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901-2022 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湖北省)

DB42∕T 1901-2022 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湖北省)

ID:83096852

大小:765.53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3-07-04

上传者:用户名
DB42∕T 1901-2022 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湖北省)_第1页
DB42∕T 1901-2022 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湖北省)_第2页
DB42∕T 1901-2022 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湖北省)_第3页
DB42∕T 1901-2022 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湖北省)_第4页
DB42∕T 1901-2022 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湖北省)_第5页
DB42∕T 1901-2022 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湖北省)_第6页
DB42∕T 1901-2022 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湖北省)_第7页
DB42∕T 1901-2022 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湖北省)_第8页
DB42∕T 1901-2022 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湖北省)_第9页
DB42∕T 1901-2022 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湖北省)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42∕T 1901-2022 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湖北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27.010CCSF01DB42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T1901—2022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esignspecificationofbiomassheatingsystemengineering2022-07-29发布2022-09-29实施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

2DB42/T1901—2022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34基本规定...........................................................................3系统的组成、分类...............................................................3一般规定.......................................................................35厂址选择和厂区布置.................................................................4厂址选择.......................................................................4总平面布置.....................................................................4竖向设计.......................................................................5工艺布置.......................................................................56燃料系统...........................................................................5燃料运输及卸料.................................................................5燃料贮存.......................................................................6固体燃料上料及输送.............................................................6给料...........................................................................77锅炉及热风炉系统...................................................................7蒸汽和热水锅炉容量配置.........................................................7有机热载体炉容量配置...........................................................7热风炉容量配置.................................................................8燃烧及烟风系统.................................................................8热力循环系统...................................................................9除灰渣系统.....................................................................9风机、水泵、压缩机............................................................10锅炉房管道....................................................................108室外供热管道系统..................................................................10供热介质......................................................................10管道系统......................................................................11管道的布置和敷设..............................................................11管道和附件....................................................................11管道热补偿和管道支架..........................................................129监测和控制........................................................................12监测..........................................................................12控制装置......................................................................1910化验和检修.......................................................................21I

3DB42/T1901—2022化验..........................................................................21检修..........................................................................2111保温和防腐蚀......................................................................22保温..........................................................................22防腐蚀........................................................................2212土建、电气、采暖通风和给水排水....................................................22土建..........................................................................22电气..........................................................................24采暖通风......................................................................25给水排水......................................................................2513环境保护..........................................................................26大气污染物防治................................................................26噪声与振动的防治..............................................................26废水治理......................................................................26固体废弃物治理................................................................26绿化..........................................................................27环境管理与监测................................................................2714安全消防..........................................................................27安全..........................................................................27消防..........................................................................27II

4DB42/T1901—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北省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蓝颖新能源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熊建、皮金林、靳世平、田新民、郭启华、刘文娟、高勇、杜丽娟、陈汉平、任鲁军、高杰、陈学彦、魏涛、罗玉琴、曲名新、乔正凡、王智、李文刚、杨萌、邱亭、肖霄、何涛。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系电话:027-59370525,邮箱:hbnymsc@163.com;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联系电话:027-87450095,邮箱:2268762164@qq.com。III

5

6DB42/T1901—2022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物质供热系统工程设计中厂址选择、厂区布置、燃料系统、锅炉及热风炉系统、室外供热管道系统、检测、控制、化验、检修、保温、防腐蚀、土建、电气、采暖通风、给排排水、环境保护和安全消防等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生物质固体或气体为燃料的工商业、民用、区域供热系统设计,包括单台锅炉额定蒸发量为lt/h~75t/h、额定出口蒸汽压力为0.10MPa~3.82MPa(表压)、额定出口蒸汽温度小于等于450℃,以水为介质的固定式蒸汽锅炉供热系统;单台锅炉额定热功率为0.7MW~174MW、额定出口水压为0.10MPa~2.50MPa(表压)、额定出口水温小于等于180℃的热水锅炉供热系统;单台锅炉热功率不大于20MW,额定出口温度根据有机热载体最高允许使用温度确定的有机热载体锅炉系统;单台热风炉额定热功率不大于10MW,额定出口温度根据使用要求温度确定的热风炉供热系统。注:本文件中没有具体指明种类的锅炉和热风炉均为生物质锅炉和生物质热风炉。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76工业锅炉水质GB2893安全色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3087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468锅炉烟尘测试方法GB/T8163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T12145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327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T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T17410有机热载体炉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T20801(所有部分)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GB23971有机热载体GB24747有机热载体安全技术条件GB/T30366生物质术语1

7DB42/T1901—2022GB/T40113.1生物质热解炭气油多联产工程技术规范第1部分:工艺设计GB/T40511农林生物质原料收储运通用技术规范GB/T50006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3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9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41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T50051烟囱工程技术标准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63电力装置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T5008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5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316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463工程隔振设计标准GB50582室外作业场地照明设计标准GB50981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T51066工业企业干式煤气柜安全技术规范GB/T51094工业企业湿式气柜技术规范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CJJ34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T81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T104城镇供热直埋蒸汽管道技术规程HJ/T373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HJ/T39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NB/T34040小型生物质热风炉技术条件NB/T34061生物质锅炉供热成型燃料贮运技术规范SY/T0524导热油加热炉系统规范TSG11锅炉安全技术规程2

8DB42/T1901—20223术语和定义GB/T40113.1、GB/T3036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生物质biomass以木质纤维素为主的农林废弃物。注:例如秸秆、枝丫材和木材加工剩余边角料等。[来源:GB/T40113.1-2021,3.1]生物质燃料biomassfuel以生物质为原料加工、制造或转化而成的固体或气体燃料。[来源:GB/T30366-2013,2.4.3,有修改]生物质燃料锅炉biomassfuelboiler利用生物质燃料燃烧放出热量加热工质的锅炉,按工质种类可分为蒸汽锅炉、热水锅炉、有机热载体炉等。生物质热风炉biomasshotblaststove利用生物质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或利用生物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加热空气或其他的惰性气体,以产生规定参数的热烟气、热空气或其它热惰性气体的设备。4基本规定系统的组成、分类4.1.1生物质供热系统的组成生物质供热系统由生物质燃料贮存输送系统、生物质燃料锅炉或生物质热风炉系统、供热管道系统三部分组成。4.1.2生物质供热系统分类生物质供热系统按输出热载体类型可分为:水蒸气、热水、热空气、热惰性气体和有机热载体供热系统;当需要同时供应不同参数的供热介质时,可设置换热设施。一般规定4.2.1生物质供热系统设计应根据批准的区域或企业总体规划和供热规划进行,做到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并宜留有扩建、改建余地。4.2.2对扩建和改建的生物质供热系统,应取得原有工艺设备和管道的原始资料,并应结合原有总平面布置,合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设备和管道,同时应与原有生产系统、设备和管道的布置、建筑物和构筑物形式相协调。4.2.3生物质供热系统设计应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所在区域宜具有持续、可靠的生物质燃料供应量。4.2.4生物质供热系统设计前应取得拟建项目供热范围内的热负荷、燃料供应协议和供应协议约定的燃料理化特性分析,及拟建项目地区或区域的水质分析、气象、地质、水文、电力、供水、排水和环境3

9DB42/T1901—2022影响评价文件批复资料等有关基础资料。4.2.5生物质供热系统设计应采取减轻废气、废水、固体废渣和噪声对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4.2.6生物质供热系统中锅炉台数及容量、供热介质及参数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的有关规定。5厂址选择和厂区布置厂址选择5.1.1厂区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规划建设要求,并应与区域供热规划相协调,宜靠近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地区。5.1.2全年运行的生物质锅炉房厂区宜设置于所在地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季节性运行的生物质锅炉房厂区宜设置于所在地区该季节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5.1.3厂址应具有较适宜的地形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5.1.4厂址应优先选择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进场道路应满足燃料运输条件。5.1.5建设在易燃、易爆物品生产企业之内或与其附近的锅炉房,除应满足本条上述要求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5.1.6生物质燃料贮存区(仓库)与厂外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5.1.7生物质气体燃料采用储气柜贮存时,储气柜与厂外建构筑的防火间距,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生物质热解炭气油多联产工程技术规范第1部分:工艺设计》GB/T40113.1的有关规定。5.1.8山区建厂,当厂址位于山坡或山脚处时,宜避开受山洪、泥石流威胁的地段。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可靠的截洪、排洪等防止自然灾害的加固措施,并对山坡的稳定性作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避开滑坡等不良地质地段。总平面布置5.2.1总平面布置应按照项目规划设计规模,兼顾后续工程建设,统一进行平面布局规划。5.2.2总平面布置应根据燃料运输、生产流程、消防、环保、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地形、地质和气象自然条件以及供热管线统筹安排。5.2.3按照生产流程及功能,厂区宜分为生产区及辅助区,生产区主要包括生物质燃料贮存区(仓库)、锅炉间等,辅助区主要包括综合用房、辅助用房等,各区之间宜紧密联系、适当分割。总平面布置应以锅炉间为中心,紧凑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使生产流程顺畅、检修维护方便。5.2.4生物质燃料贮存区(仓库)、干灰贮仓宜分别靠近物料运输入口及出口,全年运行的供热系统,燃料贮存区(仓库)宜设置于厂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季节性运行的供热系统,燃料贮存区(仓库)宜设置于厂区该季节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5.2.5生物质燃料贮存区(仓库)与厂内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锅炉间与其他建(构)筑物之间的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安装、运行和检修的要求。5.2.6生物质固体燃料输送系统建(构)筑物的布置应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并应利用地形,缩短输送距离,减少转运,降低提升高度。5.2.7厂区道路的设置,应满足运输、施工、安装、生产、检修、消防等需要,并应与厂区竖向设计、绿化及管道敷设相协调,路面宽度应根据车辆、行人通行和消防等需要确定,运输生物质燃料的主要道4

10DB42/T1901—2022路宜采用双向车道。5.2.8汽车衡应设置在厂区物流通道上,并应方便计量管理,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5.2.9厂区周边应设围墙,围墙的结构形式和高度,应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以及周边环境确定。5.2.10厂区对外出入口设置应根据城乡道路规划和人流、物流分开原则合理确定,出入口不宜少于2个,减少人流和物流相互干扰。5.2.11生物质气体燃料采用储气柜贮存时,储气柜与厂内外建构筑的防火间距,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生物质热解炭气油多联产工程技术规范第1部分:工艺设计》GB/T40113.1的有关规定。5.2.12厂区总平面布置除应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的有关规定。竖向设计5.3.1厂区设计标高应与所在城镇、相邻企业的高程相适应,应方便生产联系、运输及满足排水要求,宜挖填方平衡,减少土石方工程量。5.3.2当厂区选址在受江、河、湖的洪水或内涝水威胁的场地时,厂内燃料贮存区设计标高应高于25年一遇的洪水位或内涝水位,主厂房室外地坪设计标高应高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或内涝水位,当低于以上标准时,厂区应有防洪围堰或其它可靠的防洪设施,并应在初期工程中一次建成。工艺布置5.4.1锅炉房工艺布置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的有关规定。5.4.2热风炉及有机热载体炉的锅炉与建筑物的净距参照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的相关规定。5.4.3厂区工艺管线规划应考虑规划容量、生产安全、施工维修、节约投资等因素,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按规划容量统一规划,集中布置,并留有足够的管线走廊;b)生产、生活、消防给水管和雨水、污水排水等宜地下直埋敷设;c)燃气管道、燃油管道等宜架空敷设或直埋敷设,燃气管不得沟道敷设;d)厂区内的电缆可采用直埋、沟道、架空敷设;e)对发生事故时有扩大灾害的管线,不宜同沟敷设;f)具有可燃性、爆炸危险性及有毒介质的管线不应穿越与其无关的建(构)筑物、生产装置、辅助生产及仓储设施。6燃料系统燃料运输及卸料6.1.1采用汽车运输时,厂内应设汽车衡,并符合下列要求:a)汽车衡的规格、数量,应根据汽车车型、日最大进厂的车辆数、日运行小时数、卸车方式等因素确定;b)汽车衡规格按运输车辆最大载重量并考虑适当裕量确定,称量精度不大于20kg。6.1.2生物质固体燃料入厂时应进行采样,宜根据生物质燃料特性,配置合适的采样工具。6.1.3生物质固体燃料可采用叉车、机械吊车或人工等方式卸料和转运,也可采用汽车卸料沟、活底料仓或卸料坑卸料。6.1.4袋料的接卸可采用叉车、机械吊车等方式,并应满足下列要求:5

11DB42/T1901—2022a)机械吊车的起吊能力可按额定荷载的2~3倍选取;b)卸料口应设置袋料支撑架等防坠落措施。6.1.5当采用汽车卸料沟或活底料仓卸料时,其输出能力应与卸车能力相适应。6.1.6当采用卸料坑卸料时,宜考虑卸料口与自卸车的衔接措施,并应做好防渗水处理。6.1.7卸料地点应在室内或设置防雨棚。6.1.8气体燃料输送系统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和《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有关规定。燃料贮存6.2.1固体燃料宜采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仓库贮存,也可采用筒仓贮存,并应采取防雨、防潮、防自燃措施。气体燃料必要时可采用储气柜贮存。6.2.2固体燃料仓库设计贮存量不应小于全厂所有锅炉5天的燃料消耗量,且燃料最长贮存时间不宜超过180天。气体燃料贮存量根据燃料来源及燃料处理要求确定。6.2.3燃料仓库设计应考虑下列主要因素:a)仓库的长度、宽度和跨度应根据厂区总平面布置、燃料贮存时间、燃料堆放尺寸、卸料、取料设备一次抓取的燃料数量等因素确定;b)仓库的高度应根据卸料、取料设备的安装尺寸、相应设备工作时的最大高度、料堆的高度等因素确定;c)仓库大门的宽度和高度应根据燃料运输车辆满载时的最大外形尺寸并考虑适当的裕量确定;d)仓库应设置通风、除尘、照明、防爆、消防等设施,并宜便于清扫。6.2.4燃料堆放时,料堆四周宜预留辅助作业机械的操作通道。6.2.5筒仓设计应考虑下列主要因素:a)筒仓底部应设置斜度不小于60°的锥斗,防止燃料出现堆积死角,锥斗位置可设置振打装置;b)筒仓上应设置料位监测装置、适当位置应设置一定数量的人孔,筒仓内还应设置一氧化碳检测装置;c)筒仓顶部应设置呼吸阀、泄爆口。6.2.6生物质成型燃料贮运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物质锅炉供热成型燃料贮运技术规范》NB/T34061的有关规定。生物质散料贮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林生物质原料收储运通用技术规范》GB/T40511的有关规定。6.2.7气体燃料贮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湿式气柜技术规范》GB/T51094或《工业企业干式煤气柜安全技术规范》GB/T51066的有关规定。固体燃料上料及输送6.3.1上料及输送系统设计,应使系统简单、路径简短,并选用输送效率高、粉碎率低、扬尘少的设备。6.3.2宜设置二套独立的上料及输送系统,输送系统出力不宜小于锅炉额定燃料消耗量的150%。6.3.3根据不同的燃料型式,固体燃料上料设备可选用斗式提升机、皮带输送机、刮板输送机、螺旋输送机等多种方式,选用的上料设备应适应所用燃料的特性。6.3.4斗式提升机系统宜满足下列要求:a)根据燃料仓库布置位置和来料方向,斗式提升机可布置在炉前料仓左侧、右侧或前端;b)设置单台斗式提升机时,宜布置在炉前料仓前端或左、右侧;设置两台斗式提升机时,应布置在炉前料仓左右两侧;c)斗式提升机的提升角度应为90°;6

12DB42/T1901—2022d)斗式提升机底部应设置检修口。6.3.5刮板输送机系统宜满足下列要求:a)刮板输送机可布置在炉前料仓前端或左、右侧,其输送角度宜不大于30°;b)刮板输送机输送距离不宜超过10m,在刮板终点处应设置漏料口。6.3.6皮带输送机系统宜满足下列要求:a)皮带输送机可布置在炉前料仓前端或左、右侧,其输送角度宜不大于16°;b)皮带输送机应设置可拆卸底板,以便于清理底部积灰;c)带宽宜按计算带宽加大1挡~2挡选取,带速不宜大于1.25m/s。6.3.7当燃料输送量较小时,可选用螺旋输送机。螺旋输送机应水平布置在炉前料仓前端,其数量应根据锅炉燃料消耗量及螺旋输送机出力进行选择,一般宜为2~4台。给料6.4.1固体燃料6.4.1.1给料方式应根据燃料的外形尺寸和物理特性选用,可采用螺旋给料机、皮带给料机、星型给料机和自由落料等方式。6.4.1.2流化床炉给料宜采用螺旋给料机或皮带给料机,层燃炉给料可采用星型给料机或自由落料方式,给料机数量应锅炉容量和给料机出力进行选择。6.4.1.3颗粒料可采用螺旋给料机给料,块状料可采用无轴螺旋给料机给料。6.4.1.4螺旋给料机应具备反转清理卡料功能,并应预留卡料时的处理位置。6.4.1.5锅炉给料口应安装视频监控设备。6.4.1.6锅炉给料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a)设置料仓料位自动控制装置,且具备低料位声光报警功能;b)设置料仓温度监控系统,且具备超温声光报警功能;c)设置料仓烟感检测及声光报警功能。6.4.1.7给料系统宜设一级除铁器。6.4.2气体燃料气体燃料炉前系统设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锅炉安全技术规程》TSG11的有关规定。7锅炉及热风炉系统蒸汽和热水锅炉容量配置7.1.1锅炉房设计容量与锅炉台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锅炉房的设计容量应根据供热系统综合最大热负荷确定;b)单台锅炉的设计容量应以保证其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原则确定,实际运行负荷率不宜低于50%,且不得低于锅炉不投油稳燃负荷;c)在保证锅炉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前提下,各台锅炉的容量宜相等;d)其中一台锅炉停止工作时,剩余锅炉的设计供热量应符合最低供热量的要求。7.1.2锅炉房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的有关规定。有机热载体炉容量配置7.2.1有机热载体炉系统设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锅炉安全技术规程》TSG11和《导热油加热炉系7

13DB42/T1901—2022统规范》SY/T0524的有关规定。7.2.2有机热载体锅炉房设计容量与有机热载体炉台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有机热载体锅炉房的设计容量应根据供热系统综合最大热负荷确定;b)单台有机热载体炉的设计容量应以保证其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原则确定,实际运行负荷率不宜低于50%;c)在保证有机热载体炉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前提下,各台有机热载体炉的容量宜相等;d)其中一台有机热载体炉停止工作时,剩余有机热载体炉的设计供热量应符合最低供热量的要求。热风炉容量配置7.3.1热风炉本体结构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小型生物质热风炉技术条件》NB/T34040的有关规定。7.3.2热风炉系统设计容量与热风炉台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热风炉房的设计容量应根据供热系统综合最大热负荷确定;b)单台热风炉的设计容量应以保证其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原则确定,实际运行负荷率不宜低于50%;c)在保证热风炉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前提下,各台热风炉的容量宜相等;d)其中一台热风炉停止工作时,剩余热风炉的设计供热量应符合最低供热量的要求。燃烧及烟风系统7.4.1层燃锅炉可采用电加热自动控制热风点火或辅助燃料自动控制点火方式,也可采用手动点火方式;流化床锅炉可采用床下点火或床上点火方式,宜优先选择床下点火方式。燃气锅炉点火方式由锅炉厂家确定。7.4.2炉排驱动装置应性能可靠、高效节能,满足炉排驱动要求。7.4.3锅炉一、二次风系统宜独立配置。可根据生物质燃料性质、负荷变化调节送风量,使相应的风量和风压满足锅炉稳定运行的要求。7.4.4锅炉配风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配风调节应灵活、有效。7.4.5锅炉应合理配置二次风系统,且二次风支管路应安装能够单独进行风量调节的风门。7.4.6烟气净化与排放应满足下列要求:a)锅炉房应采取有效的净化、除尘措施,采用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必要时应设置脱硝、脱硫装置,使烟气排放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b)锅炉可采用两级烟气除尘方式。一级除尘宜选用旋风除尘器,二级除尘宜选用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应满足环保排放要求,并能长期稳定运行;c)为降低氮氧化物、硫化物排放浓度,必要时锅炉可预留脱硝、脱硫等配套装置的接口;d)锅炉脱硝方案应根据炉型及炉膛温度等因素综合比较后选取,当选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时,宜在SCR入口布置除尘器。7.4.7锅炉房烟囱的布置除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烟囱工程设计标准》GB/T50051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每个新建锅炉房宜设置一根烟囱。烟囱的内衬宜按排放弱腐蚀性烟气设计;b)烟囱高度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的有关规定执行,且不应低于8m。烟囱具体高度应按照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c)当新建锅炉房的烟囱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m;d)烟囱环境保护采样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的有关规定;8

14DB42/T1901—2022e)烟气在线监测系统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的有关规定。7.4.8燃烧系统设计及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的有关规定。热力循环系统7.5.1蒸汽和热水锅炉7.5.1.1锅炉给水、锅水、补给水、循环水的水质及水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水质》GB/T1576和《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GB/T12145的有关规定。7.5.1.2锅炉给水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a)锅炉可选择一路进水;b)当中断给水会引起重大损失时,应采用两路从室外环网的不同管段或不同水源处分别接入的给水管;c)当选用一路进水时,应设置水箱或水池,保证排除故障期间用水。7.5.1.3蒸汽锅炉给水的除氧宜采用大气式热力除氧器或旋膜式热力除氧器,热水系统补给水的除氧应采用低温除氧方式。7.5.1.4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的补给水应采用锅外水处理。7.5.1.5锅炉热力循环系统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的有关规定。7.5.2有机热载体炉7.5.2.1有机热载体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机热载体》GB23971、《有机热载体安全技术条件》GB24747和《有机热载体炉》GB/T17410的有关规定。7.5.2.2有机热载体炉的台数不宜少于2台,当满足检修需要时,也可只设置1台。7.5.2.3有机热载体炉系统宜采用强制循环注入式。7.5.2.4有机热载体炉系统应设置备用循环泵,单机运行的液相炉循环系统应设置2台循环泵,其中1台为工作泵,1台为备用泵。7.5.2.5循环泵入口处应设置过滤器,并定期清理。7.5.2.6循环泵宜选用风冷式离心泵。7.5.2.7有机热载体炉热力循环系统设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导热油加热炉系统规范》SY/T0524的有关规定。7.5.3热风炉7.5.3.1热风炉设计热负荷宜根据用热量、热风炉经济运行工况及管网损失等因素确定,设计热负荷宜取额定热负荷的1.1倍。7.5.3.2热风通风机风量裕量不宜小于计算风量的10%,风压裕量不宜小于计算风压的20%。除灰渣系统7.6.1除灰渣系统的选择,应根据除尘器型式、灰渣量、输送距离、气象条件、运输条件以及环境保护、综合利用等因素确定。7.6.2锅炉灰渣应全部综合利用。现场应设置灰渣间,贮量不小于7d锅炉房最大计算排灰渣量。7.6.3锅炉出渣机应采用密闭形式。7.6.4除灰系统可根据除尘方式、产灰量、工程实际占地情况等条件,选择密封袋式,密闭气力输送及共用除灰渣系统等除灰方式。9

15DB42/T1901—2022风机、水泵、压缩机7.7.1锅炉的鼓风机、引风机宜单炉配置。当需要集中配置时,每台锅炉的风道、烟道与总风道、总烟道的连接处,应设置密封性好的风道、烟道门。7.7.2鼓、引风机的风量和风压应能满足锅炉在额定出力下稳定运行的需要,其风量的富裕量不宜小于计算风量的10%,风压的富裕量不宜小于计算风压的20%,并具有足够的调节范围和调节灵活性。7.7.3在锅炉最大负荷的条件下,引风机应能满足燃烧室出口–30Pa~–50Pa的负压运行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充分考虑空气预热器、节能器、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和烟风道等设备、管道阻力;b)应考虑积尘导致的流通阻力增大,适当增加引风机风压裕量,满足风量要求。7.7.4给水泵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锅炉房全年热负荷变化的要求,并应设置备用。7.7.5循环水泵台数不应少于2台,当其中1台停止运行时,其余水泵的总流量应满足最大循环水量的需要。7.7.6补给水泵台数不应少于2台,其中1台备用。7.7.7锅炉给水泵及循环水泵应具有与锅炉负荷变化相适应的调节特性,使相应的流量和扬程满足设备稳定运行的要求。7.7.8风机、水泵配用电机宜采用变频调节电机或高效节能电机。7.7.9空气压缩机规格应满足布袋除尘器反吹、气力吹灰及其他用途的压缩空气耗量,并留有一定的裕量。7.7.10风机、水泵的选型及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的有关规定。7.7.11空气压缩机的选型及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50029的有关规定。锅炉房管道7.8.1蒸汽和热水锅炉锅炉房管道设计和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的有关规定。7.8.2有机热载体炉管道设计和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导热油加热炉系统规范》SY/T0524的有关规定。7.8.3热风炉管道设计和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小型生物质热风炉技术条件》NB/T34040的有关规定。7.8.4锅炉房供热管道材质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3087和《输送流体用无缝管钢管》GB/T8163的有关规定。8室外供热管道系统供热介质8.1.1生物质供热系统供热介质有水蒸气、热水、热空气、惰性气体和有机热载体等。8.1.2供热介质的选择:a)有热风需求的可采用空气作为供热介质;b)采用蒸汽或热水为供热介质的,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相关规定选择。8.1.3供热管网设计参数应结合具体工程条件,考虑热源、供热管线、热用户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10

16DB42/T1901—2022管道系统8.2.1蒸汽、热水管道系统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GB/T20801以及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相关规定执行。8.2.2有机热载体、热风管道不宜设置在厂区外市政道路上。8.2.3热风管道、有机热载体管道系统应进行应力分析,将管道节点应力控制在其许用应力下,在对其热膨胀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确定管道的固定点,非固定点及补偿器位置。8.2.4有机热载体管道的管径应经水力计算和经济比选确定,确保循环泵扬程与循环系统阻力匹配,计算流速宜取1m/s~2m/s。8.2.5热风管道的管径应经水力计算和经济比选确定,确保风压与热风管道阻力匹配,计算流速宜取15m/s~25m/s。管道的布置和敷设8.3.1蒸汽、热水管道布置和敷设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GB/T20801和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相关规定执行。8.3.2室外直埋蒸汽管道设计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直埋蒸汽管道技术规程》CJJ/T104的相关规定执行;室外直埋热水管道设计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T81的相关规定执行。8.3.3厂区内热风管道、有机热载体管道的布置应根据建(构)筑物布置的方向与位置、热负荷分布情况、总平面布置的要求和与其他管线的关系等因素确定。8.3.4热风管道、有机热载体管道宜采用地上敷设。8.3.5供热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铁路、电缆、架空电线和其他管线的最小水平净距、垂直净距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有关规定。8.3.6供热管道与输送强腐蚀性、易燃、易爆介质管道共架敷设时,应有避免相互影响产生安全隐患的措施。8.3.7供热管道与其他工艺及动力架空管道共架敷设时,其排列方式和布置尺寸应使所有管道便于安装和维修,并使管道支架荷载分布合理。8.3.8架空供热管道的支架高度应根据敷设地段行人及车辆通行条件及管道安装、运行、维护要求确定。8.3.9有机热载体管道在转向处不应存在淤液死角管道坡度不小于0.2%,在最低处和可能积介质处应装设排泄阀门,其公称直径不应小于20mm,最高处应设排气阀,其公称直径宜取15mm~20mm。8.3.10有机热载体管道跨越厂内道路时,在跨越段上不应设置阀门及易发生泄漏的管道附件。8.3.11有机热载体管道不应穿过与其无关的建筑物、工艺装置和系统单元。8.3.12有机热载体、热风管道应采取保温措施,但法兰连接处不宜采取包覆措施。在寒冷地区,对间歇运行的有机热载体管道系统,管道还应采取伴热措施。保温材料应耐高温且为不燃材料。8.3.13管道的布置和敷设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的有关规定。管道和附件8.4.1蒸汽、热水管道和附件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相关规定执行。8.4.2有机热载体管道材料应选用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中20号钢流体输送用无缝钢管。管道附件应采用钢制对焊无缝管件,不应采用螺纹连接的铸铁管件。8.4.3热风管道应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当采用矩形风管时,其长短边之比不应超过10。11

17DB42/T1901—20228.4.4有机热载体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管道与设备、阀门等连接宜采用焊接;当设备、阀门等需要拆卸时,应采用法兰连接,应保证密封良好。管道热补偿和管道支架8.5.1蒸汽、热水、有机热载体、热风等管道均应进行管道应力计算。8.5.2蒸汽、热水管道热补偿和管道支架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相关规定执行。8.5.3有机热载体管道自然补偿不能满足管道热膨胀的要求时,应设置补偿器,补偿器宜选用方形补偿器。8.5.4热风管道应合理布置膨胀节、柔性接头和管道支架,并选用合适的管道托座和减小管道对支架的推力。8.5.5蒸汽、热水、有机热载体、热风等管道的支、吊架设计,应计入管道、阀门与附件、管内介质、保温隔热结构等的质量,以及管道热膨胀而作用在支、吊架上的力,此外,室外管道还需考虑风、雪荷载。管道支吊架间距应满足强度和刚度条件,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相关规定计算。9监测和控制监测9.1.1蒸汽锅炉应装设指示仪表监测并记录下列安全运行参数:a)锅筒蒸汽压力;b)锅筒水位;c)锅筒进口给水压力;d)过热器出口蒸汽压力和温度;e)节能器进、出口水温和水压。9.1.2每台蒸汽锅炉应按表1的规定装设监测经济运行参数的仪表。表1蒸汽锅炉装设监测经济运行参数的仪表单台锅炉额定蒸发量D(t/h)监测项目D≤44<D<20D≥20指示积算记录指示积算记录指示积算记录生物质燃料量√√√√√√√√√蒸汽流量√√√√√√√√√给水流量√√√√√√√√√排烟温度√—√√—√√—√排烟含O2量或含CO2量———√—√√—√排烟烟气流速——————√—√排烟颗粒物浓度——————√—√排烟SO2浓度——————√—√排烟NOx浓度——————√—√炉膛出口烟气温度———√——√—√12

18DB42/T1901—2022表1蒸汽锅炉装设监测经济运行参数的仪表(续)单台锅炉额定蒸发量D(t/h)监测项目D≤44<D<20D≥20指示积算记录指示积算记录指示积算记录对流受热面进、出口烟气温度———√——√—√节能器出口烟气温度———√——√—√除尘器出口烟气温度———√——√—√脱硫装置出口烟气温度———√——√—√空气预热器出口热风温度———√——√—√炉膛烟气压力———√——√—√节能器出口烟气压力√——√——√—√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压力√——√——√—√SCR反应器出口烟气压力———√——√—√除尘器出口烟气压力√——√——√—√一次风压及风室风压———√——√—√二次风压———√——√—√给水调节阀前压力———√——√—√给水调节阀开度———√——√—√鼓、引风机进口挡板开度或调速风机转速———√——√—√鼓、引风机负荷电流、频率———√—√√—√锅炉给水泵负荷电流、频率———√—√√—√除尘器出口颗粒物浓度——————√—√脱硫装置出口SO2浓度——————√—√注:表中符号:“√”为需装设,“—”为可不装设。9.1.3热水锅炉应装设指示仪表监测下列安全及经济运行参数:a)锅炉进出口水温和水压;b)锅筒(锅壳)压力,出水集箱压力;c)锅炉循环水泵运行和故障。9.1.4每台热水锅炉应按表2的规定装设监测经济运行参数的仪表。表2热水锅炉装设监测经济运行参数的仪表单台蒸汽锅炉额定热功率Q(MW)监测项目Q≤2.82.8<Q<14Q≥14指示积算记录指示积算记录指示积算记录生物质燃料量√√√√√√√√√锅炉循环水流量√√√√√√√√√排烟温度√—√√—√√—√排烟含O2量或含CO2量———√—√√—√排烟烟气流速——————√—√排烟颗粒物浓度——————√—√排烟SO2浓度——————√—√13

19DB42/T1901—2022表2热水锅炉装设监测经济运行参数的仪表(续)单台热水锅炉额定蒸发量Q(MW)监测项目Q≤2.82.8<Q<14Q≥14指示积算记录指示积算记录指示积算记录排烟NOx浓度——————√—√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对流受热面进、出口烟气温度———√——√—√节能器出口烟气温度———√——√—√除尘器出口烟气温度———√——√—√脱硫装置出口烟气温度———√——√—√空气预热器出口热风温度———√——√—√炉膛烟气压力———√——√—√节能器出口烟气压力√——√——√—√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压力√——√——√—√SCR反应器出口烟气压力———√——√—√除尘器出口烟气压力√——√——√—√一次风压及风室风压———√——√—√二次风压———√——√—√给料机转速———√——√—√鼓、引风机进口挡板开度或调速风机转速———√——√—√鼓、引风机负荷电流、频率———√—√√—√锅炉循环泵负荷电流、频率———√—√√—√除尘器出口颗粒物浓度—————√√—√脱硫装置出口SO2浓度—————√√—√注:表中符号:“√”为需装设,“—”为可不装设。9.1.5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气锅炉,除应符合本文件第9.1.1条~第9.1.4条规定外,尚应装设监测下列参数的指示仪表。a)循环流化床锅炉:1)炉床密相区和稀相区温度;2)料层压差;3)分离器出口烟气温度;4)返料器温度;5)一次风量;6)二次风量。b)燃气锅炉:1)燃烧器前的燃气压力;2)锅炉后或锅炉尾部受热面后的烟气温度;3)燃烧器前空气压力。9.1.6锅炉房各辅助部分装设监测参数的仪表,应符合表3的规定。14

20DB42/T1901—2022表3锅炉房辅助部分装设监测参数仪表监测仪表辅助部分监测项目指示积算记录水泵出口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水泵汽动水泵进汽压力√——水泵负荷电流√—√除氧器工作压力√—√除氧水箱水位√—√热力除氧水箱水温√—√除氧器除氧器进水温度√—√蒸汽压力调节器前、后压力√—√除氧器进水温度√—√除氧器真空度√—√真空除氧水箱水位√—√除氧器除氧水箱水温√—√射水抽气器进口水压√—√喷射器进口水压√——解析除氧器解析器水温√——离子交换器进、出口水压√——离子交换器进水温度√——离子交换软化或除盐水流量√√√水处理再生液流量√√√阴离子交换器出口水的SiO2和pH值√—√出水电导率√—√进、出口水压力√——进、出口水流量√√√反渗透进口水温度√——水处理进、出口水pH值√—√进、出口水电导率√—√高压和低压侧蒸汽压力和温度√—√减温水温度、压力√—√减温减温水水量√√√减压器高压侧蒸汽流量√—√低压侧蒸汽流量√√√被加热介质总管流量、热量√√√加热介质总管蒸汽流量(热水流量)√√√热交换器被加热介质进、出口总管压力、温度√—√加热介质进、出口总管压力、温度√—√每台换热器加热介质进、出口压力和温度√—√15

21DB42/T1901—2022表3锅炉房辅助部分装设监测参数仪表(续)监测仪表辅助部分监测项目指示积算记录热交换器每台换热器被加热介质进、出口压力和温度√—√蓄热器工作压力√—√蒸汽蓄热器水位√—√蓄热器蓄热器水温√—√凝结水水质电导率√—√蒸汽凝结水pH值√—√凝结水凝结水流量√√√凝结水温度√—√料斗、料仓料位√—√燃料系统料仓中燃料温度√—√颗粒物浓度√—√烟囱监测处SO2浓度√—√NOx浓度√—√水箱水位和温度√—√酸、碱贮罐液位√—√其他连续排污膨胀器工作压力和液位√—√热水系统加压膨胀箱压力和液位√—√热水系统供、回水总管压力和温度√—√注1:表中符号:“√”为需装设,“一”为可不装设;注2:水泵电流负荷仪表,在无集中仪表箱及功率小于20kW时,可不装设;注3:除氧器工作压力、除氧器真空度和除氧水箱水位的监测仪表信号,宜在水处理控制室或锅炉控制室显示;注4:对于20t/h以上蒸汽锅炉和14MW及以上热水锅炉,应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保部门监控中心联网。9.1.7锅炉房应装设下列经济核算用的仪表:a)蒸汽量指示和积算;b)过热蒸汽温度指示和记录;c)供热量指示和积算;d)燃料和脱硫剂、脱销剂总耗量记录和积算;e)原水总耗量指示和积算;f)凝结水回收量指示和积算;g)热水系统补给水量指示和积算;h)总电耗量指示和积算。9.1.8锅炉房的报警信号,应符合表4的规定。16

22DB42/T1901—2022表4锅炉房装设报警信号表报警信号报警项目名称设备故障停运参数过高参数过低锅筒水位—√√锅筒出口蒸汽压力—√—节能器出口水温—√—热水锅炉出口水温—√—过热蒸汽温度—√√连续给水调节系统给水泵√——炉排√——给料系统√——循环流化床、燃气锅炉的风机√——燃气锅炉炉膛熄火√——燃气锅炉燃烧器前燃气干管压力—√√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床温度—√√循环流化床锅炉返料器温度—√—循环流化床锅炉返料器堵塞√——热水系统的循环水泵√——热交换器出水温度—√—热水系统中高位膨胀水箱水位——√热水系统中蒸汽、氮气加压膨胀水箱压力和水位—√√除氧水箱水位—√√自动保护装置动作√——燃气调压间、燃气锅炉间的可燃气体浓度—√—注:表中符号:“√”为需装设,“—”为不可装设。9.1.9燃气调压间、燃气锅炉间的可燃气体浓度报警装置,应与房间事故通风机联动,并应与燃气供气母管的总切断阀联动;设有防灾中心时,应将信号传至防灾中心。9.1.10锅炉房集中控制室、锅炉燃烧器、锅筒水位、除氧器水位、炉后区域、上料系统、燃气调压装置区,其他重要设备区域、无人值班的辅助车间及锅炉房区域内需监视的部位,宜设置工业电视摄像头;监视柜及显示屏宜设置在集中控制室。9.1.11有机热载体炉必须装设指示仪表监测下列安全运行参数:a)有机热载体进出口压力;b)有机热载体液位;c)有机热载体进出口温度。9.1.12每台有机热载体炉应按表5的规定装设监测经济运行参数的仪表。17

23DB42/T1901—2022表5有机热载体炉装设监测经济运行参数的仪表单台有机热载体炉额定功率Q(MW)监测项目Q≤11<Q<6Q≥6指示积算记录指示积算记录指示积算记录生物质燃料量√√√√√√√√√有机热载体流量√√√√√√√√√排烟温度√—√√—√√—√排烟含O2量或含CO2量———√—√√—√排烟烟气流速——————√—√排烟颗粒物浓度——————√—√排烟SO2浓度——————√—√排烟NOx浓度——————√—√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对流受热面进、出口烟气温度———√——√—√节能器出口烟气温度———√——√—√除尘器出口烟气温度———√——√—√脱硫装置出口烟气温度———√——√—√空气预热器出口热风温度———√——√—√炉膛烟气压力———√——√—√节能器出口烟气压力√——√——√—√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压力√——√——√—√SCR反应器出口烟气压力———√——√—√除尘器出口烟气压力√——√——√—√一次风压及风室风压———√——√—√二次风压———√——√—√给料机转速———√——√—√鼓、引风机进口挡板开度或调速风机转速———√——√—√鼓、引风机负荷电流、频率———√—√√—√锅炉循环泵负荷电流、频率———√—√√—√除尘器出口颗粒物浓度—————√√—√脱硫装置出口SO2浓度—————√√—√注1:表中符号:“√”为需装设,“—”为可不装设;注2:带空气预热器时,排烟温度是指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注3:小于6MW的有机热载体炉无条件时,可不装设检测排烟含氧量的仪表。9.1.13热风炉应装设指示仪表监测下列安全运行参数:a)炉膛温度与压力;b)热风进出口温度;c)热风进出口压力。9.1.14每台热风炉应按表6的规定装设监测经济运行参数的仪表。18

24DB42/T1901—2022表6热风炉装设监测经济运行参数的仪表单台热风炉额定功率Q(MW)监测项目Q≤11<Q<6Q≥6指示积算记录指示积算记录指示积算记录生物质燃料量√√√√√√√√√热风流量√√√√√√√√√热风温度√—√√—√√—√热风含O2量或含CO2量———√—√√—√热风流速——————√—√热风颗粒物浓度——————√—√热风SO2浓度——————√—√热风NOx浓度——————√—√炉膛压力———√——√—√炉膛温度———√——√—√鼓、引风机进口挡板开度或调速风机转速———√——√—√鼓、引风机负荷电流、频率———√—√√—√注1:表中符号:“√”为需装设,“—”为可不装设;注2:小于6MW的热风炉无条件时,可不装设检测热风含氧量的仪表。9.1.15燃料贮仓应装设指示仪表监测以下安全运行参数:a)贮仓内环境温度;b)贮仓料堆芯部温度;c)贮仓内环境湿度;d)贮仓料堆芯部湿度;e)贮仓内环境有机挥发物浓度。控制装置9.2.1蒸汽锅炉应设置给水自动调节装置,单台额定蒸发量小于等于4t/h的蒸汽锅炉可设置位式给水自动调节装置,大于等于6t/h的蒸汽锅炉宜设置连续给水自动调节装置。采用给水自动调节时,备用电动给水泵宜装设自动投入装置。9.2.2蒸汽锅炉应设置极限低水位保护装置,当单台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6t/h时,尚应设置蒸汽超压保护装置。9.2.3热水锅炉应设置当锅炉的压力降低到热水可能发生汽化、水温升高超过规定值,或循环水泵突然停止运行时的自动切断燃料供应和停止鼓风机、引风机运行的保护装置。9.2.4热水系统应设置自动补水装置并宜设置自动排气装置,加压膨胀水箱应设置水位和压力自动调节装置。9.2.5热交换站应设置加热介质的流量自动调节装置。9.2.6燃用气体生物质燃料的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应装设燃烧过程自动调节装置;燃用固体生物质燃料的蒸汽锅炉单台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或燃用固体生物质燃料的热水锅炉单台额定热功率大于等于7MW时,宜装设燃烧过程自动调节装置。9.2.7循环流化床锅炉应设置炉床温度控制装置,并宜设置料层差压控制装置。9.2.8锅炉燃烧过程自动调节,宜采用微机控制;锅炉机组的自动控制或者同一锅炉房内多台锅炉综合协调自动控制,宜采用集散控制系统。19

25DB42/T1901—20229.2.9热力除氧设备应设置水位自动调节装置和蒸汽压力自动调节装置。9.2.10真空除氧设备应设置水位自动调节装置和进水温度自动调节装置。9.2.11解析除氧设备应设置喷射器进水压力自动调节装置和进水温度自动调节装置。9.2.12燃用气体生物质燃料的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应设置点火程序控制和熄火保护装置。9.2.13层燃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和锅炉抛料机、炉排减速箱等加料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9.2.14燃用气体生物质燃料的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应设置下列电气联锁装置:a)引风机故障时,自动切断鼓风机和燃料供应;b)鼓风机故障时,自动切断燃料供应;c)燃气压力低于规定值时,自动切断燃气供应;d)室内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高于规定值时,自动切断燃气供应和开启事故排气扇。9.2.15连续机械化运料系统、除灰渣系统中,各运料设备之间、除灰渣设备之间,均应设置电气联锁装置,并使在正常工作时能按顺序停车,且其延时时间应能达到空载再启动。9.2.16燃料输送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9.2.17喷水式减温的锅炉过热器,宜设置过热蒸汽温度自动调节装置。9.2.18减压减温装置宜设置蒸汽压力和温度自动调节装置。9.2.19单台蒸汽锅炉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6t/h或单台热水锅炉额定热功率大于等于4.2MW的锅炉房,当风机布置在司炉不便操作的地点时,宜设置风机进风门的远距离控制装置和风门开度指示。9.2.20电动设备、阀门和烟、风道门,宜设置远距离控制装置。9.2.21单台蒸汽锅炉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或单台热水锅炉额定热功率大于等于7MW的锅炉房,宜设集中控制系统。9.2.22控制系统的供电,应设置不间断电源供电方式,并应留有裕量。9.2.23有机热载体炉应设置有机热载体自动调节装置。9.2.24有机热载体炉应设置极限低液位保护装置和超压保护装置。9.2.25有机热载体炉应设置循环油泵突然停止运行时的自动切断燃料供应和停止鼓风机、引风机运行的保护装置。9.2.26燃用气体生物质燃料的有机热载体炉,应装设燃烧过程自动调节装置;燃用固体生物质燃料的有机热载体炉,热负荷变化幅度在调节装置的可调范围内,且经济上合理时,宜装设燃烧过程自动调节装置。9.2.27有机热载体炉燃烧过程自动调节,宜采用微机控制;有机热载体炉机组的自动控制或者同一导热油炉房内多台有机热载体炉综合协调自动控制,宜采用集散控制系统。9.2.28燃用气体生物质燃料的有机热载体炉,应设置点火程序控制和熄火保护装置。9.2.29层燃有机热载体炉的引风机、鼓风机和锅炉上料机、炉排减速箱等加料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9.2.30燃用气体生物质燃料的有机热载体炉,应设置下列电气联锁装置:a)引风机故障时,自动切断鼓风机和燃料供应;b)鼓风机故障时,自动切断燃料供应;c)燃气压力低于规定值时,自动切断燃气供应;d)室内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高于规定值时,自动切断燃气供应和开启事故排气扇。9.2.31连续机械化运料系统、除灰渣系统中,各运料设备之间、除灰渣设备之间,均应设置电气联锁装置,并使在正常工作时能按顺序停车,且其延时时间应能达到空载再启动。9.2.32燃料输送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9.2.33电动设备、阀门和烟、风道门,宜设置远距离控制装置。9.2.34控制系统的供电,应设置不间断电源供电方式,并应留有裕量。20

26DB42/T1901—20229.2.35热风炉应设置自动调节装置。9.2.36热风炉应设置超温保护装置。9.2.37燃用气体生物质燃料的热风炉,应装设燃烧过程自动调节装置;燃用固体生物质燃料的热风炉,热负荷变化幅度在调节装置的可调范围内,且经济上合理时,宜装设燃烧过程自动调节装置。9.2.38热风炉燃烧过程自动调节,宜采用微机控制;热风炉机组的自动控制或者同一热风炉房内多台热风炉综合协调自动控制,宜采用集散控制系统。9.2.39燃用气体生物质燃料的热风炉,应设置点火程序控制和熄火保护装置。9.2.40燃用气体生物质燃料的热风炉,应设置下列电气联锁装置:a)引风机故障时,自动切断鼓风机和燃料供应;b)鼓风机故障时,自动切断燃料供应;c)燃气压力低于规定值时,自动切断燃气供应;d)室内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高于规定值时,自动切断燃气供应和开启事故排气扇。10化验和检修化验10.1.1供热系统应设置化验室或化验场地。10.1.2供热系统化验室化验水与汽项目的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a)蒸汽系统的化验室当采用锅外水处理时,应具备对悬浮物、硬度、碱度、pH值、溶解氧、油、全铁、COD、溶解固形物等项目的化验能力;当额定蒸汽压力大于10MPa时,尚应具备对电导率、磷酸根、亚硫酸根等项目的化验能力;供汽轮机用汽时,应能测定二氧化硅、铜、铁、钠;b)蒸汽系统的化验室当采用单纯锅内加药处理时,应具备对悬浮物、硬度、碱度、pH值、油、磷酸根、溶解固形物等项目的化验能力;c)采用除盐水作为蒸汽锅炉补给水时,应具备原水水质全分析能力;d)热水系统的化验室应具备对悬浮物、总硬度、油、磷酸根和pH值的化验能力;采用锅外化学水处理时,尚应具备溶解氧、全铁的化验能力。10.1.3锅炉房化验室化验燃料与灰渣项目的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a)生物质燃料为固体时,宜能进行工业分析及发热量测定,对飞灰和炉渣的可燃物含量测定;b)生物质燃料为气体时,宜能测定其发热量。10.1.4总蒸发量大于60t/h或总热功率大于42MW的供热系统其化验室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0.1.2条的规定外,尚宜能进行燃料元素分析。10.1.5供热系统化验室对烟气成分的化验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能测定烟气含氧量或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含量;b)燃气系统应能测定烟气中氢、碳氢化合物等可燃物的含量;c)应具备化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等烟气中污染物含量的能力。10.1.6供热系统化验室对烟气处理系统的化验能力除应符合本文件第10.1.5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湿法脱硫时,应具备化验浆液的浓度、pH值、Cl、酸不溶物等项目的能力,并应具备化验还原剂性能、脱硫副产品性能、脱硫废水排放值的能力;b)采用SCR(SNCR)脱硝时,应具备化验烟气中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浓度的能力。检修21

27DB42/T1901—202210.2.1供热系统应设置对锅炉、辅助设备、管道、阀门及附件进行维护、保养和小修的检修间。单台蒸汽锅炉额定蒸发量小于等于6t/h或单台热水锅炉额定热功率小于等于4.2MW的供热系统,可只设置检修场地和工具,锅炉的中修和大修宜协作解决。10.2.2供热系统检修间可配备钳工桌、砂轮机、台钻、洗管器、手动试压泵和焊、割等设备或工具。单台蒸汽锅炉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35t/h或单台热水锅炉额定热功率大于等于29MW的供热系统检修间,根据检修需要可配置必要的机床等机修设备,亦可协作解决。10.2.3总蒸发量大于等于60t/h或总热功率大于等于42MW的供热系统,宜设置电气保养室。当所在企业有集中的电工值班室时,可不单独设置。电气的检修宜由所在企业统一安排或地区协作解决。10.2.4总蒸发量大于等于60t/h或总热功率大于等于42MW的供热系统,应设置仪表保养室。当所在企业有集中的维修条件时,可不单独设置。10.2.5双层布置的供热系统和单台蒸汽锅炉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或单台热水锅炉额定热功率大于等于7MW的单层布置供热系统,在其锅炉上方应设置可将物件从底层地面提升至锅炉顶部的吊装设施。需穿越楼板时,应开设吊装孔。10.2.6单台蒸汽锅炉额定蒸发量大于4t/h或单台热水锅炉额定热功率大于2.8MW的供热系统,鼓风机、引风机、给水泵、燃料处理设备的上方,宜设置起吊装置或吊装措施:热力除氧器、换热器和带有筒体法兰的离子交换器等大型辅助设备的上方,应有吊装检修措施。11保温和防腐蚀保温11.1.1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和《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的有关规定。11.1.2保温材料的选择宜选用导热系数低、吸湿性小、密度低、强度高、耐用、价格低、便于施工和维护的保温材料及其制品。11.1.3保温层外的保护层应具有阻燃性能。当热力设备和架空热力管道布置在室外时,其保护层应具有防水、防晒和防锈性能。11.1.4采用复合保温材料及其制品时,应选用耐高温且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作内保温层,其厚度可按表面温度法确定。内层保温材料及其制品的外表面温度应小于等于外层保温材料及其制品的允许最高使用温度的0.9倍。11.1.5采用软质或半硬质保温材料时,应按施工压缩后的密度选取导热系数。保温层的厚度,应为施工压缩后的保温层厚度。11.1.6立式热力设备和热力立管的高度超过3m时,应按管径大小和保温层重量,设置保温材料的支撑圈或其他支撑设施。注:本条中的热力立管,包括与水平夹角大于45º的热力管道。防腐蚀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的有关规定。12土建、电气、采暖通风和给水排水土建12.1.1蒸汽锅炉及热水锅炉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的有关规定。22

28DB42/T1901—202212.1.2热风炉及有机热载体炉耐火等级参照蒸汽锅炉耐火等级。12.1.3有机热载体锅炉房火灾危险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执行。12.1.4点火油罐/油箱间、油泵间和重油加热器间应属于丙类生产厂房,其建筑不应低于二级耐火等级。12.1.5燃气调压间应属于甲类生产厂房,其建筑不应低于二级耐火等级。12.1.6锅炉房的外墙、楼地面或屋面,应有相应的防爆措施。并应有相当于锅炉间占地面积10%的泄压面积,泄压方向不得朝向人员聚集的场所、房间和人行通道,泄压处也不得与这些地方相邻。地下锅炉房采用竖井泄爆方式时,竖井的净横断面积,应满足泄压面积的要求。12.1.7当泄压面积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采用在锅炉房的内墙和顶部(顶棚)敷设金属爆炸减压板作补充。2注:泄压面积可将玻璃窗、天窗、质量小于等于120kg/m的轻质屋顶和薄弱墙等面积包括在内。12.1.8锅炉房锅炉间与相邻的辅助间之间的隔墙,应为防火墙;隔墙上开设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朝锅炉操作面方向开设的玻璃大观察窗,应采用具有抗爆能力的固定窗。12.1.9锅炉房建筑抗震等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12.1.10锅炉房为多层布置时,锅炉基础与楼地面接缝处应采取适应沉降的措施。12.1.11锅炉房应预留能通过设备最大搬运件的安装洞,安装洞可结合门窗洞或非承重墙处设置。12.1.12钢筋混凝土烟囱和砖烟道的混凝土底板等内表面,其设计计算温度高于100℃的部位应有隔热措施。12.1.13锅炉房的柱距、跨度和室内地坪至柱顶的高度,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6的规定。12.1.14需要扩建的锅炉房,土建应留有扩建的措施。12.1.15锅炉房内装有鼓风机、水泵等振动较大的设备时,应采取隔振措施。12.1.16钢筋混凝土料仓壁的内表面应光滑耐磨,壁交角处应做成圆弧形,并应设置有盖人孔和爬梯。12.1.17设备吊装孔、灰渣池及高位平台周围,应设置防护栏杆。12.1.18烟囱和烟道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缝。12.1.19锅炉间外墙的开窗面积,除应满足泄压要求外,还应满足通风和采光的要求。12.1.20锅炉房和其他建筑物相邻时,其相邻的墙应为防火墙。12.1.21化验室的地面和化验台的防腐蚀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50046的规定,其地面应有防滑措施。12.1.22化验室的墙面应为白色、不反光,窗户宜防尘,化验台应有洗涤设施,化验场地应做防尘、防噪处理。12.1.23锅炉房生活间的卫生设施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的有关规定。12.1.24钢平台和扶梯的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关规定。应选用不燃烧的防滑材料。操作平台宽度不小于800mm,扶梯宽度不应小于600mm。平台和扶梯上净高不应小于2m。经常使用的钢梯坡度不宜大于45º。12.1.25干料棚挡料墙上部敞开部分,应有防雨措施,但不应妨碍桥式起重机通过。12.1.26锅炉房楼面、地面和屋面的活荷载,应根据工艺设备安装和检修的荷载要求确定,亦可按表7的规定确定。23

29DB42/T1901—2022表7楼面、地面和屋面的活荷载22名称活荷载(kN/m)名称活荷载(kN/m)锅炉间楼面6~12除氧层楼面4辅助间楼面4~8锅炉间及辅助间屋面0.5~1运料层楼面4锅炉间地面10注1:表中未列的其它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选用;注2:表中不包括设备的集中荷载;2注3:主料层楼面有皮带头部装置的部分应由工艺提供荷载或可按10kN/m计算;2注4:锅炉间地面设有运输通道时,通道部分的地坪和地沟盖板可按20kN/m计算。电气12.2.1锅炉房的供电负荷级别和供电方式,应根据工艺要求、锅炉容量、热负荷的重要性和环境特征等因素,按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有关规定确定。12.2.2电动机、启动控制设备、灯具和导线型式的选择,应与锅炉房各个不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环境分类相适应。12.2.3单台蒸汽锅炉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6t/h或单台热水锅炉额定热功率大于等于4.2MW的锅炉房,宜设置低压配电室。当有6kV或10kV高压用电设备时,尚宜设置高压配电室。12.2.4锅炉房的配电宜采用放射式为主的方式。当有数台锅炉机组时,宜按锅炉机组为单元分组配电。12.2.5单台蒸汽锅炉额定蒸发量小于等于4t/h或单台热水锅炉额定热功率小于等于2.8MW,锅炉的控制屏或控制箱宜采用与锅炉成套的设备,并宜装设在炉前或便于操作的地方。12.2.6锅炉机组采用集中控制时,在远离操作屏的电动机旁,宜设置事故停机按钮。12.2.7当需要在不能观察电动机或机械的地点进行控制时,应在控制点装设指示电动机工作状态的灯光信号或仪表。电动机的测量仪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3的规定。12.2.8自动控制或联锁的电动机,应有手动控制和解除自动控制或联锁控制的措施;远程控制的电动机,应有就地控制和解除远程控制的措施;当突然启动可能危及周围人员安全时,应在机械旁装设启动预告信号和应急断电开关或自锁按钮。12.2.9电气线路宜采用穿金属管或电缆布线,并不应沿锅炉热风道、烟道、热水箱和其他载热体表面敷设。当需要沿载热体表面敷设时,应采取隔热措施。12.2.10在料堆场下及料堆场构筑物内不宜有电缆通过。12.2.11控制室、变压器室和高、低压配电室,不应设在潮湿的生产房间、淋浴室、卫生间、用热水加热空气的通风室和输送有腐蚀性介质管道的下面。12.2.12锅炉房各房间及构筑物地面上人工照明标准照度值、显示指数及功率密度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12.2.13锅炉水位表、锅炉压力表、仪表屏和其他照度要求较高的部位应设置局部照明。12.2.14在装设锅炉水位表、锅炉压力表、给水泵以及其他主要操作的地点和通道,宜设置事故照明。事故照明的电源选择,应按锅炉房的容量、生产用汽的重要性和锅炉房附近供电设施的设置情况等因素确定。12.2.15室内照明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规定,室外照明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作业场地照明设计标准》GB50582的有关规定。12.2.16烟囱顶端上装设的飞行标志障碍灯,应根据锅炉房所在地航空部门的要求确定;障碍灯应采用红色,且不应少于2盏。24

30DB42/T1901—202212.2.17砖砌或钢筋混凝土烟囱应设置接闪器;利用烟囱爬梯作为其引下线时,应有可靠的连接。12.2.18生物质燃气放散管的防雷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有关规定。12.2.19锅炉房应设置通信设施。采暖通风12.3.1锅炉房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应根据设备散热量的大小,按现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的有关规定确定。12.3.2锅炉间、凝结水箱间、水泵间等房间的余热,宜采用有组织的自然通风排除。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212.3.3锅炉间锅炉操作区等经常有人工作的地点,在热辐射照度大于等于350W/m的地点,应设置局部送风。12.3.4地下、半地下、地下室和半地下室锅炉房控制室,应设有空气调节装置,其他锅炉房的控制室、化验室的仪器分析间,宜设空气调节装置。12.3.5设置集中供暖的锅炉房,各生产房间生产时间的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宜符合表8的规定。在非生产时间的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宜为5℃。表8各生产房间生产时间的冬季室内计算温度房间名称温度(℃)经常有人操作时12生物质固体、气体燃料锅炉间设有控制室,经常无操作人员时5控制室、化验室、办公室16~18水处理间、值班室15燃气调压间、化学品库、出渣间、风机间、水箱间、运料走廊5在单独房间内经常有人操作时15水泵房在单独房间内经常无操作人员时5更衣室23浴室25~2712.3.6在有设备散热的房间内,应对工作地点的温度进行热平衡计算,当其散热量不能保证本规范规定工作地点的供暖温度时,应设置供暖设备。12.3.7机械通风房间内吸风口的位置,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中的有关规定确定。给水排水12.4.1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以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12.4.2生物质燃料堆场应设有防止粉尘飞扬的洒水设施和防止物料被冲走以及积水的设施。12.4.3生物质燃料堆场宜设置保洁冲洗用的给水点。12.4.4厂区的生活污水、雨水和生产废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含有腐蚀性介质、油质或其他有害物质和温度高于40℃的生产废水,宜经处理达到国家现行标准规定后回收使用或根据项目环评批复的意见执行,露天堆场的雨水宜采用明沟排水。25

31DB42/T1901—202213环境保护大气污染物防治13.1.1烟气中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的相关规定,并应满足当地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环评的有关要求。13.1.2锅炉宜采用干式旋风除尘和袋式除尘两级除尘装置。13.1.3除尘器收集的灰尘宜综合利用。13.1.4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采样孔、监测孔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的规定,并宜设置工作平台。13.1.5燃料输送系统的转运处和锅炉干式机械除灰渣处等产生粉尘的设备和地点,应有防止粉尘扩散的封闭措施,并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装置。13.1.6卸料坑进口附近应设置负压集尘风管;成型燃料卸料区应远离对粉尘要求严格的场所,并采取隔离、防尘、防爆等措施。13.1.7上料系统宜安装集尘设施,且应具有防爆、泄爆、阻燃等功能。13.1.8脱硝、脱硫系统的设置应满足当地环保要求。噪声与振动的防治13.2.1锅炉房噪声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13.2.2锅炉房厂界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的有关规定。13.2.3锅炉房内各工作场所噪声设计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50087的有关规定。锅炉房操作层和水处理间操作地点的噪声不应大于85dB(A),仪表控制室和化验室的噪声不应大于60dB(A)。13.2.4锅炉房的风机、水泵、炉排驱动装置等设备应选用低噪声产品,并应采取减振和降噪措施。13.2.5锅炉鼓风机的吸风口、设备隔声室和隔声罩的进风口宜设置消声器。13.2.6额定出口压力为1.25MPa~3.82MPa(表压)的蒸汽锅炉本体启动排汽管上应设置消声器;锅炉本体和减温减压装置的安全阀放汽管上,宜设置消声器。13.2.7锅炉房振动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隔振设计标准》GB50463的有关规定。13.2.8非独立锅炉房的墙、楼板、隔声门窗的隔声量不应小于35dB(A)。废水治理13.3.1锅炉房排放的各类废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规定,并应符合受纳水系的接纳要求。13.3.2锅炉房排放的各类废水,应按水质、水量分类进行处理,合理回收,重复利用。13.3.3锅炉排污水宜回收利用或降温至小于40℃后排放;化学水处理的酸、碱废水应经过中和处理达标后排放。固体废弃物治理13.4.1锅炉房固体废弃物治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的有关规定。13.4.2锅炉房的灰渣应综合利用。26

32DB42/T1901—202213.4.3化学水处理系统的固体废弃物应按危险废弃物分类要求处理。绿化13.5.1锅炉房区域的场地应进行绿化。区域锅炉房的绿地率应满足环境规划要求,非锅炉房区域的绿化面积应在总体设计时统一规划。13.5.2锅炉房、燃料仓库和灰渣间周围宜设置绿化隔离带。环境管理与监测13.6.1锅炉房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监测方案,对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测。13.6.2锅炉大气污染物的监测采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锅炉烟尘测试方法》GB5468、《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以及现行行业标准《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的有关规定执行。13.6.3锅炉大气污染物监测的质量控制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HJ/T373的有关规定。14安全消防安全14.1.1有爆炸危险的场所应按照不同类型的爆炸源和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爆防护措施。14.1.2安全疏散设施应有充足的照明和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14.1.3转动机械的所有转动、传动部件,应设防护罩。14.1.4工作场所的井、坑、孔、洞、平台或沟道等有坠落危险处,应设防护栏杆或盖板。烟囱等处的直爬梯必须设有护笼。14.1.5对人员有危险、危害的地点、设备和设施等处,均应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或安全色。安全标志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的有关规定,安全色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色》GB2893的有关规定。消防14.2.1锅炉房的消防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的有关规定。14.2.2锅炉房内各类建筑物的室内装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有关规定。14.2.3锅炉间、燃料仓库和筒仓周围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置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建(构)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14.2.4锅炉房内灭火器的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的规定。14.2.5消防集中控制盘宜设在仪表控制室内。14.2.6燃料仓库、锅炉间、输料栈桥等处宜设置室内消防给水设施,其相连接处并宜设置水幕防火隔离设施。14.2.7燃料仓库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自动水炮灭火系统,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14.2.8筒仓应设置可燃气体报警和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且上、中、下部均应配置消防灭火系统,顶部27

33DB42/T1901—2022设置消防喷淋装置。14.2.9燃料堆场周围应设置环状消防水管网,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14.2.10输料栈桥的结构构件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当栈桥采用钢结构时,应采取防火措施。14.2.11锅炉给料系统应具有防回火措施。14.2.12有机热载体锅炉系统消防措施还应满足下列要求:a)有机热载体锅炉应配置灭火系统,灭火介质宜采用蒸汽或氮气,当能够提供稳定的蒸汽供应时,应选用蒸汽;b)灭火用气量应保证15min内至少可充满3倍炉膛容积;c)氮气灭火系统由氮气瓶组或氮气罐、阀组、仪表及管路组成,氮气瓶组或氮气罐应与有机热载体锅炉灭火气体接口连通,并能保证火灾发生时氮气的持续供应。14.2.13厂内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