额曰‘义仁里’”,康应魁的几个孩子也相继作官。康百万家族此时已在全国的许多省份都置有土地和店铺,影响甚大。康家至此已经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地主了。4、渐落期为同治、光绪时期(1862一1908)。咸丰(1851一1861)年间,康家仍为巨富,到十六世的康无逸、康无耽、康无宴也皆有功名。至十七世时,康家仍殷富不衰,康建德(又名鸿猷、字伯宣、号竹溪)为“清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蓝翎汝阳教谕前恩科举人”(庄园内碑刻)。此时,清朝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波及到巩县。自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领巩县城以后,统1康百万庄园文史编制纂委员会《康百万庄园》P53香港国际出版社2004年4月20 治阶级及封建地主经济受到打击;咸丰末年(1861)捻军又攻克巩县城,并占领康百万庄园南边的黑石关。康家倾力抵抗,先是康霖三“遇亳匪窜扰,哀鸿遍野,乃买谷给散民”,后于“咸丰辛酉、壬戌间(1861一1862)捻匪迭次窜扰巩洛,势甚鸱张,人心恐惧”,康坦园为抵抗捻军,“亲自备价,置地数十亩……所需军器、火药,罔弗置造完备”,在“村南金谷之中峰结寨,费七千缗”,“公鸠村中练勇数1百人自备军器粮饷”。自此以后,捻军多次攻入巩县,加上连年灾荒及清政府军的抢劫,康家开始由鼎盛转入没落,尽管在光绪戊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河南年逢大荒,康鸿猷还捐银三千两救助百姓;在庚子年(1900)还以巨资为慈禧、光绪在黑石关修建行宫、浮桥和御道、向清廷贡献大批银两;光绪辛卯(1891)又与其弟鸿宾“入地于家庙五十亩以为义塾请师费用”,但此时的康百万家族已经无力继续扩大土地和栈房,一部分后裔们,已逐步走到坐吃山空的地步。不过从庄园中遗留下来的“石屏窑”和“功垂桑梓”碑中看,从省内外名宦显绅所写的许多颂词来看,康家当时在社会上仍是名声未减,而且凭借慈禧赐名“康百万”,康氏家族的名声名扬天下。同时随着当时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初兴,康家在巩、登、偃、郑、汴及济南、陕西泾阳等地的许多店铺依然经营正常,仍有大量收入。但是总体上来看,康百万家族此时已经是回光返照了。5、衰败期为民国时期(1911一1949)。民国初期,经过战乱之后,虽然“连年荒欠,癸丑(1913)春,民间十室九空”,康家凭借历代积余还尚能应付门面。在民国五年(1916),阖村待客,唱戏九天,花巨资修建了石牌坊(即现存的节孝仿);曾授汝阳教谕的康鸿猷“出粟赈济”,“县知事嵇旨美以‘情深施济’额其门”。康建璧因为打官司“山东卖地数千亩,河洛挥金十万缗”(庄园内题壁诗);到十八世康子昭时,据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所立《康子昭先生懿行碑》载,“今居常债台层积,而所识穷乏又复曲为援”,此时康家已经到了家道维艰的地步。尽管康子昭作了许多努力,但未能挽回康家颓势。与他同辈的康庭兰也曾奋发中兴,一度利用铁路和水路,以郑州为基地,做棉花、布匹为主的巨额买卖,并将经营面1康百万庄园文史编制纂委员会《康百万庄园》P56香港国际出版社2004年4月21 扩大到上海、天津乃至日本等地,但不久就因日寇的焚烧和店铺的内讧又起了官1司。在“丁丑(1937)大盗西侵”时,“倾筐倒箧,罗掘余金数六百奇”,捐资抵抗,此时康家已经到了“倾筐倒箧”的地步。到了民国后期,康氏家族增至百余口人,除了少部分人能勉强维持祖业、坐吃山空外,有些纨绔子弟花天酒地,赌博、吸鸦片,将家业挥霍殆尽。虽然也有些进步青年毅然背叛家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国家军政干部和科技人才,但是康百万家族几百年的兴盛也就至此彻底结束了。1康百万庄园文史编制纂委员会《康百万庄园》P62香港国际出版社2004年4月22 三.康百万庄园的历史和现存状况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岭,面临伊洛河,北近黄河,南凭黑石关,环境优美,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而康氏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的康庭兰,一直兴旺了十二代,长达四百多年,康氏家族以农为本,以官商发家,其经营之道有别于晋、徽二商,购田地、营庄园,历经十几代经营,造就了一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大型民居庄园建筑。这座庄园以寨上主宅区为中心,呈扇形往东发展,西依邙岭,东临伊洛河,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依照“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营造哲学营建,同时借鉴黄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吸收了官式建筑、园林建筑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筑寨墙,建成了一个自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的大型地主庄园。1.康百万庄园的历史状况康百万庄园原有十九处形式不同、功能齐全、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图2-2),占地240余亩,它们分别是:明代的楼院(未经考证),主要分布在张沟、寺沟区,清代的建筑群为福禄堂区、龙窝综合住宅区、寨上主宅区、南大院区、栈房区、祠堂区、金谷寨、饲养区、菜园区、花园区、圣寿寺、造船场、唐高善果园、砖瓦场、墓园区、集贤庄以及书院、戏楼、观音堂、关帝庙、黑石关行宫、杨岭栈房、看家院、望楼、大碑楼、石牌坊等建筑。康百万庄园原有的这些建筑群中有很多已经损毁殆尽,再也无法从遗迹中念其原貌了。例如:原建在寨上主宅区东寨墙下的作坊区,原本是由沿寨墙根部的座西向东的九孔砖券窑洞和坐北向南的3座青瓦房组成“庆令居”院、木作窑、粉房窑和大伙房,在寨门东面隔路建有轿车房和石雕作坊院,是康百万庄园工匠的活动场地,据当地人讲连原伙房院的二层硬山过厅楼都建的极为讲究,四柱明廊,各种雕刻极为华丽精美。可惜现仅剩几孔埋至腰部的废弃窑洞和一座三开间的硬山青瓦房。23 图2-2康百万庄园分布图(引自康百万庄园P14香港国际出版社2002)24 原位于寨上主宅区北部崖下的龙窝区,是一条依山靠岭位于南北两崖中下部的土沟,随高就低挖筑了许多青砖窑洞。这些窑洞于其他窑洞不同的是,每个窑洞甚至侧门上都有青石或灰砖的阴刻题额。可惜大都已毁坏了,据此处的现居住者回忆,有“仿杜甫草堂”窑、“永修正果”窑、“笑迎烟霞”窑、“居严永康”窑、“通德洞”、“精思洞”、“景福洞”、“迎福洞”、“藏密洞”等,这些题额的内容用意深远,很是耐人寻味。还有原位于寨上主宅区西南一公里的邙山上的金谷寨,原是一座独峰,上有平台,东西长200米,南北宽约150米,下临深崖,东西建寨门,易守难攻。金谷寨是康氏家族当年为对抗捻军和其它农民武装而联合乡绅在此修建的一座军事堡垒,寨中原有八十多间房子和四十多孔窑洞,可惜现在大部分都已被拆毁,仅留下两孔砖券窑洞和二十余孔土窑。传说金谷寨有地道直通寨上主宅区,可是一直没被发现,也不知是真是假。不图2-3白雀民居过从今天的历经人为毁坏和岁月侵蚀的金谷寨已无法再想象当年地势险要的堡垒风貌了。还有很多如福禄堂、圣寿寺、集贤庄、观音堂、关帝庙等等,这些康百万庄园中颇有价值的建筑艺术作品都已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2.康百万庄园的现存状况康百万庄园的现存各类建筑共有大小庭院33座,楼房53座,平房97间,窑洞73孔,建1筑遗址10余处。建国后部分房屋分给农民或被图2-4神后民居1这些统计数据是由前河南省古建所所长我的老师张家泰先生提供。25 机关、单位、学校占用,一部分被改作它用,部分拆除。现存文物包括明代楼院(这座四层楼房,据称是明代建筑,但我觉得似乎应为清代早期的建筑,其形制与我在信阳白雀(图2-3)附近和许昌神后(图2-4)附近所见到的清代楼座很为相似。这座历史悠久,极具文物价值的建筑,在我第一次到康百万调研时还很完整。但是时隔半年,当我再次来到康店时,这座“明楼”已经坍塌了,甚是可惜(图2-5~6)。)的张沟、寺沟,清代寨上主宅区、南大院、栈房区、祠堂区及石牌坊、大碑楼等十个部分。除主宅区几经修缮保护较完整外,其它几处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破损。按照198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河南省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确定的图2-5“明楼”完整图康百万庄园“重点保护范围”区域内的建筑包括:1.寨上主宅区;2.南大院;3.栈房区;4.祠堂区;5.节孝坊;6.碑楼,这几处建筑目前只有寨上主宅区由文化部门在进行管理,并在此布置了康百万庄园历史的基本陈列展览;其它部分仍然被外系统所占用:中心区的南大院被中学占用;栈房区被占用,祠堂为小学占用;碑楼与节孝坊立于街道边。其它原属于康百万庄园的许多建筑遗址,或被占用,或在遗址上建有其它建筑物,在此就不再赘述。整个康百万庄园的建筑群地面被淤泥淤埋于地下平均70cm一120cm,其中碑楼及节孝图2-6“明楼”坍塌图坊埋深甚至高达2.5米以上。26 康百万庄园的现存建筑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艺术精品,但因篇幅所限,我们现在仅能把“重点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现存状况简介如下:2-1.寨上主宅区建在一座黄土高地之上(图2-7)。依山而建,外形作寨堡,东寨墙通高达12米(下部淤没土中,深不等)。东寨门作东低西高的券洞式,为主入口,由东向西,顺斜坡道,逐渐达于寨上主宅院,坡道顶与照壁间现存水井一口。另外南面另设一侧门,可以进入寨门。以东入口上部东西道路分寨区为南北两大部分。图2-7寨上主宅区北部为主院,由东而西并列五座院落,座北向南,外各立门户,内部又相连通。我们为研究方便,姑且称之为一至五号院。最东面的院落为一号院,又称“花楼重辉”院。南入口现存大门一间、耳房一间、倒座二间;入前院有东花厅与西花厅和三间大过厅。过厅后,为一垂花门即为内院,东西两侧现存的厢房,东五间,西四间,西缺一耳室。最后为上房三间。上房后东角,原有厕所一处,己毁。此院在上房西侧崖下,现存南、北二孔窑洞。二号院又称“秀芝亭”院。大门居东南隅,其西并列四开间倒座一座。前院东侧大门之内是一号院与二号院间的过道,原无建筑,现加建了一座过宅门;西侧现存祭祀厅一座;北面为一垂花门。过垂花门进入内院,内院现存东、西厢房各三间,其北端另有平房各一间。西厢房西墙后原有厕所一座,现改为它用。厢房之北现存东、中、西窑洞三座。三号院又称“克慎厥猷”院。前有倒座,前院在垂花门前现存东、西二花厅。垂花门27 后为内院,现存东、西厢房各三间,其北接建平顶小室各一间。西厢房西侧原也有厕所一处,现也改为储藏用。院北部现存东、中、西窑洞三孔。此院照壁前置一太湖石,其东侧有“行贵简”门(即祭祀厅的西侧门),西有月亮门。院中现存树龄有上百年的葡萄和石榴树。四号院又名“知所止”院。院之东南隅现存大门一间和四间倒座,现前院东、西两厢无建筑,东面经月亮门与三号院相通;西面过花墙与五号院相通。由前院经垂花门可至后院。后院现存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北接建平顶房各一所。院北崖下现存窑洞三孔。五号院又名“芝兰茂”院。由于地形关系,此院最为狭窄,建筑亦少。前无大门,由四号院大门入内。倒座处现存瓦房一所。经月亮门进入内院,其内仅存东厢房二间,北崖下现存窑洞二孔。此外,西崖下现存窑洞五孔。总共北院计有五座院落,木构建筑有四大门、四倒座、四花厅、九厢房、一上房、一过厅、四垂花门楼以及六平顶伙房、库房等。另有北崖、西崖下各式窑洞十七孔。主宅区之南院,位居水井以南,与北院倒座相距约10米。现存建筑有南一院、南二院、大门及八孔窑洞,另有厢房与平房基址等。南一院座西向东,现存大门与倒座三间。向西过一垂花门,即为前院,前院现存南北对称厢房个三间。再过一月亮门为后院,也有南北对称厢房各三间。院之西崖下现存北、中、南窑洞三孔。南二院,原有二进院落。现尚存大门一间,倒座两间,内面亦出廊子。厢房己毁,仅存西崖下窑洞两孔。南二院南边有磨房院旧址,现为花园。再向南西崖下现存面向北和东北窑洞各一孔。此院南墙边开南大门,可通车辆,园内门西侧新建公厕一座,其南院外为一直路,通向街市。主宅区总体为寨堡形式,北自龙窝区,经东寨主墙到南院东南角,建有青砖砌筑的坚固寨墙,在东寨墙上筑有75米长堞垛。寨堡的地下通道上口处,现存“打更屋”一座。由寨门斜洞正面的雕花照壁之后,筑有通向崖顶的上山坡道。崖顶现存砖券窑洞二孔。在崖顶之西南角,靠山又筑窑洞一孔,临崖建望楼一座(图2-8)。28 图2-8望楼至此主宅区上下建窑洞居室三十余孔,与木构建筑略相等。因主宅区现由文化部门管理,并在此布置了康百万庄园历史的基本陈列展览,所以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部分。2-2.南大院南大院位于主宅院东南角的寨堡下面,中间一路之隔(图2-9)。南大院由主院和左右两侧的别院组成。此外还在西路西边缘筑有六孔窑洞,现已基本损毁。院落前部原还建有戏台、旗杆、石刻、大门和二门等,现均被拆除,目前为占用单位康店中学操场的一部分。主院现存“方五丈”院的厢房和正房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五间。厢房南端均有一所平顶房。东路是书院。现存“临街房”的三间过厅式二层硬山式楼座。院内现存东、西厢房各三间,再后为过厅三间,厢房和过厅均严重损毁。29 西路院落现仅存三间过厅和西“方三丈”正房,其余建筑己毁。但此院内尚存坐西向东的两组窑洞。图2-9南大院现状图2-3.栈房区位于主宅院之东,与主宅院东墙一路之隔,其西临庄园路,南临栈前路(图2-10)。现保留下来的坐北向南院落四所。自西向东通称为一号院、二号院、三号院和四号院。一号院为临街二层楼院。大门和倒座己毁。其北现存垂花门一座,东、西厢房各三间,过厅三间。经过厅进入后院,现存两侧厢房各三间。最后为上房,己被后人改造为现代居住二层楼房。二号院,现存建筑较为完整。前有大门一间、倒座两间。前院现存东厢房三间,其后为大过厅,已毁。再后为内院,现存东厢房三间,西侧已毁。上房同一号院,己改建。三号院,现存东南角的大门一间,并列四间倒座。前院现存东、西厢房各三间。其后过一窑洞式过厅后现存东西厢房各五间。在后厢房中后部屋门前,现存30 垂花门楼基址一座。门楼后为后院,其上房五间,现仅存基址。四号院,现己全毁,仅存旧址。图2-10栈房区现状图2-4.祠堂区即“康氏祠堂”。位于主宅区的北部,相距300多米(图2-11)。现有房屋9座,计35间。大门居中轴线上,左右各设倒座二间,现均已损毁。大门内前院现存东、西厢房各三间。其后为过门,门后现存东、西厢房各三间。最后是卷棚及与之搭连的正殿,现为幼儿园的办公室,前檐已被改建,厢房也被占用。在祠堂主体建筑以外,原还有两组建筑。一是大门对面的戏楼遗址,平面呈凸字形,南大北小。遗址北半部被现代建筑所占用。另一组是祠堂东侧待客院遗址,现尚保存有部分跨院房屋遗址(居祠堂前院东厢房及垂花门楼的东侧;另有自大门前沿至卷棚前沿、东西宽近十七米的院墙遗址)。2-5.节孝坊节孝坊位于栈房街中部路北侧,在主宅院东门之东100米处(图2-12)。此坊为31 图2-11祠堂区现状图图2-12节孝坊现状图32 节孝牌坊。石坊下部现淤没在地表下约2.5米。2-6.康霖三神道碑楼碑楼位于主宅院南约200米处的南北沟囗路东南角上(图2-13)。目前碑楼的下部基层多淤没地面下,并且由于地基的不均匀下沉,现在该碑楼出现严重的倾斜。图2-13康霖三神道碑楼现状图33 第三章对康百万庄园现存建筑的分析与研究一.康百万庄园的建筑形制1.寨上主宅区康百万庄园的寨上主宅区虽然是经过历代陆续营造的,但其总体布局并未因此而变得散乱,依然是完整统一的。尤其令人佩服的是,营建者能随着山坡的走势巧妙地利用地形,使每个四合院内部都有窑洞存在。院落在布局上既沿袭了传统的四合院,又随着地形条件安排出变化丰富的多进院和毗邻院,使人能感受到其参差错落的空间序列变化,带给人不同的美感。每个单独院落都具有我国北方地区自商周(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出成片的四合院民居建筑)以来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特点,又兼有黄土高坡民宅的地方特色,主院落都是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每院住宅大门多位于东南角上,与南侧倒座的客房连为一体;二门多为雕饰华丽的垂花门房,进二门后东西设厢房。在此庄园中除第一院设正房外,余院均以三孔砖砌窑洞作正房,形成房窑结合的院落。图3-1康百万庄园主宅区34 图3-2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现状平面35 寨上主宅区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筑于邙山半腰,坐西向东。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形地貌,在一级靠山崖壁,12米高的直立黄土崖面表层,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并砌有垛口,形成寨堡式大院落(图3-1~2)。院落经由30米长的坡状涵洞与外界连通,涵洞为砖石拱券。洞的外口便是主宅区唯一的大门,由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提写的“康百万庄园”匾额高悬于门洞之上,赫然醒目(图3-3)。进寨门通过涵洞可到寨上的外院广场,涵洞出口上方还建有硬山顶打更房一座(图3-4)。这一间更房虽小,四面三窗一门,作用却有三:一为打更报时;二是监控寨门涵洞的一道防线;三可防止寨上广场活动的人不慎跌落于涵洞沟内。图3-3入口匾额外院广场长25米、宽20米,是主宅区的集中活动场地。广场南侧现设置有石刻碑林,北、西两侧分别为进入各个内院的宅门和倒座。东侧临崖壁有女儿墙阻挡。主宅区建筑根据基地平面形状,以涵洞沟及沟边大路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建筑群体:北部有5个院落,皆座北向南;南部有两个院落,皆座西向东。庭院的建筑形制基本上属封闭型两进式四合院,但又具有园林和官式建筑的一些特点,有的上房以窑洞代替,有的过厅以对花厅、垂花门楼所图3-4更房代替,院落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互相联系;36 北部五个院落的前院间采用古代园林艺术传统的“障景”法设计,以太湖石、月亮门及花墙增加层次,用葡萄、石榴、竹子等作点缀,达到移步换景的艺术效果。后院则采用传统的“衬景”法,以小衬大,以幽衬深,院落之间以狭窄的过道相通,由过道进入庭院,豁然开朗,欲扬先抑,增强层次感。前后院曲径相连,能启能闭,启则混然一体,闭则各成体系。房屋大都为砖木结构,窑洞全部为青砖券砌,饰以各类木雕、砖雕、石雕图案,庄重气派、华丽典雅。1-1.“花楼重辉”院一号院南北长54.76米,东西宽14.5米。东邻12米高的砖砌寨墙,俗称边院、老院,为中过厅二进式四合院。中轴线由前向后依次为倒座、过厅、门楼、堂屋(上房);前院有东西花厅,后院为东西厢房,西厢房北山墙面外侧建耳房一座,堂屋西的崖壁上筑有二孔窑洞。南入口为大门一间、耳房一间、倒座二间,一层硬山顶,明柱花棂窗;一进院东西花厅各三间对称,花厅的体量较小,悬挑式短檐廊,一层硬山卷棚顶,隔扇门窗;过厅三开间七架,硬山屋顶,前柱廊,檐下坐斗,雕梁画栋。此过厅面积182.88平方米,宽大明亮、雕造华丽,是康百万庄园过厅中的代表作(图3-5)。厅内陈设十分富丽堂皇。穿过此过厅,是一座门楼,二道明柱卷棚门,体量不大,颇为精致,虽无垂柱、花罩之图3-5过厅类,但有门楣行书“花楼重辉”37 四字,使小门楼亦然生辉,故此此院亦称“花楼重辉”院。过垂花门即为内院,东西各建二层硬山顶厢房,门窗对应,东五间,西四间,西缺一耳室,留下一间作为通向西院的过道。最后为上房(图3-6),堂屋为三开间六架、二层硬山式屋顶,前有柱廊,气势轩昂,是该院最高的建筑物。上房后东角,原有厕所一处,现己毁。此院窑洞筑在上房西侧崖下,分南、北二窑。这组木构建筑群的规模是其它西侧各院的两倍左右。图3-6上房1-2.“秀芝亭”院二号院位于一号院院西侧是老院的一部分,亦称“内院”,原为康家未成年子女所居之所。按俗规清代长辈住正房(堂屋),晚辈住厢房,闺女与儿童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此院为二进四合院。南北通进深25.44米,东西通面宽18.86米,大门居东南隅,即八卦之巽位。其西并列四间倒座,二层硬山顶。宅门正对的坐山影壁处理简单,陶塑突起的“福”字赫然醒目。影壁前的葡萄树已260余年,夏季枝繁叶茂,秋天果实累累。多子的葡萄与福字配合呼应,形成多子多福,寓意明显(图3-7)。前院东侧大门之内是二号院院与一号院的图3-7影壁前的葡萄树间的通道,名曰“居贵敬”的过宅门。西38 侧建祭祀厅一座,名曰“行贵简”通三号院。北面建垂花门一座,门楼题名“秀芝亭”,故此院也称“秀芝亭”院。过垂花门进入内院,内院建东、西厢房各四间二层,屋顶形式为硬山,其北端另建平房各一间东为库房、西为伙房。厢房北端院内对称的两堵低矮花墙,用于界定庭院空间。西厢房西墙后原有厕所一座,现改为它用。厢房之北为东、中、西窑洞三座,三孔窑洞筑法基本一致,中、西两窑皆为一棚二层,唯东窑为二棚三层,内设楼梯,俗称“窑楼”,该种三层楼式的窑洞,为河洛地区所少见(图3-8)。窑洞内均设置落地木罩,将窑内分为前后两间,木罩由六扇格扇组成,雕花精致。该院倒座内的一进院与二门、二门与厢房的位置关系类似于北京的四合图3-8窑楼院,和一号院截然不同。1-3.“克慎厥猷”院三号院又称中院位于二号院西,也为二进四合院。南北通进深26.69米,东西通面阔16.7米。前院倒座、宅门与二院倒座形制相同且东西向并排。一进院处理手法与二号院有所不同,二门位置较一院退后。二门外两边对称建有小花厅,花厅为硬山卷棚顶单开间、前柱廊,柱上配有楹联,上为卷棚顶,小巧玲珑。元宝顶垂花门后为内院,院内东、西各有二层硬山顶厢房三间,其北接建平顶小室各一间,东、西为伙房。西厢房西侧原也有厕所一处,现也改为储藏用。院北部为东、中、西窑洞三孔。三窑洞券法基本相同,窑内以落地罩将洞室分为前后两部分。此院照壁前置一太湖石,其东侧有“行贵简”门,西有月亮门。院中种有葡萄39 和石榴树。二门横楣“克慎厥猷”和联语“处事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出自监察御史刘毓楠之手,精雕细镂于石板,镶嵌于壁间。门楼、花厅、对联、古树相映成趣(图3-9)。二进院内建筑形制与二号院相同,但上房(窑洞三孔)为单层。院内的对花墙石雕意深、工巧。整个院落端庄华美,是康百万庄园中建造最精良的宅院之一。1-4.“知所止”院四号院俗称新一院位于三号院之西,图3-9“克慎厥猷”院二门系清同治年间所建,亦为二进四合院。二进院建筑形制与二号院和三号院大体相同,不再赘述。大门一间,开在院之东南隅,与之相连的是四间倒座,倒座为前出檐二层硬山顶,建筑面积138.34平方米,高8.4米。其中东稍间为大门,高5.32米,宽2.13米,青砖铺地,青石踏步五级,两边砌有上马石,门枕石为一对圆雕狮子,左右相视,门上饰吊挂楣子,雕刻大气,含意丰富,彩绘贴金,是康百万庄园中倒座建筑的姣姣者(图3-10)。现前院内未设东西花厅,庭院显得宽敞。西与五号院相通,东墙中部开一月亮门通三号院,由前院经垂图3-10“知所止”院大门花门可至后院。垂花门楼为卷棚式屋顶,建筑精致。门额南面书“知所止”,北面书“谦受益”。后院建东、西厢房各三间,40 均为二层硬山顶,厢房北接建平顶房各一所,为院内伙房。院北崖下有窑洞三孔。该院建筑壮观大方,窑壁门罩和厢房山花、搏风、脊花及院中“阅台”花墙的石雕、砖雕以及倒座上的木雕等,规整精致,庄重富丽。1-5.“芝兰茂”院五号院位于最西边,又名“新二院”。由于地形关系,此院最为狭窄,建筑亦少。前无大门,由四号院大门入内。倒座建瓦房一座作为厨房。经月亮门进入内院,门上题名“芝兰茂”,故此院也称“芝兰茂”院。内院仅建平顶东厢房二间,北崖下有窑洞二孔。此外,西崖下建窑洞五孔。由南至北,第一孔与厨房相连可由厨房西侧进入窑内,第二孔居前院中部,名“油盐窑”,为库房性质;第三孔居月亮门前,名“库房窑”;第四孔居内院并与东厢房相对应,是帐房窑。第五孔居北端,名“石屏窑”。“石屏窑”较前四窑宽大,窑室以精美的木雕装修门罩,将窑室分作前窑与后窑两部分,其前部两壁面镶嵌着当时社会名人书写的真、草、隶、篆各体书法,边框图案,互不相同。正因如此,所以此窑又称“功德窑”。此院中窑洞功能齐全,侧重日常生活,七座窑洞各有分工,有磨坊、厨房、库房、帐房、石屏(保存文物类)和医诊等窑;是康百万庄园中一座功能完备的生活区。此五座院落中的北崖和西崖崖壁均用青砖砌筑起挡土墙,窑洞内亦用砖券,窑内又加木质棚板、楼枋,区分为二至三层窑楼;窑口筑有不同形式的砖砌门罩(仿倒挂楣子)。1-6.南院南院座西向东,与北五院相距7.47米,属寨上主宅区的又一院落(图3-11),南北长47.95米,东西宽35.43米。西部为高约15米的砖砌崖壁,崖下建窑洞8孔。东部为倒座三间,出前廊,二层硬山顶。倒图3-11南院41 座北稍间均设大门楼,门楼高大雄壮,没有台阶。北部第一个庭院基本完整,为三进四合院模式,倒座与垂花门间的一进院空间不大,过垂花门至二进院,南北各为三开间二层硬山厢房,再经月亮门至三进院,南北亦为两座三开间二层硬山厢房,崖壁青砖砌上房窑三孔。北部有“忍”字窑一孔,通至雕花照壁后。靠南的第二个倒座和门楼,建筑形制与北侧院落相同,仅面宽稍窄,应是又一处庭院,但除西崖上建成的2孔青砖窑洞外,现存并无其它建筑,亦无院墙。1-7.寨堡式庄园此主宅院总体为寨堡形式(见图3-1),北自龙窝区,经东寨主墙到南院东南角,建有青砖砌筑的坚固寨墙,在东寨墙上筑有75米长堞垛,具有明显的防守战备功能,图3-12坡道也是寨堡式布局的标志。由寨门斜洞正面的雕花照壁之后,筑有通向崖顶的上山坡道,长16.7米,宽3.22米,设石踏步40级(图3-12)。由此直登山顶,在上面可俯视主宅院全景及远眺各大院与伊洛河景物。崖顶建有砖券窑洞二孔,俗称天窑,是看守人员住的地方,这里和“打更屋”上下呼应,便于联络。临崖建卷棚歇山顶望楼一座(图3-13)。2.南大院康百万庄园的南大院是一处官式建图3-13望楼42 筑。南大院主院座南向北,建于寨下东南广阔的伊洛河西侧台地上。主院由五间六柱式二层硬山“方五丈”、六明柱式东西二层硬山厢房和东西一层耳房组成。西侧院有出檐明廊式硬山顶“方三丈”和元宝顶式过厅;东侧书院由“经腴史华”过厅式二层硬山式楼(藏书楼)和“书带生庭”院(书馆院)组成,书院垂花门楼内尚存有东西厢房和上房三座建筑,过厅与垂花门楼之间东边有平房一间。厢房为二层硬山式楼房。再后为过厅三间,也为二层硬山式楼房。南院是康百万庄园建筑最高大宏伟的院落,尤其是上房“方五丈”两侧配“方三丈”,所用木材硕大,龙吻吞脊,脊背饰天狮、海马等脊兽,雀替双层透雕,各个部位的砖雕、石雕大多雕刻精美,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佳作。大厅内原悬有“留余”中华名匾(今移至寨上主宅区一号院过厅内)。3.栈房区现存三座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合院(见图2-10),建筑形制与传统四合院大体相同,不再赘述。由西向东,一院临街楼已毁,一进院过垂花门楼后两侧各为三间二层硬山厢房楼,经三开间硬山过厅至后院;后院两侧也是三间二层硬山厢房,有上房(已被改建)。二院有二层硬山明柱出檐倒座两间、大门一间;前院为东西厢房、过厅;后院为东西厢房、上房。虽然目前前后院的西厢房和过厅都仅剩基址,但仍能看出院落布局建筑形制均与一院相同。这两座院落与传统四合院相比,整个院落布局甚为狭长,加上倒座厢房都为二层,院内空间静怡幽深。三院临街有内檐明廊硬山倒座及门楼,前院两侧各有一座单层三开间前柱廊卷棚顶厢房,然后经砖券窑洞式过厅(极为少见)至后院,后院有东西二层五开间硬山顶厢房,后还有垂花门和五开间上房的基址,建筑形制已无法考证。三院倒座的内檐明廊,大木作雕饰华丽,两厢房改作卷棚式,脊部砖雕及檐下拱、昂、铺作等工艺精湛,是康百万庄园中厢房之华丽者。这几座院落的建筑特点是地基坚固,青石垒砌四、五米高,虽经伊洛河几度泛滥而大部无损。栈房区据记载多建于光绪年间康鸿猷时期,原曾是康家“顺记”、“崇义德”、“魁记”等店面的经营区域,临街倒座原43 为商贾门面,厢房一层是客房和接待、二层即为仓库。4.祠堂区祠堂区为传统的中心对称布局,现存建筑东西长13.5米,南北长33米(见图2-11)。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牌楼、元宝顶过厅(祭殿)、享殿;前院有檐下木雕繁缛的东西三开间前柱廊卷棚顶厢房;二进院中东西的三开间硬山顶厢房为五架小木结构。元宝顶祭殿、享殿及东西厢房,为明末及清代早期建筑;大门、牌楼为清代后期建筑。大门居中轴线上,左右各设倒座二间,均出前廊(北面)。前后院间为大型砖木结构、砖石筑雕三门牌楼一座,其门南面作牌楼式,内面作垂花门式,一门两式颇费匠心。其门可为康氏庄园中过门最为精美的一座;正面门额题“源远流长”四字,周边有精工雕造的人物骏马出行和狮子滚绣球等传统图案,保存基本完好,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佳作(图3-14)。其建筑结构式样,图3-14祠堂牌楼也颇具特色。5.节孝坊石坊座北面南,为三间四柱三楼式石牌坊(见图2-12)。通高6.9米,宽6.9米。44 主楼正中阳面悬二龙戏珠“圣旨”匾,阴面亦悬二龙捧寿“圣旨”匾,一楼、二楼各三间,皆雕刻花卉、故事、瑞兽类高浮雕图案,坊下栏板刻“清旌表节孝武生康道兴妻王氏坊”。下部四柱,南面各有蹲狮和抱柱石,阴阳两面均刻有歌功颂德的石对联,系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所建。坊用青石雕成,用斗拱、屋顶、眷饰,全坊各处均有武士、雄狮、龙吻、翔凤、鸳鸯、二十四孝图、历史典故等石刻浮雕图案,整座石坊工艺精湛、构图完美、设计严谨、内涵丰富,是石牌坊中少有的艺术佳作,也是研究民国初年封建遗风的实物依据。6.康霖三神道碑楼碑楼系清代晚期建筑。碑楼是为保护“康霖三神道碑”而建造的青砖结构、十字歇山顶的建筑。由基座、楼体和上顶三部分组成。基座高2米(现都埋于地下)。碑楼高11米,东西面阔4.13米,南北进深3.73米,略呈长方形。顶部二层,上层为十字正脊,有垂脊八条和砖雕脊花,下层四角四条垂脊、飞檐两层,碑楼下部东、西、南、北开四门,内有石刻赑质座,焱屃座高1米。上立青石大碑,碑通高4.07米,宽1米,厚0.32米。碑正面刻牛碹书“诰授奉政大夫前遂平县教谕候补知县加同知衔霖三康公神道”,碑阴刻碑文。碑首篆额“神道碑文”四字。碑两侧刻亲友、晚辈、学生的颂诗十三首。碑楼外表分四层,布满了石雕、砖雕花卉和人物故事(图3-15)。整座碑刻及碑楼是一座非常完美精图3-15雕刻精美的碑楼美的建筑艺术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45 7.思考和借鉴虽然康百万庄园不论是在选址,还是在寨上主宅区的整体布局和庄园内各个院落的组合、建筑造型以及装饰题材等等几个方面,都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精品。但是这种反映时代背景,满足黄土高原居民生活行为方式的民居并非要一成不变,毕竟其受观念认识、建材、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中国传统民居的建造形式在现代社会已逐渐暴露出其落后和老化的地方,随着家庭经济的改善、家庭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居民对周围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会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照搬照抄传统民居的形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也是不现实的;而且从另一方面讲,民居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传统,在历史的进程中,总会随着制约条件的改变而不断推陈出新,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变化,是一个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去伪存精的过程。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曾指出:“在理解和应用传统时,不能忘记当地许1多人的实际生活条件。”他反对执迷于向后看,而提倡寓传统于现代之中,将现代建筑文明与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的创新。其实仅仅去简单地“复制”传统并不困难,但这不是目的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尊重传统不等于复古,不等于要墨守成规,简单的“仿古”肯定是不可取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当前的经济和技术成就,就要用属于今天的文化形式去反映。建筑学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它应该与时代和人类的其它学科发展同步。建筑创作,也应该是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选择、提炼、抽象、转化,取其精华,利用当今的科学技术手段去实现,使之符合时代的要求,这才是发展的目标。1《查尔斯·柯里亚》(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第二辑)汪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946 二.分析康百万庄园建筑的结构构造、装饰艺术和空间文化1.康百万庄园建筑的结构与构造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在生土、木材、石材等乡土材料的采集、加工和构造方面已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所以深入研究地方材料和建构技术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将对实现协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减少浪费等可持续发展建筑原则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1.建材中国古代建筑的原材料与西方古代建筑一样,都是取自自然,金木土石皮“五1材并举,百堵皆兴”,一直延续到近代。古代金属产量有限,在建筑中很少应用。而且由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营造哲学,随处可见的土、木在长期的营造活动中,一直是主要的建筑材料,是建筑的根本,这与中国的“土木”成为营建工程的代名词也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1-1-1.土孕育万物,是中原传统民居主要的建筑材料,虽是易得到的材料,但品质有优有劣,用法亦有不同。巩义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黄土资源丰厚,从远古到现代都为人们提供了穴居处所。我们的祖先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会利用黄土。康店一带属邙岭系列。邙岭实为黄土残塬,古代称为山。小平山,又名之 塬丘,也称东首阳山。对于康百万庄园的窑洞来讲,黄土就已不仅仅是建筑的原材料了。生土建筑有许多的优越性,如就地取材、施工简单,保温隔热性能好,坚固耐用等。用生土作为建筑主体也可以充分发挥其物理特性。就算时至今日,由于其热效性能良好、保温性强、技术要求较低、使用周期长、维护简单等诸多优点,生土建筑依然在河南西部地区被广泛的使用着,如巩义、洛阳、陕县、灵宝等地的窑洞民居还在大量使用。在康百万庄园中也有70多孔建造年限都在百年以上的窑洞,大都完好无损还在使用,这样超常的使用期限在以现代建筑材料建造的居住建筑中是无法想象的。1李诫营造法式商务印书馆第一册P15193447 今天,生土在许多地区仍有其继续使用的必然性与现实可行性。怎样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更好的使用生土这种最原始、最普遍的地方材料是现代新乡土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1-1-2.木材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木材在竖向有很好的耐压性能,在横向有优良的抗挠曲性能,很适合中国传统的房屋结构。加上其易加工,又适于各式各样的小木作。所以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远古时代,中原这块土地属亚热带气候,森林茂密,盛产木材。曾有热带动物大象在此繁衍生息,河南简称“豫”也与此有关。黄河中下游流域盛产榆树、槐树、柏树、楝树、杨树、泡桐树等等,这些都是康百万庄园建筑中常用的优良木材。虽然就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情况来看,在现代居住建筑中大量使用木材已不太现实,但是我认为原来用木材作出的小木作和精美雕刻中所蕴含的中原文化,通过对民间工艺的研究与创造,一定也能利用新的建筑材料和现代的加工技术完美的表达出来。1-1-3.石料在康百万庄园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因青石色泽深灰、灰黑与传统砖瓦颜色基本一致,加之易于开采、抗压性能和耐久性都很好,因而广泛的被应用于建筑的基础、墙身、台基、阶石、路面等等。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不断改进、普及,石材作为一种地方乡土材料的应用在今后的时间里,将凭借其坚固、耐用、美观等优点,在传统砌筑技术、构造基础之上不断推广、发展,其作为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其生命力是毋庸置疑的。1-1-4.砖瓦: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先人就利用黄土创造了陶器。在社会不断演进中,由陶器技术发展延伸,人们又创造了陶瓦等多种陶制建材制品。早在商代,河南就有用瓦的先例。唐宋时期,中国古代的建筑体系已相当成熟,砖瓦脊饰等构件品类规格多样,制作方法、使用规则等都在《营造法式》第12和15卷中作为制度明确规定下来。所以砖瓦也是我国传统建筑体系中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因其制作加工工艺简单,故应用面极广。因为48 巩义当地的土质极好,又干旱少雨,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在当地的民居中瓦被大量使用,但砖只有在大户人家或建筑的重要部位才会使用。不过康百万家族兴旺了几百年,家底殷实,康百万庄园建筑的外表面均为青砖灰瓦所覆盖。1-1-5.土坯在河南民居的墙体中占有重要地位,量大面广,无论是有钱人,还是一般平民,房屋建筑中都用土坯。土坯的原料为粘土,技术含量低,随地可取。因为此地的土质甚好,制成的土坯承载力也很高。以原土制作的土坯砌筑墙体有许多优越性,如就地取材、施工简单、保温隔热性能好等,厚实的土墙是理想的房屋维护结构。所以庄园的大部分建筑的墙体内部都使用了土坯。劳动人民这种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实践创造,是民居发展的动力。对于现代建筑来说,经济因素也是主要的,寻求方便易取,廉价实用的材料,至今也是不过时的原则。何况当地的土坯建筑结实耐用,也很容易维护,大都可使用百年以上。这都是钢筋水泥砌筑的现代建筑所无法相比的。1-1-6.在康百万庄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都是就地取材的,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充分体现了民居对乡土材料根源的材料美和独特的材料特性的追求。如第二章中(图2-7)所见,庄园的建筑材料都来源于黄土,远远望去一片青砖灰瓦,源于斯也就融于斯,气势非凡的庄园与其所处的巍巍邙岭几乎融为一体。这种乡土材料独有的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一种体现。民居的材料美是最本原和质朴的真实美,是一切高级美的基础。民居大凡真实简约,结构美和材料美是其审美价值的核心体现。窑洞和土坯的“土”、梁柱的“木”、石板路的“石”、青砖灰瓦的“砖瓦”无不透露出一种天然、一种纯真、一种质朴、一种愉悦、一种亲情、一种人与自然最直接的对话关系。建筑形式是结构的外在形式,结构则是形式的内在结构,没有建筑的结构,也就没有建筑的形式,更不会有结构的“生命、灵魂和方向”。而材料又是结构的基础,结构则是对材料物理特性的忠实和可能构成的空间形式表达。因此再现乡土材料美是新型民居建筑设计的美学根源与根本理念。49 在中国的传统民居中,建筑材料主要由木材、土、石以及砖等构成,利用这些简单原始的乡土建材,进行精细的组织搭配和墙体划分,同样也获得了良好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建筑品味的高下并不在于材料的贵贱,而在于形式构造,在这一点上传统民居就能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1-2.承重与墙体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建构技术,大多源于原始建筑。在杨大禹先生所写的《中国传统民居的技术骨架》这本书里引用了黑格尔的这么一句话:“在原始建筑结构里,安稳是最基本的,建筑就止于安稳,因此还不敢追求苗条的形式和较大胆的轻巧,只满足于一些笨重的形式。”追溯中国传统民居结构的发展状况,莫不以求安稳为主线,虽然没有如黑格尔说的“笨重的形式”,但却有“笨拙的结构方式”。只要安稳,宁愿满足于“笨拙”。美不是最初的出发点。1-2-1.承重: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而这种完全由木构架承重的建筑,又素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又因地域气候不同以及施工技术的差异,木构架形成了两种主要形式,即抬梁式和穿斗式。北方多用抬梁式结构,南方多用穿斗式。康百万庄园地处中原腹地,建筑结构均为抬梁式。传统的抬梁式结构(图3-16),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在柱子之间的墙壁,不论它们用土、用砖、用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都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由于图3-16传统抬梁式构架示意(转引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P4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由榫卯50 联接,在结构上称为软性联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于是产生了“墙倒屋不塌”的现象。木构架的诞生源于原始居住建筑,当木材进入短缺时期,率先节约木材的措施还应是源于民居。俗语云“物以稀为贵”,木材稀少,就必然昂贵。广大劳动人民既要居住而财力又有限,势必想尽各种办法以廉带昂,早期民居中的土承重墙就是鲜明的例证。明清以来,砖在民间的大量应用,推动了民居承重结构的巨大变化。由全木构架体系,发展到木构架与墙体结合的承重体系,进而又发展到墙体承重体系。康百万庄园现存建筑的承重结构类型,主要是后两种。虽然后两种承重体系的抗震性能与全木构架体系相比是略有不足,但其各方面性能和使用年限也都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楼房所无法相比的。木构架与墙体结合的承重体系是指柱和墙体共同承担屋顶荷载,分三种情况:其一是柱+山墙承重,即山墙部位的山面梁架和柱被山墙取代,一堵山墙承担半间屋顶荷载,例如康百万庄园祠堂正殿前的卷棚过厅就是这种情况(图3-17ABC)。AB组合即是传统的抬梁式承重体系,B中的山墙只起围护作用不承重;我们从BC对比可明显看出C中山墙位置的梁架和柱被山墙取代,由山墙承重。其二是柱+山墙+后檐墙共同承载,亦即在其一的基础上后檐墙部位的柱被墙体取代,例如寨上主宅区“花楼重辉”院前院的过厅就是典型的这种情况(图3-17D)。其ABCDEFG图3-17康百万民居中木构架与墙体结合的承重体系示意图51 三,以墙体承重为主,前檐廊檐柱落地,檐柱承担很少的荷载。这种承重模式在康百万庄园的随处可见,例如寨上主宅区“花楼重辉”院后院的上房(图3-17E)、“克慎厥猷”院一进院的花厅(图3-17F)、以及所有院落中有前檐廊的倒座等等都是这种情况,不胜枚举。墙体承重体系,即房屋无檐廊,前后檐墙直接承托屋架大柁,山墙直接承托檩条,四面墙壁都承重。我国近代社会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转型期,这种转型在民居建筑中有其自身的规律。那就是木屋架,坡屋顶仍然保留,以墙体代替木柱承托屋架,墙倒屋必塌。康百万庄园寨上主宅区个院落内院的二层硬山厢房(图3-17G)和院落中无前檐廊的倒座都是这种模式。民居发展到清末和民国时期,较小的(三间面阔)房子四面封檐,不再用木柱。水平受力构件仍用木材,抬梁式梁架简化为只有抬梁部分。为了进一步节约木材,又发展了人字形梁架。河南地方语称前者为“重梁起架”,后者为“插手梁架”。这种简化了的木构架房屋,在康百万庄园的建筑中也有应用,例如在(图3-18)“花楼重辉”院和“秀芝亭”院的垂花门内都可清晰的看到。图3-181-2-2.墙的构造:墙是人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构筑物,也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墙在古代典籍中有:墉、垣、壁等三个主要称谓。古人对墙的认识很深刻,对墙的解释也各有不同,如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垣,援也,人所依止以为援卫也;墉,容也,所以隐蔽形容也;壁,辟也。所以辟御风寒也。由此可看出,古代墙的作用比现在更加宽泛。其实,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基本功能,52 是围护,进而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觉。由砖、土坯、石料混合搭配砌墙是康百万民居墙体的主流,可砌出多种不同的混合墙。尤其是砖与土坯的混合墙,可以说在康百万民居建筑墙体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一种是下碱(墙体下部为防雨水冲刷所作处理为碱)及墙角等重要部位用砖砌,土坯填墙心。这种墙体是殷实人家常用的,当地人叫这种墙是“砖包边,坯填图3-19心”。土坯表面经素泥粉刷找平,再经白灰浆罩白,整体墙面色彩灰白相间,效果甚佳(图3-19)。另外一种混合即是下碱之上的墙身部分外皮用砖,里皮用坯砌的墙,这种墙体河南通行的俗称叫“里生外熟”墙(图3-20)。图3-20康百万庄园保留至今的民居,都是质量优等的建筑,这些建筑外墙以里生外熟墙占绝大多数,部分为“砖包边,坯填心”。上述所说的里生外熟墙体,下部有实砌砖墙下碱,可保护土坯,避免因地气返潮使土坯失效,在寨上主宅区“花楼重辉”院的东侧墙体(即外侧墙),还使用石料砌筑墙体下碱,以减少风雨冲刷对砖墙的损坏,增加墙体的使用寿命。外皮用砖,墙面既美观又可避免雨水对土坯的冲刷。从室内环境上来说,土坯的保温隔热性能又要比砖好的多,可使室内冬暖夏凉。从经济角度来说,材料易得,施工方便;以使用功能论之,外表整洁美观,且百年不损。康百万庄园现存建筑的使用年限大都在百年以上,而且结构体系大都完好无损。看着这些砖和土坯组合53 的墙体,不禁感慨这些廉价的建材用传统的建构技术砌筑的完美。再看钢筋水泥的50年使用年限,或许我们可以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辅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更好的把这些最原始、最普遍的建筑材料运用在现代新乡土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的设计和开发中。1-2-3.墙的构成:墙体构成是建筑立面形态的重要组成元素,康百万庄园的青砖墙有其独特的表现特点。墙面划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体量上把墙体作凸出和凹进处理,在立面上形成不同的体块构成,在垂直方向上对建筑体形进行分段处理,宏观决定墙面的表现形式,如:庄园内大量硬山式房屋的山墙,下部的青石墙碱和上部的拔檐、博缝都凸出墙体。二是在墙面上进行划分,采用方砖和条砖的组合砌筑、装饰线条、雕刻以及色彩质地的区别作划分,这是墙面的细部处理(图图3-21康百万庄园某倒座山墙立面3-21)。康百万庄园的民居利用青砖的各种组合,使墙面自然形成良好的垂直和水平划分,是结构的自然表现。现代居住建筑由于材料施工以及设计思想的转变,主要是追求大体量的表现,往往忽略了墙面的细部处理。因此,在现代居住建筑设计技法探索中,对墙体划分应该清楚的了解材质特性与肌理,保证建筑体量与尺度的适宜。所以我认为在进行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对于墙体的划分和立面的表现应该注意尺度手法的多层次化,第一套尺度是要用传统的建筑尺度,满54 足建筑细部的要求,以创造传统宜人的空间和文化氛围,它是满足人文居住心理需求的尺度。第二套尺度才是目前所使用的现代大型居住建筑设计的尺度,在第一套尺度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则大型建筑在技术条件及经济许可的范围内可以充分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其远离人们的视线及生活所及,故对人心理的影响可减至最小,它是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尺度。或许两套尺度的创立,才能使传统与现实,人文与技术真正具有了融合的可能。1-2-4.传统民居的构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的墙体构成反映了民居的结构、材料以及当地的文化宗教习俗,是建造体系的外在表现。其建筑是结构的自然表现,内外的统一体,只是依等级的原因,在原有结构逻辑体系上略加整饰,多了一些意匠,自然顺畅,自有其纯朴自然之美。康百万庄园的民居建筑主要为砖木结构,由梁柱构成框架体系,承重的墙一般用土、砖石构成,是典型的填充体系和层状体系。显然,梁柱同墙面之间对话的这种构造方式不应视为纯技术,它的意义超越了简单地表现其构架结构,此种构造已经上升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活动,一种结构诗意的表达。康百万民居的结构体系和现在的梁柱框架结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两者具有相通处,同样都有面与骨架的关系。我们可以在设计现代建筑的墙面形态时,有意的强化这种面与骨架的构成体系,以新型建筑材料的质感和民居墙体的形态为原型进行变形处理,寻找一个二者的结合点,在框架结构逻辑中溶入民居墙体的构成规律,再加以细致的墙面划分和质感对比,从而得到新的墙体形态。在创作中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可以是现代的,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材料和传统的技术;墙面的划分可以是真实的结构体系的外现,也可以是色彩的划分或装饰线条的运用;只要运用合理都可以表达出对传统文脉的延续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2.康百万庄园建筑的装饰艺术康百万宅院建筑物表面的所有装修都是独立装饰的对象,从门、窗、墙、柱、檐到棚、地板、砖、石块、瓦等都作为装饰的对象和部位,遍布庄园的美妙传神、55 争妍斗奇的各类雕刻,是数代民间工匠们呕心沥血的艺术杰作,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中国传统民居深厚的文化底蕴。木雕、砖雕、石雕为民居建筑局部增加了精细直观的艺术形象,提高了整个建筑的美学价值。这些雕饰或有其具体的使用功能、或为纯装饰构件,但无一例外的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相比某些现代居住建筑上生贴硬加的装饰和构件,怎不让人感叹传统民居的人文魅力和现代居住文化的苍白无力。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以下仅以康百万庄园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来领略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工艺之一斑。2-1.木雕中国传统的木雕技法早在北宋时期已经基本完备,在李诫的《营造法式》卷十二中记载有混作(圆雕)、雕插写生华(浮雕)、起突卷叶华(落地雕)、剔地洼叶华(落地平雕)等四种技法。明清时期建筑装饰更加华丽,雕刻技法也随之发展,出现了透雕以及多层透雕的玲珑雕。清代后期,为节约材料、提高工效,改革工艺,出现了贴雕和嵌雕新技法。这些建筑的木雕艺术在康百万民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有在结构构件上进行雕刻的,经过美学加工而后成为具有装饰性的构件,又不影响构件的使用功能。这是我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即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如檐下的图3-22龙首形梁头(图3-22)。这些构件雕刻工艺精粗不等,图案繁简不一,均未伤其本,又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构件的美学价值。又如雀替,在明清官式建筑中还有一定的结构作用,在民居建筑中的结构作用基本消失,成为装饰构件更是木雕艺术重点展示的部位。康百万庄园建筑上的雀替,形状、大小、雕刻的精粗差别都很大,雕刻题材相对丰富。有以松、鹤、鹿为主题的(图3-23);以盘龙、莲荷为主题的(图3-24~25);以花卉为主题的(图3-26);甚至牛、马、羊也可作为雕刻的主题(图3-27)。有如垂柱的下端头是雕饰56 图3-23图3-24图3-25图3-28图3-26图3-27图3-29图3-30图3-31的重点部位之一。垂柱头的基本形式有圆柱头和方柱头两种。圆柱头的雕刻多以莲花和莲蓬头为题,如(图3-28)形似含苞待放的莲花。57 康百万庄园中拱眼壁的位置也多有另加木雕装饰的情况。这些雕饰的雕刻多以透雕为主,刀法相当精巧。如(图3-29)的狮绳木雕,绳纹如同实物,三只幼狮在绳网上攀爬,欲夺中间的绣球,神态幼稚顽皮,令人喜爱。以及孔雀和牡丹构成的“丹凤朝阳”(图3-30)和以鼎为中心,周围环以如意形云朵(图3-31)。这类的雕饰在庄园中多不胜数,内容无一重复,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蕴含的文化可见一斑。2-2.砖雕康百万庄园中的砖雕包含有塑(雕塑)的成分。砖雕即在青砖上进行雕镂的艺术;雕塑则是在砖(或其他陶制品)未烧制之前对泥坯料直接塑成或接近于所需形状,烧制后再经进一步简单雕镂即为成品艺术构件。对于砖的雕塑,河南也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可惜庄园中的砖雕在文革期间受到过严重破坏,现完整者极为少数。如硬山墙的墀头砖雕遍及庄园各处,是砖雕的重点表现部位,也是外檐装饰最强的部位。砖雕主要在戗檐及其上侧面的山花和博风头上,庄园内的墀头戗檐形式多样,法无定式。雕刻题材既有常见的福禄寿禧、吉祥如意的内容,也有局部地方流传的民间故事(图3-32)。总之,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就连博风头和山花上的砖雕,题材和形象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如博风头上的龙头、兽首、二鱼互图3-32墀头砖雕58 绕(图3-33);再如山花上的八卦阴阳鱼、二龙捧寿;以及花卉(图3-34)。陶塑构件在传统建筑中早有应用,如康百万家的祠堂牌楼的立面以陶塑代替砖雕。“源远流长”两边和上方的六幅图案全是陶塑。左上方图案为一人伏在竹林中;右上方是一农夫卧冰求鲤;这两幅是民间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上方中间两幅分别为文臣武将,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左右两幅均为双狮滚绣球,不但两对狮子的形象不同,绣球也各不相同,左为如意阴阳结状、右为元宝灯笼状,两对狮子宛若活物,雕工极为精细(图3-35)。门拱两侧的武将,雕刻的也极为精美,盔甲衣饰,栩栩如生,可谓陶塑中的精品,可惜头部都在文革期间被毁(图3-36)。这类陶塑品图3-33博风头砖雕立体感突出,装饰效果颇佳,在康百万庄图3-34山花砖雕59 园的屋脊、垂脊兽和套兽上也有大量应用,因篇幅所限就不再列举了。图3-35牌楼立面陶塑图3-36陶塑武将60 2-3.石雕石材在以土木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直充当配角作用,但石料作为构件,因其质地坚硬、耐磨又耐蚀,往往被用于房屋的关键而又显眼的部位。露明部位的石质构件经美学加工处理,即成为装饰性很强的石雕艺术品。民居中的石雕应用主要集中于门枕石和柱础。图3-37幞头门枕石雕刻康百万庄园中的门枕石中有许多精品。如(图3-37)中某二门的一对幞头门枕石雕刻内容独有创意:左边门枕石幞头迎面上的画面是一位青年学生有问题不明,便深夜叩老师的门求教,名曰深夜求师图;右边门枕石幞头迎面上的画面是敬老图,在罗圈椅上的老人欲要起身,青年忙去搀扶。把中国刻苦求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用石雕记录下来,以启迪后人。又如(图3-38)的子母狮门枕石,狮子本为凶猛之物,在建筑装饰中,它们的形象多了几分温顺和顽皮。图中所示的狮子,脖子上系着铃铛侧头与另一只同伴对话,一副顽皮相。背上驮一只幼狮,脚下轻踩一只,图3-38子母狮门枕石雕刻61 母性十足。狮子除它的形象以外,同时又以“狮”与“事”谐音组成不少吉祥含义的内容,门前两只狮子就表示“事事如意”……。康百万庄园中的柱础,也是石雕艺术的重点刻画对象,其中不乏有柱础艺术珍品。如(图3-39)中的柱础(在文革中有些损毁)创意新颖,一面部表情严肃认真、两臂一前一后体态自若的男童充当金刚大力神,侧面为倒立的雄狮。整体柱础层次多变化大、造型优。又如(图3-40)中的大象柱础,粗狂、刚劲有力,背驮莲花墩。两个柱础两种雕刻特点,前者细腻传神,后者刚劲浑厚,都表现出了石雕艺术的魅力。庄园中的柱础造型别致多样,亦是一大特色,限于本书篇幅,不能过多列举实物图片。另外在“知所止”院中花墙端头看面石浮雕也可为精品,(图3-41)中的内容是老师正在图3-39为三个年龄较大的学生上课,一个很小的顽童,便藏在老师桌下听讲。与之对应的看面内容是学生手推独轮车,老师坐在车上,名为师生出游图。这种读书气氛的营造,构想之奇特、童趣之逼真,寓意之丰富,令人叫绝。2-4.装饰符号虽然这些美奂美仑的雕刻艺术构件不能涵盖康百万庄园的建筑装饰艺术的万一,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不管是具有使用功能的装饰构件,还是不具有使用功能的纯装饰构件,图3-4062 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舒适的比例尺度、精美的细部刻划,和建筑本身宛若一体、和谐自然。这些装饰构件无论从符号性,美学,人文及生态方面而言都是传统民居极为成功的构造,对现代居住建筑的造型设计都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我认为具有的传统文化及历史渊源的民居符号和文脉特点,就是民居设计手法继承和发扬中最具有抽象和归纳价值的切入点,如果能准确的把握这些符号信息及其深层次的内涵,便能继承民居的内在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哲理,从而设计出真正吻合民族文化特色的居住建筑作品来。图3-413.康百万庄园建筑的空间文化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思想领域里,人与自然的统一,被概括为“天人合一”。这种哲学思想被历代思想家所重视,也被古代众多的建筑巨匠所格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周易》则“认为天、地、人既分而为三,又合而为一。把天、地、人三才之道(天道、地63 1道和人道)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即崇尚和谐。老子曰:2“知和曰常,知和曰明。”;“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吕氏春秋、有始》);“阴阳合,而万物生矣”(《淮菊子、泰族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淮南子、论训》)。传统文化观念还以“和”为“美”,古代哲学家董仲舒曾经说过:“天地3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庄子也道:“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庄子《在宥》)。先哲们所说的“和”即“和谐”。因为“天和人都是物,形态相殊,本质则一,因为都在进行阴阳交变,都在尊循阴阳之道,这就决定了天人关系是4和谐统一的。”中国的传统建筑非常讲究“天人之和”,即人与其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这种整体观念和崇尚和谐、师法自然的思想在康百万庄园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3-1.“天人合一”的空间文化“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个理想既不存在着人对自然的征服,也不存在着自然对人的主宰,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天人合一”的理想不仅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态度,而且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最初的哲学观和文化精神。传统建筑的营建,首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而人们的创造力,也是先融入自然,再表现出来的。寨上主宅区的选址,依照我国传统营造哲学中“相形取胜”、“相土尝水”、“辩正方位”的选址思想,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建于邙山半腰。往上是邙上岭的顶面,往下则是伊洛河冲击平地。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理地貌,在一级靠山崖壁12~15M的高度直立黄土表面,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有垛口,形成堡垒式大庭院;庭院内利用二级台地的直立黄土崖壁,开挖“靠崖式”窑洞做为上房,前面再由房屋组合成四合院(图3-42)。《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主宅区的营建完全按我国地理“阴阳”理念选址,选择了一个从邙岭看似“金龟探水”,从伊洛河望若“金莲拱秀”的宅基,1楮良才《易经·风水·建筑》P42学林出版社2003年12月2老子《道德经》55章3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阴阳》4楮良才《易经·风水·建筑》P39学林出版社2003年12月。64 图3-42康百万庄园鸟瞰(摄自康百万庄园展室模型)集我国传统聚落基址优选原则“避风、向阳、近水”于一身。这种“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有机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寨上主宅区的建筑根据基地平面形状,巧妙地分为南北两个建筑群体(图3-43):北部由东至西并排五个院落,皆座北面南。“花楼重辉”院是中原地区较为传统的二进四合院,整个四合院内正房、厢房、高低、大小有别,主次分明,比例恰当,十分和谐。“秀芝亭”院、“克慎厥猷”院、“知所止”院,因地形所限则是上房为靠崖窑图3-43主宅区平面现状示意图65 洞与房屋组合而成的四合院,这种窑房组合的院落空间形式,是我国北方传统民居中的四合院和黄土高原独具特色的靠山窑巧妙结合而成的一种空间组合,也都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对称、封闭、严谨的四合院空间序列关系布局的。“芝兰茂”院是以北、西两面靠崖窑洞为主组成的小庭院,与“知所止”院公用一个大门。各单独院落均通过二门前三四米宽的横向通道和月亮门相贯穿(图3-44);后院则由窑洞前两米宽的通道相联系,各院之间封而图3-44不闭、通而不畅;使其并排的五个院落形成了一个既独立又统一,既封闭又开敞的大型宅院。南面有并排两个院构成南部建筑群,座西向东。与北五院之间有7.5M宽的东西向道路相分隔。南一院依照地形形成一个形似三进院四合院的窑房组合院落,南二院仅遗倒座和崖下的两孔青窑。康百万庄园中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北方民宅建筑形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组合,整个主宅区的建筑虽是历经几代完成,但在师法自然、崇尚和谐多变的传统思想指导下,宛若一气呵成。窑洞与房屋的组合、院落之间的组合、建筑群体之间图3-45的组合和谐自然、灵活多变;室内室外、庭院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庭院成为室内空间的延伸;加之点缀景石花木,处处有景,步移景变(图3-45),可谓“虽66 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典范。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大多因为过于强调平面构图的理性美而忽略了空间关系,设计师始终在俯视(鸟瞰)的角度进行设计,感知不到在身临其中的空间感。例如,单看寨上主宅区的总平面图(见图3-2),只能感受到民居脉络的自然感,并沿邙山随势而建,却不能感受到身处院落之中后那种尺度宜人的亲切感和空间的错落和变化。因此,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应该结合实际比例,把握正确的尺度感,深入工地,在真实比例中进行设计,并与当地的匠人密切合作,吸收当地传统的施工经验,加强对实际工程尺度的控制和把握能力。创造出尺度正确,真正融入环境之中的作品。康百万庄园寨上主宅区的生态营建观启示我们在进行现代城市设计的时候,应该从自然生态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在将各种自然景观引入城市这个人工环境的时候,应该尽量保持环境本身的自然属性,更多得适应自然而非改造自然,失去了本色的山水、植物,也就失去了用其改善城市人工环境的原有意义了。放眼目前我国许多新兴城市建设中抛弃原有的自然山水肌理,大兴土木,凿山补水,而后又刻意营造人工环境的做法很是值得人深思。目前许多城市的规划建设存在一种全球趋同的现象,按照西方人的建筑理论思想搞严格的功能分区,城市道路也是在大比例的总图上机械的拉出几何直线和曲线,建筑风格单调、呆板、千篇一律,不仅丧失了民族地域的特色,更无人情味可言。二者对比,生态自然的康百万庄园更让人留恋往返,更富有人情味。因此康百万庄园的范例表明了:在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时,应该融入“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念,尤其在城市居住区的设计中,引入类似于康百万庄园自然随意的空间布局,才能创造出丰富的、富有人情味的、适于居住的环境。3-2.康百万庄园的空间特性我国的民族传统聚落、建筑空间环境处理,都是以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为出发点的。其空间韵味远胜于现代建筑中空间本身的自我表现。也就是说传统的民居空间中拥有一种饱含浓郁生活气息的场所精神,就像康百万庄园寨上主宅区的院落组合就蕴含着浓郁淳朴的民风。对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活感的深层理解其实67 就是对民居空间手法处理的一种内在探索。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特点很大程度是一种水平方向的叠加和渗透。由于我国传统的民居不追求房屋体量过大,所以对房屋数量和多样性的需求往往是通过合院的弹性变化而满足的,同时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局限性限制了空间在垂直方向的重叠,因此传统的民居空间就是一种院落空间的递进和叠加。我们从康百万庄园中就可以看到以下的属性和特点:3-2-1.寨上主宅区院落组合的布置格局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各个院落以院前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自由布置(图3-46)。这种通过中心向外散射,来组织建筑群体、道路和空间,以达到限定空间范围、增强环境整体性的“向心”构图手法,很值得在我们进行小区规划时吸取和借鉴。这一特性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群体空间形态的主要特征之一。3-2-2.寨上主宅区的空间布局还极具完整性。每组院落都拥有各自独立的内院空间,院落之间又有交互流动的共享院落空间,各个院落又统一组织在院落院落院落院前广场周围(图3-47)。形成了建筑单体通过轴线和家族等级观念组织成完整有序的院落院前广场空间,各个院落又由交叉的通院落道骨架与院前广场有机的连接花楼重辉院起来,从而营造出一个有机、绣芝亭院克慎厥猷院和谐的整体区域。学习和借鉴知所止院芝兰茂院这种完整的空间布局形式,是南院北打更屋表现传统民俗文化中整体意识1m2m3m5m10m的手法之一。图3-46院落组合向心性示意图3-2-3.康百万民居的空间68 划分还具有很强的序列性,而其空间序列性是建立在空间布局的完整性基础上的。从单体的私密空间到院前广场的公共空间有一系列的过渡空间,层层渗透递进,表现出一种空间上的退晕感。以一号院为例:上房卧室(最私密)—堂屋(次私密)—外檐廊(半私密)—内院(中性)—垂花门(联系)—过厅(半开放)—外院(次花楼重辉院开放)—大门(联系)—院前内院空间绣芝亭院克慎厥猷院广场(开放)(图3-48)。这样共享空间知所止院芝兰茂院完整丰富的空间层次使得在空北公共空间南院打更屋间过渡的感受方面自然亲切,1m2m3m5m10m不会有突兀感。再看现代住宅图3-47院落空间完整性示意图小区的空间层次,则仅有社区广场—组团绿化—户内三个层次,空间过渡突兀。因此借鉴康百万民居中空间组织的多层次序列,在小区设计中增加如社区公共生活场所、入户花园、邻里共享交流空间等中间层次,不仅可以改善空间过渡迅速的弊端,使之充满生活气息。最私密半开放半私密联系联系次私密中性次开放开放最私密图3-48一号院空间序列示意图69 还可加强社区邻里的人际关系,消除现代人邻里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况。3-2-4.寨上主宅区的空间构成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又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各个院落的布局随自然地势的变化灵活布置、随山势地走向曲折排布,整个住宅区也顺自然地势呈不规则形状。民居单体的平面则更为灵活,随地形变化,开间进深大小不拘一格。使得整个空间环境古朴、自然、富有韵味。反思现代城市及建筑空间设计,过于强调理性的“和谐与秩序”美,也是对西方理性主义的偏重。其实这种理性的秩序感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趋同自然的哲学理念,也背离了东方人潜意识的审美价值观,这种现象也很是值得我们深思。3-3.康百万民居中的空间取向及人文意识如果我们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来看,东方人较为注重个体的私密和独属。而西方人则更为崇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例如为了满足市民的聚会交流需求,在欧洲的城市规划中,所建的公共广场不计其数,著名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就曾被誉为“欧洲的客厅”;在设计手法方面则是大量运用骑楼和柱廊,让处在这些空间之中的人们之间能够“看与被看”,讲究空间之间互动和空间的流动感。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我们从中国的民间传统及谚语就能明显的看出差别来。“独善其身”、“自得其所”等观念蕴含了内敛、含蓄的人文气息。反映在中国传统合院住宅上,就形成了目前内院与户外环境完全被高耸的建筑和院墙隔绝,不存在丝毫的渗透与融合的空间形态。因此,康百万民居中的空间取向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具有一种独享性。在寨上主宅区的院落空间形态中就可以很明显的反映出这一特点:例如庄园内窑房结合的靠山窑院中(图3-49),由二层硬山倒座、垂花门、二层硬山厢房和高耸的靠崖窑楼所营造的内院空间都是较为封闭的,丝毫不考虑户外景色的介入与否,特别值得让人称道的是虽然窑院中不管是倒座、厢房还是靠崖窑楼,不管是二层还是三层,真正的使用空间均为一层,二层以上都是作为仓70 图3-49靠山窑院内院空间示意图库使用。这种做法既满足了粮食棉花的储藏和防潮,同时又营造出了更为静谧、安逸的院落空间(图3-50)。其中垂花门既是联系内外院空间的要素,同时也是内院的重要景观。垂花门可谓康百万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门上的雕刻及彩画均是反映主人身份与地位的标志(图3-51)。而且在显示主人品位与修养的同时,更营造了一个自得其所的内院环境,院内种植枣树和石榴等树木,既寓意深刻,又使得久居其中也能悠然自得。内院空间的舒适性及私密性均得到了考虑。在风水方面因庭院的里大外小(窑前的庭院均比垂花门处的庭院宽出几十公分)和“四水归一”(雨水顺坡屋顶汇至庭院内),更是将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聚财”及“肥水不流外人田”等等寓意精辟的体现了出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在其成名作“住吉的长屋”(图3-52)中强化并运用了东方人空间取向的独享性特点,使得整个采用素混凝土等现代材图3-50图3-51料营造出的建筑充71 满了十足的东方韵味,其成功的关键就是营造了一个非常自闭的内空间,安藤放弃了建筑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互动与交流,在建筑中部的楼梯间营造出一个极为封闭的内院。虽然整个建筑看起来简单纯粹,似乎与东方的文化毫无关系。但是步入其中,自闭独享的内院空间却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东方底蕴。康百万民居在空间上还具有明显的秩序与反秩序共存的特征与取向,在深层结构中体现了尊重人、尊重自然的传统思想,并得以传递和延续。中国阴阳哲学中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思想在民居建筑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阴阳必相互共存构成事物,则秩序与反秩序也必是彼此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的,康百万庄园灵活多变的反秩序形式也必然蕴含着隐性有序的逻辑秩序(如有序的院落组合,统一的建造思想,相似的建筑材料,相似的地形、气候……)。正由于秩序与反秩序在哲学层面上的共存统一使得康百万民居的建筑空间表现出一种混沌美。说到底,我们的目的就在于利用传统的混沌美来创造现代的混沌美,也就是希望能在历史与现代、秩序与反秩序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入点,使得现代技术与传统图3-52“住吉长屋”的内院空间(图片来源:《安藤忠雄》)72 文化的融合成为可能。康百万民居空间的人文意识则源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影响,更多的强调二元的渗透与转化,具有不可度量性、相对性、模糊性、广含性和无限性。这种空间观影响着康百万庄园建筑艺术的各个方面。康百万庄园的《留余》匾中的“盖1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雕刻中的阴刻与阳刻,墙面构成中的“留白”,无一不生动地再现了“有无相生”的传统空间审美意识。就像中国画的韵味与西方的写实主义完全不同,讲究的是画面的布局、气韵,追求“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这些都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善于利用虚实、动静、有无的相生关系,来创造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趣与韵味。虽然康百万民居建筑艺术中所传达出的空间观是在二维空间中展开的,却时时体现出气韵流动的空间审美效果,表现出整体划一的连贯性。从康百万庄园寨上主宅区的空间布局上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主宅区的单体建筑不是以“间”或“幢”单独存在的,而是由“间”或“幢”组合成的庭院而存在的。“幢”在这里仅是建筑群中的一个符号,并非是表现的中心与重点,中心与重点是通过虚实相生关系的组合所传达出的意——“道”与“礼”。院落因此从被围合的空间这样一种被动地位上升到起组织作用的核心的积极地位。同时,院落由于整体构图的需要被强调出来,既是室内生活向室外的延伸,又是室外生活引向室内的前奏。外内外内图3-53院落空间示意图1康百万庄园文史编制纂委员会《康百万庄园匾额楹联大观》P10香港国际出版社2003年12月73 它既是属于“外”(相对于房间的内部空间而言),又是属于“内’,(相对于整个院落空间而言),是一种灰色的二元调和物(图3-53)。而且建筑单元沉静的外表后面还蕴含着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例如:主宅区内的院落空间比其简朴的主宅区外观要生动,宅院内部的空间层次比其四周立面更为丰富多彩。可以说,正是这种楼外楼,院中院的空间结构,造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咫只天涯”、“别有洞天”的深奥境界。康百万庄园的实例同样也说明了中国人将营造“内部”空间放在设计首位的设计思想。现代空间设计过于强调“高潮”空间而忽略了联系这些“空间点”的“过程空间”,抑或平铺直叙,抑或高潮迭起,很少能做到柳暗花明的境界。此外,由于像康百万庄园这样的传统建筑群是由许多简单的重复单元组合而成的,为了避免单元(或空间)布置上太多的随意性、打破均衡感和单调感,往往通过有节奏地布置一些公共建筑(如路边的石牌坊和碑楼;主宅区的更房、望楼等)来丰富这条线性空间,由此造成一种有节奏的空间序列感。这种营造空间的手法,在我们进行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创作中,是很值得借鉴和利用的。了解康百万民居中空间取向的营造手法,将对我们在现代居住建筑的规划和单体设计中尽力营造出东方人文意识所追求的一种内敛性及独属性理念;营造出悠然自得的内空间;体现十足的中国传统空间韵味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任何时期的居住建筑都是文化的载体,是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艺术等的集中反映,必然也会包含设计与建造者的哲学思想,表达出创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把握与理解。再看中国现代居住建筑之现状,我辈当奋发努力,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74 第四章结语一.对“传统”的再认识当现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令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物质设施得以大为改善的同时,也令我们愈发怀念和追忆着传统街市、庭院和住宅的那份亲切和温馨。然而无论是对于少数孤例式的再现性还原,还是大面积的形式模仿,这些常见的操作模式都难以满足现代生活在“质”和“量”上的综合需求。那么,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之路究竟应走向何方呢?社会在发展,生活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故而以传统文化作为生活目标的理念已经难以为继,人们应当有所准备并加以调整。而以往对传统的关注过于注重其物质性的表观层面;但实际上传统民居中更让我们感动的却是存在于其表观之下的空间氛围,或称之为生活的场所精神。这是一种经历千百年的积淀而形成的生活秩序,该秩序与建筑空间、形制和构件等方面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相对应的关系。感知并表达这一秩序应成为建筑师进行创作的重要目标,同样也应是摆脱现代居住建筑设计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正如《非物质社会》一书所言:“建筑、城市作为一种自主、独立的实体,作为人类生活的舞台而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它的背后,是永1恒的人类生活,……”近年来,在我国的城镇建设发展进程中,也在试图营造出由大片的坡屋顶、清砖墙围合而成的“中式”居住空间。然而,由于忽视了对传统的生活秩序及民居亲和图4-1(图片来源:百慧建筑画)力的研究,从而使相关创作活动流于表面1《非物质社会》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75 的形式游戏和僵化的设计手法,难以真正地体现和保持传统建筑的真正韵味(图4-1)。诚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营造空间的手段会发生变化,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但生活秩序与物质空间的对应和互动关系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更为抽象和整体的观点来理解传统,来重新认识民居建筑的传统。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追求,民居的现代化之路无可避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也依然会持续下去。但是,简陋朴素不是传统建筑和民族地域气息的独属特征;舒适与现代化也不尽然是“全球化”的代名词。传统的意义在于前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经验之传承,其贵在流传,而非古今一统。因此,通过对传统民居和传统文化的深化剖析与再认识,并立足于当代的现实生活,就能将传统建筑的精髓再现为生活现实,从而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张力之中去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建筑形态的新方向。76 二.对传统民居“形”和“神”的思考传统民居的形态构成离不开两大骨架,即技术系统和文化体系;前者是基础,也是传统民居的“形”;而后者是灵魂,即传统民居的“神”。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特定的民居建筑形式与空间构成正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前提,在物质技术的基础上,对地域性、民族性所特有的深层文化结构(包括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审美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现。从选择不同的乡土材料,到应用特定的营造技术体系,各地方和民族自有其不同的营造行为。从最初对自然的直接模仿、比拟,到进一步的移植创造,再经过长期的调适整合,最后达致完善和传承,从而形成涵盖各个专项的技术系统。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相应的营造技术定制和建筑文化,此即为传统。如康百万庄园的四合院和窑房组合院落……因此,传统的营造技术和建筑文化同样是具有流动性而非一成不变。技术系统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文化的发展不能超脱技术的制约,并与特定时期的技术条件相适应。而建筑技术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也不可能超越经济基础所允许的条件。故而,不仅要强调传统民居造型艺术及空间场所精神,而且若忽略了其与技术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同样不可取的。民居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但分布较广,丰富多样,而且深深根植于各地区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同的类型、体系反映出的是地理、气候、材料和建构技术的多样与不同;也是社会、民族、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传统民居的发展演变,实质上正是人的居住方式和营造行为的发展演变,也是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内涵的要点所在。因此,传统民居正是“形”与“神”(技术系统和文化体系)的统一体,有什么样的生活需求、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什么样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就会有相应的建筑空间和型制。传承传统建筑文化需要切实把握其中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而系统研究传统民居则必然要将“形神兼备”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和研究目标。77 1.传统民居的“形”建筑技术,是对一定的建筑材料按其性能与建筑功能需要进行加工改造、组合构筑的方法和技艺。而作为传统民居“形”之所在的技术系统应涵盖对材料性能的合理运用和表达,和对建筑自身的支撑与围护要求的满足等方面的内容。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力不断增强,建筑中的技术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反观国内,薄弱的工业基础和对建筑技术发展的漠视造成了工业化发展水平低下的局面,而与此同时传统的建筑技术系统却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日趋式微。面对这一窘迫现实,我国建筑师在妥善面对现代技术文明的同时,也应采取更为积极、理性的态度去探索传统民居中的技术精髓,将其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技术系统加以传承和发扬。对于建筑材料而言,钢、玻璃、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固然具有很多自身的优势;但古老的地方材料,如砖、石、竹等也依然具有相当旺盛的生命力。经过巧妙的设计和运用,砖、石和竹也同样可以构筑起满足现代居住要求的建筑精品,而我们对之的态度和熟悉程度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建筑师一方面要熟悉和掌握特定地域的材料技术体系,对地方施工技术的特点、材料的性能,特别是这些要素的美学表达能力要能心中有数;而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发挥创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对传统民居范例的剖析和研究之中,在当代居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去发掘传统材料和适宜技术的巨大应用潜力。而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经过数千年的实验和发展,在木材、生土、石料等的采集加工、构造连接和架构组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对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调和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有效利用地方资源和自然能源等方面也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从建筑的支撑围护结构方面来看,以木构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建筑在国际建筑文明体系中更是独树一帜。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柱梁结构体系,对各地民居结构的先进性与合理性发展影响深远,而这正是一种符合现代可持续理念的开放式结构体系。正因其支撑和围护体系相互分离,围护结构的墙体、门窗等可以自由变动和更换,因此对于因时因地的居住需求变化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78 到了现代社会,轻质高强材料和工业化建筑体系同样适宜于建造这种开放式的结构体系;那么这不仅意味着传统民居梁柱体系中蕴含的诸多经验可以更直接地供今人借鉴和发扬,而在这种高适应和灵活之中更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对传统要素采取不同程度上的整合和重构。2.传统民居的“神”“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根本问题。有别于西方理性秩序的审美标准,中国在传统艺术文化方面受儒禅道的意识影响更讲究模糊的意境和韵味。正如古典园林艺术中的“虽为人作,宛自天成”,和国画艺术中的“留白”等等都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特有审美观点。民居建筑艺术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也形成了注重整体、偏好稳定和追求和谐的审美倾向。中国民居尽管也重视局部的雕凿趣味,但更注重整体的神韵气度;单体的造型往往先要考虑其在整体中的定位,群体的配置和处理也由此显得更为丰富多样。而异常丰富的空间序列的创造也是传统民居的一项重要艺术成就,这让人们在步移景移的体验中感受到流动空间的诗情画意,也领略到空间与时间的共生。传统民居的构成十分讲究疏密关系,“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正是一种鲜明的写照;而“密不当,易于板结,疏不当,图4-2易于松弛”也同样反映出传统民居在疏密79 处理方面所留下的宝贵经验。如康百万民居某山墙的立面(图4-2),大面积的青砖墙点缀山花的构图手法就是疏密关系的体现。而“虚实相生”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原则。民居空间在虚实结合上有很多经验,如内院的“虚”与房屋的“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大面积实墙在民居中也是屡见不鲜,除了其物质功能外,还是一种内在精神的载体,即蕴藏在封闭的围合形式之中的静谧之美。正是由连续配置的院墙令住宅庭院自成一处,与外界隔绝而形成一种外实内静的神图4-3韵(图4-3)。厚实稳重的外墙,不仅阻隔了各类外界干扰,也为民居庭院限定出一方怡然自得、安宁恬静的氛围。综上可知,传统建筑的魅力既体现于构件的细微之处,又存在于整体的生活秩序之中。而现代社会的发达使建筑艺术可以更加平等地面向公众,从而使大众也有机会分享到这类“形神兼备”的建筑文化精品。这就要求建筑师不仅在现代居住建筑的创作中要对应有的细部刻画给予很多足够的关注,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深入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神”的精髓而非流于表面。当然,这一切也将依赖于对传统民居建筑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和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尊重和提炼;这既应是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的持续探索,也需要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熏陶中不断前行。80 三.对中国现代居住建筑未来发展的思考对于现代居住建筑的发展而言,需要用一种动态的概念和全球化的视角来理解传统。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正应是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即所谓“既要具1有很强的创造力,也要有传统经验的精致性”;传统民居的这种精致性是以人对建筑的感知为基础的,通过匠人之间“手传口授”以及长期建筑实践的经验积累所得,合情合理、却又富于感性。但几经推敲、形制完美后,往往转为定式,从而也难再有大的突破。而现代建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偏执于技术上乐观的机械理性,却忽略了对人性的关爱,这种情形在尚处于走向现代化途中的中国而言显得尤为显著。因此现代社会必然要恢复与传统间断然割裂的联系,在不断探索和修正中重新回归“革命性的实验”之定位,继2续着“对过去的文化遗产来一番全面的检验”这一伟大壮举,方能显现出其应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此外,民居建筑中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传达,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这是因为传统民居集中体现了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居民面对特定生存需求的应对和选择,因而它正代表着一种居住建筑文化中所蕴含的解决特定时间和地区生活问题的传统和经验。而毫无疑问,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地方特色、适应环境气候、乃至满足精神认同需求等方面来考虑,现代建筑中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诉求都应具有其重要的意义。故而从传统民居建筑汲取和传承其经验,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都必然要有着它存在的巨大价值,也应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居住建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全球文明一体化进程中建筑文化趋同现象的存在,也更加体现出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加以关注和研究的意义所在。纵观我国当前现代居住建筑设计中体现地域和民族性诉求的思路与技法,我认为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倾向:1《安藤忠雄作品集02》LeveneRC,CeciliaFM龚恺潘抒赵辰译台北圣文书局,19962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M].邹德侬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前言281 第一种倾向是在遵循传统民居的布局、形体、尺度等特征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技术条件和功能需求,而进行的建筑细部简化和抽象处理。这是从局部转换入手的渐进式探索,是要在传统的格局中纳入现代建筑特征的举措。第二种则是在既有现代结构与材料体系的基础上,试图融入地方的传统建筑语汇,并以现代的手法加以改造、变形和重组,从而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倾向在现代技术系统的基础上模仿传统的形似,是由形式入手来追求整体效果所进行的布景式创作。以上两种倾向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创作思路,而我所倾向的是:建筑的造型和符号不再是体现地域特征的主要手段,甚至其形式离传统型制甚远;而通过空间和环境的处理、体形的塑造、地方材料的运用等抽象的手段追求神似,从而在“无形中”赋予建筑以传统的神韵。我觉得这第三种倾向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诚然,上述三种倾向仅是创作方向的总结,而具体的设计技法则是复杂多样。结合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认为要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传统与现代的有机和谐。而在深入探讨和认识潜藏于传统民居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文化价值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掘其可再生发展的潜力所在,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寻求新的超越。这就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民居潜在的、原生的文化内涵,并结合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求;延续其中的精华而摒弃原有的不合理成份,使之既有中国民族地域特色,又能满足新的现代生活和人居环境持续发展的要求。尽管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现实课题,我们也必然要不断面对新的挑战;但如果无视前人的宝贵经验,就如同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中选择孑然独行。故而,我们不但要将传统建筑中的前人经验从过去转换到现在,也必然要将其中的记忆从现在传递到未来。82 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类1、《周礼疏》[唐]贾公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礼记》[汉]郑玄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3、《营造法式》李诫商务印书馆19344、《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065、《河南民居建筑研究》左满常白宪臣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46、《中外传统民居》荆其敏张丽安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017、《康百万庄园》康百万庄园文史编纂委员会编香港国际出版社2002.048、《康百万庄园匾额楹联大观》康百万庄园文史编纂委员会编香港国际出版社2002.049、《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汪之力主编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410、《中国住宅概说》刘敦桢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0111、《中国民居研究》孙大章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812、《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213、《中国民居三十讲》王其钧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14、《中国建筑美学》侯幼彬著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215、《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崔世昌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0116、《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周浩明张晓东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7、《易经·风水·建筑》褚良才著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1218、《美学与意境》宗白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张云飞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20、《符号·象征与建筑》G·勃罗德彭特著乐民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1、《现代建筑理论》刘先觉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0922、《安藤忠雄》王建国张彤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0323、《人居文化》王振复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4、《东方建筑研究》郭湖生主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0225、《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吴焕加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683 期刊类1、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方法陆元鼎建筑师2005.062、Tjbaou文化中心——传统与现代技术的结合[J].李梁,张玉坤天津大学学报2004.06第6卷,第1期3、中国空间的概念[J].罗小未时代建筑,1994(1):15~194、传统建筑空间趋同性探源[J].吕红医新建筑1999.065、传统民居与当代建筑结合点的探求[J].杨崴新建筑2000.026、传统民居之借鉴[J].朱昌廉李淑琴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097、从“天人合一”的理想看我国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J].周霞杨春华中建筑1998.048、东西方建筑原型之比较分析[J].余阳福建建筑2001.049、建筑文化传统小议[J].刘雨寒福建建筑2003.0210、建筑与民俗—建筑空间的文化人类学探讨[J].张晓春李翔宁华中建筑1998.0411、民居建筑中的艺术美感[J].张炜张红军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0312、新思路新民居[J].钱璞安徽建筑2001.0413、形式与表现——民居墙体构成的形态意义[J].华峰何俊萍华中建筑1998.0214、关于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方法的思考—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单德启200515、中国传统民居的技术骨架[J].杨大禹华中建筑1997.0116、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J].蔡镇钰建筑学报1999.0717、走向传统建筑——传统地方建筑对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启示[J].余自力四川建筑20031218、民居建筑的文化理念萧默学术论坛2000.0984 后记时至今日,辛苦了一年多的论文也终于写到了最后,2007年的初夏也悄然而至。想想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我的论文也即将结稿,才忽然发现自己要毕业了,三年的学习生活要结束了。诚然,由于本人知识水平与认识角度有限,本文还有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和修改。恳请各位老师、学长、及同窗不吝指正!在此首先要感谢我这三年研究生生涯中遇到的老师们,他们是杨焕成研究员、左满常副教授、张家泰研究员、杨国忠副教授、牛宁研究员和刘坤太教授等,他们的授业解惑、严格要求、热情鼓励和深切关怀,让我不仅在学业上受益良多,更在做人的道理上得到莫大的收获。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左满常副教授,这几年来我跟随左先生考察了豫西、豫东和豫南的几十处传统民居建筑,是左先生为我的论文选题和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他在民居方面的研究和造诣,提供了我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他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了我,并使我对研究工作不敢马虎;他平时对我的的关照和点拨都令我受益非浅,将成为伴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同时感谢杨焕成老师对论文的细心指导与矫正,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两位恩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巩义文物局的刘西安局长和康百万庄园的王振和所长,在我去巩义调研时给予了热情的招待和大力的支持,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给与了我很大的帮助。本文参考和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文章和著作,也借鉴和吸纳了他们的许多观点看法和研究成果,在这里也对他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还要感谢我河南大学土建院的同学和朋友,在三年学习和生活中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他们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老友程云杉对我论文的建议和帮助。最后,将最深切的谢意献给我的父母和家人,是他们的爱在默默地支持着我,让我能够踏实、安心地学习和研究。还有我的爱人刘莎莎,在我的论文即将完成之际,生下了我们漂亮健康的女儿,感谢你这些年来对我的支持和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渠滔2007年5月于汴8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