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71901

大小:305.1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3-11-03

上传者:老李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试卷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这些文化遗存A.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B.标志中国迈入奴隶社会C.体现人类社会的最早文明D.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体现的是这些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多元一体,A项正确;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将这些文明同世界其它地区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最早的结论,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2.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A.彩绘陶器B.黑陶C.青铜器D.玉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而非黑陶、青铜器和玉器,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3.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异姓贵族为“伯舅”,比自己年轻的异姓贵族为“叔舅”。然而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这说明周王朝A.淡化君臣之义提倡万民平等B.治国理政借助人伦秩序C.利用礼乐制度规范贵族关系D.讲究礼贤下士网罗人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就真正存在那样密切的亲属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周王在国家的治理上借助亲情、血缘关系的作用,可见治国理政借助人伦秩序,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周王与同姓、异姓贵族的关系,并没有体现提倡万民平等,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礼乐制度的作用,而是体现周王借助人伦秩序协调与贵族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周王与贵族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礼贤下士,排除D项。故选B项。4.春秋时期,晋国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源,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这一措施A.加剧了民族矛盾B.推动了民族交融C.背离了尊王攘夷D.拉大了经济差距【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晋国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体现的是春秋时期的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非加剧民族矛盾,排除A项;尊王攘夷是齐桓公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与拉大经济差距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道家主张以道治国,墨家主张以爱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他们的共同点是A.重建政治秩序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德治教化D.主张尚贤节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道家主张以道治国,墨家主张以爱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可得出诸子百家的思想各异,但是都是为了重建政治秩序,A项正确;B项是道家,C项是儒家,D项是墨家,排除BCD项。故选A项。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出现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进步,因此人均占有土地量增加,B项正确;A项是结果,排除A项;战国时期,国家并未统一,排除C项;封建制度确立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D项正确;分封制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排除B项;郡县制维护的是封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8.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将飞鸟走兽也列入王权的范围里,所有动物的命名都有缘由;每一个字音都可以变成有意义的道德解释,整个宇宙都属于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在人间的中心就是皇帝。这表明《白虎通义》A.以宇宙秩序来论证人伦秩序B.继承了新儒学君权神授观念C.有效贯彻了汉代大一统思想D.王权和神权的色彩非常浓厚【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每一个字音都可以变成有意义的道德解释,整个宇宙都属于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在人间的中心就是皇帝”,材料强调了皇权在宇宙秩序中的特殊地位,即《白虎通义》以宇宙秩序来论证人伦秩序,故A正确;材料不是说的君权神授观念,故B错误;材料也不是强调大一统思想,故C错误;商朝时期,王权和神权的色彩非常浓厚,这不是材料所强调的,故D错误。9.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上述史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反映了汉代司法审判A.强化君主专制B.渗透儒家伦理C.充满人文色彩D.维护民众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汉朝司法审判中落实“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严惩不赡养老人者、对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杀戮或伤害父母长辈者等做法,主要反映了汉代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司法审判强化了“君主专制”,A项错误;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人文色彩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司法审判维护的是“民众”利益,D项错误。10.在三国鼎立示意图中②代表 A.鲜卑B.魏C.蜀D.吴【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曹魏政权;②是孙吴政权;③是刘蜀政权,因此D项正确,排除BC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此时尚未出现,排除A项。故选D项。1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江南农业迅速发展。A、C、D都不是主要原因,故选B。考点:经济重心南移点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12.下表是汉至唐的分封情况。据此可知,分封朝代分封后果 汉8个异姓王、9个刘姓王七国之乱西晋27个同姓王八王之乱唐册封“异姓王”藩镇割据A.易造成国家动荡B.在汉代发展到鼎盛C.在当时仍占主流D.对象以异姓王为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七国之乱”、“八王之乱”、“藩镇割据”等可知分封导致了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情况的出现,说明分封容易造成国家动荡,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分封的负面作用,没有体现在汉代发展到鼎盛和仍然占据主流,排除BC;材料中没有分封对象的情况,不能说明以异姓王为主,排除D。13.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征召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该选官制度重视品德,符合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选C;世卿世禄制选官依据是血缘关系,征召制是两汉时期一种不通过推荐试用而直接授予官职的选官方式,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A、B、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14.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产物。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它指A.郡国并行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猛安谋克制【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可得知,这一制度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这一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AD项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分割相权无关,排除。15.唐玄宗设立翰林学士后,翰林院开始逐步取代中书省的职权。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俨然成为更重要的一套决策班子,被称为“内相”,“但凡大诰令、大废置”,“莫不专受专对,他人无得而参”。据此可知,唐中后期A.创新制度以加强皇权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优化制度以提高效率D.贵族政治已然衰落【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唐玄宗时翰林院开始逐步取代中书省的职权,唐宪宗时翰林学士的权力逐渐扩大,中枢机构的改革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A;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C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6.“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具有双重的作用B.说明了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C.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D.指出察举制下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体现的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科举制并未扭转门第观念,只是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BD排除。故选C。17.据《隋书经籍志》载:“道、佛者,方外之教,圣人之远致也。俗士为之,不通其指,多离以迂怪假托变幻乱于世,斯所以为弊也。故中庸之教,是所罕言,然亦不可诬也。”材料意在强调A.佛道思想源自儒家文化B.人们应理性看待佛道思想C.佛道思想内容迂怪变幻D.儒家文化与佛道走向融合【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材料说明佛道思想为圣人所用能发挥好的效果,俗士不能通达其要旨,往往出现乱象,因此,应该应理性看待佛道思想,故选B;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A不符合史实,排除;C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18.下图所示是一幅古代书法名作,从中可以看出A.秦代书法篆刻的艺术共融B.唐代狂草的抒情写意C.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D.宋代楷书的疏密适宜【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著名的王羲之法帖之一《丧乱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属于行章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体现了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故C项正确;王羲之不属于秦代,故A项错误;《丧乱帖》也不是唐代狂草,故B项错误;《丧乱帖》属于行草体,不是宋代楷书,故D项错误。故选C。19.中国医药学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东汉时期出现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救荒本草》D.《本草纲目》【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出现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B项正确;《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排除A项;《救荒本草》和《本草纲目》是明朝的药物学著作,排除CD项。故选B项。20.下图中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不思进取收复中原故土的批判,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南宋与金对峙,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21.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提到北宋中期改变了当时害民的差役制,施行募役制,让百姓交一些请人赋役的钱作为招募差役的资本,这近似于一种人身税,这是王安石的第一好政策。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募役法的实施A.转嫁了财政危机B.缓和了阶级矛盾C.减轻了农民负担D.增加了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详解】募役制使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故选C;募役制使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增加政府财政收入,A错误;材料强调募役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募役制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22.北宋初期,在地方上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至道三年(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负责转运财物),后又设提点刑狱(负责刑狱),二者在本职工作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又被称为“监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中央财政收入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改变地方割据局面【答案】B【解析】 【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北宋初期设通判是为了制约知府、知州,之后各路所设的转运使、提点刑狱等有财政、司法权,且可监察地方官员,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分化地方事权,使官员相互牵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和改变地方割据并非是主要目的,排除AD项;在地方分化事权的行为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B项。23.耶律阿保机以汉人为版筑使,修建都城。都城分南北两部分,北面为皇城,建有宫殿、衙署、寺庙,西北部空旷地是契丹贵族安扎帐篷之地;南城为汉人、渤海人和回鹘人居住之地,除少量衙署和寺庙外,主要是民居和作坊。材料体现了耶律阿保机A.对文化兼收并蓄B.改变了契丹人的生活方式C.推行南北面官制D.认可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为版筑使,修建的都城体现了契丹人的文化特色,也体现了汉人、渤海人、回鹘人的文化特色,表明耶律阿保机对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材料中,耶律阿保机虽任用汉人修筑都城,但都城体现了契丹特色,并未改变契丹人的生活方式,B项错误;仅由材料不能推出,当时在实行南北面官制,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可排除。故选A项。24.据史载,道教领袖丘处机曾于1188年两次被金世宗召见,其“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之宗”等建议甚合金世宗之意;1219年,丘处机提出的“济世安民”、“仁爱孝道”等主张,也得到成吉思汗的赞同。据此可知A.道教成为金元两朝国教B.民族交融趋势已深度发展C.金元统治理念发生根本变化D.金元统治者十分推崇道教【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丘处机作为道教分支全真教领袖之一,他多次被金世宗和成吉思汗召见,其积极进言得到金世宗和成吉思汗的肯定和认可,这恰恰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程度已深度发展到宗教文化领域,故B项正确;成吉思汗在位时,元政权尚未建立,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25.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知,材料说明元代行省虽然权力较大,但受到中央节制,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排除B项;西周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选项内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元代地方制度,无法说明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6.南宋《梦粱录》记载临安“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都城纪胜》载:“(临安)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与唐朝前期相比,材料中反映南宋A.只有临安商业分布非常广泛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C.开始突破政府对商业时空的限制D.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市发展已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D项正确;A项中只有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标志是苏湖熟,天下足,排除B项;北宋时期,城市的发展已经突破了政府对商业时空的限制,排除C项。故选D项。27.朱熹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儒学的普及化和世俗化C.先秦宗法制度得以重建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小学》《四书集注》等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理学的普及化和世俗化,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宗法制度得以重建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宋代官方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8.程颐、程颢继承了周敦颐的“太极(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极)”说,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把“君道”“臣道”“父道”“子道”这些社会的伦理纲常,都说成是“天理”的体现。由此可知二程旨在 A.强调维护君主的权威B.抵制封建的伦理道德C.继承发展理学的思想D.宣扬人定胜天的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二程将自然界的最高准则与伦理纲常相提并论,体现出以理来强化伦理观念,以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即强调维护君主的权威,A项正确;B项与题意相反,排除;C项说法正确但不属于其主旨,排除;D项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与题意无关。29.明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现固的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明朝前期在东北地区A.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B.设立奴儿干都司C.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府D.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政府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B项正确;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A项;乌里雅苏台将军府的设立是在清朝,排除C项;行都指挥使司管理的是西藏军民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30.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只有“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的职权,但“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说明明朝内阁A.政治效能的不断提高B.成为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C.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D.对皇权具有显著制约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体现的是内阁掌握票拟权,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排除B项;材料与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内阁是皇权膨胀的产物,制约皇权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31.明朝建立以后,创立了卫所制度,卫所分布于全国,这些卫所通常都有自己的屯田区,卫所的士兵都有固定的户籍,平时耕种,但是也不荒废训练,一旦有事,中央可以从五军都督府派遣将领,领兵出战,平时将归于府。据此可知,明朝卫所制度A.推动了地方行政制度改革B.体现了“寓兵于农”构想C.削弱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D.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给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朝卫所的士兵平时耕田,战时出征,闲时训练,这体现了“寓兵于农”的特点,B项正确;卫所制度是一种军事制度,而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卫所制度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排除C项;卫所制度有利于保证军队的粮食供给,但并不表明其就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给,排除D项。故选B项。32.为了巩固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明清政府曾推出土司制、乡约制、保甲制和团练制。在施行过程中,乡村社会的各级组织均在不断地接受或执行“国家”管理。这说明当时A.中央政府重用当地土司维持地方秩序B.乡约制与保甲制完善了中央集权体系C.西南地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程度提高D.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模式已经成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国家在西南地区采取多种制度加强管理,这些地区的基层社会对国家的认同感提高,故C项符合题意;中央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行多种制度,重用土司维持地方秩序符合史实,但具有片面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同样,B项说法也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题干仅涉及到明清对边疆治理方式及西南民族地区的反响,还不能得出边疆治理模式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可排除D项。33.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C.优待少数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D.改变了夷夏观念且实现了民族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土改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B项正确;改土归流不是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改土归流不是优待少数民族、也不是实现民族平等,排除CD项。故选B项。34. 明代海上贸易,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中外私人贸易发展、成长、成熟和最终合法化。白银需求促使明后期海外政策与海外贸易模式转变,进而推动了传统丝绸之路的极大扩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晚明海上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出B.全球化源于明朝白银货币化C.明代走向世界缘于内部驱动力D.明王朝主导了世界海上贸易【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明代私人海外贸易发展的合法化源自明朝对白银需求,这一需求也推动了传统丝绸之路的扩展,所以明代走向世界是缘于内部的驱动力,C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晚明海上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排除A项;明朝白银货币化是贸易全球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明王朝主导了世界海上贸易,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35.清朝初年,为防范与清朝抗衡的郑成功,曾下令禁海,停止一切海上贸易,实行“海禁”。清朝收复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恢复海上贸易,分设闽、粤、江、浙四个海关,与外国通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只留广州一关,强制推行“公行制度”。这表明清朝前期()A.实行与明朝相同外贸政策B.对外贸易实行限制政策C.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D.一口通商取代朝贡贸易【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收复台湾后四口通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后仅有一口通商,总的来说对外贸易上实行限制政策,故选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清初虽实行“海禁”但仍设海关与外国通商,说明并未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C项;一口通商是乾隆时期才实行的,且朝贡贸易一直存在,故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6题12分,37题18分,共30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河西”之名,古已有之,一般是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汉代的河西,多指河西四郡地区,范围包括河西走廊,也包括走廊两侧的山地和沙漠草原地区,西接西域、南接青藏高原,北控大漠,东接黄河,是长安、洛阳的战略屏障。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夺得河西,匈奴浑邪王率部众来降,汉“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汉遣将军赵破奴出击匈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同时设置属国以安置归附少数民族,保留该部落的名号,具体事务由该部落首领统管。太初三年(前102年),“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为了配合军事防守,保证与西域交通的畅通,西汉还在河西设立了许多关塞亭障,如武帝时期筑居延。河西还设有大量的邮置,敦煌境内,就有:渊泉、冥安、广至、鱼离、悬泉、遮要、敦煌七个置,用于接待过往人员,提供食宿等。——据何静苗《汉代河西治理研究》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河西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河西治理的意义。【答案】(1)特点:措施多样化,行政管理、移民屯戍、军事布防、邮驿等;中央统一管理,同时尊重当地习俗传统。(2)意义:促进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推动汉朝对外交往;巩固汉朝边防,加强控制西域;促进民族交融,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的边地治理提供经验借鉴。【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汉遣将军赵破奴出击匈奴”“同时设置属国以安置归附少数民族”“西汉还在河西设立了许多关塞亭障”等可归纳出措施多样化,行政管理、移民屯戍、军事布防、邮驿等;根据材料“保留该部落的名号,具体事务由该部落首领统管”可归纳出中央统一管理,同时尊重当地习俗传统。(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促进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推动汉朝对外交往、巩固汉朝边防,加强控制西域、促进民族交融,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为后世的边地治理提供经验借鉴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7.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材料二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答案】(1)伦理信仰:忠孝;基本观点: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等。(2)出发点:责任感和使命感;途径:格物致知;致良知(反省内心)。(3)新内涵:世界意识;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或国家意识);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详解】(1)伦理信仰:根据材料“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可知,董仲舒提出的伦理信仰是忠孝。基本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有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等。(2)出发点:根据材料“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可知,责任感和使命感。途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的途径是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的途径是致良知(反省内心)。(3)新内涵:根据材料“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可知,世界意识。意义:意义:根据“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