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学案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学案

ID:82417642

大小:289.1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9-27

上传者:用户名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学案_第1页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学案_第2页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学案_第3页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学案_第4页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学案_第5页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学案_第6页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学案_第7页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学案_第8页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学案_第9页
资源描述: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课标要求】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素养目标】1.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和内容,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领域的成就,立足于时空观念,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3.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结合港澳回归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一国两制”方针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重点难点】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难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改革开放的进程。【本课要旨】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局面。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3.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是机遇,也是挑战。5.“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时空坐标】

1【知识体系】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2)主要内容①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民主化进程(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2)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3)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4)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概念阐释] “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是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的实质是“左”的错误的继续发展。

2[图示解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改革开放进程阶段改革开放探索阶段(1978~1992年)(1)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在城市,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1)1980年5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深化阶段(1992年至20世纪末)(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1)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3)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21世纪(1)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2)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图示解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辨析比较]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①

3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是所有制的变革。②行政机构改变: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③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④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②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④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以后)。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方针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构图解史]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二)港澳回归1.过程(1)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2.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读教材P172“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图:[设问] 澳门回归祖国有何历史意义?[提示] 澳门的顺利回归,标志着在中国的土地上彻底结束了外国的殖民占领,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4(三)台湾问题的进展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3.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4.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5.2015年11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读教材P173“习近平、马英九历史性握手”图:[设问] “习马会”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何重大影响?[提示] 会议总结了两岸交往的历史经验,共同书写了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会议发出了台海事务作为中国内部事务,应当由两岸中国人共同解决的信号;会议开辟了两岸良性互动的新空间。[知识拓展]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1)港澳问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2)国家在港澳驻军,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读教材P174“问题探究”[设问] (1)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提出“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试用史实证明这一结论。(2)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演讲中提到“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这一“壮丽史诗”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提示](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在这一体制下,我国的经济长期保持高速稳定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

5)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已跻身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势头良好。【深化拓展】1、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1)必要性①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②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2)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特点: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7)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时代性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创新性允许与自己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存在科学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示范性为世界上和平处理遗留问题、争端提供了借鉴原则性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策略性照顾实际,符合港、澳、台地区及大陆人民的利益包容性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包容于一个统一国家之内开放性两种制度取长补短,和谐共存3、“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阶段

6“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过程,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底至1981年8月,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初步提出阶段。该阶段没有再提“解放台湾”,但也还没有明确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第二阶段是从1981年9月至1982年9月,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邓小平对香港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已经成熟。第三阶段是“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法制化阶段,大体是从1982年9月至1993年春。这一阶段,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相关重要谈话,以及当时国家制定了有关的法律文件。综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经历了三个阶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认识逐渐深刻。“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我国的统一事业。4、“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科学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指导下,党的十四大作出三大历史性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综上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学习“南方谈话”对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小结】

7

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