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品社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ID:7821045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2-27

品社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_第1页
品社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_第2页
品社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_第3页
品社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_第4页
品社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品社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明德小学樊小华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质量,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还不多见。本人接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已有年余,所任教班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见解。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源于现实生活,注重学生体验。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

2、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积极的人格发展。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探索实践。在品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去勇于探索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实,

3、在这些方面,品社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如教学《长江两岸是家乡》中的《高峡出平湖》时,我就向学校领导打报告,充分利用学校与三峡大坝毗邻而居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学生带至三峡大坝、坛子岭,让学生在观察与倾听中确实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气势,知道了三峡工程具有通航、防洪蓄水、发电和补水的四大作用。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体验三峡建设者的艰辛劳动,感知科学技术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学习、爱科学的巨大热情和作为一个三峡人的幸福感、自豪感。这样的课外教学活动所产生的

4、有效性,是教室内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小学生道德的形成,源于儿童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加强小组合作,注重讨论交流。在教学中,学生

5、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汇报各个环节是提高品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要有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具有自学指导作用。它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等。“小组合作”重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明确小组组员分工。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角色分工还要经常轮换,互相补位,以使每个小组成员能够担任多种角色,既能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能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的完成小组学习

6、任务。“讨论交流”是品社教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展示汇报”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交流的情况,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上进行展示汇报。展示汇报方式可多样。如语言陈述、操作演示、板书演示、课本剧表演、小白板展示、多媒体演示等。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近两年的品社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师生关系平等鲜活中最基本

7、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的案例并不鲜见。尤其被教师们称着“小学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是如此。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

8、动形式;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形式;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形式。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有效性。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述说、表演。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开展活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