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课表

咬文嚼字说课表

ID:79634714

大小:75.86 KB

页数:2页

时间:2022-02-18

咬文嚼字说课表_第1页
咬文嚼字说课表_第2页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说课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咬文嚼字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XX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咬文嚼字》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这篇课文。首先说教材: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富有“理趣”。这——就是文化随笔的魅力。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部分,第三单元就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而《咬文嚼字》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向我们讲述“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斟酌字句,锤炼语言”的一篇文化随笔,认真学好它,对学生了解文化随笔的特点,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字斟句酌的习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的

2、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一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品味妙语佳句,三提炼主要观点;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高二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但是,对文化内蕴很深厚的随笔的解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他们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品味妙语佳句,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实例所反映出的道理。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重点)3.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难点)从以上三个目标来看,其中目标2应定

3、为教学的重点,目标3应是教学的难点。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明确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之后,就说说教法和学法了。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作适当点拨。点拨法是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点拨,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再说学法,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当然

4、还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打算用四个步骤来完成:激趣导入——文本解读——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要在导入上,下一番功夫,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将和学生一起分享央视四套“中国新闻”播出的一段视频: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啄出的201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然后顺势带出课题,今天我们也要像朱光潜先生一样,咬一回文,嚼一回字。激趣

5、导入之后,我将用四个环节解读文本。一是作者介绍,二是学生自主学习,三是学生合作探究,四是分析归纳。第一环,教师介绍作者,是为了知人论世,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第二环,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通读文本,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的问题,并在阅读文本时,划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为合作探究作铺垫。第三环,合作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体会作者列举出的“咬文嚼字”实例,所体现出的道理。问题设计如下:材料一你是没

6、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咬文嚼字: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然后让学生分组分段研读文本,学生在讨论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作适当的点拨。例如:学生在讨论材料一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作如下点拨:一是找出课文中作者分析这两种句式表达效果不同的语句,二是让学生读,可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宋玉和婵娟,然后让婵娟“骂”宋玉,在学生演练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背景介绍(在屈原屡遭朝廷贬斥,权贵排挤,小人污陷时,他最喜欢的学生宋玉背叛了他,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投靠了南后和张仪,当宋玉和子兰来劝屈原的婢女婵娟和他们一起走时

7、,作为一生追随先生的婵娟气愤之极,所以骂宋玉:“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然后教师也可作个示范,学生再读,再体味,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这两种句式所表达出来的不同情感。学生在讨论探究材料四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作如下提示:诗人所处的环境怎样?诗中的人物有什么活动?在此情此景下,可想像出人物有着怎样的情趣?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让学生品味妙语佳句,都是围绕“文字与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这一主要观点而展开的,从而突出重点。第四环,分析归纳,在前面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后,就水到渠成的提炼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明白了本文中“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了。师生动态

8、完成板书。(见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