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味”何来-_情若不真何来共鸣的诗

“诗味”何来-_情若不真何来共鸣的诗

ID:78386505

大小:20.8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02

“诗味”何来-_情若不真何来共鸣的诗_第1页
“诗味”何来-_情若不真何来共鸣的诗_第2页
“诗味”何来-_情若不真何来共鸣的诗_第3页
“诗味”何来-_情若不真何来共鸣的诗_第4页
“诗味”何来-_情若不真何来共鸣的诗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味”何来-_情若不真何来共鸣的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诗味”何来?_情若不真何来共鸣的诗古诗教学的“诗味”在哪里?钟嵘《诗品序》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味道者也。”又云:“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这里的“有味道者”、“诗之至也”言及的就是诗的“味道”。那么,古诗教学中,如何将“诗味”传达?诗歌中的哪些要素需要我们特殊关注?列举几点管窥之见。一、节奏古诗词的音律之“味”主要体现在节奏上。什么是节奏?节奏是音乐或诗歌中交替消失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所言:“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造形艺术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

2、背相配称,在诗、乐、舞诸时间艺术则为凹凸、长短、疾徐相呼应。”[1]语音的凹凸、断续所形成的拍子和韵律,起到传达、激发以及缓和情感的作用。体会节奏,不行忽视平仄。什么是平仄?“至于平仄,乃中诗(笔者注:中国诗歌)独有之物;因四声亦中国文字所独具,平仄出于四声者也。”[2]平声悠扬尾音长,如击钟鼓;仄声短实重疾,如击木石。平仄是一个最自然的东西,闻一多先生如是说。从来不知诗的人,你对他讲“平平仄仄平平仄”……其次句若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听起来很不顺耳。这种“顺耳”的感觉,正是诗歌吟味的欢乐所在。因此,吟哦讽诵,也就是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恰恰是体会“诗味”的最为简洁有

3、效的方式,所谓“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欧阳修《戏答圣俞持烛之句》)从窦桂梅老师的诵读指导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浓浓诗趣。第5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闲”是第几声?生:其次声。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师: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情愿读给大家?一同学读,读得很好笑。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很短)僧―

4、―敲――月下门――[3]对学校生而言,读好诗歌的平仄起伏,是很不简单的。窦老师并没有概念化地去讲授节奏和平仄,而是依据声调的基本划分,提出一个诵读的基本原则,通过示范,让同学去仿照、去体会,诗歌的意味自然地融合在吟哦中。二、诗眼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特别关键的话,甚至只是一个字,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作品的主旨,起着特别重要的昭示作用,这就是诗眼。比如,王维《过香积寺》中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评价:“‘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着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4]“咽”和“冷”

5、就是中国诗歌中所谓的“诗眼”,即让诗灵动、活泛起来的关键词。再如,杜甫在四川夔州,感叹时事,写了《秋兴》八首,其中第四首末句“故国平居有所思”在八首中间就起到承转关锁的作用。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这样评价:“上下七首,于此维系,其源出此。”“于此维系,其源出此”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诗眼的价值概括。辛弃疾《清平乐第5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村居》一词中的“醉”字,可以说是全词的灵魂。以下案例中,老师带领同学细细品读“醉”字中的意蕴。师:辛弃疾生活在金兵入侵的南宋,一生主见抗击金兵,年轻的时候,曾经雄心勃勃,立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是始终

6、被投降派打击,长期得不到重用,被迫闲居在农村。到老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洋洋洒洒的破敌良策,却去换邻居家种树的书!这首词中,有一个字很值得玩味――“醉”。这个“醉”字,就连学者们对它的理解都各有不同。有人认为,这个“醉”字,可能不是指词中的翁媪醉了。你怎么看呢?生:我觉得可能是指词人为这样的美景沉醉了。师:你再读读词,联系诗人的经受,想一想,从这个“醉”字里,你能读明白辛弃疾的心吗?生:他有许多志向,可没有能很好地实现,他想在沉醉中忘掉苦恼。生:我觉得他内心并不欢乐,有许多无奈。师:是啊,或许是翁媪醉了,由于生活的安静而沉醉;或许是词人醉了,由于眼前的

7、情景而沉醉;或许沉醉中又带着苦涩……不同的人,对诗眼的抓取和把握有所不同。比如王崧舟老师讲授《枫桥夜泊》,认为“愁眠”二字是诗眼;潘新和教授则认为这首诗“真正的诗眼不在愁眠,而在钟声”。当然诗无达诂,诗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切都在读悟之间。但在古诗的启蒙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同学对诗眼的体悟力量的培育。三、画意“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对王维山水诗的评价,高度概括了诗与画交融的境界。诗是语言的艺术,写得形象,有画意,才能成为好作品。第5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苏东坡对王维山水诗的评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