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

ID:83498431

大小:48.3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3-06-28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级高一上期第一学月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2分每题,总共48分)1.“考古中国”在2021年3月发布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特点,另一部分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具有古蜀文化的特点。这反映了A古蜀文化代表中原文化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D.青铜铸造世界领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特点”“另一部分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具有古蜀文化的特点”体现的是三星堆遗址既有与中原文化的特点,又保留古蜀文化的特征,说明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B项正确;古蜀文化不能代表中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一定的差异,A项排除;当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同世界青铜文化的对比,D项排除。2.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与国君同族的下层国人也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力,遇有重大问题,国君要询问全体国人的意见,国人可以批评甚至废黜国君。这说明西周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已经形成B.形成了完善的礼乐等级秩序C.保留了部分原始民主制传统D.建立了有效的地方监察体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遇有重大问题,国君要询问全体国人的意见,国人可以批评甚至废黜国君”体现的是西周时期,原始的民主制对国君决策的制约,说明当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在秦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监察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点睛】3.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可以看出,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血缘,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故AC两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结合所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4.“中丁”以前,凡商王法定配偶所生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这说明“中丁”以前A.父死子继是王位继承主要方式B.未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C.王权继承与宗教活动紧密相关D.王位世袭制度被严重破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可知,当时的王位继承制遵循的是兄终弟及的原则,还未确立稳定的嫡长子继承制,这说明王位继承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兄终弟及是王位继承主要方式,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在王位继承遵循兄终弟及原则,无法体现王位世袭制度被严重破坏,排除D。【点睛】5.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如齐、燕流行刀币,赵、魏流行布币,楚国使用蚁鼻钱,秦国则使用圜钱。到战国晚期楚国也铸行布币,齐、燕亦铸行圜钱。这说明战国时期A.宗法分封制度彻底瓦解B.国内统一市场逐渐形成C.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D.秦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2【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也铸造其他诸侯国的货币,这明显是为了便于商贸往来,说明区域间的商贸联系加强,C项正确;战国后期宗法分封制度没有彻底瓦解,国内统一市场也没有逐渐形成,排除AB项;仅根据货币的铸造无法说明秦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所示是孔子、墨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部分)。关于这些思想家及其主张正确的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墨子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认为“道无双,故日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客”A.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B.都表达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C.都有期盼国家统一的理念体现D.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指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指百姓应该服从君主;“道无双,故日一”体现天下一统的思想。孔子、墨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都有国家统一的理念,故选C;孔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排除A;墨子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的诉求,排除B;材料中三人的思想都没有体现“民本主义”,排除D。【点睛】7.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一般称“公”或“侯”,如“齐桓公”、“晋文公”;战国时期,多数国君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C.井田制开始瓦解D.小农经济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从诸侯到称王,反映的是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的逐步瓦解,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战国时期的史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井田制,排除C;小农经济春秋时期开始形成,排除D。

3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按军功授爵,贵族没有立军功者,要剥夺其贵族身份,D项正确;重农抑商直接损害的是商人的利益,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迁都咸阳有利于秦国的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近代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其甚大之绩效”,是因为它A.能够有效消除地方割据势力B.中央任免官吏基本保障集权C.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D.保证了历代官僚队伍的廉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郡县制之下,郡县的长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即由中央任命的,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B正确;“有效”及“保证”的说法错误,排除AD;C项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C。10.学者研究发现,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反秦的人都是下层来的,少有中层来的,从民间钻出来的下层人士,吸收了中层里散乱的成员,构成了反秦队伍。秦代的缺失是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其意在强调秦朝A.郡县制的成效有限B.中央权力尚未集中C.基层管理制度欠缺D.官吏集团效率低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末年的叛乱者多来自社会下层,这主要原因是秦朝对于社会基层管理欠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对基层管理的不足,而不是郡县制的成效有限,排除A项;秦朝实现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D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到南海、桂林、象三郡戍守,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3万户居民到北河、榆中(位于今内蒙古、甘肃境内)一带,垦田生产。上述措施A.削弱相权加强了专制皇权B.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缓解了中原地区人口压力D.抵御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答案】B

4【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秦始皇通过军事戍守、移民垦田等措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发了边远地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削弱相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缓解中原地区的人口压力无关,排除C项;南海、桂林、象三郡位于南方,而匈奴位于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2.汉高祖刘邦除秦苛法,实行“约法三章”,减轻田租。文帝时多次下诏降低“田租”或“租税”。以后田租三十税一成为两汉田租率的定制。这些举措A.加剧了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贯彻了道家的仁政思想C.有利于稳定汉朝统治秩序D.说明政府开支日益减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高祖刘邦除秦苛法,实行‘约法三章’,减轻田租”“文帝时多次下诏降低‘田租’或‘租税’。以后田租三十税一成为两汉田租率的定制”可知,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汉朝统治秩序,C项正确;材料的措施有利于稳定汉朝统治秩序,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仁政属于儒家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反映政府开支日益减少,排除D项。故选C项。13.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等为外朝。”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灭亡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等为外朝”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任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皇帝所掌控决策班子,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D项正确;中朝的设置削弱了丞相权力,并没有废除宰相制度,明朝时期废除宰相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设立中朝,是中央机构的调整,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加强了专制主义,巩固了汉武帝的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4.汉武帝时,除京师附近的七郡外,正式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部,其中十一个州部以《尚·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传说州名来命名,如冀州、青州、扬州等。这反映出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异变B.社会治理重视继承创新

5C.君主专制加强倾向明显D.州部郡国力量有所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除京师附近的七郡外,正式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部”可知汉武帝时期在原有的郡县制外,又设置了新的行政管理措施,说明社会治理重视继承创新,故选B;汉武帝是在原有的体制上设立了新的措施,而非行政体制发生异变,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了行政体制的变化,没有体现地方力量的强弱,排除D。15.黄老无为而治的治道在学术上不强求独专,因而在汉初形成了一种较少约束的自由宽松的思想学术环境。黄老之学在汉初的盛行A.抑制了儒家学派的发展B.标志着道教得到官方认可C.适应了百废待兴的现实D.继承了消极无为的哲学观【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老之学的出现适应了当时西汉初年百废待兴的现状,主张通过无为而治来休养生息,C项正确;黄老之学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儒学的发展,A项错误;此时道教还未形成,B项错误;黄老之学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D项错误。故选C项。16.汉朝与匈奴和亲,部分公主的后裔改从母姓,逐渐形成匈奴刘氏。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国号为大汉,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刘渊旨在A.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B.借鉴汉族先进的制度C.实现汉与匈奴民族的平等D.争取汉人对政权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刘渊试图通过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等行为,获得汉人对自身政权的认同,维护统治,D项正确;刘渊并不想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排除A项;刘渊并没有要借鉴汉族制度,排除B项;也没有要实现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17.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减轻徭役和刑罚B.恩泽贵族C.削弱诸侯王势力D.增加税收【答案】C【解析】

6【分析】【详解】根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故选C;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不是根本目的,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增加税收的信息,排除D。【点睛】18.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答案】C【解析】【详解】察举制以“孝、廉”为选官依据,这体现了儒学的地位,“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并不能说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故A错误;察举之士“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与扩大统治基础无关,故B错误;“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体现了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说明当时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士族门阀遭到抑制,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授试以职……参加考试”,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9.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年号,挂有“龙”“天”等字眼,这些字眼体现了孙吴政权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思想,C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推崇天人感应思想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前后四帝”说明东吴政权更迭不频繁,而且B项也体现不出材料年号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根本没有涉及孙吴政权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20.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叶.分布,所在为雄"。这一现象反映出

7A.地方势力膨胀动摇中央集权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C.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D.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可得出察举制逐步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弊端突显,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地方势力,排除A项;B项是指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察举是自下而上,排除C项。故选D项。21.东汉编户数本来就大大少于西汉。及至(东)汉末大乱,“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袁谭(袁绍之子)都督青州,“虽有万口者,著籍不盈数百,收赋纳税,三分不入一”。刘备屯樊城时,诸葛亮曾说:“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材料反映出东汉以来A.战乱使人口数量锐减B.豪强地主已成为割据势力C.政治动荡导致经济衰败D.自耕农破产脱籍现象严重【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东汉以来的自耕农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东汉以来人口不少,但“著籍者寡”,即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数大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当时豪强兼并猖獗,故汉末自耕农破产、脱籍非常严重,这些脱籍的自耕农或成为流民,或成为豪强地主的奴婢、依附民,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著籍者寡”,而非人口数量,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自耕农破产脱籍现象,而不是地方割据势力,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政治动荡导致经济衰退,排除C项。故选D项。22.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由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答案】B【解析】【详解】司马睿建立东晋得益于王导兄弟的支持,此后王氏兄弟把持东晋朝政,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说明门阀政治制约皇权,B正确;王导兄弟不是外戚,排除A;C与题无关,排除;东晋是半壁江山而非四分五裂,排除D。23.

8《洛阳伽蓝记》对北魏的洛阳城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北魏A尚未迁都洛阳B.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D.学习汉族礼仪促进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体现的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其封建化进程,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迁都已经完成,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国家尚处于分裂状态,C排除。故选D。24.下列符合下面示意图中①所代表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A.北击匈奴,修建长城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D.完成统一,开通运河【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灭掉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全国。为了加强南北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D项正确;秦朝时为了北击匈奴,修筑了长城,A项错误;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项错误;宋、辽、西夏、金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C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夏、商时期,分散的各部族均被称为“国”。西周诸侯自称为“国”,天子自称为“邦”,从西周至春秋,国一直作为都城的称呼。西汉被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也被称为“国”,在其领域内有财政军大权。至汉武帝时,诸侯王的国已经被改并为郡县,诸侯王只食其赋而不准治事。西汉以后,除少数朝代的封国有过相对自治权之外,诸侯王均不得管理所封国内的军政事务。这些军政事务一概由朝廷派遣的官员管理,即实际上被纳入地方行政序列。——摘编自韦庆远等《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在其辖区开始设置郡、县。在当时,郡、县二者间未必有统属关系,但这已经说明这个时期郡县制已经开始出现。秦朝在地方建立了郡县两级的行政体制,秦分天下为

936郡,汉代时期已增至83个。汉武帝为了对地方诸郡进行监察,设置13部刺史,刺史的治所被称之为“州”。东汉改“郡”为“州”,改刺史为州牧,开启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时代。——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夏商至汉代“国”这一词含义的变化,并分析西周与汉初封国的不同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至汉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变化:夏商时期,“国”指分散的部族;西周至春秋,“国”指都城;西汉时期,“国”指诸侯王的封地。影响: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在初期拱卫了王室,扩展了西周疆域;但其权力很大,后来导致了诸侯割据局面。西汉封国威胁了中央集权,引发了“七国之乱”;权力后来被逐渐削弱,推恩令实施后,大部分受所在郡管辖,不再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2)趋势:关系由松散走向相对稳定;一级行政区数量增多;层级呈增加趋势。影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弱化了地方割据力量;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在夏、商时期,分散的各部族均被称为“国”。”可得出夏商时期,“国”指分散的部族;根据“西周诸侯自称为“国”,天子自称为“邦”,从西周至春秋,国一直作为都城的称呼。”可得出西周至春秋,“国”指都城;根据“西汉被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也被称为“国”,在其领域内有财政军大权。”可得出西汉时期,“国”指诸侯王的封地。影响:根据所学可从对于巩固统治的影响、权力的大小、最后的结果等方面概括。(2)趋势: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在其辖区开始设置郡、县。在当时,郡、县二者间未必有统属关系”得出关系由松散走向相对稳定;根据“秦朝在地方建立了郡县两级的行政体制,秦分天下为36郡,汉代时期已增至83个。”可得出一级行政区数量增多,层级呈增加趋势。影响:根据所学可从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弱化了地方割据力量、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等方面概括。26.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充实人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行仁政与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

10(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秦始皇与汉武帝分别实行了什么措施?它们在本质上有何共同点?(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势及原因。【答案】(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原因: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措施: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质特点: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服务)。(3)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主张:根据材料“行仁政与王”可归纳出实行仁政:根据材料“处无为之事”可归纳出无为而治;根据材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可归纳出强调法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材料“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根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质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服务)。【小问3详解】趋势: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势是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点睛】

11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汉王朝建立之初,都面临着在地域与政权组织空前的大国里,如何永久地维持皇室统治权力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统治者需要①在现实情势的基础上寻求更为稳定而有效的控制模式;②从思想上为新生政权的正当性进行论证,并创建一套适于时宜的理论或学说,以应对原有政治势力的挑战,化解民众的质疑;③在实践中修正预选的治国策略,推动.并磨合国家政权机构的运转;④在某些关键的历史时刻,仍不得不认真对待“人”发挥的作用。——摘编自李霞《秦汉政制构造原理榷论》从材料的四个角度中任选其一,围绕“从秦到汉国家治理的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主题:汉承秦制,进一步维护了封建统治。阐述:政治:汉代进一步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设立中朝加强君主专制;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思想:发展了先秦儒学,加强了思想的控制。总结:汉代通过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发展,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解析】【详解】根据”①在现实情势的基础上寻求更为稳定而有效的控制模式;②从思想上为新生政权的正当性进行论证,并创建一套适于时宜的理论或学说,以应对原有政治势力的挑战,化解民众的质疑;“等信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内容,可拟定主题为,汉承秦制,进一步维护了封建统治。阐述时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与方面概括。如政治:汉代进一步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设立中朝加强君主专制;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思想:发展了先秦儒学,加强了思想的控制。最后总结得出,汉代通过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发展,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