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ID:83224769

大小:36.6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3-08-08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湖南省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湖南省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湖南省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湖南省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湖南省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6页
湖南省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7页
湖南省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8页
湖南省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9页
湖南省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湖南岳阳、郴州、常德三市部分中学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类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独立自主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可能成为黑格尔所说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民族。环顾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推进对外文化传播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要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回到作为文化基础的生活世界本身才行。这就要求我们讲述中国文化的话语首先能够让人喜欢听,能够听进去,听了能切身理解,理解后能有同情的感受。人们过去总认为对外传播是“高大上”的行为,总是以悬在空中的抽象原则作为话语的表达方式,从而让对外表达话语失去了感性的生命色彩和触动情感的灵动。为什么“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是因为有同样的生活、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希冀,甚或有同样的内心困惑与挣扎,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由此,对外传播话语只有“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们以启迪。(摘编自韩震《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材料二:

1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相关而不相等。文化传播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是主动的送去主义,即“文化走出去”。文化交流包含着文化传播,每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都有效地促成了文化传播,但不等于文化传播。前者着眼于全人类主义,人类文化的整体是多元的,着眼于文化不是封闭的、雷同的,是在相互对流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地发展的,重点在于学习外来文化。而后者则强调地方主义,强调主动地“走出去”、“送出去”,“送”的目的,其实一大半不在于发展自己的文化,而是增加国家影响力,尤其是文化弱势的形势下,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这就是所谓提升与硬实力可以相辅而成的软实力。当然,透过国家影响力的提高,“软实力”的增强,自然反过来也可以发展文化。但是不要忘记文化传播的基本前提则是文“化”,即中国古代说的德化、教化。当然,今天的中国文化传播,与古代的中华文化教化四邦,尤其是汉唐,不可同日而语,那时中国确实是先进文化。但是,当今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传播的目的,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其次,文化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接受者的需求。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关键的并不是传播者做了什么,而是接受者需要什么,接受者发现传来文化的好处,然后慕而学习。一味单向的文化输出,肯定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摘编自胡晓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材料三:爱德华·赛义德认为:“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孤立单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杂交性的,混成的,内部千差万别的。”就文学而言,赛义德所说的文化的“杂交”和“混成”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可以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既体现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例如,对杜甫诗歌的解读即体现了文学解读的世界性。国外学者在杜诗中读到的是宽容的人性、社会良知和仁者襟怀。美国学者宇文所安说:“杜诗体现出一种宽容的人性,甚至连现代西方读者都能明显感受到”,“杜甫不仅表白了自己的心迹,还交织融汇了个人体验与民众体验,个人价值观和民众价值观。”显然杜诗中内含的善良人性、社会良知及其感染力,使其在跨国传播中超越“他性”而引起共鸣,为他国阐释者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于是形成本土话语与域外话语的互动,在文化共通话语的基础上达到人文价值的同构。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解读昭示我们,一国的古代文学既是该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鲜活的生命实体,一国的古代文学可以在译介和传播中得到他者的认识与接受,其内蕴的人文精神可以在传承与传播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并由民族的文学经典转换为世界的文学经典。(摘编自顾伟列《文学解读的世界性--以中国古代文学的国外传播和研究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文化软实力,既可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复兴。B.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让人们对中国文化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启迪,是创新文化传播话语的目的。C.文化交流是为了学习外来文化,取长补短地发展自身文化,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包含文化传播且可以促进文化传播。

2D.文化的杂交性要求不同民族的文学要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既要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要呈现人类的共同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文化传播展开论述,但前者更侧重于方法的探讨,后者更多关注概念的辨析。B.材料三中杜甫诗歌在海外传播的成功,也从侧面反映了材料二文化传播中接受者需求这一重要规律。C.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汉唐时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中国文化虽然先进,却不容易传播。D.国外学者从杜诗中感受到的精神和中国学者相似,说明在人文层面中国和外国可以进行价值的同构。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全部观点的一项是(3分)A.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宇文所安教授在《初唐诗》“致中国读者”中如是说:“我们唯一能够奉献给中国同事的是,我们处于学术传统之外的位置,以及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文学的能力。”B.勒内·安田伯在《比较不是动机》中指出:“文学的形式和体裁是共存的,不变因素是存在的,我可以通过援引西元前至12世纪的汉诗来阐读欧洲18世纪前期浪漫主义的所有主题。”C.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应“允许我们以新的方式来看某事,允许我们发现它的深度,还允许我们以新的眼光来看我们自己,不被局限于关于一个对象的一种形象,不局限于看我们自己的一种观点”。D.法国汉学家弗郎索瓦·于连在《为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越过中国》中提到“穿越中国”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希腊,即“创造一个远景空间,切断西方人对希腊思想原有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熟悉”。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当代中国流传甚广,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4分)5.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材料概述。(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村杂景(节选)茅  盾

3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蒲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或棕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宫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4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B.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C.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D.“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5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C.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D.《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的情况。8.茅盾主要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0~14题。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代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6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日/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B.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C.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日/死而以行为溢/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D.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日/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谥,即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B.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举行。C.阳,古人多用“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文中“上自太山阳至颠”指从泰山的南坡一直到达顶峰。D.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太后的死亡。《礼记·曲礼》中有这样的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B.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C.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D.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7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2)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14.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本文看,你赞同贾谊的观点吗?为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并塞晚秋韩琦莫赋悲哉学楚骚,塞庭秋色一时高。霜严猎卫鹰权峻,风入弓胶士气豪。对月清吟森玳瑁,吹花芳酌醉葡萄。汾波照骨银河淡,晓夕寒光助帐刀。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边塞诗写出了并塞晚秋的寒肃、高远,与“塞下秋来风景异”意境相同。B.颔联用秋霜凛冽和秋风劲吹,衬托出士卒军容严整的风貌、严阵以待的豪情。C.“吹花芳酌醉葡萄”化用典故,描写出戍边将士在战争之余醉饮边关的场景。D.秋日汾河泛着粼波,寒光凛凛,天上银河更显暗淡,帐中战刀更加寒气逼人。16.诗人说“莫赋悲哉学楚骚”,又写了“对月清吟森玳瑁”,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尚书·旅獒》有言,“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论语·子罕》中表达了同样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同为描写音乐,《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3)欧阳修在《伶官传序》首段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列举庄宗得失天下的事例后再次强化这一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8诗圣杜甫辗转入川时已人到中年,可他笔下所书写的锦城夜而却大有青春气息。此时的杜甫经过多年漂泊,终于有了一处__①___的草堂,无论富贵或贫瘠,那都是杜甫珍爱的家。夜雨落下,有屋檐遮头,有寒室栖身,曾经的浪漫四子在悲苦吟哦的诗人心中复活,感谢成都,容留了一个__②__的诗人,用一场春天的夜雨滋润出一派天真纯粹的喜意。杜甫和夜雨相逢,将年轻还给他,将欣喜还给他,他在一夜好梦之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让他惊讶。雨停了,万物得以沐洗滋养,焕发出蓬勃生机,诗人也在喇那间感受到了内心欢愉的力量。这力量和他汶血推肝地吟老兵、唱征夫、哀流民不太一样,这是另一种美,自然而纯粹,剔透而纯真,让他暂时忘记了世间的苦难深重、__③_______夜雨似乎是无情的,她并没有与百姓血泪混流一处,也没有故作时代的大悲之音,她就这样安静地出场,淡然地落暮,但她的清淡内做是最大的怜悯,她用亘古不变的从容夜夜叩访,帮助诗人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把正确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4分)20.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两段话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气温的降低会刺激机体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_____①____但在保暖的同时,血管的收缩又导致血压升高,__②___,如果心脏负担太重,就加大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研究表明,气温降低10摄氏度,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7%。③?方法是及时根据气温变化增加衣物,尤其是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注意做好保暖很重要。在寒冷季节,为了抓御寒冷,大家更愿意喝酒及摄入高热量食物,这必然导致血脂升高,疾病发生,针对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吃低盐脱脂的清淡素食,减少饮酒,适度运动,这样,我们就既能抵御寒冷、保持健康体魄,还能让身材越来越优美.21.下列对材料第二段的逻辑错误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为了抵御寒冷,大家更愿意喝酒"因果关系不恰当,喝酒未必是这个原因。B.“这必然导致……疾病发生”绝对化,前文提到的做法不一定导致这个结果。C.“只吃低盐脱脂的清淡素食”不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前文的说法相矛盾。D.“还能让身材越来越优美”的推断没有确切的依据,“越来越”的说法不准确。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四、写作(60分)

9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梁思成、罗哲文、吴良铺、张锦秋、郭黛姬等一代代著名古建筑专家,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国古建筑文化和技术的研究,使我国众多古建筑得以有效保护、其优秀建造理念、建筑技术和科技成果得以“复活”,并在现代建筑中重放光彩,引领世界建筑新潮流。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的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木草、民间方药入手,从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吸取营养,经过380多次的实验,终于研制出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氯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攀上了世界医学高峰。我国著名国产汽车生产企业比亚迪,而对众多车企在传统汽车制造技术研发上的刷烈竞争,把目光投向了世界能源开发的新领城,另辟蹊径,果断开启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新道路,成为目前全球汽车制造行业中唯一一家能够实现电池、电机、电控自研自造的车企,图态电池和CTB技术研发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龙头.以上材料中,他们或发掘复兴,或借鉴创新,或另辟蹊径,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领先水平。这些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你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参考答案1、D2、C3、B4、①我们想让中国文化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②这句话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烈愿望。5、①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对外传播话语的创新要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有共鸣和启迪(答“要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注重表达的感性和灵动”亦可);②明确文化传播目的,要通过增加国家影响力,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③把握文化的传播规律,要在了解接受者的需求的基础上,展示中华优秀文化;④兼顾文化的个性与共性,所传播的文化必须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人类的共同价值,能在译介和传播中得到他者的认识与接受。6、A7、C、8、

10①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②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9、①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②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③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10.C(“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庄襄王为太上皇”是“追尊”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D;“死而以行为谥”,“以······为”固定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本句译为:追尊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并颁布制书说:“从前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事迹行为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不应该。)11.D(“大夫曰不禄,士曰卒”错误。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故选D。)12.C(“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错误。原文是免除了他们十年的赋税和徭役。)13.(1)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秦始皇认为他们的想法很难施行,由此便贬斥儒生。(2)那些儒生们都诵读经书效法孔子,现在您却要用重法惩罚他们,我担心天下不安宁。得分点:(1)“乖异”,不一致,背离;“以”,认为;“绌”,贬斥。(2)“诵”,诵读;“法”,效法;“绳”,动词,惩罚。14.贾谊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分)同意,结合本文,主要体现在(1)穷奢极欲,徭役过重(2)法律严苛,施行暴政。(2分)15.A[解析]“意境相同”错误。16.①面对边塞的秋色,诗人强调不要写像楚辞那样的伤感悲秋的诗歌。②“对月清吟森玳瑁”写出边关将士驻守沙场对月吟诗的生活场景。③两句看似矛盾,实则共同抒写了晚秋并塞沙场将士们的豪迈洒脱情怀。【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7.(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2)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评分标准】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18.【参考答案】①安身立命(遮风挡雨等)②风尘仆仆(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等)③哀鸿遍野(饿殍遍野、疮痍满目、民不聊生、饿殍载道、道殣相望、民生凋敝、啼饥号寒等)

1119.【参考答案】夜雨和杜甫相逢,将年轻还给他,将欣喜还给他,让他在一夜好梦之后,惊讶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4分,对调“杜甫”和“夜雨”的位置1分,在“他在一夜好梦之后”前加上“让”1分,把“惊讶”改为“惊讶于”并移动到“花叶清雅”前,同时删去后面的“让他”2分)20.【参考答案】因为成都收留并给了杜甫一夜春雨,所以人到中年的他又有了青春的诗情。(4分,未使用因果关系的复句记0分,要素齐全但句意不符合文意酌情记1-3分,在此基础上每有一处语病扣1分,每超出一至三字扣1分)21.【答案及解析】A(“喝酒未必是这个原因”说法错误。“为了抵御寒冷,大家更愿意喝酒……”是强加绝对化的行为途径,事实上是“有可能会喝酒,也有可能不会喝酒”的。原文说法是犯了主观绝对化逻辑错误。)22.【参考答案】①起到保暖的作用②增加了心脏的负担③那该如何应对呢(6分,每句2分,句内部分错误酌情扣分)23.【写作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正确看待发掘复兴、借鉴创新、另辟蹊径的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探讨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正确选用发掘复兴、借鉴创新、另辟蹊径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材料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科技领域,写作时可以将笔触延伸科技以外的其他领域,比如经济、文化、艺术、教育、思想、军事等领域。在立意上,应突出在特定的领域应如何正确处理发掘复兴、借鉴创新、另辟蹊径的关系:对于三者的高下,不能简单定性,不能一概而论、厚此薄彼,要结合本领域的具体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确运用,以真正促进本领域的卓越发展。如:深入发掘、广泛借鉴、大胆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法宝;中国式现代化要走适合国情的创造性发展之路;中国文化发展必须在扎根本土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大胆创新;面对西方的封锁和打压,中国科技发展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变道超车是突破封锁的有效策略,等等。在行文上,议论说理要体现思辨色彩,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和实事求是态度去思考我国现代化建设相关领域的事业发展,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不能泛泛而谈,以空对空,要以所论领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辩证分析问题,提出真实的正确的有个性的见解和主张。

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