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安徽省)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安徽省)

ID:83096786

大小:1.51 MB

页数:39页

时间:2023-08-12

上传者:用户名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安徽省)_第1页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安徽省)_第2页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安徽省)_第3页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安徽省)_第4页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安徽省)_第5页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安徽省)_第6页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安徽省)_第7页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安徽省)_第8页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安徽省)_第9页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安徽省)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安徽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91.080.01CCSP30/39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4281—2022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Technicalstandardpassiveultra-lowenergycivilbuildings2022-08-31发布2022-09-30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

2DB34/T4281—2022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35室内环境参数.......................................................................46能效指标...........................................................................47技术参数...........................................................................5围护结构.......................................................................5能源设备和系统.................................................................58技术措施...........................................................................6设计...........................................................................6施工质量控制..................................................................16运行与管理....................................................................189评价..............................................................................19一般规定......................................................................19评价方法......................................................................19附录A(规范性)能效指标计算方法....................................................21A.1一般规定......................................................................21A.2建筑处理后楼面面积计算........................................................25A.3公共建筑......................................................................26附录B(规范性)围护结构保温及构造做法..............................................28附录C(规范性)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31附录D(规范性)建筑气密性测试方法..................................................33D.1检测方法......................................................................33D.2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33附录E(规范性)新风热回收装置热回收效率现场测试方法................................35E.1检测方法......................................................................35E.2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35I

3DB34/T4281—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提出。本文件由安徽省建筑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合肥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元正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卧牛山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荣盛家居有限公司、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哈尔滨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汇能宜居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安徽伍梦缘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市瓦木被动房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安徽省城乡规划院、安徽建筑大学、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五方合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建适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程晓敏、李明跃、司大雄、何伟、余忠杰、郑爱芬、徐红胜、李骥、乔镖、彭梦月、杨润芳、徐慧、刘月、耿功喜、赵及建、于泽、张录占、马国栋、崔国游、华建兵、陈家骐、胡浩威、徐俊、胡晓军、刘伟、李长花、陈长冰、张锋超、郭帅、王亚峰、李君妮、贠清华、戴亮、晃岳鹏、孙兵、柯德、胡明明、聂士锦、许欣婕、郭恒、李宏燕、钟文娟、于洋、张鹏、许涤非。II

4DB34/T4281—2022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的基本规定、室内环境参数、能效指标、技术参数、技术措施、评价。本文件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的新建、改建和扩建。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589-2020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5824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GB/T7106-2019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21087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GB/T30591-2014建筑门窗洞口尺寸协调要求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18-2010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34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7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详解JGJ134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T177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289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JGJ/T346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DB34/T3468民用建筑楼面保温隔声工程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ultra–lowenergybuildings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且其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本文件规定的建筑。本文件中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指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并进一步分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以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1

5DB34/T4281—2022基准建筑referencebuilding计算建筑本体节能率时用于计算符合GB50189和JGJ134相关规定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建筑。性能化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design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耗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建筑模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标要求的设计过程。建筑本体节能率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mprovementrate在设定计算条件下,设计建筑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建筑能耗综合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供暖年耗热量annualheatingdemand满足本文件的室内参数要求时,单位面积供暖需求由供暖设备供给的热量。供冷年耗冷量annualcoolingdemand满足本文件的室内参数要求时,单位面积供冷需求由供冷设备供给的冷量。供暖负荷heatingload满足本文件的室内参数要求时,在冬季最不利日,按照日均气象条件计算的单位面积由供暖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向建筑物供给的热量。一次能源消耗量primaryenergyconsumption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又称天然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消耗量指单位面积年供暖、空调、照明终端能耗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产能量,2利用一次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一次能源指标。单位为kWh/(m•a)。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ofrenewableenergy通过计算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年一次能源产能量占建筑供暖、供冷、通风、照明、电梯系统的年一次能源消耗量的比例。建筑气密性buildingairtightness建筑物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漏的能力。可表征建筑物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量。通常采用压差实验检测建筑气密性,以换气次数N50,即室内外50pa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建筑气密性。防水隔汽材料anti-waterandairtightnessmaterial对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的缝隙进行密封、阻挡空气与水汽渗透的膜状气密性材料,包括自粘型和非自粘型。防水透汽材料anti-waterandbreathefreelymaterial对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的缝隙进行密封并兼具防水及允许水蒸气透出功能的材料,包括自粘型和非自粘型。2

6DB34/T4281—2022显热交换效率sensibleheatexchangeefficiency显热回收装置在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出口温差与新风进口、排风进口温差之比,以百分数表示。全热交换效率totalheatexchangeefficiency全热回收装置在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出口焓差与新风进口、排风进口焓差之比,以百分数表示。太阳能得热系数(SHGC)solarheatgaincoefficient太阳能得热系数(SHGC)也称太阳能总透射比,是指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投射到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结构性热桥structuralthermalbridge由于梁、柱、板等结构构件穿入保温层而造成保温层减薄或不连续所形成的热桥。这种热桥能量损失较大,易造成结露、发霉现象。断热桥锚栓thermallybrokenfixer通过特殊的构造设计,能有效减少或阻断锚钉热桥效应的锚栓。气密层airtightnesslayer由气密性材料和部位、抹灰层等形成的防止空气渗透的连续构造层。4基本规定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应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建筑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设计减低建筑用能需求,提升主动式能源系统的能效,达到被动式超低能耗标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最终实现零能耗建筑。应以室内环境参数、能耗指标和气密性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围护结构、能源设备和系统等性能参数应为推荐性指标。建筑能效指标计算应符合本文件附录A的规定。室内装修应简洁,不应损坏围护结构气密层和影响气流组织,并应采用获得绿色建材标识(或节能认证)的建材和构件。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的能耗指标设计和评价应采用相同软件进行。建筑能耗的评价依据是能耗模拟计算软件计算的最终结果。性能化设计流程,宜按下列步骤:a)设定室内环境参数和技术指标;b)确定初步设计方案;c)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进行初步设计方案的定量分析及优化。定量分析及优化应进行建筑和设备的关键参数对建筑负荷及能耗的敏感性分析,并在敏感性分析基础上,结合建筑全寿命期的经济效益分析,进行技术措施和性能参数的优化选择;d)分析优化结果并进行达标判定。当技术指标不符合所确定的目标要求时,应重新修改设计方案并进行定量分析及优化;e)确定最终设计方案;f)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3

7DB34/T4281—20225室内环境参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计算参数应符合表1规定。表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冬季夏季温度(℃)≥20≤26①①相对湿度(%)≥30≤60≤60注:①冬季室内湿度不参与设备选型和能耗指标的计算。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温差不宜低于4.2℃,且室内热桥处不可产生结露、发霉现象。3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新风量不应小于30m/(h·人),建筑整体新风换气次-1数不应小于0.3h,排风房间需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宜大于1000ppm。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新风量应符合GB50376的规定。室内空气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可吸入颗粒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GB/T18883的规定。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昼间不应大于40dB(A),夜间不应大于30dB(A)。酒店类建筑的室内噪声级应符合GB50118-2010中室内允许噪声级一级的要求;其他建筑类型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应符合GB50118的规定;建筑楼面隔声性能应符合DB34/T3468的规定。6能效指标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绝对能耗指标及气密性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①表2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指标及气密性指标2①供暖年耗热量(kWh/m·a)≤152②供暖负荷(W/m)≤102③供冷年耗冷量(kWh/m·a)≤3.5+2.0×WDH20+2.2×DDH28能耗指标≤65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2④建筑综合一次能源消耗量(kWh/m·a)≤55近零能耗建筑≤0零能耗建筑气密性指标换气次数N50≤0.62注1:表中m为处理后楼面面积,具体计算方法参考附录A;注2:供暖年耗热量同供暖负荷指标达到一个即可;注3:WDH20(Wet-bulbdegreehours20)为一年中室外湿球温度高于20℃时刻的湿球温度与20℃差值的逐时累计值(单位:kKh,千度小时);注4:DDH28(Dry-bullbdegreehours28)为一年中室外干球温度高于28℃时刻的干球温度与28℃差值的逐时累计值(单位;kKh,千度小时);注5:建筑综合一次能源包含供暖、制冷、通风、照明、生活热水和电梯能耗;注6: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见附录A。4

8DB34/T4281—2022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可采用相对节能率进行判定,采用该指标进行判定时,采用GB50189的限值作为基准建筑。表3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能耗指标及气密性指标①能耗指标建筑本体节能率(%)≥50%气密性指标换气次数N50≤0.60被动式超低能耗①分级指标可再生能源指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0%近零能耗≥100%零能耗注:节能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见附录A。7技术参数围护结构7.1.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非透明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可按表4选取。表4建筑非透明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K)]屋面0.1-0.35外墙0.15-0.4外门1.4-1.8采暖与非采暖区隔墙≤0.6采暖与非采暖区楼板≤0.6地面及外挑楼板≤0.6注:建筑参数可超出限值选取,最终以性能化设计计算结果为准。7.1.2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性能不宜低于GB/T7106-2019规定的最高级。7.1.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热工性能可按表5选取。表5建筑用外窗(包括透光幕墙)传热系数(K)和太阳得热系数(SHGC)窗墙比≤0.20.2-0.30.3-0.40.4-0.5≥0.52传热系数K[W/(m·K)]≤1.8≤1.7≤1.6≤1.5≤1.4太阳得热系数SHGC≥0.4≥0.4≥0.4≥0.4≥0.4注:建筑参数可超出限值选取,最终以性能化设计计算结果为准。7.1.4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门窗洞口尺寸应符合GB/T5824的规定,并应优先选用GB/T30591-2014规定的常用标准规格的门、窗洞口尺寸。洞口分格宜按照最大玻璃占比的原则进行,兼顾经济性和安全性。7.1.5外窗性能和遮阳装置性能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夏季遮阳、冬季得热以及自然采光的需求。能源设备和系统7.2.1应选择一级能效的供暖或供冷系统。5

9DB34/T4281—20227.2.2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a)显热回收装置的显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b)全热回收装置的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37.2.3居住建筑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0.45W/(m/h),公共建筑单位风量耗功率应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要求。7.2.4新风热回收系统空气净化装置对大于或等于0.5μm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于80%,且不应低于60%。8技术措施设计8.1.1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8.1.1.1城市及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微气候。应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措施,夏季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冬季增加日照,避免冷风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的主朝向宜为南北朝向,主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8.1.1.2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应根据建筑功能和环境资源条件,以气候环境适应性为原则,以降低建筑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为目标,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结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等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8.1.1.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宜采用简洁的造型、适宜的体形系数和窗墙比、较小的屋顶透光面积比例,相关指标应符合标准相关规定。8.1.1.4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采用高性能的建筑保温隔热系统及门窗系统,相关要求和选型宜符合本文件附录B和附录C。8.1.1.5遮阳设计应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窗口朝向及建筑安全性综合考虑。可采用可调或固定等遮阳措施,也可采用可调节太阳得热系数(SHGC)的调光玻璃进行遮阳。南向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可调节中置遮阳或水平固定外遮阳的方式。东向和西向外窗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或可调中置遮阳设施。8.1.1.6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地下空间宜采用设置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式广场(庭院)、光导管等措施提供天然采光,降低照明能耗。8.1.1.7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对热桥处理、气密性处理、新风热回收及通风、供冷供热除湿系统以及噪声控制、气流组织进行专项设计。8.1.1.8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宜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使用光伏一体化时需考虑实际运行效率,选择高效光伏组件。8.1.2性能化设计8.1.2.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性能化设计应采用协同设计的组织形式。8.1.2.2性能化设计应根据本文件规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要求,并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优化确定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方案。8.1.2.3性能化设计流程,宜符合下列要求:a)设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b)制定设计方案;c)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进行设计方案的定量分析及优化;d)分析优化结果并进行达标判定。当能效指标不能满足所确定的目标要求时,修改设计方案重新进行定量分析及优化直至满足所确定的目标要求;6

10DB34/T4281—2022e)确定优选设计方案;f)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8.1.2.4性能化设计应以定量分析及优化为核心,应进行建筑和设备的关键参数对建筑负荷及能耗的敏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全寿命期的经济效益分析,进行技术措施和性能参数的优化选取。8.1.3热桥处理8.1.3.1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时,应进行削弱或消除热桥的专项设计,围护结构应保证保温层的连续性。8.1.3.2外墙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结构性悬挑、延伸等宜采用与主体结构部分断开的方式;b)外墙保温为单层保温时,应采用锁扣方式连接;采用双层保温时,应采用错缝粘结方式,避免保温材料间出现通缝;c)墙角处宜采用成型保温构件;d)保温层采用锚栓时,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采用保温材料断热处理可参考图1;e)应避免在外墙上固定导轨、龙骨、支架等可能导致热桥的部件;必需固定时,应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并宜采用减少接触面积、增加隔热间层及使用非金属材料等措施降低传热损失,空调板安装可参考图2;f)穿墙管预留孔洞直径应大于管径100mm以上。墙体结构或套管与管道之间应填充厚度不小于50mm的保温材料,穿墙套管做法可参考图3。图1断热锚栓安装做法图2空调支架安装方法7

11DB34/T4281—2022图3穿墙套管做法8.1.3.3外门窗及其遮阳设施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a)外门窗安装方式应根据墙体的保温形式进行优化设计。当墙体采用外保温系统时,外门窗宜采用整体外挂式安装,门窗框内表面与基层墙体外表面齐平,门窗位于外墙外保温层内。装配式夹心保温外墙,外门窗宜采用内嵌式安装方式。外门窗与基层墙体的连接件应采用阻断热桥的处理措施。b)外门窗外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连接处宜采用防水透汽材料粘贴,门窗内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连接处宜采用气密性材料密封。c)窗户外遮阳设计应与主体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连接件与基层墙体之间应采取隔断热桥的处理措施,活动外遮阳的安装方法,可参考图4和图5。图4活动外遮阳安装做法8

12DB34/T4281—2022图5活动外遮阳侧口安装做法8.1.3.4屋面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a)屋面保温层应与外墙的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当采用分层保温材料时,应分层错缝铺贴,各层之间应有粘结。b)屋面保温层靠近室外一侧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应延续到女儿墙顶部盖板内;屋面结构层上,保温层下应设置隔汽层;屋面隔汽层设计及排气构造设计应符合GB50345的规定。c)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结构体,其保温层应与屋面、墙面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女儿墙、土建风道出风口等薄弱环节,宜设置金属盖板,以提高其耐久性,金属盖板与结构连接部位,应采取避免热桥的措施。女儿墙做法可参考图6。d)穿屋面管道的预留洞口应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管进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填充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厚度不小于50mm。排气管做法可参考图7。e)落水管的预留洞口应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落水管与女儿墙之间的空隙使用发泡聚氨酯进行填充。落水管做法可参考图8。f)设备安装时应在保温外侧做基础平台,设备安装在基础平台上。9

13DB34/T4281—2022图6突出屋面女儿墙及盖板保温构造做法10

14DB34/T4281—2022图7出屋面管道保温构造做法图8落水管处做法8.1.3.5地下室和地面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1

15DB34/T4281—2022a)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与地上部分保温层连续,并应采用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延伸到地下冻土层以下,或完全包裹住地下结构部分;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内部和外部宜分别设置一道防水层,防水层应延伸至室外地面以上适当距离。地下室保温做法可参考图9-图12。b)无地下室时,地面保温与外墙保温应连续、无热桥;如无法做到连续外墙保温应向下延伸50cm以上,并进行热桥计算和防结露验算。图9非采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1图10非采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212

16DB34/T4281—2022图11非采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3图12覆土采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8.1.4建筑气密性8.1.4.1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建筑设计施工图中应明确标注气密层的位置。当建筑采用钢结构以及木结构时,应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如图13所示。13

17DB34/T4281—2022图13气密层标注示意图8.1.4.2围护结构设计时,应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围护结构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节点设计,减少或避免出现气密性难以处理的节点。8.1.4.3建筑设计应选用气密性等级高的外门窗,外门窗与门窗洞口之间的缝隙应做气密性处理。8.1.4.4气密层应依托密闭的围护结构层,并选择适用的气密性材料。8.1.4.5围护结构洞口、电线盒、管线贯穿处等易发生气密性问题的部位应进行节点设计,并应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穿透汽密层的电力管线等宜采用预埋穿线管等方式,不应采用桥架敷设方式。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在外墙布置接线盒和插座。电线盒气密性处理可参考图14。图14电线盒气密性处理示意图8.1.4.6不同围护结构的交界处以及排风等设备与围护结构交界处应进行密封节点设计,并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14

18DB34/T4281—20228.1.5供热供冷系统8.1.5.1供热供冷系统冷热源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因素进行性能参数优化和方案比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采用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或多联机系统,宜采用如磁悬浮机组等更高能效的供冷系统;b)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一次能源的使用。8.1.5.2供热供冷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优先选用高能效等级的产品,并应提高系统能效;b)应有利于直接或间接的利用自然冷热源;c)应考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d)应根据建筑负荷灵活调节;e)应兼顾生活热水需求,居住建筑应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8.1.5.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采用的循环水泵、通风机等用能设备应采用变频调速等变负荷调节方式。8.1.5.4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根据其冷热负荷特征,优化确定新风再热方式或采取适宜的除湿技术措施。8.1.6新风热回收及通风系统8.1.6.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设计应考虑全年运行的合理性及可靠性。8.1.6.2新风热回收装置类型应结合其节能效果和经济性综合考虑确定。设计时应采用高效热回收装置,且做好送风房间和排风房间的合理规划,尽可能减少管道的长度。8.1.6.3新风热回收系统宜设置低阻高效的空气净化装置。8.1.6.4新风热回收系统应采取防冻措施。8.1.6.5居住建筑新风系统宜分户独立设置,并应按用户需求供应新风量。8.1.6.6居住建筑厨房宜设置独立补风系统,可选择开启窗户形式进行补风,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补风宜从室外直接引入,补风管道应保温,并应在入口处设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且电动风阀应与排油烟机联动;b)补风口应尽可能设置在灶台附近;c)采用开启窗户方式进行补风时需在用户手册中体现。8.1.7照明、电梯与计量8.1.7.1应选择高效节能光源和灯具,宜选择LED光源,且其色容差、色度等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8.1.7.2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8.1.7.3电梯系统应采用节能的控制及拖动系统:当设有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排列时,应具备群控功能;电梯无外部召唤,且电梯轿厢内一段时间无预设指令时,应自动关闭轿厢照明及风扇;宜采用变频调速拖动方式,高层建筑电梯系统可采用能量回馈装置。8.1.7.4超低能公共耗建筑应对能耗进行分类分项计量。公共建筑应对冷、热、电等不同能源形式进行分类计量,并对照明、电梯、风机、水泵等设备用电进行分项计量。8.1.8监测与控制8.1.8.1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设置能源管理平台,对建筑室内外环境和建筑各项能耗进行监测和记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5

19DB34/T4281—2022a)应监测建筑室内环境、人员数量和使用方式以及室外环境参数等信息;b)应监测电、自来水、蒸汽、热水、热/冷量、燃气、油或其他燃料等的消耗量;c)当采用可再生能源时,应对其单独进行监测;d)应对网络机房、食堂、开水间、制冷机房、换热机房和锅炉房等部位的用能实行重点监测;e)用于计费结算的电、水、热/冷、蒸汽、燃气等表具,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f)制备生活热水消耗的热量和燃料量应单独监测。8.1.8.2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楼宇自控系统应以供需平衡为目的,根据末端房间需求实时调节冷热源的供给,降低设备使用时间及能耗输出,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最终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并节约能源。楼宇自控系统应实现管理、控制及传感执行等功能。8.1.8.3暖通空调系统应具备部分负荷条件下的调节措施,其末端设备应根据相应区域人员情况自动启停或调节。8.1.8.4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以单个房间或室内区域为控制对象,遵循被动手段优先的原则,实现整体集成、优化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房间控制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a)应在一个系统内集成并收集温度、湿度、风速、空气质量、照明、遮阳、人体存在等与室内环境控制相关的物理量;b)应包含房间的遮阳控制、照明控制、供冷、供热和新风末端设备控制,相互之间具有联动关系;c)应通过策略算法,以满足房间设计的环境参数需求为前提,降低房间综合能耗为目的,自动确定当前房间的模式进行调控,或根据用户指令执行不同的空间场景模式控制方案;d)在不牺牲舒适性的前提下,通过预置的程序自动控制照明、遮阳、暖通空调设备,使房间重新回到舒适与能源效率的平衡状态。8.1.8.5当有多种能源供给时,应根据系统能效对比等因素进行优化控制。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时,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供给。8.1.8.6新风机组的运行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调整相应的风机转速及新风阀开度;b)宜提供触摸屏、移动端操作软件等便捷的人机界面;c)应设置压差传感器检测过滤器两侧压差变化;d)寒冷地区的新风热回收装置应具备防冻保护功能;e)应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焓差)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通阀或联动外窗开启自然通风。施工质量控制8.2.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施工和质量控制应针对热桥控制、气密性保障等关键环节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前,应对现场工程师、施工人员、监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先进行样板施工。8.2.2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工程应实行专业化施工,应选用配套供应的外保温系统材料,其型式检验报告中应包括外保温系统耐候性检验项目。8.2.3围护结构保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a)围护结构保温施工应预埋件安装完成并验收合格后进行。保温施工应在基层处理、结构预埋件安装完成且验收合格后进行。外保温施工前,外门窗应安装完毕并验收合格;b)围护结构的保温层应粘贴平整且无缝隙,固定方式不应产生热桥;c)围护结构上的悬挑构件、穿透围护结构的管道等热桥部位应进行阻断热桥处理;d)装配式夹心外墙板竖缝、横缝应做热桥处理。8.2.4外门窗(包括天窗)应整窗进场,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a)外门窗安装前结构工程应已验收合格,门窗结构洞口平整;b)外门窗与基层墙体的连接件应进行阻断热桥的处理;16

20DB34/T4281—2022c)门窗洞口与窗框连接处应进行防水密封处理;d)窗底应安装窗台板散水,窗台板两端及底部之间与外保温的缝隙应先用预压膨胀密封带填塞;门洞窗洞上方应安装滴水线条。8.2.5当设计有外遮阳时,应在外窗安装已完成、外保温尚未施工时确定外遮阳的固定位置,并安装连接件。连接件与基层墙体之间应进行阻断热桥的处理。8.2.6围护结构气密性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a)防水隔汽材料的材质应根据粘贴位置基层的材质和是否需要抹灰覆盖防水隔汽材料进行选择;b)建筑结构缝隙应进行封堵;c)围护结构不同材料交界处、穿墙和出屋面管线、套管等空气渗漏部位应进行气密性处理;d)气密性施工应在该节点热桥处理之后进行,气密性施工不应产生热桥。8.2.7装配式结构气密性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a)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宜采用现浇混凝土密封方式,横缝应采用高强度灌浆料密封;b)装配式框架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和横缝均宜采用柔性保温材料封堵,并应在室内侧粘贴防水隔汽膜或涂刷防水隔汽层进行气密性处理;c)外叶板竖缝和横缝宜先在夹心保温表面涂刷防水透汽层,再从板缝口填充直径略大于缝宽的通长聚乙烯棒,聚乙烯棒表面与排水空腔外边缘齐平。板缝口宜灌注耐候硅酮密封胶,且耐候硅酮密封胶在缝口应呈凹形;d)装配式夹心外墙板与结构柱、梁之间的竖缝和横缝应在室内侧设置防水隔汽层,再进行抹灰等处理。8.2.8门窗和空调新风系统安装完成后,装修开始前宜对热桥及气密性关键性部位进行热工缺陷和气密性检测,查找漏点并及时修补。8.2.9机电系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机电系统安装应避免产生热桥和破坏围护结构气密层;b)对风系统所有敞开部位均应做防尘保护;c)机组安装及管道施工过程中应作消声隔振处理。8.2.10进场材料和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a)保温工程所用材料进场时,应进行施工现场见证取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b)外门窗(包括天窗)应整窗进场。外门窗、建筑幕墙(含采光顶)及外遮阳设施进场时,应进行施工现场见证取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外门窗所用防水透汽材料、防水隔汽材料进场时,应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其品种、规格、性能应符合设计和相关标准的要求。c)供暖与供冷系统设备及施工所用材料进场时,应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其类型、材质、性能、规格及外观应符合设计要求;对设备系统工程施工所用的保温绝热材料应进行施工现场取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同一厂家的分散式热回收装置应进行现场抽检,送至实验室检测,检测方法应符合GB/T21087的规定,检测结果符合本文件附录E的要求。抽检数量为5%,但不得少于2台;d)照明设备进场时,应进行施工现场见证取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e)太阳能热利用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备进场时,应进行施工现场见证取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8.2.11各道工序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和影像资料,隐蔽工程检查应包含以下内容:a)外墙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度和板材缝隙填充情况;锚固件安装与热桥处理;网格布铺设情况;穿墙管线保温密封处理等;17

21DB34/T4281—2022b)屋面、地面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度和板材缝隙填充质量;防水层(隔汽、透汽)设置;雨水口部位、出屋面管道、穿地面管道的处理等;c)门窗、遮阳系统安装方式;门窗框与墙体结构缝的保温处理;窗框周边气密性处理,连接件与基层墙体间的断热桥措施等;d)女儿墙、窗框周边、封闭阳台、出挑构件、预埋支架等重点部位的施工做法。8.2.12建筑主体施工结束,门窗安装完毕,内外抹灰完成后,精装修施工开始前,应按附录D进行建筑气密性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本文件气密性指标要求。8.2.13设备系统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联合试运转和调试,并应对供暖通风供冷和照明系统节能性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系统性能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运行与管理8.3.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运行与管理应在保证设备安全和满足室内环境设计参数的前提下,选择最利于建筑节能的运行方案,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立足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建筑构件和设备的功能实施控制调节;b)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建筑实际使用情况做出动态运行策略调整。8.3.2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在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一个年度进行建筑能源系统调适。系统调适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覆盖主要的季节性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b)应覆盖中控系统及所有联动工作的用能系统和建筑构件;c)调适工作宜从正式投入使用开始延续至第三个完整年度结束;d)当建筑使用过程中发生建筑使用功能的重大改变,或对用能系统进行了改造时,应在建筑正式恢复使用的第一个年度再次进行完整的系统调适。8.3.3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运行参数的记录和数据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a)除符合本规范对各项能耗数据的记录要求外,还应记录建筑同期的人员使用情况、室外环境参数等建筑运行信息;b)应每年根据建筑的能耗数据、建筑的使用情况记录和气象数据,对建筑的年度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运行策略或使用方式;c)建筑的年运行数据应与上一年度本建筑的运行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或与相同气候区、相同功能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运行数据进行横向比对分析;d)必要时应对建筑用能系统进行再调适;e)能耗数据宜向社会公布。8.3.4被动式超低能耗应针对私人使用空间编制用户使用手册,并对业主及使用者进行宣传贯彻。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在公共空间设公告牌,将与节能有关的用户注意事项等信息进行明示。8.3.5对建筑气密性有要求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当建筑的门窗洞口或其他气密部位进行了改造或施工时,应确保施工质量,必要时可进行二次检测。8.3.6应定期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检验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三年;b)对于热工性能减退明显的部位应及时进行整改;c)除定期例行检验外,高强度雨雪冰雹之后应增加有针对性的检验工作。8.3.7过渡季宜关闭新风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或通过焓差控制新风进行旁通,利用建筑本体进行蓄冷和蓄热降低夏季制冷时间和冬季采暖时间。新风机组的运行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根据过滤器两侧压差变化及时清理或更换过滤装置;b)当室外温湿度和空气质量适宜时,应最大限度利用新风排出室内余热余湿;18

22DB34/T4281—2022c)当供暖、制冷设备开启时,应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焓差)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通阀开闭。9评价一般规定9.1.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造完成后,应对其是否达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要求给予评价。当被评价的建筑符合本文件第4章、第5章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相关参数、指标要求时,应对其进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进行评价、根据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可分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三个等级。9.1.2评价应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与评价软件模拟计算的结果为基础,并结合实际测试或监测结果,综合判定。9.1.3评价应以单栋建筑为对象;对于设计中以户或以单元为设计单位的居住建筑,可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以户或单元为对象进行评价。9.1.4评价工作应贯穿整个设计、建造与运营过程,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营评价两部分。建筑竣工验收运营一年后,宜对居住建筑进行运营评价,应对公共建筑进行运营评价。9.1.5从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检测的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资质,检测中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具有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有效期内的检定合格证或校准证书,从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检测的人员应经过相关专业技术培训。评价方法9.2.1应鼓励选用获得绿色建材标识(认证)或高性能节能标识(认证)的门窗、保温(隔热)材料、照明灯具、新能源设备、冷(热)源机组、供冷(供暖)末端设备、热回收装置、遮阳、室内装修材料等产品,评价时,对获得标识的产品可采用直接认可的方式,对未取得标识的产品,应限制使用。9.2.2设计评价应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施工图审查应重点核查围护结构关键节点构造及做法是否符合保温及气密性要求,包括保温构造、门窗洞口密封、气密层保护措施及是否采取新风热回收系统,厨房及卫生间通风是否采取节能措施等;b)能耗指标核算应包括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及年供暖供冷照明一次能源消耗量的核算。能耗指标应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与评价软件对建筑能耗进行计算并出具IBE、PHPP或PHD等常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软件能耗计算报告。9.2.3施工质量评价作为运营评价的一部分应在建筑物竣工验收后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对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进行气密性检测。当以户或单元为对象进行评价时,应以户或单元为单位进行气密性测试;检测方法及结果应符合本文件附录D的要求;b)应对围护结构热工缺陷进行检测。对照设计和施工方案观察检查,核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受2检内表面因缺陷区域导致的能耗增加比值应小于5%,且单块缺陷面积应小于0.3m。当受检内表面的检测结果符合此规定时,应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c)应对新风热回收装置性能进行检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对于集中式热回收装置,应进行现场检测,检测方法及检测结果应符合本文件附录E新风热回收装置热回收效率现场测试方法的要求;——分散式热回收装置应核查进场复验结果;——对于获得高性能节能标识(认证)且在有效期内的产品,提供证书可免于现场抽检;19

23DB34/T4281—2022d)应核查外墙保温材料、门窗、装修主材等关键产(部)品应为高性能节能产品或绿色建材产品;否则,应核查其见证取样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或相关规定;e)应由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9.2.4运营评价还应包含室内环境检测和实际能耗评估。9.2.5室内环境检测应包含室内温度、湿度、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新风量、室内PM2.5含量,二氧化碳浓度及室内环境噪声。9.2.6实际能耗评估应以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年一次能源消耗量为评价指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耗指标检测应以整栋建筑或典型户能耗为检测对象,计量时间以一年为一个周期;b)公共建筑应直接采用分项计量的能耗数据,并对其计量仪表进行校核后采用;居住建筑应以栋或典型用户电表、气表等计量仪表的实测数据为依据,经计算分析后采用。9.2.7当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评价完成后,可向其颁发有效期为两年的设计评价证书;当运营评价完成后,应向其颁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证书,完成整个评价工作。20

24DB34/T4281—2022附录A(规范性)能效指标计算方法A.1一般规定A.1.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与评价软件应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s——Calculationofenergyuseforspaceheatingandcooling》ISO13790中的月平均动态计算方法;b)应计算围护结构(包括热桥部位)传热、太阳辐射得热、建筑内部得热、通风热损失四部分形成的负荷,可计算新风热回收和气密性对建筑供暖能耗的影响;计算中应考虑建筑热惰性对负荷的影响;c)建筑须整体计算符合能耗指标;d)自动判断能耗指标是否符合本文件规定。A.1.2能耗指标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a)气象参数按JGJ/T346的规定计算,采用IBE、PHPP和PHD进行计算时可直接使用软件自带的气象参数;b)应计算围护结构(包括热桥部位)传热、太阳辐射得热、建筑内部得热、通风热损失四部分形成的负荷,计算中应考虑建筑热惰性对负荷的影响;c)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应包括围护结构的热损失和处理新风的热(或冷)需求;处理新风的热(冷)需求应扣除从排风中回收的热量(或冷量);d)当室外温度不大于28℃且相对湿度不大于70%时,利用自然通风,不计算供冷需求;e)供暖通风供冷系统及输配系统的能耗应考虑对负荷的影响;f)应考虑过渡季节间歇使用对能耗性能的影响。A.1.3计算设计建筑能耗指标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建筑构造尺寸、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做法、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太阳得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面开窗面积以及活动外遮阳应与建筑设计文件一致;b)建筑功能区除设计文件中明确为非空调区外,均应按设置供暖、供冷和通风计算;供冷、供暖和通风系统运行时间按表A.1设置;c)房间人员密度及在室率、电器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照明开启时间按表A.2设置;d)照明能耗计算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与建筑设计文件一致;照明能耗的计算应考虑自然采光和自动控制的影响;e)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以及电梯的系统形式和能效应与设计文件一致;f)应计入可再生能源的节能量,可再生能源的类型包括太阳能光热、光电利用、风力发电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统形式及效率应与设计文件一致。21

25DB34/T4281—2022表A.1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的日运行时间类别系统工作时间住宅建筑全年0:00~24:00工作日8:00~18:00办公建筑节假日-酒店建筑全年0:00~24:00工作日8:00~18:00学校建筑节假日-商场建筑全年9:00~21:00影剧院全年9:00~21:00医院建筑全年8:00~18:00表A.2不同类型房间人员、设备、照明内热设置人均占建筑设备功率密度照明功率密度照明开启时长房间类型地面积人员在室率设备使用率22类型W/mW/mh/月2m起居室3219.5%539.4%6180卧室3235.4%619.6%6180餐厅3219.5%539.4%6180厨房324.2%2416.7%6180住宅洗手间00.0%00.0%6180建筑楼梯间00.0%00.0%00大堂门厅00.0%00.0%00储物间00.0%00.0%00车库00.0%00.0%2120办公室1032.7%1332.7%9240密集办公室432.7%2032.7%15240会议室3.3316.7%561.8%9180办公大堂门厅2033.3%00.0%5270建筑休息室3.3316.7%00.0%5150设备用房00.0%00.0%50库房、管道井00.0%00.0%00车库10025.0%1532.7%2270酒店客房14.2941.7%1328.8%7180(三星以下)酒店客房(三星)2041.7%1328.8%7180酒店酒店客房(四星)2541.7%1328.8%7180建筑酒店客房(五星)33.3341.7%1328.8%7180多功能厅1016.7%561.8%13.5150一般商店、超市1016.7%1354.2%933022

26DB34/T4281—2022人均占建筑设备功率密度照明功率密度照明开启时长房间类型地面积人员在室率设备使用率22类型W/mW/mh/月2m高档商店2016.7%1354.2%14.5330中餐厅416.7%00.0%9300西餐厅416.7%00.0%6.5300火锅店416.7%00.0%8300快餐店416.7%00.0%5300酒吧、茶座436.6%00.0%8300厨房1027.9%00.0%6330游泳池1026.3%00.0%14.5210车库10032.7%1532.7%2270办公室1032.7%1332.7%8330密集办公室432.7%2032.7%13.5330会议室3.3336.5%561.8%9270大堂门厅2054.6%00.0%9300休息室3.3336.5%00.0%5120设备用房00.0%00.0%50库房、管道井00.0%00.0%00健身房826.3%00.0%11210保龄球房840.4%00.0%14.5240台球房440.4%00.0%14.5240教室1.1226.8%514.9%9180阅览室2.526.8%1014.9%9180电脑机房450.4%40100.0%15300办公室1032.7%1332.7%8270密集办公室432.7%2032.7%13.5270学校会议室3.3336.5%561.8%8120建筑大堂门厅2054.6%00.0%10270休息室3.3336.5%00.0%5240设备用房00.0%00.0%50库房、管道井00.0%00.0%00车库10032.7%1532.7%2240一般商店、超市2.532.6%1354.2%10330高档商店432.6%1354.2%16330中餐厅227.9%00.0%9300西餐厅236.6%00.0%6.5300商场火锅店217.7%00.0%5300建筑快餐店227.9%00.0%5300酒吧、茶座236.6%00.0%8300厨房1027.9%00.0%6300办公室1032.7%1332.7%824023

27DB34/T4281—2022人均占建筑设备功率密度照明功率密度照明开启时长房间类型地面积人员在室率设备使用率22类型W/mW/mh/月2m密集办公室432.7%2032.7%13.5240会议室3.3336.5%561.8%8180大堂门厅2054.6%00.0%10270休息室3.3336.5%00.0%5120设备用房00.0%00.0%50库房、管道井00.0%00.0%00影剧院134.6%00.0%11390舞台534.6%4066.7%11390影剧院舞厅2.535.8%3035.8%11240棋牌室2.520.8%00.0%11240展览厅523.8%2041.7%9300病房10100.0%00.0%5210手术室1052.9%00.0%20390候诊室247.9%00.0%6.5270医院门诊办公室6.6747.9%00.0%6.5270建筑婴儿室3.33100.0%00.0%6.5270药品储存库00.0%00.0%5270档案库房00.0%00.0%5270美容院451.7%551.7%8270注:新风开启率按人员在室率进行计算。A.1.4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电梯一次能源消耗量按式(A.1)计算:��×�����×�����×�����×�����×�����×�����,�×������,���,�×��E�=···············································(A.2)�式中:2E�——建筑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电梯一次能源消耗量,kWh/m;A——建筑处理后楼面面积。?�——?类型能源的一次能源系数,一次能源系数应符合A.1.5条的规定;?�——供暖系统的能源消耗(kWh);?�——供冷系统的能源消耗(kWh);?�——通风系统的能源消耗(kWh);?�——生活热水的能源消耗(kWh);?�——照明系统的能源消耗(kWh);?�——电梯系统的能源消耗(kWh);?�,�——场地内或附近产生的?类型可再生能源的产能量(kWh);?��,�——外界输入的?类型可再生能源的产能量(kWh)。A.1.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应按式(A.2)计算:24

28DB34/T4281—2022�∑���,��∑����,����???�=················································································(A.3)��×�����×�����×�����×�����×�����×��式中:???�——基于一次能源总量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场地内或附近产生的?类型可再生能源的产能量(kWh);?��,�——外界输入的?类型可再生能源的产能量(kWh);A.1.6各种能源的一次能源换算系数应按照表A.3确定。表A.3一次能源换算系数能源类型换算单位一次能源换算系数标准煤kWh一次/kgce终端8.14天然气kWh一次/m³9.85终端热力kWh一次/kWh终端1.22电力kWh一次/kWh终端2.6生物质能kWh一次/kWh终端0.20场地内电力(光伏、风力等可再kWh/kWh2.6一次终端生能源发电自用)场地内光热kWh一次/kWh终端1.0场地外输入电力(光伏、风力等kWh/kWh2.0一次终端可再生能源发电自用)注1:表中数据引自GB/T2589-2020;生物质能换算系数参考国外数据;注2:电力单位耗煤量指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A.1.7能耗指标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关键输入参数、结果等信息应以文件的形式提交,文件应包括下列信息:a)项目基本情况的简要描述,包括建筑层数、朝向、面积,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的关键性能参数,暖通空调系统形式及关键性能参数;b)建筑内部物理分隔图及其是否供暖供冷,能耗模拟工具中采用的热区分隔图等;c)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的模型简化的说明文件;d)能耗模拟工具的输入和输出文件及能耗指标计算报告。A.2建筑处理后楼面面积计算A.2.1住宅类建筑能耗指标应以处理后楼面面积为基准,并符合下列规定:a)建筑处理后楼面面积等于建筑围护结构内设置供暖或供冷设施的各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之和,包括卧室、起居室(厅)、餐厅、厨房、卫生间、过厅、过道、贮藏室、壁柜等使用面积的总和;b)各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应等于各功能空间墙体内表面所围合的空间水平投影面积;c)住宅中的楼梯、电梯不计入使用面积,但楼梯休息平台计入使用面积;d)坡屋顶内设置供暖或供冷设施的空间应列入使用面积中。坡屋顶内屋面板下表面与楼板地面的净高低于1m的空间不计算使用面积;净高在1m~2m的空间应按1/2计算使用面积;净高超过2m的空间应全部计入使用面积;25

29DB34/T4281—2022e)烟囱、通风道、管井等均不应计入使用面积;f)地下室、阁楼等主要功能房间面积小于辅助房间面积的楼层,辅助房间面积应按60%计算使用面积。A.2.2公共建筑能耗指标应以处理后楼面面积为基准,并符合下列规定:a)建筑处理后楼面面积等于建筑围护结构内设置供暖或供冷设施的各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之和;b)门厅、走道、楼梯口与楼梯平台、设备间、设施间按照60%计入使用面积;c)楼梯、电梯、通风道、管井等均不应计入使用面积。A.3公共建筑A.3.1计算公共建筑基准建筑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全年一次能源总消耗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建筑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建筑构造、围护结构做法、窗墙比应与设计建筑一致;b)建筑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的运行时间、室内温度、照明开关时间、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及在室率、人员新风量及新风机组运行时间表、及电器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应与设计建筑一致;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按照表A.4确定;c)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冷热源性能应符合GB50189的规定,未规定的参数应与设计建筑一致;d)按照设计建筑实际朝向建立基准建筑模型,并将建筑依次旋转90°、180°、270°,取四个不同方向的模型负荷计算结果相加取平均值,作为基准建筑负荷;e)基准建筑的供暖、供冷系统形式按照表A.4确定。表A.4基准建筑供暖、供冷系统形式建筑类型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散热器供暖,末端形式风机盘管系统风机盘管系统办公建筑冷源电制冷机组电制冷机组热源燃煤锅炉燃气锅炉末端形式风机盘管系统风机盘管系统酒店建筑冷源电制冷机组电制冷机组热源燃煤锅炉燃气锅炉散热器供暖,末端形式分体式空调分体空调学校冷源分体式空调分体式空调热源燃煤锅炉空气源热泵末端形式全空气定风量系统全空气定风量系统商场冷源电制冷机组电制冷机组热源燃煤锅炉燃气锅炉末端形式全空气系统全空气系统医院冷源电制冷机组电制冷机组热源燃煤锅炉燃气锅炉26

30DB34/T4281—2022末端形式风机盘管系统风机盘管系统其他类型冷源电制冷机组电制冷机组热源燃煤锅炉燃气锅炉A.3.2公共建筑节能率计算应当以设计建筑和基准建筑全年的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的一次能源总消耗量作为依据,基准建筑与设计建筑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的耗电量、耗煤量和耗气量都应换算为一次能源消耗量,节能率应按式(A.3)计算:|����|?=×100%·································································(A.4)��式中:?——设计建筑本体节能率,%;2?——设计建筑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系统全年一次能源总消耗量(kWh/m);2?�——基准建筑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系统全年一次能源总消耗量(kWh/m)。27

31DB34/T4281—2022附录B(规范性)围护结构保温及构造做法B.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墙宜采用外墙外保温、内外保温结合的构造形式或夹心保温的构造形式,在特殊条件下也可采用其它保温构造形式,并应采用重质围护结构。B.2采用外保温形式时,外墙保温系统防火性能及防火隔离带的设置应符合GB50016和JGJ289的规定。B.3外墙保温系统用有机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B2级,典型设置防火隔离带的有机保温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参考表B.1。表B.1有机保温板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基本构造构造示意图保温层抹面层基找粘保防辅底增面饰层平结温火助层强层面墙防层板隔联材层体水离结料层带件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涂混凝料聚合抹土墙有机玻抹、物水胶面,保温板、锚纤面饰泥防粘胶各种防火栓网胶面水砂剂浆砌体隔离带浆砂浆墙浆等B.4无机保温板系统用无机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A2级,典型无机保温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可按表B.2选用。28

32DB34/T4281—2022表B.2无机保温板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基本构造构造示意图基抹面层层找平粘保辅助底增强面饰墙防水结温联结层材料层面体层层层件层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混凝聚合抹抹涂料土墙物水胶无机面玻面、,锚泥防粘保温胶纤胶饰面各种栓水砂剂板浆网浆砂浆砌体浆等墙B.5外保温系统宜采用轻质饰面层,对于面密度超过30kg/㎡的外保温系统应设置托架,托架的设置应避免热桥效应。B.6夹心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参考表B.3。表B.3夹心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基本构造构造示意图外保内拉叶温叶结板材板件1料2①②③④34混凝内插高强度塑料混凝土墙土墙保温板或组合件B.7屋面保温、夹心保温等保温材料的物理性能应符合相关产品国家标准要求。外墙外保温系统用保温材料的物理性能除了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外,其重要指标还应符合表B.4的要求。表B.4外墙外保温系统用保温材料物理性能指标表材料类型序号参数技术要求1导热系数(平均温度25℃),W/(m·K)≤0.0373普通膨胀聚苯2表观密度,kg/m18~22板3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MPa≥0.104尺寸稳定性,%≤0.329

33DB34/T4281—2022材料类型序号参数技术要求5吸水率(体积分数),%≤26燃烧等级B21导热系数(平均温度25℃),W/(m·K)≤0.03232表观密度,kg/m18~223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MPa≥0.10石墨聚苯板4尺寸稳定性,%≤0.35吸水率(体积分数),%≤26燃烧等级B11质量吸湿率,%≤0.522短期吸水量(部分浸入),kg/m≤0.53导热系数(25℃),W/(m·K)≤0.048岩棉带4垂直于表面的抗拉强度,MPa≥0.155压缩强度,kPa≥806燃烧等级A1质量吸湿率,%≤1.022短期吸水量(部分浸入),kg/m≤0.53导热系数(25℃),W/(m·K)≤0.04岩棉板4垂直于表面的抗拉强度,kPa≥105压缩强度,kPa≥406燃烧等级A1导热系数(25℃),W/(m·K)≤0.0082穿刺强度,N≥183垂直于表面的抗拉强度,kPa≥80真空绝热板4压缩强度,kPa≥10025表面吸水量,g/m≤1006穿刺后垂直于板面方向的膨胀率,%≤106燃烧等级A31芯材表观密度,kg/m≥352芯材导热系数(平均温度25℃),W/(m·K)≤0.0243芯材尺寸稳定性(70℃,48h),%≤1.0聚氨酯板4吸水率(体积分数),%≤25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MPa≥0.106燃烧等级不低于B230

34DB34/T4281—2022附录C(规范性)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C.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门窗除应符合本文件规定的节能性能要求外,还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其他性能要求。C.2常见建筑外窗和玻璃门热工性能可参考表C.1选用。表C.1常见建筑外窗热工性能性能表传热系数K太阳得热系数序号名称玻璃配置[W/(m2·K)]SHGC170系列内平开隔热铝合金窗5+12A+5+12A+5Low-E1.8~2.20.30~0.37270系列内平开隔热铝合金窗5+12Ar+5+12Ar+5Low-E1.7~2.10.30~0.37370系列内平开隔热铝合金窗5+12A+5Low-E+12A+5Low-E1.6~2.00.24~0.31470系列内平开隔热铝合金窗5+12Ar+5Low-E+12Ar+5Low-E1.5~1.90.24~0.31590系列内平开隔热铝合金窗5+12A+5+V+5Low-E0.9~1.10.35~0.396100系列内平开隔热铝合金窗5+12Ar+5Low-E+12Ar+5Low-E0.9~1.10.24~0.317100系列内平开隔热铝合金窗5+12Ar+5+V+5Low-E0.8~1.00.35~0.39865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12A+5+12A+51.8~2.00.44~0.48965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12A+5Low-E1.8~2.00.35~0.391065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12Ar+5Low-E1.7~1.90.35~0.391165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12A+5+12A+5Low-E1.4~1.60.30~0.371265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12Ar+5+12Ar+5Low-E1.3~1.50.30~0.371365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12A+5Low-E+12A+5Low-E1.2~1.40.24~0.311465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12Ar+5Low-E+12Ar+5Low-E1.1~1.30.24~0.311582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12Ar+5+12Ar+5Low-E1.0~1.20.30~0.371682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12Ar+5Low-E+12Ar+5Low-E0.8~1.00.24~0.311782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12Ar+5Low-E+V+50.6~0.80.35~0.391868系列内平开木窗5+12A+5+12A+51.8~2.00.44~0.481968系列内平开木窗5+12A+5Low-E1.8~2.00.35~0.392068系列内平开木窗5+12Ar+5Low-E1.7~1.90.35~0.392178系列内平开木窗5+12A+5+12A+5Low-E1.4~1.60.30~0.372278系列内平开木窗5+12Ar+5+12Ar+5Low-E1.3~1.50.30~0.372378系列内平开木窗5+12A+5Low-E+12A+5Low-E1.2~1.40.24~0.312478系列内平开木窗5+12Ar+5Low-E+12Ar+5Low-E1.1~1.30.24~0.312586系列内平开铝木复合窗5+12A+5+12A+51.9~2.10.44~0.482686系列内平开铝木复合窗5+12A+5Low-E1.9~2.10.35~0.392786系列内平开铝木复合窗5+12Ar+5Low-E1.8~2.00.35~0.392886系列内平开铝木复合窗5+12A+5+12A+5Low-E1.5~1.70.30~0.372986系列内平开铝木复合窗5+12Ar+5+12Ar+5Low-E1.4~1.60.30~0.3731

35DB34/T4281—2022传热系数K太阳得热系数序号名称玻璃配置[W/(m2·K)]SHGC3086系列内平开铝木复合窗5+12A+5Low-E+12A+5Low-E1.3~1.50.24~0.313186系列内平开铝木复合窗5+12Ar+5Low-E+12Ar+5Low-E1.2~1.40.24~0.313292系列内平开铝木复合窗5+12Ar+5Low-E+12Ar+5Low-E0.9~1.10.24~0.313392系列内平开铝木复合窗5+12Ar+5+V+5Low-E0.8~1.00.30~0.37注1:以上数据参考了图集《建筑节能门窗》(16J607)和网站“中国·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www.windowlabel.cn)”。注2:玻璃配置从室外侧到室内侧表述;双片Low-E膜的中空玻璃膜层一般位于2、4面或2、5面;真空中空玻璃的Low-E膜一般位于第4面,且真空玻璃应位于室内侧。注3:塑料型材宽度≥82mm时应为6腔室或6腔室以上型材。90系列隔热铝合金型材隔热条截面高度≥54mm,100系列隔热铝合金型材隔热条截面高度≥64mm,且隔热条中间空腔需填充泡沫材料。注4:由于型材构造、镀膜牌号等存在差异,表格中给出的性能仅考虑大多数厂家产品的平均性能水平,不含特殊设计的产品。C.3外窗的热工性能应以检测值为准。32

36DB34/T4281—2022附录D(规范性)建筑气密性测试方法D.1检测方法D.1.1建筑气密性测试宜采用压差法。D.1.2压差法的检测应通过目标压差下的建筑物渗透量,通过压差-渗透量曲线确定50Pa和-50Pa压差下测量建筑物渗透量,通过计算换气次数量化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D.1.3采用压差法检测时,宜同时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拍摄红外热像图,并借助风速仪确定建筑物的渗漏源。D.1.4建筑气密性能检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a)临时封堵地漏风口等非围护结构渗透源,关闭所有门窗;b)安装测试设备;c)记录室内外大气压、温度和室外风速;d)启动风机,使室内外形成稳定的负压;e)观察50Pa压差下的渗透量,若未达标建议升高压差,进行漏点排查,可利用手掌、发烟示踪仪器、红外热像仪等确定建筑物渗漏源;f)记录每个目标压差下的渗透量,直至正负压测试均完成;g)关闭风机,室内外大气压、温度和室外风速;D.1.5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的检测值的处理应按下式处理:——换气次数应按公式(D.1)、(D.2)计算:?�=?�/?·····································································(D.1)����?�=?�/?······································································(D.2)����式中:��-1?��、?��——室内外压差为50Pa、-50Pa下房间的换气次数(h);��3?��、?��——室内外压差为50Pa、-50Pa下空气流量的平均值(m/h);3V——被测房间或建筑净体积(m)。D.1.6建筑或房间的换气次数应按式(D.3)计算:?=(?�+?�/2·······························································(D.3)������)式中:-1?��——室内外压差为50pa条件下,建筑或房间的换气次数(h)。D.1.7当以户为对象进行气密性能检测时,测试户数不应少于整栋建筑户数的5%,且至少应包括顶层、中间层和底层的典型户型各1户;当以单元为对象进行气密性能检测时,测试单元不应少于整栋建筑单元数的10%,且不应少于1个单元。D.2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D.2.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整体气密性指标应符合本文件表2和表3中气密性指标要求。33

37DB34/T4281—2022D.2.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文件第D.2.1条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34

38DB34/T4281—2022附录E(规范性)新风热回收装置热回收效率现场测试方法E.1检测方法E.1.1集中式新风热回收装置效率检测应在系统实际运行状态下进行。分散式新风热回收装置应进行施工现场抽检,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实验室检测,保证其热回收效率符合设计要求。抽检数量为5%,但不得少于2台。E.1.2集中式新风热回收装置效率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a)检测前应在热回收机组的新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热回收装置前后布置有自动记录功能的温湿度测试仪器;b)检测期间热回收机组的排风系统总风量和新风系统总风量比值应在90%~100%,且风管风量的检测方法应符合JGJ/T177的规定;c)检测时间应在系统设备稳定运行后不少于2h。E.1.3集中式新风热回收装置效率可通过温度的交换效率、湿度的交换效率及焓的交换效率进行计算,且应按式(E.1)计算:�������η=×100%································································(E.1)�������式中:η—交换效率[温度(℃)、湿度(%)、焓(H)];Xxj——新风进风参数[温度(℃)、湿度(%)、焓(H)];Xxc——新风出风参数[温度(℃)、湿度(%)、焓(H)];Xpj——排风进风参数[温度(℃)、湿度(%)、焓(H)]。E.2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E.2.1集中式及分散式新风热回收装置效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规定时,应本文件7.2.4条规定E.2.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文件第E.2.1条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3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