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ID:83228621

大小:384.78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3-06-20

上传者:不会吐泡的鱼
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_第1页
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_第2页
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_第3页
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_第4页
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_第5页
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_第6页
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_第7页
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_第8页
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_第9页
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_第10页
资源描述:

《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65.020.20B05LY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forcultivationofhigh-yieldingBlackBambooforestforculmproduction(标准发布稿)本电子版为标准发布稿,请以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7-06-05发布2017-09-01实施国家林业局发布

1LY/T2822—2017目次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种苗……………………………………………………………………………………………………………25造林……………………………………………………………………………………………………………26幼林管护………………………………………………………………………………………………………37成林培育………………………………………………………………………………………………………38验收……………………………………………………………………………………………………………59调查……………………………………………………………………………………………………………510建档………………………………………………………………………………………………………….5附录A(资料性附录)紫竹母竹质量要求与检验………………………………………………………………7附录B(资料性附录)紫竹材用丰产林验收内容与指标……………………………………………………10附录C(资料性附录)紫竹材用丰产林调查统计方法与内容………………………………………………11附录D(资料性附录)紫竹有害生物及防控方法……………………………………………………………12I

2LY/T2822—201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竹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3)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广德县林业局、安徽省广德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省广德县林木种苗工作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赖广辉、罗双林、傅乐意、张卉、孙斌、汪厚喜。II

3LY/T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紫竹材用林的术语和定义、种苗、造林、幼林管护,成林培育、验收、调查与建档。本标准适用于成片紫竹材用林的丰产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20391毛竹林丰产技术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紫竹BlackBamboo(Phyllostachysnigra(Lodd.exLindl.)Munro)又名乌竹、黑竹。系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具有较高的工艺与观赏价值。本文件中的紫竹特指其原变异类型(当年紫),不包括胡麻竹(三年紫)等变异类型。3.2来鞭Incomingrhizome鞭芽朝向所生立竹的地下茎鞭段。3.3去鞭Outreachingrhizome鞭芽背向所生立竹的地下茎鞭段。3.4鞭芽Rhizomebud竹鞭侧边所生的发育成鞭笋的嫩芽。3.5笋芽Shootbud竹鞭侧边所生的发育成竹笋的嫩芽。3.6小紫Small-sizedBlackBamboo秆胸径<2.0cm的紫竹竹株。3.7中紫Medium-sizedBlackBamboo2.0cm≤秆胸径<2.8cm的紫竹竹株。3.81

4LY/T2822—2017大紫Larger-sizedBlackBamboo秆胸径≥2.8cm的紫竹竹株。3.9立竹年龄Ageofstandingculm单株立竹存活的时间,用“年”表示。立竹自新竹展枝放叶至第2年换叶为1年生,至第3年换叶为2年生,以此类推。4种苗通常采用移竹造林,以母竹作为造林苗木,母竹质量和要求按附录A执行。5造林5.1造林地选择5.1.1气候年平均气温13.5℃~16.5℃,1月平均气温3.5℃~6.0℃,4月平均气温15.5℃~17.0℃,极端最低气温大于-11℃,极端最高气温小于40℃。年降水量1000mm以上。5.1.2地形海拔华东和华中500m以下、华南800m以下、西南2000m以下,坡度小于25°的山谷、山麓、丘岗地中下部、河漫滩、潮土平缓地,宜阳坡、半阳坡或平地,忌阴坡。5.1.3土壤宜黄红壤、红壤、黄棕壤、潮土和水稻土,忌石灰土、酸性紫色土。排水良好。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中三级及以上标准的规定。5.1.4立地级培育大紫材用丰产林宜选择在Ⅰ类立地级上造林,培育中紫和小紫材用丰产林宜选择在Ⅱ类立地级上造林,Ⅲ类立地级不适合培育紫竹材用丰产林。立地级划分标准见表1。表1立地级划分指标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土层石砾含量立地级坡度土壤pH值地下水位情况(cm)(cm)(%)Ⅰ<15°>60>15<154.5~6.0不积水Ⅱ<25°50~60>10<204.5~6.5不积水Ⅲ<35°40~50>5<204.5~6.5不积水5.1.5环境空气质量要求符合GB3095中二级及以上标准的规定。5.1.6其他交通便利。宜靠近水源,便于浇灌,水质符合GB5084的规定。5.2整地依照GB/T15776的规定执行。5.3挖穴根据初植密度,呈“品”字形布点挖穴,即相邻的两行起始栽植穴应错开半个株距。穴长55cm,宽40cm,深35cm。栽植穴的长边方向应与山坡等高线平行。5.4造林密度2

5LY/T2822—201722900株/hm~1350株/hm。5.5造林季节最佳造林期西南地区为4月~5月,其他地区为2月下旬~3月中旬;适宜造林期西南地区为8月~9月,其他地区为梅雨季节初、中期和10月~11月。5.6栽植5.6.1先将表土回填于穴底,回填厚度视母竹土球大小而定,每穴施入腐熟有机肥10kg或复混肥0.25kg,并与回填土充分拌匀。栽植时将母竹土球置于穴正中,保持竹鞭呈水平状态,地面竹秆顺其自然,不强求直立,土球表面与穴上口面持平。5.6.2填土时从四周向中间慢慢填塞,表土埋入下面,心土填在上面,分层踏实,保护秆柄和鞭芽不受损伤。在填土接近土球表面时一次性浇足定根水,再覆土至母竹周围成馒头形,培土高度5cm左右。5.6.3风口处或秆高大歪斜的母竹应搭撑支架。5.7补植第2年春季母竹成活率<85%,或第3年出笋期母竹发笋率<80%,均需进行补植。5.8检查验收依照GB/T15776的规定执行。6幼林管护6.1间种定植后2年内宜间种豆类、花生、绿肥等作物,以耕代抚,不宜间种玉米等高秆作物和攀援型藤本作物。中耕不得损伤竹鞭和鞭芽,并将间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埋于林地内。6.2松土除草未间种作物的年份在6月和9月各进行1次松土除草,直至竹林郁闭。杂草翻埋于土中。6.3施肥间种造林地前2年结合作物栽培适当施肥;未间种造林地在造林当年的秋冬季节,沿栽植穴四周开沟施入有机肥5.0kg/株,第二年所留的新竹于当年9月和次年2月在其附近挖穴施入复混肥0.2kg/株,此后至满园前各年所留的新竹均于当年9月和次年2月在其附近挖穴施入复混肥0.1kg/株。肥料埋入土层15cm~20cm处。6.4浇灌排水造林当年栽植穴处盖草覆土保持湿润,土壤干燥时,及时浇水。林地积水时,及时排水。6.5疏笋留竹适时除去弱笋、小笋和病虫笋,保留健壮竹笋,促使长成新竹。适当疏伐局部地方过密的细弱竹株。6.6护笋养竹禁止放牧,严防牲畜与野兽为害。7成林培育7.1林地管理7.1.1垦复7.1.1.1坡度<15°的林地每2年全垦一次;坡度≥15°的林地采用隔年水平带状轮垦,带宽及带距均为1.35m~1.65m。7.1.1.2垦复宜在6月进行,不宜在秋冬或出笋季节实施。7.1.1.3垦复深度以不伤及竹鞭为准,有鞭处垦复深度略小于鞭的深度,无鞭处垦复深度不低于30cm。可先试探性浅挖一锄,若无鞭再补充深挖一锄(俗称“两锄法”)。7.1.1.4清除树蔸、伐蔸、石块,并除去死鞭、老鞭,培埋浮鞭、跳鞭。3

6LY/T2822—20177.1.1.5培养大紫材用林应覆土深埋幼、壮龄竹鞭于地表20cm以下;培养小紫材用林,应适当削土运出林外,并保护幼鞭和壮龄鞭免遭损伤。7.1.2松土除杂每年9月进行一次,松土深度10cm,杂草埋入土中。7.1.3拍土培养小紫材用林和中紫材用林,10月林间拍压表土一次。7.1.4浇灌排水9月笋芽分化期遇持续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60%时应进行浇灌,浇透耕作层。出笋之前15天至出笋期间遇持续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65%时也应进行浇灌。雨雪过后及时排掉积水。7.2施肥7.2.1施肥种类按各立地级竹林经营的产量指标、测土结果提出合理配方和施肥量,宜施略偏酸性的肥料,忌施碱性肥料。实际施肥量见表2。表2不同立地级施肥量2kg/hm·年立地级NPKⅠ98~12259~7339~49Ⅱ69~9141~5527~37注:N、P、K均为净含量。7.2.2施肥方法7.2.2.1撒施将肥料均匀地撒在地面,垦复时翻入土中。7.2.2.2沟施沿等高线水平开沟,深10cm~15cm,宽约15cm,沟距1.5m~2.0m,施入肥料并随之覆土。7.2.3施肥时间与方式施肥时间与方式见表3。表3施肥时间与方式施肥时间种类用量方法6月含氮素较高的有机肥或复混肥总量的70%撒施(垦复)或沟施(未垦复)9月含磷钾较高的有机肥或复混肥总量的30%沟施7.3留笋养竹7.3.1留养时间在盛笋期选留竹笋。7.3.2留养质量留养健壮饱满、匀称、无病虫为害的竹笋,留养竹笋的粗细应符合工艺用材规格的要求,过粗、过细的竹笋刚出土时全部挖除。留养的竹笋在竹林中均匀分布。4

7LY/T2822—20177.3.3留养数量竹笋留养数量见表4。表4不同类型紫竹材用林竹笋留养数量2支/hm·年立地级林分类型竹笋留养数量小紫材用林19800~22400Ⅰ中紫材用林17200~20400大紫材用林14500~17200小紫材用林17200~20400Ⅱ中紫材用林14500~17200大紫材用林11900~145007.4冻害预防宜选择在背风向阳的地方造林,并维持合理的林分结构。可在竹林的北风口处营造常绿乔木防护林带挡风。7.5有害生物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对危害性大的有害生物应做好预测预报并及早防治,还应做好检疫工作,防止蔓延扩散。紫竹林有害生物是否成灾执行LY/T1681标准,其防控方法参见附录D,农药使用严格执行GB4285标准。7.6采伐7.6.1采伐量采伐量不大于当年新竹量,以不破坏竹林合理的立竹密度、整齐度、均匀度和竹龄结构为准。7.6.2采伐对象根据用途,遵照砍老留幼、砍密留疏的原则,采伐2年~3年生竹,同时清除次品竹、弱小竹、病虫竹、风倒竹、雪压竹。7.6.3采伐季节最适采伐期为9月上旬至翌年2月上旬。应避免不按竹子的生长节律和采伐季节要求随意砍伐竹秆(俗称砍“冷刀竹”)。7.6.4采伐方式胸径<2cm的细秆从任何方向下刀且一刀砍断竹秆(因伐蔸截面略呈马耳形,俗称“马耳伐”)或带蔸采挖;胸径≥2cm的粗秆从三个不同方向持续三刀砍断竹秆(因伐蔸截面约在同一水平面上且略呈三角形,俗称“三刀伐”)或带半蔸砍伐;也可用电锯或电剪平茬采伐。伐蔸均低于3cm。8验收验收内容与指标见附录B。9调查调查统计方法与内容见附录C。10建档10.1档案内容详细记载造林规划设计、立地条件、母竹来源、栽植培育等技术作业情况,竹林结构情况以及竹材产量情况。5

8LY/T2822—201710.2要求10.2.1及时、清楚、准确无误记录有关内容。10.2.2原始资料不得涂改。10.2.3资料要有连续性,建立专门档案并永久保存。6

9LY/T2822—2017附录A(资料性附录)紫竹母竹质量要求与检验A.1母竹选择A.1.1来源在生长良好、无病虫害、土壤稍粘重的竹林中选取,优先在刚满园、立竹密度适中的竹林中或壮龄竹林的林缘选取。A.1.2外观A.1.2.1健康状况分枝较低、竹秆节间较短、匀称、无病虫害、无损伤、生长旺盛。A.1.2.2开花情况未见已形成的花蕾,也未曾开花结实。A.1.3年龄1年~2年生,西南地区8月~9月、其他地区10月~11月造林可选用当年新竹。A.1.4胸径1.4cm~2.0cm。A.1.5枝下高<1.5m。A.2起挖根据立竹分枝方向及地形,判断竹鞭走向。先从竹鞭走向的两侧翻挖土壤,再至竹鞭走向处翻开土壤并切断竹鞭,连鞭挖起。挖掘时防止损坏其鞭而仅带假鞭。母竹所带宿土呈长方形或椭圆形,两侧近等宽,长边与竹鞭走向一致。A.3质量要求A.3.1留枝母竹挖好后立即截梢,留枝5盘~8盘。枝叶茂密或远距离调运的留5盘~6盘,枝叶稀疏或就近栽植的留7盘~8盘。顶部切口距最上一盘留枝5cm~7cm,呈马耳形且平滑不开裂。A.3.2留鞭、芽来鞭10cm~15cm,去鞭15cm~20cm。去鞭上应有5个以上健壮饱满的芽,竹鞭切口平滑不开裂,秆柄、竹鞭和芽未损伤。A.3.3宿土母竹应带宿土,每株(丛)连同竹秆和枝叶总重约4.5kg~5.5kg。A.4母竹分级见表A.1。表A.1紫竹母竹分级标准级别胸径(D)(cm)枝下高(H)(m)其他项目一级母竹1.6≤D≤1.8H<1.3符合A.1.2、A.1.3、A.3.1、A.3.2、1.4≤D<1.6或1.8<D≤2.0H<1.5二级母竹A.3.3条规定的指标1.6≤D≤1.81.3≤H<1.57

10LY/T2822—2017注1:其他项目包括外观、年龄、留枝、留鞭芽、宿土。A.5检验方法A.5.1计量单位长度和高度为m或cm,胸径为cm,重量为kg,竹龄为“年”,数量为“株(丛)”。A.5.2检验工具A.5.2.1胸径测量用精度0.1mm的游标卡尺。A.5.2.2枝下高测量用精度为1cm杆尺。A.5.2.3竹鞭测量用精度为0.1cm钢卷尺。A.5.2.4重量用台秤或电子秤。A.5.2.5其它项目目测。A.5.3胸径检量自秆宿土表面起向上1.3m处检量,检尺应与检量位置截面方向保持一致,如遇竹节应向梢端方向移至正常部位量取,按0.05cm进级。以其长、短径的平均数经进舍后为检尺径。A.5.4枝下高检量自秆宿土表面起至上第一盘分枝处止,测量其长度,按0.05m进级。A.5.5竹鞭长度检量自秆基起至鞭的截断处止,测量其直线长度,按0.05cm进级。A.5.6母竹重量检量将母竹放在秤上称重,按0.05kg进级。A.5.7母竹外观目测。A.5.8年龄检量检验标记的年号或目测。A.5.9留芽检量目测。A.6检验规则A.6.1组批检验工作限在原产地进行。以同一地点出产的同一竹种母竹为一检验批次,最多不超过1000株。A.6.2抽样方案从批量货物中的不同部位随机抽取样品,500株以下按10%抽样,500株~1000株按5%抽样。A.6.3判定规则所抽取样品按A1和A3规定的指标检验,凡A.1.2、A.1.3、A.1.4、A.1.5和A.3.1、A.3.2、A.3.3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则该株母竹被判为不合格,作好标记,并登记。当不合格株数超过10%,就判定该批为不合格。不合格批次可从中挑选合格母竹重新组批,按本标准重新检验。8

11LY/T2822—2017A.6.4检验证书检验结束后,填写母竹检验证书(表A.2)。凡出产或调运的母竹,均应附母竹检验证书。表A.2母竹检验证书编号竹种学名年龄批号数量级别:其中I级II级起挖日期年月日包装日期年月日发运日期年月日产地起源母竹检疫产地土壤母竹培育单位母竹发运单位检验人:负责人:检验机构:检验日期:A.6.5病虫检疫母竹调运须经森林植物检疫部门检疫,按GB15569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执行,并出具检疫证书。A.6.6调运母竹调运须经林木种苗主管部门进行抽检,并出具“两证一签”,“两证一签”缺失或不全的母竹不得调运。A.7包装、运输、贮存A.7.1包装远距离运输,应将每株(丛)母竹的竹蔸用编织袋、稻草等材料包扎,并及时洒水,保持根部湿润,附检验合格证和苗木标签,一车一证一签。A.7.2运输A.7.2.1搬运和装车时,母竹须用手提(手握竹秆位置应在距离土球30cm以内)或肩挑,不得肩扛,站立或向后斜立于车厢内,每车不宜装得过满,应轻拿、轻放,并用蓬布覆盖。A.7.2.2远距离运输母竹宜选择夜间或阴雨天,装车后及时启运。卸货时,不允许运输车辆自卸,须人工轻拿、轻放,不得抛丢。A.7.3贮存应随挖、随运、随栽。需贮存的母竹,起栽间隔时间宜控制在24小时以内,不宜超过48小时。起挖好的母竹及时用草类、树枝等遮盖,防风吹、日晒、雨淋。9

12LY/T2822—2017附录B(资料性附录)紫竹材用丰产林验收内容与指标B.1对象为原有紫竹林改建的丰产林和新造紫竹丰产林。B.2内容B.2.1竹林结构因子根据不同用途,可将紫竹材用林划分为小紫林分、中紫林分和大紫林分3种类型,不同类型林分结构因子指标见表B.1。表B.1紫竹丰产林分结构因子指标立地级ⅠⅡ小紫材用林45000~5100039000~450002立竹密度(株/hm)中紫材用林39000~4500033000~39000大紫材用林33000~3900027000~33000小紫材用林1.2≤D<2.01.2≤D<2.0胸径(D)(cm)中紫材用林2.0≤D<2.82.0≤D<2.8大紫材用林2.8≤D<3.62.8≤D<3.61年生4040年龄组成(%)2年生40403年生2020立竹整齐度≥7≥7立竹均匀度≥5≥5叶面积指数6.5~7.06.0~6.5注1:立竹密度系采伐前的指标;注2:年龄组成比例为采伐前的大约数。B.2.2产量指标紫竹丰产林竹材年产量指标见表B.2。表B.2竹材年产量指标2根/hm立地级林分类型产量小紫材用林18000~20400Ⅰ中紫材用林15600~18000大紫材用林13200~15600小紫材用林15600~18000Ⅱ中紫材用林13200~15600大紫材用林10800~13200B.2.3技术措施技术措施按本标准第5章规定的内容逐项验收。B.2.4面积用精度为0.1m的罗盘仪或GPS测量。10

13LY/T2822—2017附录C(资料性附录)紫竹材用丰产林调查统计方法与内容C.1调查方法2采用标准地调查,标准地可分两类:一类为固定标准地,每块面积为100m;另一类为临时标准2地,每块面积≥50m。标准地要充分代表竹林的立地条件、经营水平和竹林生产状况,标准地调查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5%。C.2调查内容C.2.1立地条件气候中的年均气温、极端气温、年无霜期、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分配、空气相对湿度等因子;地形中的绝对海拔、相对海拔、坡度、坡位、坡向等因子;土壤中的质地结构、母岩、土类、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物理机械组成、颜色、pH值等因子,并划分出立地级。C.2.2竹林结构立竹密度、年龄组成、平均胸径、整齐度、均匀度、叶面积指数等。C.2.3标准地内每竹调查立竹编号、竹龄、胸径、高度、枝下高、冠幅等。C.3产量统计C.3.1竹材产量以单位面积上的新竹总根数作为竹材产量。将标准地内当年新竹逐一点数,统计出新竹根数,即为标准地竹材产量,再用各标准地所代表的竹林面积加权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平均竹材产量。用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产量乘以竹林总面积,得出竹林年竹材总产量。C.3.2竹笋产量以单位面积上的出笋总支数作为竹笋产量。将标准地1年内所发的成竹笋和退笋分别逐一点数,统计出出笋支数,即为标准地竹笋产量,再用各标准地所代表的竹林面积加权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平均竹笋产量、成竹率和退笋率。用单位面积上的平均竹笋产量乘以竹林总面积,得出竹林年竹笋总产量。C.4蓄积量统计以单位面积上的活立竹总根数作为蓄积量。将标准地内活立竹逐一点数,统计出活立竹根数,即为标准地蓄积量,再用各标准地所代表的竹林面积加权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平均蓄积量。用单位面积上的平均蓄积量乘以竹林总面积,得出竹林总蓄积量。11

14LY/T2822—2017附录D(资料性附录)紫竹有害生物及防控方法表D.1紫竹有害生物及防控方法序号有害生物发生或危害部位防控方法a.如期采伐老竹和衰败竹,保持适当的立竹密度,谨防过密,并进行中耕施肥,促进新竹生长;竹丛枝病1发生在枝条上。b.清除病枝病株,在林地外集中烧毁;(Balansiatake)c.3月~4月,用粉锈宁500倍液,1周1次,连喷3次。a.疏伐老竹,控制竹林立竹密度,使之通风透光,降低林间湿度;竹煤污病发生在叶和小枝2b.由蚧壳虫、蚜虫诱发引起,在其初孵期用5%(Meliolastomata)上。吡虫啉乳油1000倍液~15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a.保持竹林合理的立竹密度和龄级结构,及时伐除老弱竹,促进竹林健康生长;竹叶锈病3发生在叶子上。b.清除病枝落叶,集中烧毁;(Pucciniaphyllostachydis)c.3月中下旬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800倍液~1000倍液,每周1次,连喷3次。a.保持竹林合理的立竹密度和龄级结构,及时大多发生在小枝伐除老弱竹;竹鞘黑团子病节杈处,少数发生b.冬季或早春,清除病重株和病枝,集中烧毁;4(Myriangiumharaeanum)在叶鞘茎部和叶c.5月~6月,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柄上。倍液~800倍液或50%杀菌王可溶性粉剂500倍液,每周1次,连喷3次~4次。a.加强林地抚育管理,结合林地除草、松土和施肥等,消灭杂草中越冬卵;4月~5月及时清理林间虫笋、退笋,减少翌年幼虫虫口密度;竹笋禾夜蛾5幼虫取食竹笋。b.杀虫灯诱杀成虫;(Oligiavulgaris)c.保护好林内蚂蚁、蜈蚣、蜘蛛等天敌;d.笋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或1.2%苦参碱乳油500倍液地面喷雾防治。a.清除林中杂草、林地枯枝落叶,及早挖除退笋;毛笋泉蝇6幼虫取食竹笋。b.6月灯光诱杀成虫;(Pegomyaphyllostachys)c.笋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或1.2%苦参碱乳油500倍液地面喷雾防治。a.冬季垦复,破坏土茧的越冬场所;竹蝗成虫和若虫取食b.跳蝻盛期于早上露水未干前用高效阿维菌素7(Ceracrisspp.)竹叶。喷雾防治,上竹后用1.8%阿维菌素乳油喷烟防治。12

15LY/T2822—2017序号有害生物发生或危害部位防控方法a.保护瓢虫、草蛉、食蚜蝇和竹蚜茧蜂等天敌;b.用1.2%苦参乳油500倍液喷雾防治;竹黛蚜成虫在竹叶背面8c.用5%蚜虫净乳油或2.5%功夫乳油1000倍液(Melanaphisbambusae)取食。喷雾防治;疫情发生时,用5%吡虫啉对全林所有竹株进行竹腔注射防治。a.保护天敌;竹梢突唇斑蚜群集嫩竹叶、笋尖b.敌马烟剂喷烟防治;9(Takecallistaiwanus)刺吸竹汁。c.5%蚜虱净乳油或2.5%功夫乳油1000倍液或1500倍液喷雾防治。a.冬季垦复,破坏土茧的越冬场所;竹织叶野螟b.6月上旬成虫高蜂时期灯光诱杀或蜜源地灭10幼虫取食竹叶。(Algedoniacoclesalis)蛾。成虫卵期林中施放赤眼蜂;c.幼虫期林间喷BT或白僵菌防治。a.冬季抚育,杀死土中越冬幼虫;夏季砍去弱小新竹,可以减少林间的卵量;b.人工摘卵和捕捉幼虫;竹镂舟蛾c.成虫期灯光诱杀;11幼虫取食竹叶。(Periergosdispar)d.幼虫为害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1.2%苦参碱乳油喷雾或喷烟防治;e.幼虫为害期用4.5%高效氯氟菊酶乳油注射或喷雾防治。a.加强抚育,合理采伐和控制立竹密度;b.人工摘卵、刮卵;c.杀虫灯诱杀成虫;刚竹毒蛾12幼虫取食竹叶。d.幼虫为害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Pantanaphyllostachys)或1.2%苦参碱乳油500倍液地面喷雾;e.幼虫为害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注射、喷雾或喷烟防治。a.及时摘除带虫枝叶;b.杀虫灯诱杀成虫;两色绿刺蛾c.幼虫危害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1.2%苦13幼虫取食竹叶。(Latoiabicolor)参碱乳油喷雾或喷烟防治;d.幼虫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注射或喷雾防治。a.加强林地抚育管理。秋冬两季对竹林进行除草松土,破坏竹象虫土室,降低越冬虫口;一字竹笋象幼虫和成虫取食竹14b.竹笋长到1m时套上塑料袋,保护笋尖免遭为(Otidognathusdavidis)笋。害;c.人工捕捉。a.加强竹园管理,保持通风透光;以成虫或若虫寄生竹巢粉蚧b.保护寄生蜂、瓢虫、草蛉等天敌;15于小枝腋间和叶鞘(Neslicoccussinensis)c.若虫孵化盛期用5%吡虫啉乳油1000倍液喷内吸汁。雾2次。13

16LY/T2822—2017序号有害生物发生或危害部位防控方法a.冬季清园喷1次松碱合剂8倍液~10倍液,或20%松脂酸钠可溶性粉剂(融杀蚧螨)60倍液防竹皱绒粉蚧雌成虫和若虫刺吸16治母蚧;(Eriococcusrugosus)竹组织汁液。b.若虫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30%松脂酸钠水乳200倍液或1.2%苦参碱乳油1000倍液喷雾。蒙链眼蝶a.人工摘除裸蛹;17幼虫取食竹叶。(Neopemurheadii)b.用20%速灭杀丁1000倍液喷雾防治。a.砍除频死竹和老竹,减少为害;清除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若虫;b.人工剪除群集的若虫枝条,集中消灭;c.4月中旬在竹秆基部涂油环(黄油:机油为1:1,加8%绿色威雷),阻止其上竹为害;或用8%绿色威雷的150倍液~200倍液在竹秆基部喷成50cm竹后刺长蝽成虫和若虫取食竹18宽的药环;每株注射1m1~2m1的5%吡虫啉乳(Pirkimerusjaponicus)腔。油;d.若虫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1.2%苦参碱乳油或2.5%鱼藤酮乳油或0.3%印楝素乳油或3%除虫菊素乳油喷雾;e.高虫口时,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注射或用20%氰戊菊酶喷烟防治。a.及时清理枯竹,搞好竹林卫生,伐倒竹及时运竹紫天牛走;幼虫孵化后钻入竹19(Purpuricenusb.成虫产卵期间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1.2%苦秆内取食。temmminckii)参碱乳油喷雾防治;c.用8%绿色威雷喷雾防治。____________________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