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21品味语言鉴赏手法(含2018高考真题)

2019高考语文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21品味语言鉴赏手法(含2018高考真题)

ID:81537897

大小:5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7-15

2019高考语文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21品味语言鉴赏手法(含2018高考真题)_第1页
2019高考语文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21品味语言鉴赏手法(含2018高考真题)_第2页
2019高考语文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21品味语言鉴赏手法(含2018高考真题)_第3页
2019高考语文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21品味语言鉴赏手法(含2018高考真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9高考语文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21品味语言鉴赏手法(含2018高考真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题点对点练21品味语言,鉴赏手法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雪夜感旧①陆游江月亭②前桦烛③香,龙门阁④上驮声长。乱山古驿经三折⑤,小市孤城宿两当⑥。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山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③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④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⑤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奉节)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⑥两当:今甘肃两当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

2、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D.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E.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2)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

3、信”一词进行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赵嘏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柳风多潮未落,兼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注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

4、”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晚次湖口有怀(节选)刘长卿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

5、两项是()A.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B.首句是即景抒情,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想象自己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C.“白发”在古人眼里象征年老,“沧波”则是眼前的湖水,三、四两句的写法是实写。D.诗句中的“扁舟”跟“今夜谁家扁舟子”“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扁舟”均指小船。E.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入眠,增添了许多愁情。(2)诗歌的尾联耐人寻味,请赏析其艺术效果。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玉楼春白莲4王夫之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

6、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B.三、四两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净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C.五、六两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

7、自抱着红蕊映照湖面,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D.七、八两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初归石湖范成大晓雾朝暾②绀③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4注①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

8、事,因与孝宗意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②朝暾:刚出的太阳。③绀稍微带红的黑色。(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C.颔联第二句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