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

ID:83487459

大小:155.97 KB

页数:8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6页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7页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8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雅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2021级高二下期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8分,每题2分)1.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结构特点,因家对里控制的同时,乡绅和宗族等民间力量在道德教化、公益事业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这反映了()A.中央政治权力下移B.基层治理兼顾国家和社会自主性C.基层自治色彩浓厚D.封建国家与乡绅争夺基层控制权2.下表秦始皇东巡所立碑刻石部分记述名称记述《峄(yì)山刻石》“讨伐乱逆,威动四极”“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之罘(fú)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东观刻石》“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阐并天下,永偃戎兵。”表中有关秦灭东方六国之举的叙述,旨在()A.谋求统一全国的合法依据B.解释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C.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D.宣扬“大一统”的价值观3.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确立了盐铁官营4.汉武帝时,“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人名)拨于刍牧,桑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金日磹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这反映出,汉武帝时()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B.尚未形成严密的选官体系C.注重门阀士族的政治地位D.选拔人才体现了不拘一格5.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6.表2为魏晋时期的一些政权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出当时

1政权律令内容曹魏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西晋子不孝父母,子弃市北魏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A.社会动荡制约立法内容B.封建法律制度开始儒家化C.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盛行D.礼法结合是立法的重要特色7.“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刚刚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逐渐失去其作用8.秦汉以来“客”是佃客、浮客、依附民的代名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客皆注家籍”,将客的户籍附在主家的户籍上,由县令主持,并呈报州郡核准。这一举措()A.体现政府与门阀的博弈B.反映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有利于稳定地方治安D.说明基层治理制度日益完善9.魏晋南北朝时期,原遍布于北方的小麦开始大规模南移种植,并与南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互动。北方旱作技术体系为南方稻作所吸收和改良;小麦所代表的饮食文化为南方地区所接受,成为其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小麦种植的南移()A.得益于耕作技术的进步B.促进了南北方的民族交融C.离不开政府大力支持D.使南北方实现了完全统一10.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青铜鼎、青铜簋、青铜篮等礼器,具有中原的特征。最新发现的青铜圆头方尊是一个四羊古尊,在殷墟里面也有类似的青铜器。这表明,三星堆文化(  )A.和中原文化具有同样的内涵B.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C.与中原文化存在长距离交流D.青铜制造技术领先于全国11.公元39年,光武帝下诏“度田”(检核垦田顷亩),有官员回答:“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光武帝颇不以为然,派官员考察属实后,以“坐度田不实罪”,处死了有关郡守十余人。光武帝此举A.调整了国家的赋税收入B.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C.铲除了豪强地主的根基D.促进了民族融合大趋势

212.古代我国北方和南方政区分布密度不断变化。如下表所示,影响分布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时期(政区名)汉武帝元封年间(州)西晋前期(州)唐贞观元年(道)北宋元丰年间(路)元(省)分布状况北9南4北12南7北5南5北9南14北5南6A.统治区域的变化B.经济地位的消长C.地方机构变革D.政治中心的转移13.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在大夏(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见到了邛竹杖、蜀布。大夏国人说,他们是从身毒国(古印度)购买来的。这一记述可以用来证明()A.张骞正式开辟了丝绸之路B.大夏国和身毒国贸易关系密切C.“西南丝绸之路”早已开通D.中国与中亚的贸易关系早就存在14.《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A.商鞅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B.土地私有制加速了贫富分化C.汉朝政府积极推行商鞅之法D.阶级分化的根源是土地兼并15.周公要求统治者要“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顺应天意,无为而治B.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用礼仪道德遏制人欲16.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17.

3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此。而到了唐代,每逢礼部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是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史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闻塞,莫可殚述。”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A.庶族地主取代了士族地主B.社会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C.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转变D.封建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18.下图是中国古代一个时期僧尼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其中导致①至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藩镇割据造成社会经济破坏B.佛道儒实现了三教合一C.选官制度变革导致世族没落D.政权更迭加剧社会动荡19.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这表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A.历史悠久B.革故鼎新C.幅员广阔D.诗歌发达20.有人对下图《泰山刻石》邮票中的字体主要特色作一评价,最准确是A.“状如龙蛇,钩连不断”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21.古代中国将医术称为“仁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故有“十儒九医”之说;范仲淹也曾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古代科技具有强烈实用性B.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C.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D.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22.

4有学者说:“唐朝初年,支持统一战争的,主要是河东的经济力量。高宗以前,政府的漕粮则主要出自关东。当时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河北平原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黄河流域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B.税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C.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D.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于北方23.《齐民要术·序》中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但在全书中却详细描述了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多样经营、市场售卖的相关内容。这说明该书作者A.主张兼顾经济效益B.忽视粮食作物种植C.关注农业精耕细作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24.秦汉在县以下划分为乡、里,选任乡官里吏辅助统治基层。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是()选项材料结论A(秦朝)里吏由里中推选、县廷任命,以没有军功爵且办事能干的公卒、士伍担任里吏秦朝集权理念渗透基层治理B(秦制)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秦朝建立起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C汉明帝即位初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永平三年再次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汉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已经完备D西汉“循吏”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AB.BC.CD.D二、材料分析题25.中国历代王朝的监察系统都是支撑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5“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材料二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违到或者是它可以阻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最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カ和物力的浪货。——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从材料中任意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观点作为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史实(至少两个)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南中地区是众蛮夷聚居之地,地势险远。诸葛亮耐心地对南中大姓和各族首领展开攻心战术,使南中夷汉各族做出不再反叛的承诺。平定南中后,蜀汉统治者将益州郡改为建宁郡,又将建宁郡、永昌郡部分地区增设为云南郡。统治阶层将当地的豪右大帅移徙至成都,让其到中央任职。同时,在南中大兴屯田,鼓励垦荒种地,将各族人民编为齐民,传播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至此,南中地区“纲纪粗定,夷粗安”。蜀汉政权也获得了一个较为安定的大后方,为其在三国鼎立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李伟山《三国民族政策及其特点略论》

6(1)根据材料,概括蜀汉政权经略南中地区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蜀汉政权经略南中地区的意义。

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