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

4.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

ID:81524846

大小:210.57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9-05

上传者:用户名
4.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_第1页
4.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_第2页
4.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_第3页
4.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_第4页
4.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_第5页
4.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_第6页
4.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_第7页
4.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_第8页
4.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_第9页
资源描述:

《4.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生活方式通俗地讲就是怎么生活,是指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生活方式可分为劳动生活方式、物质资料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方式四种。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文化、政治、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低碳社会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的需要,是一种环保、科学、健康的高品质生活。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并行的急剧转型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日用、起居休闲等方式都发生了剧烈变化,由以往相对稳定、缓慢、趋同的社会方式急速趋于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开放化的生活方式。新旧、中西、城乡、工农多种生活元素并存变换。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电气化、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居民生活更加依赖高能耗、高排放的动力技术系统,人类生活更加倾向于以便利、享受为目的,以高碳消费偏爱为特征的生活方式。走低碳之路,不仅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同时也要求生活方式由高碳生活转向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一种节俭的、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从而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生活方式,是与奢侈消费相对的生活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是艰难的,生活方式的转型同样是艰难的。生活方式转型不仅是一个观念、认识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改变长期形成思维习惯、行事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问题。第一节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人类高碳行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面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疾病增多等诸多严重的环境后果,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自身矛盾的加剧,以及诸多社会问题丛生。第一,高碳引起的气候变暖,将危及人类生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家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提出。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份气候变化的评估中预测:如果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升高1.5〜2.5C,20%〜3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威胁。一旦气温升高4C,能适应这种变化的生物将所剩无几。也就是说,人类如果再不对气候变暖的问题加以限制的话,哪怕是增加几摄氏度,也会发生灾难性事件。例如,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在过去的4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58种,大约每7年就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7—70倍;在20世纪的1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23种,大约每4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13—135倍……物种灭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类活动导致气温升高却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据科学家推测,气温升高1度,美国牛肉之州内布拉斯加州的肥美草原将成为寸草不生的大漠,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将全部融化,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因为增加的二氧化碳融入海中、海水的酸性大增而全部死亡。气温升高2度,格陵兰岛的冰盖将彻底融化,全球海洋的水平面上升7米,欧洲大陆变大漠。气度升高3度是地球的一个重大拐点,意味着全球变暖的趋势将彻底失控。占地100万平方千米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将被烧毁、逐渐变成大漠,非洲南部和美国西部开始出现更大面积的沙漠;南亚次大陆,由于印度河水位开始下降,印度与巴基斯坦将因抢水而爆发冲突或战争。气温升高4度,三分之一生物灭绝,人类口粮受影响,欧洲人将被迫大量向北迁居。气温升高5至6度,地球将面临毁灭性灾难,95瀝物灭绝。如gut金立韻奥为农业丈删暮W17J年金元前177齢歪公jctsIttiCYin20声配«杯tiUB「Mitt1"懂■廉■■狂厦冋■•禅牧位.址力卜隊水十去竦料农岸济护Lt卄维廉晨

1查一查查阅文献资料,近五十年来哪些物种因气候变暖而灭绝。第二,高碳引发城市社会问题,扰乱城市秩序。能源、资源的大量需求与消耗,已造成相关的城市社会问题,如土地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浪费问题、农民失地问题、城市老龄化问题、社会保障不充分问题、就业不充分问题、消费畸形化问题、住房与交通拥挤问题、流动人口问题以及城市空间不合理、城市竞争力追求GDP形成的政绩效应问题等等。不宵從・发电的・1挥曲対比(«)k妙千it苛)409242749)41«227291151置鼻民力就竈牌惰■屮心第三,高碳助长物化社会,阻断未来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个体,时刻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刺激源的影响。高碳生产必然带来的是人们高碳消费以及奢侈攀比的消费观念。有些人赞赏并享受这种奢侈的高碳生活,因为高碳能够瞬间满足他们各种物质方面的欲望。久而久之,高碳的生活习惯由此养成和持续,甚至延续到其子孙后代。但是这种涸泽而渔的消费方式完全忽视未来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说“人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且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这是高碳社会引发的未来困境的贴切形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人类与自身欲望的斗争史,就是理性的道德规范和非理性的欲望潜能较智较力的演变史。进入20世纪以来,物或者商品成为一些人新的上帝。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就是所谓物化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以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占有为目的,国家以维护这种占有为基本职能。物质财富的占有成为统治一切的经济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甚至家庭关系也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人们的追求、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无不浸透了铜臭。金钱成为一些人崇拜的圣灵,而人变得微不足道。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减少能源消耗,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的核心内容是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多节约。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但反映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反映了人类因气候恶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气候问题的共识是: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过量碳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活动。可持续发展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绿色运动”。目前世界对可持续发展的公认概念,其定义源于1987低碳生活宣传画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发展模式”,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在《地球宪章》中得到充分体现。低碳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吃饱穿暖。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难以提高。在环境令人担忧、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人人都应该增强环保意识,担负环保责任,为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尽一已之力。生活质量是指社会提供国民生活条件的充分程度和国民对生活需求的满意程度。生活水平不同于生活质量,前者指数量上的变化,后者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和人”的整体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主要是人口、住房、收入分配、生活成本、交通、健康、教育、社会福利、宜居环境等等方面。

2t的—V—人*•>1円机柑机奔疗吠况,i人尉片耗时闱"H■附剛,“农倉询静単剽1氏町审k寅L’.专人匕r,乂苗申It瞥电畦曾-(乜朗有呛人第,MV1*n«\.殳”屮疽杓書申审.專F:i:晞口.rtir-K卜1出、鲁乱科科同世柑喟加殆话一逝Hlimit的扎学鲁.»£m和•UStf出同*wm即怕人姒比*1丿眉]*xj*.心帕・ar.氏”廉认斡卓,vpmmjikfirat人**--rrJkqfnuilcjtr科鼻,miR,K4-*▼鼎耳战*1人'*曲担《!出片翟电*科端El*宰越来越多的人们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消耗的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缓解气候持续变暖。低碳生活理念也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由狩猎经济一一农牧综合经济一一畜牧业经济一一农业经济一—工业经济一一生态经济(即低碳经济)一一全面发展时代的更替。从碳变量的变化轨迹来看,相应地是由原始无碳经济时代一一微碳经济时代一一少碳经济时代一一多碳经济时代一一高碳经济时代一一低碳经济时代一一无碳世界的依次更替:因此,经济活动及其过程中的碳变量的变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又是低碳经济取代高碳经济、最终形成无碳世界的历史必然。议一议低Mnft«H«■<1対理社W硯It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低碳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同时也是低成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即产生、使用和消费一些东西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低碳生活是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只要从身边的一些衣、食、住、用、行细节做起,就可以减少碳排放量。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低碳还能带来心灵上的宁静。一位哲学家指出,人生其实应该追求两个简单:物质生活的简单和人际关系的简单。有了这两个简单,心灵就拥有了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宁静。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的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写到,“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一一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一一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的空虚。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低碳也不意味着刻意节俭,刻意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做一些改变,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因此,只要你愿意,只要那是你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或消费方式,你不会感到生活质量降低了,你的生活目标仍然可以达成,只是在一些细节、在一些行为方式上与以往稍有不同,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或者消费方式的自觉改变。低碳生活也不是落后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不是要倒退到从前,而是一种以先进的环保低碳技术为基础、以道德的生活理念为要旨的优质生活。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等都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合理应用低碳技术及科学环保还降低能耗、节省了资金。课外探究查阅相关数据资料,制作2015年武汉地区PM2.5月变化示意图。说说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注

3意注明数据来源)第二节低碳生活的实现方式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集体理性和共同行动,真正有意义的是落实在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如何引导和推促人们在生活中开始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什么是对其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行为心理学原理,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内在动机影响因素和外在条件影响因素。内在动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和价值观;外在条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机制和方便性。影响低碳生活实现的内在动机因素。行为动机的形成首先基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对想要做的事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深度认可和行动的愿望。有利于形成低碳生活方式行为动机的知识包括:生态学知识、生态伦理学知识、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灾难问题的知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人们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知识等。应该把这些知识以易于接受的科普形式制作成书籍、报刊、以及广播、电视、电影节目,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传播。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文明中四个相互影响的体系“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图TIB⑵地乏人if/■*孙予兵逵之地11样的理念审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强烈内在动机。偶像影响也会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某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表现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会对其他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示范和引导作用。要在全社会推广普及低碳生活方式,如果首先由受公众拥戴或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所倡导,并向社会以身垂范,则较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影响低碳生活实现的外在条件因素。推广低碳生活方式,需要社价值观是人对生命和生活中一些作为判断标准的根本问题的稳定观点。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偶像影响。宗教教义是信仰者判断事物的根本依据,是他们最基本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的影响力在于,它在潜移默化中使大众具有相似的价值观。文化不是正式的规则和刚性的约束,但它却是人们思维的无形边界和判断的无形尺度,它可以使社会形成代代相传的稳定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传达的生态观念,“中”、“和”的理念所倡导的适度与协调,对解决当前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该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现实价值的思想理念,使其以这会为其提供适宜的机制,例如建立对低碳生活方式进行宣传、管理、服务的规则和机构,可以加快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普及,使低碳生活方式从观念到行动、从个体的不稳定性行动到群体的习惯性行动等各环节

4之间的周期相对缩短。另外,也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约束机制,对低碳生活方式践行者给以荣誉和奖励,增强其持续行动的信心和热情,形成对尚未行动者的吸引和带动。对违背低碳生活方式理念的行为则应进行约束和惩罚。TRIL1KHMH低碳生活宣传画为实行低碳生活方式提供方便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现行社会中绝大多数设施条件都是为适应既有生活方式而匹配的,这些设施有可能对低碳生活方式构成不方便性因素,比如,城市道路设计不适宜自行车出行、家庭和办公场所不设置中水循环系统、商店中不标示哪些产品是低碳产品等。对这些阻碍低碳生活方式推广落实的设施条件应该尽量调整改造,未来的城乡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应该充分考虑为低碳生活方式提供尽可能的方便性,以利于其真正成为社会大众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选择。2015年12月12日结束的巴黎气候大会达成新气候协议,被称为“历史性突破”,“将引领全球进入低碳时期”。此次巴黎大会的结果让环保推动者欢欣鼓舞,尽管本次巴黎决议并未对单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法律约束,但与会的195个国家中依然有186个国家自愿设立了节能减排目标。中国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提出了这样的行动目标:2030年单位GDP勺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到20%左右。2030年左右化石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英国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日本也紧随其后在2007年提出“低碳社会”建设,力图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运用低碳技术和政策制度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社会的实现需要依靠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共同协调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当规划低碳社会发展与行动方案,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推动和鼓励低碳行动,另一方面亟需提倡节俭精神,鼓励民众调整生活方式,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生活,实现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的转变,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生存。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城市低碳生活的实现需要得到广大市民对低碳的认同、支持和行动。做一做收集2015年12月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关于“碳减排”的资料,并制作一个PPT传到班级QC群中展示、评比。中国政府除了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和低碳对话、谈判以维护自身的合理利益外,还全面谋划国内企业与市场的低碳安排,调整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那些靠消耗能源资源、经济效益差、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首先,积极奖励“低碳”业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节能降耗”是典型的“低碳”业绩,除了以硬指标加以考核外,还要以经济手段积极鼓励在该领域创新的企业和个人,值得鼓励的创新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如在西方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上海的远洋航运业遭到寒流,但上海港却在节能降耗领域努力开拓,有效地节约了企业运营成本。如在集装箱起吊程序中,原先的起重机是柴油消耗大户,而在发明了“油改电”装置后,使得能耗成本节约率达到77%。这个“岸电系统”一旦在2009年被大面积推广,还可以减少污染排放90%以上。因此,对于这样的企业和发明者,应该设计专项鼓励机制及时予以重奖,这将有助于引导企业和企业家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创新积极性。其次,加快制定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路线图”。清洁能源汽车,一头联结着低碳经济,另一头联结着低碳社会。而在中国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财政政策中,对汽车和住宅的消费刺激是一项主要目标。有研究表明,中国在2009年开始出台燃油税的改革,实质上也是促进汽车消费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汽车消费的发展也带来环境方面的压力,因此必须尽快启动交通能源替代战略,大力推广技术成熟、配套设施完备的液化石油气出租车和压缩天然气公交车,然后通过替代实现减排、通过减排实现“零排放”,最后占领低碳汽车市场的制高点。

5在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世界汽车企业争夺未来市场的战略机遇,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汽车工业、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还存在技术不成熟、生产规模小、单位成本高等问题。为了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全面促进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研发关键技术、弥补市场失灵、引导消费需求,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外经验。在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方向的选择上,政府正由以往注重技术的单一化格局向多种技术共进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在新能源汽车引入市场初期,激励政策惠及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汽车制造商、新能源生产商、基础设施经营者及消费者等。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最终也必须依靠市场机制,要在没有政府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竞争。2009年7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人管理规则》。该规则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其动力来源,或者是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是采用新型的车载动力装置,将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综合运用的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的汽车,现在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和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再次,发挥产业研发优势,促进二氧化碳等回收技术的市场化进程。近年,国际服务贸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业务品种一一碳交易。其背景是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公认的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而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从2008年至2012年,所有工业发达国家要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2%,而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就可以获得等量的排放权。而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被免于承担具体减排义务,因此在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转变成有价产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据预测,2009年全球二氧化碳减排量交易将超过400亿美元,而来自中国的份额将超过1/3的规模。显然,不仅国家职能部门要做好积极的准备,而且上海作为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也应该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以利在国际碳交易这个新领域能够展示自身生态城市的发展实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既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不仅要承担自身节能减排的责任,而且还要承担着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不管清洁能源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是否可以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低碳”本身都可以算作是一场新的革命。全球企业正处在同一个十字路口上,沿着固有的轨迹继续前行,那将是一条布满能源资源日渐枯竭的陷阱、规制的荆棘和市场空间渐行渐窄的小归路。转型是必然的,向左转,向右转,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胆略和勇气,也考验着技术的张力和政府的决心。一场以低碳名义的革命正在兴起,一批企业界先驱正在艰难地探索。2007年,荷兰消费者杂志做了一项调查评估报告,报告中因索尼公司的环境绩效不理想,将其生产的电视机评鉴为“合理”购买等级,而其他两家公司诺基亚与Aristona则被评为“最佳”购买等级。报告出炉后,索尼在荷兰的市场占有率一举下跌11.5%,而诺基亚与Aristona则分别创造73%及113%勺年营收成长率。由于忽略绿色生产及绿色消费的代价太为惨重,索尼痛定思痛,设立“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办公室”,以确保原料、零件、材料供应商不仅符合环保的标准,还要符合社会责任及人权等新领域的要求。在内外政策、消费者立场、贸易壁垒的重重压力之下,重污染、高能耗的中国企业或许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生死存亡关头,只有顺势而为才能为企业的生存找到可能的途径。而对那些新能源、新技术产业而言,低碳时代无疑意味着更多的商机和市场。近年来,环境保护正在成为全球财经界的热点。一旦某家企业被视为污染源头,接踵而至的将是严厉的谴责和抗议。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这些抗议多来自民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顺应民意,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定期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目前,对国内企业冲击最大的当数欧盟新的ErP指令(2012年生效),这项指令是欧盟一项主要针对能耗的技术壁垒指令,涉及除车辆以外的所有投放市场的能源相关产品。它将生命周期理念引入产品设计环节中,旨在从源头入手,在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回收、后期处理这一周期内,对能源相关产品提出环保要求,全方位监控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原则上所有投放市场的能源产品,生成、转换及计量这些能源的产品(不包括运输工具),以及用于装入能源产品中,并在市场上独立直接销售给最终用户的部件都被包括在内。产品消耗的能源包括电能、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这一壁垒使得我国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20%左右。首批ErP指令一实施,就使我国约80%出口到欧盟的办公设备、冰箱、空调、机电等产品被拒之门外。仅广州目前涉及到的出口贸易就高达33.87亿美元。

6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任官平同时强调,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低碳生活这种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到低碳生活中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互动,比如养成以下一些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呵护地球: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自然滋润。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用电浪费。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用在附近公园等适合跑步的空气清新的地方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锻炼。用节能灯替换白炽灯泡;在使用电脑时,略微调低屏幕的高度,少同时开启多个程序等,这样可以节电。用剩的小块肥皂香皂,收集起来装在不能穿的小丝袜中,可以接着用。“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课题。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应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生活方式。课外探究和家长一起在家庭生活中实施低碳用电,并比较低碳用电前后两个月用电量的差异,写一篇关于家庭低碳用电的小报告。第三节低碳生活的意义低碳生活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很多“便利消费”、“过度消费”和“面子消费”等不环保的消费方式,它们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便利消费”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需要,它本身并不全是坏事,我们反对的是在“便利”旗帜下的浪费。我们这里所说的“便利消费”不是指便民消费,而是特指不必要的产生碳排放的消费方式。“一次性消费品”满天飞是便利消费的一个缩影。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鞋套,还有大量的一次性宾馆用品等,一次性用品看起来很小很少,但加起来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这种用品因为是一次性的,不能反复使用,造成的浪费十分惊人。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据统计,美国每年扔弃的塑料袋等于消耗了1200万桶石油;英国每年如果塑料袋减少25%,就能减排5.85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路上少了1.8万辆汽车;在我国,如果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议一议低碳生活对于保护环境有哪些作用?

7作为普通公民,除了在日常衣、食、住、行中细节中贯彻实施低碳生活的理念外,还可以通过种树或购买碳汇林的方式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森林碳汇是指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碳汇林通常指的就是碳汇林场。因为森林具有碳汇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可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而且这种减少碳排放的成本要远低于利用工业手段的减排。据专家估算:1980年至2005年,我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通过控制毁林,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3亿吨,两项合计51.1亿吨。江夏龙泉山碳汇林项目,是由中国绿色碳基金支持的首批以碳汇为目的的造林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600万元,其中中国石油出资300万元,江夏区政府按1:1比例配套资金300万元,建设期20年。该项目2008年启动,在6千亩无林地上栽植树苗60余万株,如今各种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遍布,昔日贫瘠的荒山野岭变成了苍翠欲滴的生态氧吧。低碳生活是在保证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走出一条高效低碳的道路,不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低碳生活最终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随着碳减排措施不断完善,不仅温室气体会减少,其他一些有害气体也会随之减少,届时气候环境将使人们世代受益。低碳生活方式是化解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普及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运行对消费增长的过分依赖。工业文明的特征是电力驱动下的机械化生产,人们日常生活所消费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品都需消耗电力,电力目前主要源自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祸魁。在市场经济下,生产为市场而进行,市场意味着有购买力的人对产品的消费需求。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生产力可以很容易满足消费者用于生存必需的物质产品需求,当消费者生存需求普遍获得满足,并且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之后,为了保证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和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只有不断创造新的非必需的消费需求,如此就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逆转,不再是生产为满足消费需求而存在,而是人们必须为维持生产的进行而不断消费,在此背景下,浪费和不断抛弃成为注定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的生活现实,而且成为世界大多数人的向往。在这种生活方式下,能源、资源被过度消耗,生态危机不可避免。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理性与节制的物质消费,意味着消费朝向必要需求的回归,也终将意味着生产规模和生产结构朝向只为满足适度消费的回归,意味着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大减少,如此才能化解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长期和谐共存。低碳生活方式引领人们超越物质消费寻求精神幸福。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大多数人很难清醒地意识到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现代科学取代了宗教的地位,帮助人们创造了丰裕的物质社会,却未能担当起精神导师的职责。市场经济下的生产和营销者利用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内在心理,一方面以各种手段引导大众消费文化心理,另一方面通过给产品增加差别性的非必需功能,为物质产品附加以文化、审美、个性、尊重、荣耀等精神领域的价值,使消费品具有了满足生存与精神需求的双重意义。比如,豪宅除了作为居所,更多是作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标志;时装不仅为了遮体御寒,更是为了展示审美、个性和魅力;盛宴不是为了果腹,而是为了享受觥筹交错的气氛和体验对于某一阶层的归属感,等等。通过这种把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捆绑在一起的办法,社会生产找到了可以持续扩大规模的巨大需求动力,人类追求精神幸福的过程套上了物质枷锁。然而,物质消费及其所附带的精神外衣并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精神的饥渴,正如挥霍无度的亿万富翁并不能给社会树立真正幸福的典范,但是在盛行消费文化的整体社会氛围下,大多数人沉迷于物质消费,并将精神层面的满足寄托于此。市场经济下生产与消费的强迫症不仅导致了生态危机,也导致了人类的精神危机。低碳生活方式使人们摆脱经由物质消费寻求精神幸福的迷途,弓I导其把更多生命的能量用于道德、情感、审美、求知等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探索,为心灵寻找真正的幸福归宿。低碳生活方式是对现行发展模式的挑战。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理性和节制的消费,可能会使社会消费需求总量增长减缓,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进而影响社会就业;但是,如果不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一任目

8前这种过度消费、生产增长、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的发展模式持续下去,生态灾难势必加重,二者都是我们不想要的,但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悖论。从伦理层次来说,生态伦理较之社会经济伦理居于更高地位,生态危机有可能危及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而且目前世界范围内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灾难频度增加,因此,应该首先站在化解生态危机的立场,对现行社会经济发展运行模式进行调整。低碳生活方式是对现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换一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不必悲观。如果保持适度的社会生产规模,使人均享有的物质产品足以供其生存所需,但是不足以供其挥霍浪费,也即适宜于实行低碳生活方式,与之相应的社会分配方式能够使生存必需的物质产品在社会全体成员之间较为均匀地分配(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会使一些人丧失生存的基本条件,那将是可怕的倒退),在人们的生存需求普遍得到满足之后,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不过多依赖物质材料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通过精神层面消费的差异体现社会公平,使得在生产领域失去的就业机会,得以在扩大的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产业领域得到弥补,这种发展模式既有利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又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虽然它涉及对现行价值观与经济社会制度的较大调整,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但它理应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实行低碳生活方式,就是朝这一方向的现实努力。课外探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登录武汉市绿化委员会义务植树官方平台“绿色林林7”网站,选择植树地点参加植树活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